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漂洋过海荫余堂~美国小镇博物馆内的原装中国徽州老宅

漂洋过海荫余堂

美国小镇博物馆内的

原装中国徽州老宅

作者 吴爱平

 从波士顿坐火车,不到一个小时抵达一个不起眼的小镇Salem。这小镇是美国有名的巫婆镇,也是全国各地每年十月底万圣节时,蜂拥而至到此撒野,疯狂派对的大本营。

我们不是要来加入这个年轻人的盛会,而是去小镇子上的一家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该博物馆把一座废弃的200年历史的中国徽州老宅子一砖一瓦拆下来,分门别类装箱,海运到美国,再按照原样恢复起来供人们观赏。

不出所料,小镇子破败不堪,像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我甚至有些怀疑,舟车劳顿来此是否值得?未曾想一个转角,一个超级现代化的博物馆大厅让我定睛打一个激灵。像是进入了一个贫困县,眼前凸显出一座伟岸的政府大楼。


宏大壮观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小巧精致的伊莎贝拉嘉纳博物馆都没有如此严苛。馆内另辟有专门进入徽州小院的门禁,单收门票,每组限人数,上下午限批次,当日限流量。给人一种神秘兮兮的氛围。


想来也合情合理,经过从上至下的艰苦商谈,让这个项目得到中国不同的部门一致首肯,与此同时,与荫余堂有关的七个产权户都表示愿意将他们的老宅搬去美国,这该是多么的不容易。


始作俑者就是这座博物馆的负责人南希女士,中文名字白玲安,哈佛大学毕业,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过,熟练中文口语,熟悉中国文化艺术,不可救药的中国迷。1993年初,南希来到安徽休宁县的黄村旅行,对粉墙黛瓦的徽派古村落独有情衷。当时她就萌生了把一座徽派建筑“搬”回美国的想法。


她在安徽1000多座老宅中选择了60座,又在60座中选择了6座,最后选定有200年历史的荫余堂。荫余堂子子孙孙八代人前后搬离这里。就在荫余堂已经定性为危房,即将被当地政府拆除之时,白玲安手持1.25亿美金的买卖文书,拦下了轰鸣的推土机,买下了荫余堂。


随后,前后七年在中国,由荫余堂拆下的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还包括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连同院墙、门口铺设的石板、地基都原装搬到美国。总共动用了19个40英尺的集装箱装运。同时在美国劝退小镇博物馆周边邻居,购置土地,给徽州小楼腾地儿。


有人说,荫余堂是一孤例。像这样将古建筑拆运到外国恐怕很难再次发生。但是放眼全国,百年以上的古建筑比比皆是。如今居民宁愿在原地基上盖新房子,也不愿花费财力与精力修缮老宅。好多精美绝伦的老宅即不是国家,也不是省,甚至不是县级的保护单位,等待它们的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中被拆毁。


白玲安在黄村选的6栋建筑中,除了荫余堂,还有1栋被人买去,其余4栋都被无情地拆掉。富裕了的村里人在原有地皮上建了外墙贴有瓷砖、房间更宽敞、没有天井和内院的农家四层,甚至五层的小楼。


若干年后,休宁县县太爷来美国看重建的荫余堂。参观之后心事重重,扼腕叹息。修旧如旧的荫余堂在异地他乡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的古韵令人称奇。县长念叨叨地说,相比之下,新建的小楼俗气难耐。


这让我再次想起在敦煌虔诚的王道士,用价值千金的文物换回来些许银两,买了些颜料,认认真真在古朴典雅的壁画上再次涂抹,这种老黄瓜刷绿漆,以新复古的悲剧发生何止在一个地方?


在历史发展某一个特定的时代,梁思诚和林徽因声嘶力竭的呐喊似乎还在耳畔,他们试图保护北京的古老城墙,然而在时代巨浪滔天的洪流中,这声音微弱的几乎等于零。看看北京飒新的永定门楼吧,建于1553年,拆于1957年,重建于2004年。这新的扎眼的门楼犹如墓志铭,提醒着我们做过的蠢事。


事后我们以超脱的眼光去俯视已逝去的历史,也许我们也会像那个县太爷一样,躲在没人的地方嚎啕痛哭。为什么只有当“歪果仁”拿出一亿多美金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身边不被稀罕的废墟是如此的值钱,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细观美国荫余堂,它散发出具有中国特定时代的痕迹和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能勾起很多中国人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但和一些著名古迹相比,这些乡村的古迹算不上什么。那么为什么美国人会花重金去买呢?


