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艺批评 | 王富仁:《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节选

《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 王富仁 著

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版

编者按

《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是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生前为一家报纸写的专栏文章,内容为30多篇现代著名作家的印象记,首次结集单独出版。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先驱,到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林语堂、徐志摩、成仿吾、王统照、冯沅君等颇有建树的新文学作家,本书都有极为精彩的评述。作者着眼的并不是巨细无遗的作家生平,而是着力刻画他们文学人生的重要特点,以及他们在时代的大潮里留下的独特的身姿与印痕。王富仁先生以学术随笔的形式表达对现代文学史的重新审视,评论五四一代作家的历史功过,形成一部以作家为线索的“微型现代文学史”。文艺批评今日推送《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中三篇文章及宫立老师所作代后记,并在文末附本书相关信息,以飨读者。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版),特此感谢!

王富仁

关于鲁迅,可说的话很多,但我觉得有一句话最重要: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 

一种文化也像一个人的肌体一样,需要肌肉,也需要骨骼。没有骨骼,肉越多,越撑不起它的全部架构,是一堆死的东西。中国现代许多作家都给中国现代文化添了肉,但撑起它的骨架的却几乎只有鲁迅一人。 

胡适的文章是温和委婉的,从来不急不躁,重于说理,条理清晰;陈独秀的文章是激切决绝的,丁是丁,卯是卯,从不含混苟且;钱玄同的文章是热情洋溢的,汪洋恣肆,一泻如注……但不论他们的文章的个人风格如何,都还给人一种底气不足之感,若与鲁迅的文章比较一下,这种感觉便愈加明显。这只从文章的技巧上是讲不通的。我的解释是:胡适、陈独秀等人对中国新文化重视的还主要是它的“肉”,鲁迅则更重视它的“骨”。鲁迅好说一句话:骨子里还是依旧的。

什么是新文化的“肉”?就是那些有形的东西,那些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从科举制度中走出来,开始学习西洋的学问。这些学问都是新鲜的,对中国现代社会的 发展也蛮有用处,两相对照,他们就看出中国古代的那套制度、那些学问、那些伦理道德的信条的弊病来。于是他们便开始提倡西学,什么科学民主了,什么进化论人性论了,什么婚姻自由妇女解放了,什么这种主义那种主义了。但所有这些, 还只是西洋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些“肉”。而这些东西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没有有特定精神的人,这些东西是无法创造出来的。鲁迅重视的则是这种精神的东西,这种赖以撑起整个现代文化肌体的“骨骼”。他要摸索中国人的灵魂,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始终把这种精神性的东西放在首位。 

这种精神是什么?我相信读过鲁迅作品的人都能感到,要说可就太难了。说出来的东西都能变成肉,变成人人可以自我标榜的东西。但这里有个标志,即只有肉而无骨则难以将一种文化充分展开。我们看到,只有到了鲁迅作品里,不论对旧文化的批判,还是对新文化的论述才得到了充分的展开。而在陈独秀、胡适的作品里,他们还都是一些可以背诵和记忆的理论和信条。鲁迅的小说、鲁迅的杂文、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都包含着比陈独秀、胡适文章中所倡导的东西更丰富、更具体的内涵,它们是一些活生生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些教条,一些口号,一些做学问的方法。 

一切的东西,到了鲁迅的眼睛里都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与原来中国人的感受和看法不同或不完全相同了。这就是新文化的精神的体现。如若一切的感受和看法还与原来的相同,新文化又“新”在哪里呢? 

时至今日,新文化的“肉”大都齐备,不论是科学和民主,不论是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都成了人们的老生常谈。但这些“肉”怎样呢?事实证明,口号和旗帜是极易更换的, 但精神实质的变化却困难得多。鲁迅的重要性便愈加显示出来了。

肉少些,不过消瘦一点,增加点营养,胖起来是很容易的。骨骼是软的, 人便会瘫痪, 要使它硬起来,是很难很难的。 

1992 年 11 月 30 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要说起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谁也没有胡适高。中国现代文化是以白话文运动为标志的,全部现代文化都离不开白话文这个语言的载体,没有白话文的提倡,还谈什么现代小说、戏剧、诗歌和散文,还谈什么现代社会科学著作,还谈什么现代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文化离不开语言文字,人类的文化是从人类有了语言才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化是从文言文变白话文开始的。

