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门伤温混合汤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113)

凡流行性感冒,无论风热或风寒化火,若口渴舌红、体温上升、高烧不退,野元禅师意见统归阳明证,无必要列入温病气分之中。指出将外感热性疾患一分为二,即伤寒六经、温病卫气营血,人为两治,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反而导致繁琐,影响执业掌握,应当双轨融一,奉做临床标准。关于出血、邪陷心包问题,乃并发证,不宜另立门户。叶桂《温证论治》之前,均以六经为旗帜,同样适于温病;吴鞠通巧树三焦辨证,更属多事。对此老朽亦有同感,值得商榷,深入研究。他创制一首处方,名“伤温混合汤”,乃白虎汤加味,内含石膏60克、知母20克、甘草10克、粳米30克、青蒿30克、白蚤休(重楼、七叶一枝花)10克、竹叶30克、鲜芦根100克。邪犯阳明或侵入气分,普遍有效。
1958年吾在济南诊一体育教师,感染春温八天,无汗,喜饮冷水,全身灼手,持续高烧,脉象洪大,下午不断谵语,呼之便醒,更衣未见燥结。曾取本汤与之,每剂分四回服,四小时一次,日夜不停,连用三帖,即汗出热解,能到单位上班了。
小郎中按:本文中张老阐述了野元禅师关于伤寒阳明病和温病气分证都统为伤寒阳明病的观点,张老对此表示赞同。中医历史上关于寒温一统,伤寒和温病的范围争论很多,许多经方家认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已经把温病的内容也阐释清楚了,没有必要再单独列出温病的内容,后世叶天士和吴鞠通就是哗众取宠,独立门户,更增加了学习中医的难度。张老和野元禅师也持这种观点。但是小郎中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学术在进步,中医学术从《黄帝内经》开始,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元四大家再到明清医家的学术思想,都是在逐渐完善逐渐进步的,后世医家也是在自己临证中不断吸取前人经验而总结发挥的,张仲景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我们后世奉为的医圣,是人就有思维上的局限,是人就有认知上的不足,他的主要贡献是创制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和伤寒六经病的发病规律和治法,其针对的病因学研究主要还是伤寒,对于温热病邪和湿热病邪的研究是有缺陷的。而后世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因而让中医治疗外感病的思想和经验更加完善。此外,我们看待这些医家的学术思想是否正确还要通过临床验证,确定临床应用标准,按照这些标准是否能够很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清温病学家的这些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经得起临床验证,而且直到现在我们用起来还十分得心应手,至少小郎中的体会是这样。
北宋医家庞安时就曾提出过“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的观点。而代医家赵绍琴先生对这个问题也看的非常透彻,诸位感兴趣可以找来赵老的书籍去研究,赵老提示,温热病邪和风寒病邪侵犯人体的途径不同,一个从口鼻而入,一个从肌表而入;一个初起就表现出温热伤阴的表现,一个没有;温热病邪初起可见咽喉红,咽干,口干口渴症状,而风寒邪气不会出现咽红症状,这就是两者的区别点。其治法也不同,温热初起多采用辛凉解表,风寒邪气多采用辛温解表。至于两种致病因素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一些相似表现,这个和患者的个人体质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温病的气分证和伤寒的阳明病阶段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的发病规律和传变规律还是有所不同,因此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不可执一念而惑于心。其实这种争论小郎中认为我们临床医生现在就不要再去纠结了,临床中根据中医诊断标准来分析患者症状特点,符合温病我们就选择温病时方治疗,符合伤寒六经病我们就用仲景经方治疗,小郎中认为这才是最客观的观点。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
专业 | 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再思考
转载:邓铁涛秘方全集六
张仲景著论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任启松新解《温热论》 温热病几乎都为外感风寒 不存在逆传心包
内经 | 「生气通天」下「伏气温病辨析: 析流求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