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海龙 | 视觉人类学语法及文本绎释

 [作者简介]王海龙,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中心研究员。

[摘要]视觉人类学在国际学界正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广。它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影视人类学到视觉人类学的嬗变。视觉人类学的视野更加广阔,它以探索和阐释人类视觉文化和视觉认知记录为己任,将数万年人类文明从史前到后现代的人类视觉材料皆纳入了自己的研究疆域。视觉人类学以研究上古先民原始契刻及洞穴画、岩壁画等视觉资料起始,探索视觉符号从具象到抽象至最终发展成人类书写系统的过程。正如人类语言和文字有字词句章、语法结构和系统,人类原始的视觉文本暨“视觉语言”也有其语法。研究视觉语法是阐释史前文明和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必要手段。

[关键词]视觉人类学;文化救险;阐释学;视觉语法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学在欧美发展成了显学。但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它在近现代开始裂变、嬗替出了很多分支学科。特别是在应用人类学领域,它开始贴近社会,在很多范畴里发挥着能动的作用。比如说,现代人类学在一些实际的跟国计民生有关的工农业、医疗健康、教育科技等方面发生联系并被赋予各种“人类学”的名目,有的很具体如“人口人类学”“老年人类学”“社区人类学”,甚至近年来的“网络-虚拟人类学”等。也有的并非如上面琐碎名目所能囊括,即它的视野不仅是牵涉一个领域,甚至并不仅仅属于应用领域。这其中有的学科甚至能够能动地刺激人类学内部进行自我反思和拓展,从而激发其方法论的变革和人类学批判性的内部思考,重新定义其理论地位和认知功能。在这方面,视觉人类学就是一个意义鲜明的个案。

 一、视觉人类学的前世今生

  视觉人类学在西方人类学学科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点特殊。它的领域被分为影视人类学和视觉人类学两大板块。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大板块曾经是它的影视人类学(ethnographic film)部分。这一部分是人类学跟19世纪初新兴的摄影术结合而成的产物。当时的人类学家们发现,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在欧、亚、非、美等地区的拓展以及在知识界内部人文科学的繁盛、西方霸权强势冲击下,世界上很多地区原住民或当代原始部族文明被殖民和工业化拓展的挤压而逐渐丧失。许多古老的语言、习俗、文化仪式等文化遗产在急遽消亡。上述有良知的人类学家和人文学者们意识到这种现象对于研究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破坏将是致命性的。有鉴于此,他们发起了“文化救险”的运动。在这种“抢救濒临灭亡的文化遗产”活动中,广大人类学家纷纷走向世界不同的文化区域进行详尽的田野调查和保护工作。他们往往深入异族文化甚至当代原始部族居住地,去深入了解并记录他们的语言、民俗、宗教、神话仪式和民间音乐舞蹈等风俗。当时的研究者对一些原生态文化内容尚无法理解且无从研究;但可贵的是,他们尽量用人类学的民族志(用当地人的语言记述当地人的风俗信仰)描写手段进行原汁原味的记述,用以保存并留待未来研究。在这种文化救险实践中,我们可以看见,当时刚刚发明的摄影术乃至紧随其后出现的电影技术自然成了人类学家的有效工具和利器。摄影技术协助人类学家们真实地记录并保留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素材,它们比抽象的笔记和仅用语言来描述的民族志要生动得多。它给今天的研究者留下了很多当年的视觉素材——特别是保存了很多早已湮灭了的民族文化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被后来的研究者珍惜地称作“活化石”。而这种研究和辅助人类学记录的手段和方法被后来的人类学史家们追认为“影视人类学”的方法,它甚至在后来被从理论上认定为是一种“用影像来协助人类学研究的工具”。而且这种方式其后成为一种田野工作传统而被广泛应用;使用摄影手段来保存、研究和分析人类学资料的学者众多。直到现在,影视人类学学会仍然是美国人类学大会组织下的一大学术分会。

