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知道蕴藏在民间花会中的文化密码吗?

原标题:“三山五顶”文化密码

北京花会《旧都文物略》是这样描述它的:“年开一市者,多在香会。如秧歌、少林、五虎、开路、太狮、少狮、高跷、杠子、小车、中幡等是。”这其中藏了多少文化奥秘,雅俗共赏,博大精深。

别名

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总是听大人们说去看花会。我就傻傻问母亲,花会上有什么花?母亲说有牡丹花会、丁香花会、水仙花会。父亲说母亲讲错了。其实母亲那是哄我玩。虽然我身边的老辈人,都知道花会有得看,却没人清楚它蕴含的文化秘密。

花会,蕴含了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丰收喜乐文化,祛病除灾文化。花会活动在北京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据说最早是从元代佛教“行像大会”产生出来的。流行于北京等地区,一年四季都有的活动。行像是什么?它是一种很早以前就有的宗教仪式,大约唐朝时随着佛教的流行就有了。即它是把佛像装到有装饰的车上供人们膜拜,这种经过装饰的车,就叫花车。然后这辆花车就由几个人推动着,和花车一起巡游,以供人们瞻仰、膜拜。在这个巡游过程中,人们添加了民间的舞蹈、杂戏、演出等。赞宁在《大宋僧史略》中对此有过描述,说:“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亲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

花会还有一个别名叫“百戏”,逛花会,看百戏,记得上中学时,总听街坊四邻的北京老人回忆述说他们儿时游花会的往事。有的就说逛花会,有的则说看百戏,还有说是看香会。其实是一回事,不同说法。每年的花会,寄托了人民那种渴望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渴望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明朝时候妙峰山每年都要举办两次庙会,一次是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旧称“春香庙会”,意思是春天的庙会香会,古时候重大庙会一定会有香会(花会)同行。另一次是在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古时叫“秋香庙会”。庙会中花会必须要来朝拜进香,当时好像还有一个潜规则,所有花会活动,都把能到妙峰山朝拜视之为最大荣幸与荣耀。据传“未到妙峰山朝顶的花会不能算是正宗花会”。花会的规则是“车笼自备,茶水不扰”,奉献为尚。妙峰山花会最为兴盛的年代,其中来朝拜的花会,最多时有几百档。清代妙峰山花会沿袭了明代的惯例也是一年两次。

北京历史上的花会表演的场地安排,北京人把它概括叫“三山五顶”。昔时北京花会演出献艺表演的场所都集中在这里。

三山

先说“三山”,北京的山很多,出名的也多,但三山却有明确固定的所指。它们是平谷的丫髻山、门头沟的妙峰山和石景山的天台山。

丫髻山

三座山上依次为丫髻山娘娘庙,天台山(天泰,慈善寺)娘娘庙,妙峰山娘娘庙。老北京还有一句歇后语和妙峰山娘娘庙有关,叫作:“妙峰山的娘娘一一照远不照近。”娘娘庙这个叫法是民俗话语。它的正式大名应该叫“碧霞元君庙”,信仰崇拜碧霞元君据传创始于宋代,从明到清广泛流行于北京地区。历史上北京地区建造的娘娘庙最多。碧霞元君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古代女神,碧霞的含义是说,太阳从东方升起,霞光普照大地,护佑众生。元君则是道家对她的尊称。她的前身历史上传说是玉女,在往前说是中国始祖黄帝手下的一位仙女(侍女)。她的道场在泰山,所以民间也叫她为“泰山娘娘”,娘娘庙的俗称也许就从这儿的“娘娘”而来。“庙”则指她的道场建筑。

花会的形式虽然源于佛教,可是这种民间娱乐方式用到了朝拜娘娘庙的活动中,并成为了最主要的内容。碧霞元君护国护民,和年节吉庆活动融合在一起,最能体现万民一家国泰民安的祥和之景。

五顶

再说“五顶”,《五城寺院册》里面说北京有五座娘娘庙,有史以来最为著名。而这五座娘娘庙的排列方位,正好暗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更为妙不可言的是,五座娘娘庙的方位排列,又与中轴线相合,更重要的是它还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太阳神崇拜的文化内涵。