理论上是这样说,但在感受上总觉得别扭。要从实际考虑,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几乎什么也没有做。《新青年》是陈独秀办起来的,北京大学文学院的这帮子人是蔡元培当校长时聚集或物色来的,较之后来的周作人、鲁迅,胡适在新文学的建设中并没有做更多的贡献。他只是一个娃娃,当时还在美国留学,像开玩笑一样写了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新文化的开创之功便落在了他的头上。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功劳应记在那些费力大、收效也大的人身上,而胡适却似乎并未费力,也未冒险,便垂手捞了一个新文化开创者的桂冠。

这使我想到了剪彩人。一个建筑物的筹备和建筑都已由别人搞好了,万事俱备,剪彩人拿一把剪刀,把彩绸一剪,建筑物才正式宣告建成,于是这个建筑物的落成也就以剪彩人的这么一剪为标志了。

但胡适这个剪彩人到底不同于实际的剪彩人。实际的剪彩人是预先知道往哪里剪的,但胡适这类历史的剪彩人却不同。世上有千千万万的人都想一剪刀剪出个新的历史阶段来,但大都剪得不是地方,而胡适一剪刀便剪到了应当剪的地方,不论是偶然也好,必然也好,你得承认他的这个历史功绩。

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历史观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在艰苦中过惯了,总觉得应当把功劳记在那些费力最大的人身上,轻而易举得来的东西不值得我们重视。但历史满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它是以对历史影响的大小为准则的,费力大小不在它考虑的范围之内。要说费力,中国的老百姓一生辛辛苦苦,都比牛顿、爱迪生这类西方科学家费的力气大(但人们记着牛顿、爱迪生),而不会把每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名字都载入世界历史。

这样说来,不是太让人伤心了吗?我们辛辛苦苦一辈子,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我们现在的生存和发展,为的是我们现在的幸福与追求,为的不是青史留名。

人死了,还要什么“名”呢?

如此想来,我们给胡适一个相当的评价也就不是他沾了什么便宜了。事情是他做出来的,就记在他的名下,为的是我们认识历史,不是为了一个死去的胡适。

当然,胡适也做过很多费力的事情。他的《白话文学史》,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他的中国小说考证,他的《尝试集》,他的《终身大事》,等等,等等。文学史家似乎更重视他的这些贡献,岂不知这些全部加起来也抵不上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重要。假若胡适只有这些东西而没有《文学改良刍议》,他在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会高得过俞平伯和朱自清这类学问家兼文学家。

胡适后来也起了很多不好的作用呀!但一个历史人物是不能折算的,他后来的不好的作用要以他的不好的作用来记录,不能从他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功绩中减出去。这正像一个学生做算术题,第一道题对了便得满分,第二道题错了便得零分,不能说第二道题做错了就说他第一道题做得也不对。中国人好算总账,算总账的办法不是历史研究的方法。

1992年11月29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鲁(迅)、郭(沫若)、茅(盾)向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巨头。茅盾和郭沫若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但鲁迅和茅盾的不同,似乎不太为人们所注意。人们把鲁迅和茅盾同归于现实主义阵营,二人的私人关系似乎又一直不错,没有发生过正面的理论论战,二人的区别遂不再被人注意。实际上,鲁迅和茅盾的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虽说二人都可以归纳在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派别里,但各有所偏重,致力的方向是大异其趣的。

鲁迅早年更注重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写过《摩罗诗力说》,虽说后来颇偏重现实主义,但对作家主观情绪向来是十分重视的。他写了《呐喊》,写了《彷徨》,但同时也写了《野草》。《野草》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茅盾一生就没有写过像《野草》这类情绪浓郁、想象奇特、诡谲迷离的作品。要说接受现实主义影响,还是茅盾来得单纯和纯正。鲁迅爱果戈理,爱契诃夫,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爱迦尔洵、安特莱夫、阿尔志跋绥夫,在哲学上则深受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影响,实际上他们都不是十分纯正的现实主义作家,有些则根本不是现实主义作家。鲁迅重视的是立人,是改造国民性,是强化中国人的生命力,即使他常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中国国民精神的委顿,但所追求的依然是强毅的精神生命力,与浪漫主义的内在精神仍是藕断丝连、息息相关的。由这精神的内在要求,鲁迅更重对周围世界的情绪感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不足,则用现代主义代之。我觉得,即使我们把鲁迅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作家,也算不得过分,他的《狂人日记》、他的《长明灯》、他的《示众》、他的《补天》和《铸剑》,不都是现代主义气味极浓的作品吗?他的散文诗集《野草》就不用提了。