  但是,这种影视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后来又得到了拓展和理论升华。这就形成了这一学科的第二大板块即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部分了。基于文化救险目的而生成的影视人类学在其后的理论人类学研究中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当代人类学理论对视觉和图像-符号研究的发展,这种对影视资料的研究仍然发挥着作用。但是,视觉人类学领域在近几十年间又有了极大的拓展,它早已超出了使用影视手段记录民族志和仅仅对原始素材的影视图像进行研究。在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视觉人类学逐渐摆脱了自己仅作为记录文化志工具角色的桎梏,而在与符号学、视觉思维及视觉认知以及图像解读、人类文化互动和人类语义学研究等领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种综合性的发展使得原来的影视人类学概念和定义已经不能囊括它的全部使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门学科跟符号人类学、认知人类学和阐释人类学等理论结合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学科。很显然,这种全新的视觉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不限于影视范围,而是扩大到了整个人类的视觉认知和视觉文化范畴了。它的内涵已然拓展到了从史前人类的视觉文化活动到研究今天电子和外太空时代的所有人类文明中跟视觉材料有关的范畴。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起,关于视觉人类学的定义和概念也在不断更新。譬如说,2020年新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视觉人类学的定义就开宗明义地认为:“视觉人类学既是通过视觉媒介进行实践的人类学,又是研究文化和社会之视觉现象的一种科学。”而比它稍早的人类学工具书上则认为:“视觉人类学是在一种更宏观人类学视野上的一个更宽广和更流行的研究范畴。视觉人类学家专注于文化在视觉呈现上的方方面面,比如艺术和其媒介物等。而且,它也关心人类学的资料是如何用视觉的形式来呈现的。”可以看到,这些定义哪里还像先前影视人类学定义那样仅仅只把视野放在影视材料及其相关领域?视觉人类学的新概念早已拓展到了研究与人类发展进化和人类文明共始终的所有的视觉内容上了。其实,视觉人类学作为一个正在发展而且尚未定型的学科,它的范畴和概念是有一个逐渐完形的过程的。而且视觉人类学的理论家们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着它的理论意义。如果回溯这一概念的学术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在最近二十年中,视觉人类学的定义和学科范畴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充实着。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学术现象。

  早在21世纪初,在著名的《文化人类学百科全书》中对视觉人类学的定义就已经超越了“影视”的疆域,而将视觉人类学的理论基础界定为“视觉人类学是植根于'文化是通过可视的系列符号来展示的’这样一个理念来成立的”。很显然,这些“可视的”符号组成了人类文明的核心部分,它们自然包括图像、书写、典仪和“人化了的自然”的全部。而在其后,视觉人类学家费德瓦·圭因迪在其《视觉人类学的理论和基本方法》一书中又详细讨论并拓展了视觉人类学的理论范畴,特别是强调了视觉人类学在其方法论上的认知和阐释学意义。虽则看似关于视觉人类学理论的内容众说纷纭,但这里有一点对它公认的共性是无疑的,那就是它远比影视人类学的领域要阔大和立体、宏观得多。视觉人类学审视的对象和学术目的将是人类文明的全部历史而不再仅仅是跟影视相关的那个区域。费德瓦·圭因迪开宗明义地将视觉人类学和影视人类学的概念做了明确区分,指出视觉人类学的疆域绝不应局限于摄影术发明以后,它的研究范畴应该源自人类文明的源头甚至始于三万年以前的洞穴画及人类开始用视觉符号记录文明的开始。正是这些图像、符号和记录文明愿望的刺激,最后促进了人类书写系统的发生。而且,与之相平行的是,即使人类书写系统形成以后,人们仍然用图像和绘画,以及其他造型艺术来表现内心并抒发感情。在此,费德瓦·圭因迪的贡献不只是拓宽了视觉人类学的理论视野,而且还把视觉人类学的发展指向了未来,把它跟用现代科技进行考古、破译上古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视觉符号以及未来人类外太空研究等视觉呈现和研究的内容结合了起来。

