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年安静的传统水乡,如今成了上海周边的网红打卡地,怎么做到的?| 专题
每到周末,不少在城市通勤的上班族
都想到周边的乡村水乡转一转

可是又担心在农村生活得不习惯
怎么办?

小观悄悄告诉你
在上海周边有一个好去处


作为百强县之首的江苏省昆山市
淀山湖北岸三座古镇下辖农村的表现各有千秋


周庄镇祁浜村是一个传统水乡村落,共有祁庄、三珠浜、后村、寒贞(韩镇)和茆浜5个自然村,户籍人口2160人。

开发前,祁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周边村庄都有小工业,而祁浜村只有农业。

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最萧条时,三珠浜自然村120多户人家仅有100多个常住人口,且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同时,村庄的环境很差,村民房屋修建、翻新杂乱,道路河道设施建设随意,修棚搭架等工程缺乏规划……

为了改善农民生活
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与祁浜村委共同出资打造
“香村·祁庄”旅游特色品牌

目前祁浜村共有16户村民将房屋租给村里其中8幢已完成“年代秀”主题特色民宿改造并投用,将游客带入有年代特色的环境中,营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体验。


如今的祁浜村,旅游从业人数从原来的562人增加到686人,乡村旅游经营户数从原来的18户增加到22户,旅游富民惠民的成效逐渐彰显。

同时,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走进祁浜村,一条河流以“T”字形在村中穿过,一栋栋白墙青瓦的小别墅间铺满绿植,20多栋不同年代秀主题的民宿引人注目,三五成群的游人在向日葵花海中赏花自拍,村间小路上熙熙攘攘,游客络绎不绝。

可以说,祁浜村已经在“香村·祁庄”这一IP下实现了华丽蝶变。

村庄变成景点,村民是最大的受益人。祁浜村的发展,不仅让农房的租用效益得到了最大化,也让不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心愿,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与集体收入,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

锦溪镇的计家墩
则直接把农村改造成城镇模样

计家墩位于锦溪镇的最南端,所辖1.2平方公里,开发前是个老人居多的空心村。

为了盘活村子,昆山市和锦溪镇的各级领导大胆决策,在2015年引入专业平台对计家墩进行整村改造,耗费1000多个日夜进行环境整治和老宅修缮。

锦溪镇将该村农村集体用地流转到镇强村公司,强村公司与专业平台签订20年的租赁协议,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项目招商及投资建设、运营管理。

而后,专业平台以民宿为起点,一方面引入知名的民宿品牌;一方面出售“微民宿”,即乡村生活自居房,一次性销售20年的经营权。

在民宿的基础上,配备餐厅、茶室、咖啡厅、农场、木工坊、陶庐、水上俱乐部等体验项目。

目前,计家墩村共建设了13家民宿,实现150余人本地人就业,吸引了近20万的年游客量,成功从“大城市近郊城乡统筹规划的搬迁村”蜕变成“文化体验感极强的乡野度假生活空间”及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村落的焕然一新还吸引了许多青年回乡创业,其中不乏企业家、设计师、学者、艺术家等高知人群,并因此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乡村生活共创集群”。

人才与设计美学的引入,在这里形成了一种磁场,逐渐吸引到更多向往乡野生活的人们,把梦想扎根于此。

淀山湖镇的六如墩
走的是新农村发展道路
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六如墩坐落在淀山湖镇的东南端,是一个安静的江南小村。早在2016年,六如墩就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组建了昆山六如农房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村民以房屋评估后折价的形式入股合作社,村民农房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创新扩大“以租金抵建造款”房屋翻建新模式,乡村旅游与房屋翻建互助互促,带动周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2017年,六如墩引进葫芦
发展“葫芦”文化,打造葫芦文创产业

乡村建设的同时,环境治理也不能落下。从2009年开始,六如墩就专注于新农村整治工作,坚持以景区标准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管理,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河沟清理、村庄美化入手开展环境整治。

同时积极倡导推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2015年初就在全村范围内推广垃圾分类,并建起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站,改善人居环境。

如今,步入六如墩,人们会在村口驻足欣赏形似宝葫芦的水潭,步入村里会发现家家住别墅,一排排错落有致。

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巧妙规划、便捷现代的社区生活、睦邻和谐的居住氛围,勾勒出六如墩美丽产业与富裕生活交融、乡村风貌与现代功能交会、生态之美与文明乡风交织的新面貌。


昆山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就在于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第一,积极推动村民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经营。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经营的热情,帮助他们成为农业生产 乡村旅游 互联网的生产经营主体。

第二,注重乡村环境治理与保护,强调绿色发展。大力开展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狠抓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环境卫生治理建设。
第三,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夯实人文基础。

乡村因为“人的回归”而重新打通城乡要素流通的血脉,乡村“沉睡的心脏”更因为城乡融合、人才振兴而重启了时代的脉搏。吸引青年回到乡村实践梦想、追求时代价值,是昆山市乡村振兴最宝贵的经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浙乡村振兴六个案例分析
昆山祁浜村成为周庄古镇“后花园”
太湖边的小村成了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中央要求各地学习的"浙江经验”:七个典型乡村案例
2022年建设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大绥河镇小绥河村: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