茅盾则不同,茅盾当时接受的更是左拉、泰纳、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这些人的影响。他的现实主义更接近自然主义。实际上,在当时的世界上,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还是没有非常明确的分野的。他的现实主义一靠近左拉和泰纳,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离得就更遥远了。左拉的自然主义实际上就是文学中的科学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恰恰是明确反对文学的科学主义倾向的。较之鲁迅,茅盾作品的客观性色彩是更加明显的。在茅盾的全部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事作品就是极少见的,而鲁迅则常好用第一人称。这绝不是偶然的。

1927年之前,茅盾极少创作文学作品,他几乎是埋头搞评论的唯一的一人。胡适是搞理论的,但他同时也写诗、写剧本;周作人是《新青年》中的理论家,但他同时也是诗人和散文作家;成仿吾是创造社的理论台柱,但他也同时写小说、写诗、写剧本。只有茅盾,似乎很沉得住气。事实证明,他不是不想搞创作,而是他的审美理想在当时实现不了。他接受的西方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作品的影响,使他更偏爱尺幅宽阔的画卷,对那些一雕梁、一画栋似的短篇小说,不能说看不起,但至少他觉得不够味。要写,就得写出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来,写出整个社会的全貌来。一个人、一件事,似乎引不起他的兴趣。这也正是法国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作家的特征。

大约也正因为如此,当他有了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实际经验之后,才握起了自己写小说的笔。一动手就是一个三部曲,一部长篇小说《虹》。《虹》写的不只是几个人物和人物的命运,而是当时的中国历史,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史。《虹》也是这样,他用梅女士的思想变迁说的实际上是中国社会革命思想的发展,开始是个人主义,后来是集体主义。再看看他的其余的小说,他的《子夜》,他的《第一阶段的故事》等等,哪一部写的不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史呢?哪一部不是尽量把能容纳的社会画面全都容纳进来,表现着外部空间的广阔性的巨幅画卷呢?鲁迅似乎一直热衷于写小玩意儿,他没有从短篇转向中篇、长篇,而是由小说逐渐转向了散文诗和杂文,越写越向短的东西发展。茅盾则几乎不会写短篇,他的短篇小说写得也那么长。像《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都像是短的长篇小说,并且似乎都可以无限制地写下去。鲁迅的小说则不同,他的小说写到末了连主人公都死了,想续也续不下去了。写的尺幅大,人物多,矛盾复杂,头绪纷繁,就带来了一个组织结构问题。所以茅盾在长篇小说的结构方法上,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有贡献的。特别是他的《子夜》。

社会这个玩意儿,历史这个玩意儿,说是好说,但要真的把握它,可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儿。在西方,有多少人为它苦思冥想,但越是苦思冥想,越是感到对它困惑莫解,理不出个明确的头绪来。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只有一个一个的家庭,社会这个东西很难说那么完整、紧密。到了社会,就只是一些政客文人了,他们有更多一些的联系,但也难以像西方的城市社会那么纵横交织、错综复杂,交织得那么细密紧凑。至于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几乎只有朝代的更迭,皇帝的易姓,像西方那种制度几经变换的历史,实际上是没有的。中国进入了现代,社会的观念产生了,历史的观念产生了,但要说真正把握和认识它,却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

茅盾小说的缺点也就产生在这里。他描写的面广了,但它们之间的联系真是自然产生的吗?上海的大工业与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相互连带关系真像茅盾小说中写的那样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吗?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真的像茅盾想象中的那样是此处有风、彼处就下雨的关系吗?茅盾把它们连接起来了,但连接起来并不一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看到,茅盾的小说在外部结构上似乎很完整,但它们的完整并不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完整一样。巴尔扎克的作品读下来,觉得很自然熨帖,没拼接的痕迹,但茅盾的小说则多是拼接成的。从这里跳到那里,中间的线头往往令人感到是作者有意安排的。