其实五顶之格局,在明朝时就已经定型。在记述明代北京重要景物的著作《帝京景物略》卷三中,就有十分明确的记录:“麦庄桥,曰西顶;草桥,曰中顶;东直门外,曰东顶;安定门外,曰北顶。”五顶的顶,古语的“顶”指山的最高处。这里指最著名的娘娘庙,现在话说也就是顶级娘娘庙。

麦庄桥,位置大约在海淀蓝靛厂附近的河道上,麦庄解放后改名叫麦钟。据说这里就是传说中,明代永乐大钟埋藏之处。明末人刘若愚对西顶还有这样的描述,在《酌中志》他说,“(西顶)其地素洼下。”也就是说,西顶地势一直低洼。西顶碧霞元君庙民间简称西顶庙,再简化就成“西顶”了。以下各顶简称和这里相同。它坐落在海淀区蓝靛厂。最早建于明正德时期,名叫“嘉祥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新修建。中间历代多有维护修缮。

南顶坐落在丰台区南苑大红门,它始建于明代,后经清代康熙、乾隆两代重修,旧庙现在已经不可见了。庙中前中后三大殿内各有御题匾额,分别是“神烛碧虚”“神宫出震”“妙握璇构”。记载为乾隆书写。

北顶,坐落在北京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属于最北端的标志性古建筑。最早也建于明宣德时期,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进行了重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说,这里“每岁四月有庙市,市皆日用农具,游者多乡人。”北顶原来是土地庙,后改建成娘娘庙。据传说明世宗的母亲,曾经许愿说要在这里修建一座娘娘庙,世宗上位后下令在这里建了此娘娘庙。有一种说法,说这里的“顶”是这么来的。碧霞元君原在泰山顶,建北顶时把她移过来,于是这里的娘娘庙就成了从泰山顶上搬过来的,于是就是顶级了。文化密码全在于来龙去脉中。

中顶,不是坐落在北京中心区,而是坐落在了丰台区南苑乡。史载这里的中顶村,唐代时候,修建有万福寺,后来不存。中顶娘娘庙最早则是明代所建,清乾隆年间因娘娘庙年久失修,对其进行了修缮。《顺天府志》中说:“碧霞元君庙,唐刹旧址,在右安门外草桥北。唐时有万福寺,寺废而桥存,明天启年间即建碧霞元君庙,士人称为中顶”。这是北京正史对北顶的正式记载,简明且信息丰富。这里是北京历史上“十三档花会”主要的表演场所。档的意思,用现在话说就是节目。十三个节目相继演出。“十三档花会”相当于现在的一场演出,其中十三个大型节目。这里的花会演出从清乾隆以来,历久不衰。现在人们可能会误会中顶为啥不建在中心的位置。我们都知道元明清,北京的中心位置建有皇宫——故宫。按照旧传统,这里是不能建庙宇的。所以中顶就建在了中心靠南的位置上。中顶前殿匾额题“资生溥化”,中殿匾额题“大德日生”,都是乾隆的手笔。相传乾隆还曾亲自来这里观看花会十三档表演,并且还给它起了一个很长的名字,叫“一统万年大鼓老会”。乾隆来的这一天,当时是农历六月初一,此后中顶花会,每年一次,举办时间也就定在了这一天,后世一直沿袭下来。

“五顶”之外还有一些不在五顶里面,而在三山中,乾隆皇帝封妙峰山娘娘庙为金顶,它的地位则在“五顶”之上。北京花会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精蕴密码的承载者、传承者和弘扬者。国富民强,天下同乐。

文丨元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深度(8)之妙峰山:不拜娘娘庙,只为走过那座山
北京民间花会沿革--李俊玲
一个法国人类学家导演眼中的老北京庙会
熙熙攘攘娘娘庙,老北京的“购物节”
北京记事|妙峰山古香道
妙峰山庙会——500年朝香古道的繁华盛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