  综上所述,视觉人类学应是一门全方位地研究人类创造的视觉文明并以此来阐释人类文明现象的科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视觉人类学的正确定义应该是:视觉人类学是用图像和符号的形式来研究并阐释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学科。它以视觉材料作为分析的基础,并试图用文化发生和文化起源学、符号学的内容来破译人类的文化,用阐释人类学理论来论证人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用比较行为学的类比分析方法和心理学还原理念来重新审视并追溯人类文明的发达史。视觉人类学研究的视野渊源于关注和探讨上古人类制造的所有视觉物质材料(包括原始记号-符号、绘画、雕刻、堆塑、废墟、文化场地遗迹、原始建筑以及所有物化了的视觉证据)和其昭示、传承的人类仪式化活动。它以人类绘画、视觉记录乃至于后来的文字渊源滥觞作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和符号学的理念来破译、阐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19世纪以降,照相术和摄影术的发明给视觉人类学灌注了新的生命,从而把视觉人类学的研究推向了促进人类学发展、有利于人类学研究记录及保存资料、向大众普及人类学知识及走向媒体等多维方向,把人类学研究推向了更加深远的层面。视觉人类学是人类学研究的助推器,它不仅是一门记录和实践性的科学,同时也提供方法论。视觉人类学昭示并启迪着文化研究者要用立体和宏观比较、类比和平行研究的方法去探讨文化研究的全新和未知领域。

二、影视-视觉人类学的理论嬗变辨析

笔者于20世纪后半期赴美研读人类学,见证并参与了“视觉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演进。那时,这一学科在美国高校还是影视人类学当令,当年课业仍然是在结合人类学经典及其现当代理论的基础上审读并观摩影视资料为主。但旋即,理论人类学的发展极大拓宽了视觉人类学的视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视觉人类学走上了它理论兴盛和开拓性的黄金年代。在研习影视人类学和视觉人类学的基础上,笔者开始系统梳理并介绍这一学科的发展史和理论成果,陆续撰著出版了几本相关著作来探讨它的学术进程和走势。总的来讲,于20世纪末始,这门学科开始在国内引发关注并受到高校和研究界的青睐。但因诸种原因,当时国内学界大都接受的是其影视人类学部分;对最近二十多年这一学科发展且比较占据理论前沿的视觉人类学部分的关注不够,甚而有的研究者还将“视觉人类学”和“影视人类学”混为一谈,认为视觉人类学就是利用影视的方法作为研究根据来协助记录和研究人类学的,或认为影视人类学就是视觉人类学。这种观点有局限性,它其实是一个误解。

  产生这种理论滞后和落差的一部分原因是当年我们将此学科引入时正是这一学科理论演变嬗替的阶段;如上文所示,这门学科在欧美学术史上“影视”和“视觉”两个概念也曾经并存和混用。但在今天,西方学界在这方面已经形势大定,视觉人类学和影视人类学的定义已然非常明晰,所以我们上文对此做一番学术史和学理概念上的梳理是非常必要的。应该承认,对于国内学界今天这种名称和学科定义混乱的现象,欧美学界自身也难辞其咎。因为此一领域内上述两种学术名称互用和混用现象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美也比较普遍。比如说,最早于1975年在美国出版的《视觉人类学原理》这部论文集虽名曰“视觉人类学”,可它却实在是一本研究摄影和电影跟人类学结合的理论书。它应该算是一部典型的影视人类学著作。它讨论了自照相术发明以来人类学家使用它和后来发明的电影拍摄技术作为工具来辅助人类学田野工作和研究文化志的历史,并探讨这种影视和人类学结合模式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别在这方面演进的历史等。编者几乎邀请了欧美人类学影视学科的主要学者合作了这本书,它可以被看成那个时期影视人类学的典型代表。而几乎与它同时,美国影视人类学家卡尔·G·黑德尔出版了他讨论同一个主题的著作,但他著作的命名则是《人类学电影》。只从学科史和理论正确的角度而言,他的著作应是更名副其实的。无独有偶,其后美国于1986年又出版了《视觉人类学:作为研究方法的摄影术》——我们只从这本书的副标题就可以看出它的中心定义和主旨了,很显然,它是一本论述影视人类学的著作。可是这并不影响它起了个“高大上” 的 “视觉人类学” 标题。细究起来,这本书虽然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是再版书;如果依照它的初版算,它最早是1967年出版的。也就是说,当年影视人类学或人类学电影这类的话题早期的确曾经跟视觉人类学共用一个学术名目。除此之外,20世纪70年代的《人类学百科全书》对“视觉人类学”的解释也是将它定义为用影视方法来协助人类学研究的。一直到1986年出版的《人类学辞典》才将这两个词条做了明确划分。它明确认定“影视人类学”是“在田野工作中运用电影作为手段和工具向公众传播和介绍人类学的一种教育手段 ”。而对“视觉人类学”则界定是“人类学学科中较新的一个领域。它专注于对人类行为的可视形象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同时,它旨在推动对日益繁复的视觉资料的人类学开发、教学和文化互动的发展研究。视觉人类学是一个综合领域……它主要是研究社会和文化的关系,以及视觉符号领域……”

