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陀:现代文学的中原之光

在当代中国文坛,豫籍作家的表现不俗。比如长篇小说的标志性奖项“茅盾文学奖”,先后有魏巍、姚雪垠、李凖、柳建伟、宗璞、周大新、刘震云、李佩甫、李洱等9位豫籍作家获奖,占据48部获奖作品(含两部荣誉奖)将近五分之一的分量。排名第二的省份是5位作家获奖的陕西,并列第三的则是有4位作家获奖的北京、江苏和上海。不过当目光上溯到20世纪上半页的现代文学时代,豫籍作家的表现就逊色不少。鲁郭茅巴老曹郁达夫周作人沈从文张爱玲徐志摩等等,都与中原大地不搭界。相比周氏兄弟为代表的群星闪耀的浙江作家群,只贡献出冯沅君、徐玉诺、师陀、于赓虞、李季等少量作家的中原人民,那时似乎正忙于暴动打造革命老区,无暇从事新文学的写作。

师陀与巴金

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豫籍作家中,成就最大的,要算师陀。说起师陀,大都把他视为“京派”,但他的作家生涯却是从上海开始的。1931年底,师陀写了短篇小说《请愿正篇》,署名芦焚,投给了上海的刊物《北斗》,这是师陀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学作品。《北斗》的主编丁玲给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写信,邀请他和“左莲女士”(左联)交朋友。1936年5月,师陀的小说集《谷》被巴金收入文学丛刊第2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师陀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物,后来与曹禺的《日出》、何其芳的《画梦录》一起,获得了1937年由萧乾全权负责,并邀请知名作家沈从文、朱自清、叶圣陶、巴金、林徽因等担任评委的首届“大公报文艺奖金”。从初次投稿到成为名家,可以说上海见证了师陀文学成长的全过程。1936年8月,师陀本人也来到上海,直到1988年去世为止,他在这座城市里度过了五十余年的岁月。

师陀1910年出生于河南省杞县,本名王长简,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曾用过康了斋、韩孤、君西、佩芳等笔名,但主要使用的是芦焚和师陀。芦焚是英文ruffian的音译,意为暴徒。取这个名字的时候,师陀刚刚高中毕业来到北京,对当时的左翼分子颇有敬意。在国民政府的宣传里,赤化的分子大都称为暴徒,师陀就用ruffian的英文译音作为自己的笔名,以示自己的立场。芦焚的名字一直用到1946年,此后,师陀的名字开始出现。在致刘增杰先生的信里,师陀解释这个名字的含义:陀是高地,也可以解释为小丘陵,因此,我所“师”的其实是高地或小丘陵,表示胸无大志。

从芦焚改为师陀,除了作家心态的变化,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芦焚名满天下之后,招来了不少李鬼,先是上海沦陷时期的《中华日报》上,一位“芦焚”开设专栏大谈其诗;接着在抗战胜利后,一位从内陆回到上海的人告诉师陀,战时四川也有一个“芦焚”;194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又给他转去一封西康省的读者来信,询问芦焚除了叫做师陀之外,是否还叫向烽;后来,师陀还听说一个流氓侮辱了一个妇女,在警局里招供说他叫“芦焚”。山寨“芦焚”如此之多,使师陀不胜其扰,只好在1946年的7月间,以“芦焚(即现在的师陀)”名义发表了《致“芦焚”先生们》的公开信,高挂免战牌,宣布此后放弃芦焚,专用师陀。

师陀以小说名家,除了为其带来声名的《谷》之外,还出版有《里门拾记》《落日光》《野鸟集》《无名氏》《果园城记》《石匠》等短篇小说集。此外还有中篇小说《无望村的馆主》,长篇小说《结婚》《马兰》《历史无情》《雪原》《荒野》。其中《雪原》载于1940年上海《学生月刊》一卷1期到6期,《荒野》载于1943年7月的《万象》第3年1期到1945年6月的第4年7期,都没有终稿。散文方面,师陀出版有《黄花苔》《江湖集》《看人集》《上海手札》《保加利亚行记》等集子。1940年代,师陀编写了剧本《大马戏团》和《夜店》。前者由黄佐临执导,后者与柯灵合作,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2003年9月,笔者访问师陀夫人陈婉芬女士的时候,她还专门说起师陀谈及这两个戏剧时,说每晚分账门票钱时眉飞色舞的神情。解放后,师陀有《伐竹记》、《西门豹》等历史剧问世,而未发表的电影剧本《历史无情》和《洋场狼群》,则显示着师陀宽广的媒介视野。

师陀来自中原农村,和许多来自乡间的作家一样,师陀对都市有着一种天然的不适应,所以当他把目光投向都市时,笔下透出的多是一种讽刺,尤其是长篇小说《结婚》对沦陷时期上海滩上一群行尸走肉的描述,深获夏志清的激赏,被认为代表着上世纪四十年代讽刺小说的一个高度。在夏氏1960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他把师陀与张爱玲、钱钟书并列,在第三篇“抗战其间及胜利以后(一九三七——一九五七)”部分单列专章论述,迥异于当时主流的文学叙述。

都市如此龌龊,那么家乡就好了么?也不。与沈从文对家乡的诗意想象不同,师陀对他的家乡同样投以冷眼,师陀说,“我不喜欢我的家乡,可是怀念着那广大的原野”(《巨人》)。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表现在作品之中,就是《里门拾记》等集子之中的家乡,透着一种令人厌恶的气息,而到了写《果园城记》的时候,这种情感变成了一种淡淡的惆怅。这时我们看到的是在洪荒的时间面前,进入中年的师陀对生命的叹息。讽刺与哀婉之外,师陀作品的另一基调,就是年轻时的激愤,如《谷》和《落日光》《无名氏》中的一些作品,都有着左翼文学的风貌,也是建国后《石匠》等颂歌之作的前因。

谈起自己的文学偏好,师陀说他喜欢一种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文风。他的不少短篇小说,都像散文一样有着淡淡的风致,而不少散文放在《里门拾记》《落日光》和《果园城记》之中也几乎没有分别。卞之琳称道他的作品说“率多写的具有一种特殊魅力,诗一般的乡土小说醇味”,即是就此而言的。在文体方面,师陀也有着自觉的尝试。每当说及自己的创作资源时,他总会提及小时候听说书时的梦想:长大了当一个说书人。开始作家生涯以后,这种意识逐渐发酵,使师陀有了创造一种系列小说体式的想法。他说“我想用旧说部的笔法写一本散文体的小说,每节都自能独立”(《江湖集·编后记》),这种系列小说放在一个总题目下面,下面有若干小节,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他一直在做着试验,《倦谈集》《一片土》《病》《行脚人》……一直有十几年的时间,直到贡献出扛鼎之作《果园城记》。

就中国文学来说,真正对系列小说写作进行有意探索的,师陀是第一个。此后虽然当代文学中也出现过一些系列小说,但在成就上达到《果园城记》水平的,目前还可以说没有。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组织学界专家在汗牛充栋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中挑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果园城记》顺利入选,从一个侧面旁证了师陀作品的魅力,也是现代文学阶段,中原作家并不多见的身影。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陀
“文学豫军”再捧茅盾文学奖 河南9位作家获此殊荣
李松睿:时间、命运与衰败
屠格涅夫之夜
廖奔:南丁和文学豫军
【总第1285期】【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读赵富海《南丁与文学豫军》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