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体外诊断产业发展前景及建议
编 者 按

随着新技术的兴起和各国医疗保障政策的完善,体外诊断行业已成为医疗器械市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本期邀请专家对中国的体外诊断市场进行深入剖析。

随着新技术的兴起和各国医疗保障政策的完善,体外诊断行业已成为医疗器械市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的体外诊断市场起步晚、成长快,上海作为全国生物医药技术高地,在体外诊断技术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推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应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1

体外诊断技术概况

体外诊断(In-Vitro Diagnostics,IVD)是指从人体采集、制备及检测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等)时使用的试剂、仪器及系统,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愈后判断、药物筛选、健康评价及遗传检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目前我国体外诊断的主要方法可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见表1)。根据使用环境和操作者的不同,还可分为临床实验室诊断和即时诊断(Point of Care Test,POCT)。

表1. 体外诊断细分领域及特点


2

外诊断产业链


图1. 体外诊断产业链

体外诊断产业链的上游核心原料,主要包括生物原料,包括酶、引物、抗原、抗体等;化学原料,包括氯化钠、碳酸钠、各种氨基酸及有机酸等;及各种机械配件。

中游生产环节,生化诊断酶联免疫诊断由于上游核心原料的生产工艺发达,能够形成稳定的市场占有率,短期内仍将是市场主流。但化学发光对酶联免疫的取代将是大势所趋。

下游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医院、第三方独立实验室、体检中心、血站及家庭健康监测。地市级及以下医院因资金及对高端检测的需求有限,将是实现国产进口替代的理想阵地;第三方独立实验室因盈利需求、发展模式的不同,专业化服务和特殊检测项目有望成为突破点;家庭用户对慢性疾病的日常监测需求,决定便携式诊断设备是新的增长点。

3

外诊断产业发展状况

海内外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及产品分布比较,见图2~3。



全球而言,体外诊断产业的集聚度非常高,十大领先企业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约80%,其中罗氏以22%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高居榜首。与此同时,大企业仍在加快推行并购战略,拓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2015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已经高达632亿美元,并有望在2018年达到约800亿美元。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是体外诊断消费的主要市场。近几年,随着体外诊断技术的普及和公共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体外诊断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市场得到了迅速推广。

在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发展条件,医疗改革方案的推出带来了又一个重大发展机遇。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态势:一是市场高速增长,发展后劲十足。近年来,国内体外诊断产业以15%左右的年增长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5年市场规模约为287亿元人民币,其中诊断仪器79亿、诊断试剂208亿。二是外资企业以超过50%的市场份额,在三级医院等高端市场占据垄断地位,价格普遍比国产同类产品高1~5倍。三是本土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用户主要集中在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四是本土龙头企业加快实施产品多元化发展策略。目前年营收额过亿的本土企业屈指可数,以科华生物、中生北控、利德曼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积极与国外高端市场接轨,以多元化发展理念进入生化试剂、化学发光免疫、核酸检测等多个领域。

不同领域的体外诊断产品有其各自的发展特点,研发生产、医学检验、临床需求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显得尤为关键。具体而言:

1子标记物检测

分子标志物可以指示判断生理病理过程、和药理疗效反应,现在很大程度上应用于肿瘤诊断和愈后预测。据此研发的蛋白质芯片即为重要的诊断产品,如2006年德国布鲁克道尔顿公司研制的CLINPROT系统,即液体芯片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2010年,辉瑞获得挪威的DiaGenic阿尔茨海默氏病生物分子标志物检测技术授权;2012年,罗氏诊断推出的卵巢癌标志物HE4检测方法。

2分子诊断

全球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从2007年的800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约4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33.53%。预计2018年将达到约11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21.06%Marketsand Markets预测中国基因测序产业2012-2017年间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025%

目前,国内分子诊断仪器基本由外企垄断,试剂市场则以国内企业为主,达安基因、匹基生物和科华生物三家企业市场占比过半。分子诊断试剂迅速实现国产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东西方人种的基因差异,外企进入我国市场比较困难,目前仅有罗氏、雅培等;二是国内市场份额最大的PCR领域属于开放系统,国产试剂性价比远高于国外产品,优势明显。

分子诊断仪器研发难度高,核心技术受国外专利保护,国内企业参与极少。基因芯片技术和肿瘤基因检测,略落后于国际水平,二代测序技术则仅在测序服务和分析上有一定优势。总体来看,要实现高端分子诊断进口替代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断试剂

受限于研发技术及生产工艺等因素,生产体外诊断试剂的主要原料目前仍主要依赖进口,已成为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诊断用酶的国内市场几乎被日本的东洋纺、东方酵母(OYC)、TAKARA,美国的NEB(新英格兰生物实验室)、Promega,立陶宛的Fermentas等少数公司瓜分殆尽。其产品种类齐全、质量稳定,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4时检

即时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上,传统检验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快速、准确”的临床要求,且医疗费用较高;外因上,科技的进步使新型检测手段的出现成为可能。根据TriMark 2012年2月发布的《全球POCT市场报告》,全球POCT市场规模将从2011年的93.8亿美元达到2018年的158.7亿美元。我国POCT 市场起步晚、规模较小,但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水平,潜力巨大,预计市场规模将从2011 年的3.25 亿美元达到2018年的8.62 亿美元。

4

上海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方向

1向精准医疗的分子标记物研发

上海众多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开展的分子标记物技术攻关,已奠定了良好的研发基础。但是与临床对接不够,缺少临床需求导向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应用评价研究。另一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国际专利份额小、域面窄、实际临床价值不明确,难以拓展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

2多指标数字化纳米生物检测芯片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疾病相关标志物不断被发现。悬浮微阵列技术具有对同一样品中的多种蛋白、细胞因子或核酸等进行同时筛查和定量的能力,在疾病诊断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而数字化检测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检测模式,绝对定量甚至单分子检测的实现,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将上述两方面技术进行集成有望实现重大突破,产生具有颠覆性影响的技术。

3生物诊断试剂关键原辅料研制

诊断试剂的产品质量不仅取决于生产、质控等环节,更取决于原辅料。由于国内产品种类不够齐全、质量稳定性不够优异、行业经验不够丰富等原因,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对上海而言,关键原辅材料的品种和质量都略显不足,前端科研成果未能与产业实现良好对接,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4基于微流控技术的POCT检测技术

微流控技术对于实现检测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便携式、可抛弃等具有关键作用纳米技术和微加工技术的整合是实现上述性能的主流趋势。上海在该领域优势显著,完全可以实现从基础研究直至产业化、商业化的全创新链整合。但相关企业大多规模小、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弱、研发创新能力较低,因此,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提升创新能力、找准市场定位。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体外诊断行业研究报告 |【九鼎研报】
体外诊断行业技术及竞争分析
推荐:IVD
千亿蓝海市场,体外诊断正起航
2023年中国分子诊断行业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分析:国内企业加速布局,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图]
分子生物试剂龙头诺唯赞专题报告:立足底层技术,发展多元业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