  从上面的综论中可以看出,20世纪下半叶,欧美的“影视”和“视觉”人类学概念也处于“妾身未分明”状态。学术上游的混淆自然引起了下游的混乱,所以在今天这门学科面临发展和跃进的新趋势之时,我们给它正名并廓清范畴非常重要。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最新参考书目“视觉人类学” 词条中对上述这一学科史上的混乱现象给予了最简洁的解释,它认为视觉人类学这一学科可以被广义地理解成人类学对视觉的研究,也可以被看成是视觉对人类学的研究。这个词条接着剖析了20世纪末的定义混淆现象,并指出这正是其学科进步和嬗变发展内蕴的呈现。最后,它强调了视觉人类学对视觉形象和符号的研究宗旨,特别是强调了它对史前及考古、洞穴画及艺术与物质文明资料和各种视觉媒介体乃至整个视觉文化的阐释方法和破绎方面的贡献。笔者比较欣赏这种浅显明了的解释。

  在进行了前述全部论证视觉人类学理论发展和递进、嬗替的轨迹以后,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花这样多的时间来讨论视觉人类学的定义和术语呢?——这其实是基于一个最根本的严肃课题。孔夫子曾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在这儿就是研究的课题、范围和宗旨。如果我们把整个人类“视觉” 的范畴和视野仅局限在了 “影视” 领域,那就无异于画地为牢和自我设限,它将舍弃人类文明的绝大部分宏观视觉资料而仅把自己研究疆域置放在影视一隅,这无疑会桎梏自己的研究。其实,在20世纪末视觉人类学领域就已经开始了其学科重塑。它越过了影视疆域,而经历了阐释人类学、认知人类学和符号人类学的理论洗礼,它开始将触角指向纵深探讨人类所创造的视觉文明的语义内涵。重新定义的视觉人类学极大地拓宽了其理论视阈,在纵的历史轴线上,它把研究目标拓展到了史前时代甚至人前时代,从古生物灵长类化石学和人类进化角度研究人类感官进化和视-知觉形成等体质人类学课题,并将其后人类制造的视觉符号包括未来全部视觉资料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而在横的空间线索上,视觉人类学将人类与其社会及世界其他物种关系的视觉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形成了无远弗届的格局。譬如说,视觉人类学研究人类史前文明中的视觉呈现,如原始契刻、洞穴画、岩壁画及原始堆塑-雕塑等符号意义及它们从图到符号乃至到最后如何抽象成文字来推动记录文明的;这是后来被划分“成文史”及“史前史”的分水岭。此外,人类是世上唯一能够将具象图形转化为抽象符号并用它们来记录文明、推动文明发展的动物。用视觉符号和图形、绘画等来呈现文明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也早已被看成并采证为是一种文明记录之手段。

