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幼儿园里被欺负的往往是这类孩子,有你家娃吗?

又一届小朋友跨入幼儿园了,孩子在幼儿园里能不能交到朋友?会不会被欺负?

孩子的社交问题,大概是家长除了吃喝拉撒之外最关心的事情了,但这又往往是我们没办法看到、了解到的状态。

最近我看了两个节目,一个是《童言有计》,另外一个是《幼儿园》。这两个节目,从综艺的角度来说没有太大热度,但我挺推荐家长看看的,因为它们都比较真实地展示了在我们目光所不及的地方,孩子的小社会是什么样的。

《童言有计》是一档新的真人秀节目,它把一些素人孩子集中放在陌生的幼儿园里,他们彼此不认识,要重新开始交朋友、融入群体。有些时间老师是不在旁边的,事先设置好的摄像机记录下了孩子们的行为;《幼儿园》是比较久以前的纪录片了,它用14个月的时间拍摄,很忠实的记录了湖北武汉一家寄宿制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生活。

幼儿园这个小小的集体,就像一个微缩的社会,每个孩子在里面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交角色,个体与群体之间有着一种复杂的互动。之前我也看了一些儿童社交的心理学书籍,再看节目里孩子的表现,就非常有感触,所以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儿童社交里比较“冷酷”的话题。

孩子在幼儿园里有没有可能被欺负?尽管不希望这样说,但“欺负”,在孩子的世界里确实是存在的。

《童言有计》里,几个不认识的小朋友坐在一起,一个叫陌陌的小女孩就莫名其妙地被一个叫轩轩的男孩子拽头发,疼的哇哇哭。

旁边的孩子也都只是旁观没有说什么。接着一个男孩没有帮助陌陌,反而跳出来嘲笑她“动不动就哭”,另一个小男孩看到了,马上跟风,也开始嘲笑陌陌。

纪录片《幼儿园》也记录下了孩子间用言语“欺负”别人的一幕。一个叫黄曜文的小男孩,手指着同桌的女孩,用威胁的语气“放狠话”:你不要跟我坐啊!边上的另一个男孩也马上有样学样。

先放狠话的黄曜文看起来很满意自己的语言带来的权力感,又继续说“看到都心里烦是吧?”,而小女孩一直趴在桌上不说话。

看着有点难过是不是?孩子们可以这样天真,却也可能这样刻薄。而这样的行为,是幼儿园阶段特有,甚至是无法避免的一个现象。

专门研究儿童社交问题的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他的书里说,2岁半的孩子就已经会利用身体优势来吓唬比自己小的孩子了,到了4岁左右,孩子们之间会进行测试,来找出缺乏承受力的孩子。他们会结成一个松散的联盟,取笑另一个孩子是“爱哭鬼”、“小宝宝”。

孩子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可能是在模仿或寻求关注中,偶然发现了自己有伤害别人、控制别人的能力。而旁观的孩子,大部分会保持沉默或者模仿。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会成为试探的目标?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被随机地选上,但一些“特别”的孩子,比如穿了一件特别的衣服、口音不一样,或者是反应特别大、很容易被激怒或者特别慌张的孩子,更容易被试探。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在幼儿园被欺负呢?

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我家孩子很厉害,都是欺负别人的主,不用担心。但爱欺负人的孩子,是不是就站在了社交链的上游呢?其实并不是。这些孩子,特别容易被排挤。

在《幼儿园》里,有一个穿蓝色外套的孩子比较容易发脾气,经常控制不住打人。

这时,一旦班上有“警察”出现,一个孩子带头维护正义,欺负人的孩子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更糟糕的是,一旦被贴上了“欺负人”、“坏孩子”的标签,他会被整个群体、甚至是老师区别对待,即使有时不是他的错。

前面说到的那个喜欢欺负人的男孩轩轩,有一次跟班上比较受欢迎的女孩玉儿发生了几句半开玩笑的吵吵闹闹。但突然一个男孩站出来给玉儿“撑腰”,形势急转:这个男孩成为了英雄,轩轩是理所当然的坏蛋,被一帮不问前因后果的孩子按到了墙角。