要说历史,茅盾对中国历史变迁的描写也总觉得有些浮泛,并不那么顺理成章。在他的笔下,中国历史似乎时时都在发展着,前进着,正义的力量在扩大,反动的势力在削弱。历史要是老是这样前进,中国人倒是不必发愁了。实际上,茅盾把中国当成与世界各国相同的一个国家了。他没有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固有特性,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化自我修复的顽强性。倒是鲁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沉重性有更明确的意识,因而他的作品反而有比茅盾小说更强的历史预见性。我们常常觉得已把鲁迅抛在了我们身后,但走着走着,即发现鲁迅已在前边等着我们。茅盾努力把捉中国历史发展的脉搏,似乎也感到了它的一些跳动,但却并没有鲁迅小说那种深沉的历史感,我们现在觉得茅盾的小说不太够味儿,一方面因为他的小说缺少内在的热情,一方面也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实现他自己努力追求着的审美理想。

但是,我们不应嘲笑茅盾的追求,他的追求还应是我们的追求。

1993年4月20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王富仁笔下的“作家印象”

(代后记)

恩师王富仁老师曾自白,“假如有人问我,你最看重哪个中国现代作家?我的回答是毫不犹豫的:鲁迅!”的确如此,他几乎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献给了鲁迅研究,先后写有不少关于鲁迅研究的论文与专著。王富仁老师以鲁迅研究著称,但他的视野并不局限于鲁迅,关于郭沫若、曹禺、端木蕻良、闻一多等现代作家,他也写有专论。他擅长写长篇论文(单是一篇为别人作的序有的就长达七万字),同时他悼念李何林、薛绥之、单演义等师长的随笔,也别有味道,很耐读。因此,我们在关注他的鲁迅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他对其他现代作家的研究,既要关注他的学术研究,也不能忽略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探索。

王富仁老师的散文集《蝉声与牛声》收有一组名为“现代作家印象”的专辑,分别写了郭沫若、郁达夫、许地山、闻一多、朱自清、老舍、巴金、林语堂8位作家。后来阅读王老师生前自己编的著译目录,才知这些文章发表在《太原日报》上。为此,笔者特意去了一趟太原,在山西省图书馆查阅了《太原日报》,才知他自1993年1月7日至1994年11月10日在《太原日报·双塔》副刊上设有“现代作家印象”专栏,涉及的作家除了以上8位,还有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成仿吾、张资平、茅盾、叶圣陶、冰心、庐隐、郑振铎、徐志摩、王统照、俞平伯、冯至、李金发、梁实秋、汪静之、林徽因、冯沅君、艾芜等25位作家。

王富仁老师称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母亲”、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剪彩人”、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扩音器”、郑振铎是“文学界的老黄牛”、庐隐是“新女性生活的探险家”、朱自清“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郭沫若“他一生都是一个青年”、郁达夫“他在精神上是个孩子”、茅盾“企图捉住中国历史发展脉搏”,冰心“她是我们的大姐姐、小母亲”,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里,他将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分了十六七个派别,对于不同派别的鲁迅研究之间的分化与传承等都作了一一梳理,从而为我们清晰地呈现了不同时期的鲁迅研究的贡献与特色。在“现代作家印象”专栏里,他为每位作家作了素描。他给每一位作家的称谓,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站在现代文化史与文学史的角度,从文化观念、文学观念、成长背景、知识储备等诸多方面,对作家的形象与风格作了本源性的探究。

假如让他在现代作家中任意挑选一位作家作为自己的文学老师,他没有选择鲁迅、郭沫若、茅盾、胡适,理由是:

我不选鲁迅。鲁迅的文章,不是学来的。没有鲁迅的那种气质、那种性格,你千万不要学鲁迅,——越学越糟!而假如你真正具有了鲁迅的那种气质、那种性格,你不从鲁迅那里学也会慢慢写出像鲁迅的那种文章来。学鲁迅,不用拜他做老师,看他的文章就行。他的文章比你实际看到的鲁迅更是一个真实的鲁迅,你看到的那个鲁迅未必是一个真的鲁迅。

我也不选郭沫若。郭沫若自己的变化太快,这类人不适于当教师,学生跟着郭沫若学习,会感到无所适从,刚刚理解了他的意思,他自己又变了。

茅盾比鲁迅、郭沫若都好些,但也不细致,我觉得茅盾的作品从整体上看是伟大的,但没有一篇可以拿来做范文读,他的最著名的《白杨礼赞》也不是精粹的散文,要让他指导学生他会忽略掉好多对于学生来说不应忽略掉的东西。