  恰如文字发明以后人们用笔和文字来写作,在发明了摄影摄像术以后照相-摄影师是用造像器材“写作”——此前和今后人们用笔、用造像机器来表达思想和构思,以图的形式来呈现文明无疑也应该是影视人类学设定的研究课题。但是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中,摄影术发明后的历史只是九牛一毛,而此前人类几万年的成长和进化历程中他们也在用图像和视觉形式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并记述他们认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不应该只认定摄影术发明以后的视觉记录暨摄影摄像材料才是视觉人类学研究对象,而将人类文明和进化历史上绝大部分的视觉资料剔除在视觉人类学研究视野之外。作为“视觉写作”的一种,今人的摄影摄像跟古人用燧石契刻 “写作” 图像、跟史前堆塑和岩壁画等视觉呈现的原始功能是一样的。在文字发明前,人类只能用刻痕、记号等方式写作;即使在文字发明以后,人们用视觉形象暨图像来“写作”的方法仍然与文字书写并行不悖。到了近现代特别是在今天,人类更是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欣赏图文并茂的“读图时代”。所以,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视觉写作跟文字写作一直是两条平行发展的记录文明的手段。

  如果我们承认前述各类原始的视觉呈现也是“写作”,那么它的结构里就应该有其基本“视觉词素”的构成,有其组成部件如寓意象征记号-符号(它们相当于文字的偏旁部首、语音语义),有其基础的视觉词汇和字、词、句、章。一幅有意味的视觉作品当然也应该有其谋篇布局和起承转合。在这个意义上,视觉语言一定也应该有其语法结构。因之,对人类创造的视觉资料的解读和破译,视觉人类学应该从其最早的原始材料暨最小单位来研究其视觉词素、语言和语法。

 三、视觉语法及文本绎释

  在人类的前语言时期,人类经历了相当长的非语言表述交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已经开始用肢体语言如手势、脸相、表情来表达情绪、交流生存和文化信息。这是人类最早的感官语言。感官语言有着初始意义上的普世语法 ,这种语法仍然在当今世界通用,比如微笑表示善意、流泪表示悲伤、皱眉表示痛苦等。虽然今天我们人类习惯于通过抽象的语言来获得信息和习得知识,但我们的信息源远不止语言。人类其实在用整个生命来感知着外面的世界。只不过,随着近千百年来的符号发明和科技的便利,人类可以依赖科技文明带来的一切来感知世界,而渐渐丧失或消减了依赖原始的视知觉本能。考其原始,史前人类创造的视觉符号恰如后来演进成的语言符码,这些视觉符号也应有其语法系统。早期人类具象的生命认知活动是从视觉行为开始的,这是人类最早的生命认知语法,它们远比后起的语言和文字原始得多也直观得多(人类能够创造文字则是在其进化中非常晚近的阶段了)。视觉语言自然有其全套的语法思维,视觉语法亦应有其符号意义上的词性、词法和虚实词等。从上古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记号、岩画、洞穴画、图腾符号等开始,就产生了其语义功能意义上的视觉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副词、介词、连词、叹词。随着人类生命活动的逐渐发展和其内容的复杂化,这些视觉符号开始更加抽象、更加复杂及细化,而且渐次有了复杂分工。视觉形象和符号遂产生了其功能性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复杂形式,视觉语言也逐步发展形成了它的单句、复句及语义系统。在这种意义上,原始文化持有者和初民在有限的空间里做着文化建树和传承的大文章,并推动着文化的演进,等待着千年甚或万年后的今人去破译。