这就是群体中的“动力学”。孩子们会被看不见的力量推动着。

完全没意料到事情会这样发展的轩轩,慌乱反抗的时候,无意中把一个小朋友磕出了鼻血。节目组安排的老师也理所当然觉得是轩轩的错,罚他坐惩罚椅。其他小朋友们还聚在一起说:不跟轩轩玩了,他是大坏蛋。

家长要是听到老师和孩子的描述,可能也会觉得是自己家孩子的问题吧?这个孩子可能就会陷进“没人喜欢我 - 发脾气、求关注、欺负人 - 没人喜欢我”的恶性循环里。

我为什么要写孩子间看似“冷酷”的一面呢?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去认识,然后和孩子一起去面对的成长。

对于家长来说,很重要的一步是:分清哪些是不可避免的社交痛苦,哪些是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的社交创伤。

杜克大学的约翰.科伊教授针对校园社交中不同类别的孩子做过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孩子可以被分为5种基本的类型:15%的孩子是“受欢迎的孩子”,45%是“被接纳的孩子”,15%是被排挤的孩子,另外还有5%左右是被忽视的孩子。(还有20%左右的孩子很难被定义)

在这些类型中,真正可能遭受社交创伤的“高风险人群”,是那些被排挤的孩子。节目里的教育专家兰海说,如果这一类孩子得不到帮助,这种没有朋友的、失落的感觉会一直伴随他读小学、中学。青春期是最需要朋友的,但是他没有,他就会通过其它的方式去寻找,比如网络。那时候是最危险的。

要判断孩子有没有被排挤,简单的标准就看孩子有没有被孤立、被排斥、被群起而攻之,有没有固定的朋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会不会经常性、恶毒性地欺负别人。

对于这些高风险的孩子,家长不要觉得“没事”或者“等等以后会好”。

当孩子身处丛林之中,他们是会被群体的力量推着越走越远的,这种力量家长根本控制不了

所以,在你看见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请早一点为他寻求帮助,否则,也许你就再也没有这个能力了。

在幼儿园里被欺负的这几类孩子,家长要做的,反而是需要一定程度放宽心。

我们必须理解:社交的冲突和痛苦非常的普遍,每个孩子都被嘲笑过、每个孩子都会跟朋友争吵、每个孩子都会面临被拒绝,即使是最受欢迎的孩子,也会经历社交的困扰,这是无从选择和避免的。

从汤普森博士的跟踪研究来看,朋友间的矛盾或者被小团体排挤之类的事,不会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他们可能会伤心,但不会有危险。这就好比我们不可能不让孩子摔个跤、感个冒。

就像节目里被拽头发的陌陌,做游戏的时候,她找到了愿意接纳她的群体,很快又恢复了开心。再想想咱们自己,都多多少少经历过社交的考验,但也好好地长大了。

有些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社交感到担心,还因为抱有了一些过高的期望——期望孩子受欢迎。

但前面我们也说了,只有15%的孩子可能会成为“受欢迎”的孩子。其实相比于受欢迎而言,拥有真正的朋友更为重要。对于成人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研究显示,只要有一个朋友,就能为孩子提供社交生活中需要的大部分东西:亲密感、陪伴、支持等等。当孩子在社交中受伤的时候,有一个朋友的支持,我们就可以相信孩子会好起来,友情能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

所以,与其希望孩子成为受欢迎的那个人,不如做一些小事,支持孩子找到一个好朋友:

  • 为孩子制造认识朋友的机会和群体活动的机会;

  • 让孩子的朋友在自己家里宾至如归;

  • 和孩子的朋友(或者是敌人)的父母成为朋友。

相信孩子,但保持一份觉察,适时地给孩子一些帮助。孩子的世界里,不只有美好,这是育儿路上的新boss,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国纪录片拍下了幼儿园的真实画面,竟然是这类孩子最容易被欺负
英国纪录片拍下了幼儿园的真实画面,这类孩子最容易被欺负
孩子在幼儿园把同学咬了,妈妈竟然说:“太好了!”原来如此……
我的职业幸福感
魏书生 陶继新|培养习惯:适时要说“不”
付小平: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打造朋友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