胡适只能教大学生,并且最好是教属于学术研究而非文学写作一类的课程。

他选择了叶圣陶和朱自清,并非仅仅从写作技巧的指导上说的,而是从整个的思想和人格上说的,他认为无论是叶圣陶还是朱自清,都不是纯学院派的学者、教授,“他们的思想始终有一种前倾力,他们愿意理解青年,理解新的思想潮流,尽管他们自己与青年学生们的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能主动理解他们、包容他们。这样的老师对青年有好处,就是能够为青年提供独立创造、独立追求的机会,不会扼杀新的生机”,“作为一个教师,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的思想、道德、人格都是很标准的”。

《你一生的故事》

译 

译林出版社2015-5 

叶圣陶

单是从《我们的好老师——叶圣陶印象》这段对鲁迅、郭沫若、茅盾、胡适诸作家的比较中,我们就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差异,就能够感受到每个作家的不同特色,当然由此我们也能感受到王富仁老师对鲁迅的偏爱。

王富仁老师并未将这些短文悉数收入他的集子,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还写有这类文字。不过,笔者注意到当代作家成一在《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4期写有《关于历史》,注意到了“现代作家印象”专栏,“我不知道《太原日报》副刊怎么会组到这样好的文章(对我来说,这肯定是我在一九九三年的报刊上读到的最好的文章了):为王富仁先生开一个名为“现代作家印象”的专栏,大致每周一文,每文专'说’一位'五四’以来比较著名的作家,每'说’都不长,一两千到三四千字。我陆续看了十来篇,可以说是篇篇都'说’得精彩。它之所以是'说’,因为既不同于'论’,也不是'记’,自由挥洒,妙'议’纷呈,特别是'说话人’的风度魅力亦历历可见。”

另外,王富仁老师在《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长文里,还对沈从文、穆时英、施蛰存、张天翼、废名、丁玲、张爱玲、张恨水等作家的小说特色作了精彩解读,他称张爱玲是“女性小说家中的鲁迅,她像鲁迅一样俯视着人类和人类文化,并且悲哀着人类的愚昧,感受着人生的苍凉”,“她的小说精细但不小巧,有趣味但无媚态”。

王富仁老师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的朱金顺老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撰有鲁迅、老舍、曹禺专章,当然,无论是“作家印象”专栏,还是《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都可看作是他对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书写。

感谢东方出版中心郑纳新老师、万骏兄和陈明晓编辑的大力支持,使得王富仁老师的“现代作家印象”系列文章得以结集出版。也谢谢陈子善老师和陈思和老师撰写的推荐语。

宫立

2021年12月23日山东大学知新楼

本文节选于《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

(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版)

一部以作家为线索的

“微型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

王富仁 著

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版

 目录 ●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化的母亲——蔡元培印象

历史不是精细的人创造的——陈独秀印象

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鲁迅印象

一个反对做奴隶的人如何自己也变成了奴隶——周作人印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扩音器——钱玄同印象

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首先要从李大钊开始——李大钊印象

中国现代文化的剪彩人——胡适印象

俗人和雅人——刘半农印象

他一生都是一个青年——郭沫若印象

宗教与人生——许地山印象

“著书都为稻粱谋”——张资平印象

我们的好老师——叶圣陶印象

中国知识分子的哭和笑——林语堂印象

他在精神上是个孩子——郁达夫印象

企图捉住中国历史发展脉搏的人——茅盾印象

现代才子徐志摩——徐志摩印象

山东籍作家王统照——王统照印象

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成仿吾印象

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朱自清印象

文学界的老黄牛——郑振铎印象

新女性生活的探险家——庐隐印象

东方老憨闻一多——闻一多印象

老舍一死惊天下——老舍印象

母爱与情爱——冯沅君印象

她是我们的大姐姐、小母亲——冰心印象

象征主义诗歌的早产婴儿——李金发印象

娃娃诗人汪静之——汪静之印象

现代雅人梁实秋——梁实秋印象

中国的高尔基——艾芜印象

温室效应与林徽因的诗——林徽因印象

我们的好朋友巴金——巴金印象

一个感情细腻真挚的诗人——冯至印象

附录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

王富仁笔下的“作家印象”(代后记) 宫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现代作家“素描”
吴福辉:现代作家故居琐谈
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
出版书单 | 王富仁印象中的蔡元培、陈独秀、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五四运动15位领军人物书法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