  视觉人类学从考察初始的视觉原材料入手来检索并破译视觉语言的原始文化信息。原始文化发展步骤由简入繁,其视觉表述也应该是一样。初民社会视觉的语言材料有原始契刻、图形、图案,及它们共同的排列组合从而构成的原始部族眼中的世界。在今天,研究者往往囿于审美和艺术的观照或专业思维的局限而忽略了对其原始视觉文化意义上的全方位的体认、挖掘和破解,而容易将这些稚拙和原文化生态的痕迹归类为一种无解的图形或图案等。其实,这些史前视觉文明资料是前文字时期原始人对其全部世界的表述,它们的含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些视觉材料是后来文字出现的曙光。那么,研究者如何从事这种视觉人类学研究、从而破绎出这些文明源头的视觉信息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第一,从上古岩壁画、洞穴画等素材中挖掘远古的文化信息,进而探讨人类文明发生和发展的终极原因。人类学认为上古人没有闲情逸致玩情调,他们“创作”视觉图像一定跟其生命活动有关,应多与宗教仪式或切身利益(如劳作、巫术)和其初民“社会活动”分不开。他们的“绘”就是为了表现生命和操控生命;这类原始绘画或视觉表述是一种公告、一种发言;后来人类创造了文字,有了钟鼎碑彝和广告牌等新的表达形式才代替了它们。而到了技术化程度更高的时候则更发展了用照相机、摄影机及其他现代科技工具来“绘”。后者的“绘”和原始人的“绘”除了工具和技艺的高下外,其文化功能意义应该是一样的。

  第二,从田野发掘资料分类来检视视觉符号语法的功能语义。这种探讨将系统考证原始生命、生产及生活之视觉符号,并将其跟当代原始部族的田野工作民族志以及成文史相比较来阐释-互训以诠释相关的文化主题。其内容包括从原始视觉符号表形、表义、表情功能到其仪式化功能、社会化功能的破绎;从种族记忆、标识、符号到其以各种形式辐射性的升级、异变、嬗替、转型;从具象写实到抽象写意再到图案化、图案的意义及其“语法”功能阐释等,以便力图在这种平行比较研究中发掘视觉语法的存现。

  第三,从当代视觉资料取材,分析视觉文化对人类交流互动行为和现在生存的影响。这个话题将涉及人类学摄影、人类学电影及其他相关的视觉材源;同时它也将关注并分析当代社会的礼仪及视觉符号化行为、行政化行为以及宗教和政治化行为的社会功能。视觉人类学将在这种综合分析研究中探讨视觉的语法意义和其文化及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

  第四,除了对原始文化进行分析阐释外,视觉人类学还将涉猎人类视觉符号化行为及其表现的意义之功能范围。它将特别专注于艺术领域的个案分析,如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种文化的雕塑语言、绘画语言(西方绘画流派的风格及表现手法分析、欧亚非美及其他文化及中国绘画的母题、程式化表现手法的分析等),电影语言乃至舞蹈及音乐语言中的画面等视觉语义发展及其表义功能(其所指-能指涵义)的分析,世界艺术史上流派叠生的视觉心理学基础和人类学表现功能上的辏合,以及现代视觉设计、建筑符号在潜意识中如何影响当代人的生活和思维等命题。

  第五,分析研究视觉化行为的心理学基础成因,特别是探讨下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下的视觉语法符号化意义,比如符号的循环与变形、再生、组合等。这种研究还应包括符号与心理原型重构的广告学意义;视觉符号及其象征、符号的视觉潜移默化作用;视觉符号与传播学;符号的神秘与非言语表述性的心理学机制等。它还包括视觉心理学探讨视觉思维的引申与程式化、通感现象与符号的转化等。这个课题和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媒体传播学以及广告心理学、视觉思维符号学的课题有交叉和关联 。

  视觉人类学的语法不同于语言的语法,它在更广泛意义上起着更加宏观和直观的“文化的语法”的作用。它贯串着前语言时代到今天后文明时代的始终。所以,我们今天对人类学视觉语法及其潜语法结构的研究其实是在试图掌握开启理解人类文化和文明起源的另一扇大门的解谜之钥,它在促进人类共同文明的理解和沟通方面将会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边界与融合| 论影视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关系
电影、媒介、感觉:试论当代西方影视人类学的转向与发展
科学与人文的冲突: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最新演讲
生活世界影视人类学理论
【焦点】听人类学家“讲”故事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