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墨、纸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上)白砥

本文内容摘选自《文房》 第一期白砥先生作《笔、墨、纸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尽管我们说汉字的结构形态是书法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然而,若没有一整套似乎与汉字天生相匹配的工具材料的发明与使用,汉字书写成为一门艺术,仍然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仍会有“书法”一词的存在,但我想,那肯定无异于西方建立在字母文字书写基础上的“书法”概念。西方人所谓的书法,是优雅而漂亮的字体。我们既然不否认,优雅与漂亮在硬笔书写中也可以存在与发生,但若仅仅具有优雅与漂亮,对一门艺术来说,毕竟显得太局限与单调了。所以,西方人不会有“书法艺术”,而若是用硬笔,中国的书法终也是难称为艺术的。

    毛笔、墨、宣纸等是书法创作使用的特殊工具与材料,也是汉字书写成为艺术的必要条件。

一、毛笔

尽管大量的古汉字遗存是刻铸文字,但它并不证明毛笔在当时尚未具有利用价值及对汉字书写的影响。“笔”字早在甲骨文中已经存在,形为一手拿着一支铺开锋毫的竿子——

 ,古文“笔”同“聿”。《说文》“聿,所以出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聿,燕谓之弗 ,从聿、 一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释:“〔聿〕,秦以后皆作笔字。”《说文》中所收聿字,无大篆,可知许慎或许不知聿之古文为  
 ,故释为形声。其实甲骨文与金文中的“聿”字,很明显为会意字。至于后来,何以加上“竹”字头,这大概与笔管用竹枝有关。是否秦以前笔管不是竹枝呢?《说文系列》云:“
  下引《书经》说:'世人多以琉璃象牙为笔管……’”。笔为上层人士所用之物,笔管考究且有饰物,以象牙为笔管,此论当可确信。而造字者亦非一般凡俗之夫,其经手或还于竹枝之笔。至于秦以后用竹枝,当为笔的使用已相当普及,竹枝多出于南方,北方较少。但殷商时代的王府皆在中原地带,现今出土的甲骨文基本在河南一带,所以,甲骨、金文“聿”字无竹头便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的笔何以在开始时采用了圆锥状的毛笔,而非如西洋的钢笔之类?这个问题无从考证。但甲骨文时代的毛笔,应该已与今日的毛笔相仿佛了。从甲骨上朱墨书笔迹看,毛笔的功能已表现的比较细微。实际上,毛笔早在甲骨文之前已经使用。在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古陶器物上的纹饰,便是毛笔画就涂彩的,半坡类型的鱼纹盆及人面鱼纹盆,毛笔用线既随意又匀称且富有力感。若非使用圆锥体的毛笔,是难以达到这般的美观程度。史前的西洋纹彩也已有用线条的,但多属描绘体,线迹工细,缺乏变化。毛笔的功能如何,从史前绘画及装饰可见一斑。

甲骨、 青铜时代之所以遗留至今的墨迹不多,并不是因为毛笔用的不多,而是因为年代久远,那些原先作为毛笔书写材料的丝帛、竹木之类皆腐朽不存的缘故。较为完整的早期毛笔墨迹文字要数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出土的《侯马盟书》了,但并非写在竹木或丝帛之上,而是写在玉石片上,年代已在春秋晚期。稍后的《信阳楚简》为竹简。古人在纸发明之前,多以竹木简串成册,以毛笔直书。“

  ”(册)字,甲骨文已有,如编简之形。卜辞读三·一0·二记载:商王朝大将沚瞂称举简册,作为商王前导征伐土方,祈祷上天保佑。另有“
 ”字从册从口,为盛册之器物,可见,简册在殷商时已作为文书的方式了。只可惜这时候的简册不再有存。从《侯马盟书》和《信阳楚简》等墨书看,文字用笔与结构似不完全与同时代的铭文相契合,而略显草率,从此也可见,甲骨文时代的简册书,一定也与甲骨文的风格不同,至于那时的文书风格如何,只能作猜想了。

通过铭文与墨(朱、墨)书的比较,我们发现,凡经刻铸之类的文字在线条上粗细一致,少见用笔的提按变化,这或可证明刻铸文字在书写后经过描绘,使之匀整,以求工整严正的目的。朱、墨书的线条粗细变化相对要大些,而且也可见出用笔的走势(如甲骨朱墨书痕迹)。从这一点可以推断出,甲骨时代的毛笔使用已具有提与按用笔的雏形。而在大多数至今不存在的当时的简册一定也已有初级的提按变化及线的姿态。但这一点却难在刻铸中找见。所以,我们将甲骨时代的书写定为笔划尖细是不妥当的。