看着这个黄姓家族的照片,看着毛主席语录,看着不以为然的生活用品,即远又近,即疏又亲。我一下子意识到下一辈的孩子们,或者孩子们的孩子们谁还会知道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那个思想单纯整齐划一的社会?在美国人眼里,这已经就是历史遗留下来最有时代纪念意义的古迹了。


毫无疑问,我们也已经是垂垂老矣的古董。回头看看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原有行业里元老级人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再过几十年,人去物还在,这些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用品,就是留给下一代的文化传承。


美国暂短245年的历史造成了美国文物的积累基本上就是拿来主义。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抢来的还是买来的,只要是能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在美国人眼里上100年的就是古董。而我们几百年前的古迹说拆就拆。


在参观时,有一部整个过程的纪录片。这老宅子的后人扎了纸房子,说要烧给已作古的先人,让他们跟着房子漂洋过海,在那边有吃有喝过好日子。美国人抱着膀子在一旁善解人意的微笑着。这让人觉得有一种文化愚昧被人碾轧的感觉。


我对美国人把一座没有那么古董的宅子当成如此重要的古董没有任何偏见,相反对他们像是对自己祖辈留下的古宅,付出如此真诚的热情给予诚挚的尊重。老外一组一组排着队,循规蹈矩认真仔细端详着古宅子里每一个细节,犹如我们细观几千年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物。


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面对美索不达米亚七千年的古迹,我有多迷茫,他们在荫余堂就有多迷茫。床边的马桶,桌子上竹编热水瓶,豆包棉鞋,煤油灯,毛主席语录,柴房里的棺材,遮雨的蓑衣,我们看到会心里一阵紧一阵松,或暖或冷通遍全身,而他们会有如此深刻的切身感触吗?


其实按照中国文化的审美观,这古建筑所包含的价值有一部分没有带来,也无法带来,这就是它所依存的自然环境,气候,和周遭一切与其相关的因素。就像是北京的颐和园,没有了远处烟雨朦胧的玉泉山作为背景,就少了一种整体层次相互依托的美感。


无论重建的如何完好,腾挪后的荫余堂还是不可复制周遭环境。原生态的独特性和不同背景的文化意义只能在原有立体的环境中产生。就像是云游四海的浪子回家,走出火车站,进入像小时候一样喧嚣的县城,看见村口的老槐树,直至进入有爹妈健在的家。


现实中,即便是漂洋过海,即便是脱离母体文化,浩瀚的中国大地上又有多少真古董能有荫余堂的运气?在国外的博物馆,看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谁统计过自清末民初至今,多少文物古迹灭失在战火,盗掘,破四旧的运动之中?


显而易见,把古迹迁徙到国外并不是中国古建保护的最佳方案。但是美国人不远万里,精挑细选,不计成本,重金购买,异地重建,修旧如旧也让更多中国人意识到我们身边这些普通老旧的古民居,也是有其保护和修缮的意义。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荫余堂运至美国后,安徽省的领导不失时机地颁布《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提出1911年以前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民用建筑(包括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均在保护之列,未经政府部门批准,不得拆除或买卖。


由此,荫余堂亦可能成为最后一座身处他乡的清朝徽派古建筑。对中国古建筑的清理,造册登记,修缮维护,任重道远,期待更多的荫余堂留存本土,为广大的本土居民谋祖荫祈富余!


【作者简介】
吴爱平,七零年兵,当兵六年,服役于38军113师篮球队。一九七六年,根据军委规定解散部队文体单位,和球队一些战友下到337团机枪二连。后复原回北京。先后在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华远国际旅行社工作。后在美国留学,获硕士学位。目前退休。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跨越万里,在大洋彼岸原样重建的黄村祖屋,惊艳的,不仅仅是时光
一座徽派老宅跨越1万多公里搬到美国 惊艳无数
7年、1.25亿美元,这栋徽州祖宅被搬到美国,后人回家还得买门票 民宿头条
徽州天井
这里的每一根木头都和美国历史一样长,但我们需要反思
安徽古宅险些被拆,买主收购后耗时7年搬到美国,如今成文物景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