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入门基础:博观而约取(下) - 冷月无声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诗词入门基础:博观而约取(下)
再启童蒙 2011-02-26 10:28:06 阅读2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诗 词 入 门 基 础
博观而约取(下)
(二)直面现实,深入生活
上面谈到要认真读点诗词,可千万不能陷在书堆里。诗词同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一样,"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人所谓"文为语之精,诗为文之精"。打个比方:平时说话好像原粮,文章好像原粮加工后做成的熟饭,诗则是熟饭酿成的酒。读古人、今人的作品,是向人家讨教加工、做饭、酿造的方法,而原粮、熟饭乃至酵母只能从自己实践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采集。
首先是尽可能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多种管道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这是最通常的管道;还有尽可能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争取多到外面走走;还有广交朋友,讨取他山之石。1992年秋我们干休所组织游十渡,回来的路上,将在车上将看到的景色凑成四句。这四句没有什么"包孕"、"托兴",想再续四句,但笔下无神来,于是把它扔了。1994年春节,有一位搞外贸的晚辈来看我,把他一年来西欧、东欧、北美、东南亚之行吹了一番,并以事实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搞市场经济非参加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不可,这方面我们国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番话引发我很多感触:过去闭关自守,犹如坐井观天;今天改革开放,仿佛登高望远。于是想起了一年多前游十渡时的情景,就把扔了的四句捡回来,联成一律:
胜日探幽十渡滨,峰奇水曲气新清。
孤村硕柿明如火,叠岭霜林醉似春。
峡谷看天天类壑,绝颠视野野无垠。
富春江畔立锥地,无处可栖严子陵。
据《后汉书.逸民传》载: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早年的同学严光,字子陵,不愿应诏当官,隐居在富春江畔种地、钓鱼,过着与世隔断的生活。而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国内几乎人人都被卷入市场经济大潮之中,谁还能同严子陵一样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二是挖掘自己丰富的记忆库藏。自己的记忆库藏,是开拓创作题材、畅抒情怀、讽喻时事、驰骋想象的广宽天地。当你写诗或填词搜索形象表达情意时,如果书本上找不到最恰当的,不妨到你生活记忆库藏中去翻箱倒柜。我有一个中学时代的同学,一起参加抗战,解放战争时他跟国民党走了,后来跑到台湾,分别五十年。1989年他回大陆探亲,托人致意,表示要来京相会,我想以诗作答。一般应酬话好凑,但如何表达过去分道扬镖、而今有了会面的机会这一感慨,却颇费思索"渡尽动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现成的诗句固然很好,但不能贴切反映我同他的情谊。后来想起唐山地震时,在梦中听到轰鸣,以为国民党打来了。通过联想,作成一联:"雷惊地裂途殊道,雨过天晴虹作舟。""舟"属下平声十一尤,就以尤韵凑成一律:
弹指相违五十秋,江海闻鸡救亡讴。
雷惊地裂途殊道,雨过天晴虹作舟。
我庆故人归故里,君游乡土释乡愁。
京华野老迎佳客,重返韶光忘白头。
这诗转寄给他后,第二年秋天果然来京相会了,谈起拙作,他说,使他感触最深的是那第二联。我觉得,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撷取的形象,往往比书本上抄来的,更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情意。
三是深入观察,反复筛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千古传颂,至今还为人们用以歌颂恳恻精诚、生死以之的深情。这是诗人观察大量物象之后,选择出来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意的"特写镜头":春蚕自缚,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命亦随亡;蜡炬自煎,溶液长流,流之既干,身亦成烬。这些物象,通过诗人飞腾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谐音双关、象征比譬的诗句。我们应学习前人这种创作方法。当自己有那份不吐不快的情意,而找不到适当的形象表达时,不妨到周围环境中去仔细观察物象,反复筛选,驰骋想象,往往神思一触而发,豁然开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我在电视中看到十月革命节莫斯科红场上,寥落的老人在瑟瑟寒风中游行,心里很不是滋味。过了几天,正好来寒潮,看到泡桐树上有几片叶子在寒风中挣扎,想起北宋张耒《夜坐》中的两句"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这不是与在寒风中游行的老人很相似吗?于是以梧桐"起兴"填了首《浪淘沙》。因为这首词未能包容我当时的想法和情感,尤其是没有把"韬光养晦"将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一重要思想包含进去,就把它扔了。可是,从当时媒体中不断传来的信息,我那不吐不快的情意,不仅没有淡化,而且越来越强烈。想起宋人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诗云"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于是决心再次"征行"。后来又来了寒潮,起了两个大早,仔细观察寒潮中的各种景物,边观察边思索,选择那些最能表达我的想法和情感的物象,联缀起来,填了首《虞美人寒潮》:
蓦然一夜西风暴,树秃晨鸦噪。黄尘败叶涌狂涛,衰柳折腰垂首苦哀号。
苍松傲对寒潮啸,犹自从容俏。不争独翠俏冰崖,留得生机葱木共春华。
这首词意境很肤浅,自己也不满意,但它却是通过亲自观察、采撷物象而联缀起来的,所以写成以后,胸中叠块既消,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慰藉。
(三)少而精与勤而久
南宋理家家朱熹作了两首《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面曾说过宋人用诗讲道学,"味同嚼蜡"。而朱熹这两首诗,却不像其他些讲道学的诗那样,抽象地发议论、讲道理,而是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说话,总结做学问的经验,既有诗境,又有理趣,所以传诵极广。宋人中有不少这类好诗,喜欢以诗词阐明道理的,不妨适当读些王安石、苏轼、陆游、朱熹等富有理趣的作品,作为借鉴。
诗词贵在意新。新意哪儿来?只能从社会生活中来。从社会生活中得来的新知识、新见闻、新经验,就是作诗、填词的源头活水。水活自然清,清澈可以见底,但未必能映印"天光云影"。还须水深,深而清,方能反映"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细微情态。而开辟这很深的"半亩方塘",决非一日之功,要靠长期的知识积累、诗词美学修养和技巧磨练。
诗词是高难度的语言艺术,犹如一艘"艨艟巨舰",只有在滚滚滔滔的大江大海中,才能像鹅毛一样轻轻浮起来"自在行"。我们长期积累起来的诗词艺术功底,就是江海大水。但它不是像"江边春水"一夜暴涨起来的,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最重要的是不能着急,要慢慢来。一着急,往往"枉费推移力"。诗词要一首一首吟读、一首一首品味、一首一首背诵;平仄、诗韵、对偶等格律要素,要一点一点学;写作从酝酿、构思、立意、谋篇,乃至炼句、炼字要一步一步来。读与写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但也要讲究方法,否则,事倍功半。这方法就是少而精与勤而久相结合。
少而精,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单位内,学的东西不能贪多求快。譬如一个小时、一天、一周之内,学的要少而精。平均一天泛读一首诗或词,一周精读一首诗或词,进度就算相当快的了。学格律得按步就班,一点一滴学,不能"抄近道"、"开快车"、搞"突击"。起步登程千万别操之过急,要慢步稳走。写出一首来,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一周写出一首,算是快的;一个月写出一首,也不算慢;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写出一首来,很可能是你已经入门而创作出来的精品。
勤而久,是就长年累月而言的。勤,是指勤复习,勤练习。久,是指长期坚持,放长线,钓大鱼。《荀子.劝学篇》曰:"真积力久则入"。如果平均一天泛读一首,一周精读一首,一年就泛读365首,精读50多首,五六年下来,你的"半亩方塘"就挖得很深了。
据说,毛主席外出常带《随园诗话》浏览,其作者清人袁枚,写了首《箴作诗者》,诗曰: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箴者,规戒也。这诗用了几个典故:东晋袁虎起草露布,倚马可待,这类"速藻"并非佳品。西汉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作品少,但压倒了多产作家邹阳和枚乘。黄帝命鬼神作的"清角",这音乐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但是很不容易演奏;优昙花美,但易残,所谓"昙花一现"。诗人以物少为贵,映衬诗迟是才;以苦修炼,映衬极乐境。这不也是在阐发少而精,勤而久的要诀吗!
袁枚还有一首诗--《遣兴》之一: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学诗词,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很重要,但既已登堂入室,要想继续提高,在创作上也有个少而精的问题;要象初笄女精心梳头那样,反复对镜梳装。宁可少写些,但要多改。边读古今优秀作品,边炼句炼字。如果不经这一过程,其作品往往很长时间停止在带格律的顺口溜的水平上。前人的许多传世之作,不少是反复修改而成的。白居易《诗解》云:
新篇日日成,不是爱声名。
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
但令长守郡,不觉却归城 。
只拟江湖上,吟哦过一生。
诗人对自己的作品,真象母牛对初生犊那样,勤舔不休。
(冷月无声整理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中的意象,就是作者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意中之象
汉魏六朝诗讲录绪论诗歌的感发(叶嘉莹)
诗词/寒潮别秋
流云视频三:学诗入门问题
诗词入门
咏物诗的写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