墨书文字起笔露锋的突出及线条的粗细变化,正可说明毛笔圆锥体及软性的功能的有效发挥。试想,如非圆锥体具有锋的特点而像排笔式的横铺笔毫,即非软性的笔毫而硬如棕杒,露尖且有细小转折的动作便难表现。所以,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笔软,这圆锥,造就了后世的笔法,造就了后辈对线条质感变化的追求,甚至是后世书体演变的动因之一。

毛笔的毛,通常有羊毫、狼毫、鼠须、猪鬃等,皆取之于动物,另也有用胎毛的。毛的性能在于:一、软性。不管羊毫、鼠毫,需首先为软,但软之中感觉略有不同,如鼠须比于羊毫,则稍硬。二、弹力。不论用什么毛,均精心挑选,故能作为笔毛者,已是少中之少了。毛既要软,又要有弹力,为求软与弹力适中,又出兼毫。三、吸墨。如果用现代科技研究,动物毛并非实心,毛中间有孔道,毛在人或动物身上时,具有排汗、出油等功能,故蘸墨时,笔毛就很快吸收且贮存一定的墨,以便使用一定的时间。四、旋转自如。毛非硬物,当人力作用笔毛时,便会根据力的作用的方向、大小等产生铺与收的变化。笔法中所谓提、按、转、折等皆出于此。

毛笔做成圆锥体,实是科学的设计——圆锥体贮墨量大,此其一;顶部为锋尖,便于书写细微,此其二;墨灌注自然,不致发生隔阻,此其三;用笔按下时可用锋以上部分,甚至全部铺开,提收时锋毫又能自然弹起,转折时还可绞锋,能四面出击,八面出锋,线条可粗可细,此其四。而若笔锋排成一字(排笔),上下左右四面定难以应付,只可横扫、竖刷,哪里能“藏头护尾”,“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蔡邕),更难言“形势出矣”。

书画家用笔多讲究笔毫,大字粗线用羊毫,或兼毫,可擒纵自如,写出线条能绵里藏针,不致火气过旺。小字勾线用狼毫,锋尖部分弹性好,用力得法。各有各的讲究。书法家似乎比画家更择笔,主要在于书法是纯粹的线条表现,绘画尚有色彩、状物的衬托缘故。画家好用秃笔,以作点苔,而书家较忌秃笔,秃笔易致粗糙。清人为写玉筋篆,有把好好的锋尖剪去的,但写出来的线条却不免一致化,这便是破坏了毛笔的自然性的后果(不过这些将锋尖剪去的人可能并不能体味到这一点)。也有人曾想改良毛笔,做种种试图,但总不比圆锥体好。由此想来,不免会产生古物皆好的偏见。但如毛笔这一形状,确实蕴含了先人的大智大慧。

毛笔对书法的贡献首先表现在用笔的出现与发展上。

从殷商时代的墨迹到魏晋书法艺术的完全自觉,我们可以勾勒出毛笔用笔发展的大致脉络。

毛笔在一开始,可能仅仅起勾划物体轮廓及一般的文字书写的作用,后为追求美观,要求勾划的线条匀称,故开始有对毛笔的控制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从早期的线描画可见出这一点。如龙凤人物画作者,勾勒人物及龙凤轮廓的稳定能力已经很强,如非经过训练是难以做到的。文字书写早期可能为无意识地用笔,虽也有粗细方面的变化,但并不能见出有意表现的目的。及至青铜时代,线的匀称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追求了,中国画中利用毛笔而使点线具有独立价值(超越勾形作用)的时代远远落后于书法。一直要到唐宋,才出现山水皴法,而且或多或少是经过文人画家的努力、将书法的用笔运用其间后才有的结果。而书法对用笔的体会,可能早在战国时期,从墨书文字看,线条的粗细变化可见出有意识的痕迹,但尚属初级。而真正的提按,一直要到先秦晚期的隶变初始时才出现,至东汉完全成熟。

虽然历史上刻书风格对毛笔的功能发挥有所影响(如后世写小篆,大多以秦刻石为基准,追求平匀的线条感觉,隶书或魏碑中的刀痕较明显的方笔对毛笔执笔的影响等等),但反过来毛笔的用笔对刻书也产生过一定的作用,尤其在隶书时代及以后的楷书时代。东汉刻碑隶书用笔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完全取决于毛笔功能的发挥,尽管在当时来看,手书与碑书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那些转承起伏,那些蚕头燕尾,本身已经说明圆锥体的毛笔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房四宝之笔的前世今生
毛笔的起源
田蕴章书法讲座【067-笔-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关系(一)】
学毛笔书法,先从选择毛笔开始。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之“笔墨纸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