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我读完一本书:《中国哲学简史》了解儒家经典的“四书”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让我们继续共读《中国哲学简史》,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儒学经典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说到我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四书五经”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主题。它们不仅是儒家经典,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和思想史上的经典。那你知道“四书五经”是指什么吗?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而“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和《孟子》合称为“四书”。所以,“四书”之名始于宋朝。

儒家的经典,最初其实也包括“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后来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末农民大起义,项羽进入秦都城咸阳,大肆纵火焚烧秦宫殿,《乐》经失传。到了汉朝时,皇帝曾经多次下令全国各地向国家献书,汉武帝还设置了“五经”博士,“五经”的说法由此开始。所以,“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博大精深,今天我们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四书”。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著。在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中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按照新儒家的学说,三纲其实说的就是一纲,即“明明德”,而“亲民”是“明明德”的方法,“止于至善”是“明明德”的最后完成。总体意思,做人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实际上只有一条就是“修身”,其余都是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骤,都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步骤,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所谓达到最后完成,就是“止于至善”。人只有在社会中尽伦尽职,才能够尽其性,至于完成。如果不同时成人,也就不可能成己。

所以,实际上《大学》中的“明明德”与“修身”是一回事。前者是后者的内容。于是几个观念归结成一个观念,这是儒家学说的中心。

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当了国家或天下的元首,然后才能做治国、平天下的事。他仅仅需要作为国家一分子,为国尽力而为;作为天下一分子,为天下尽力而为。只要这样,他就是尽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全部责任。他如此诚实地尽力而为,他就是“止于至善”了。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很多人把“中庸”理解为一种被动、妥协、消极的态度,但这完全错了。“中”的真正含义是:既不太过,又不能不及,不能过犹不及,恰到好处,谓之“中”。比如冬天穿棉袄是恰好,夏天穿棉袄就不是恰好了。儒家常将“时”与’中’连用,孟子和孔子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情感完全没有发生的时候,心的活动就无所谓太过、不及,而恰到好处,这是中的一个例子。

而“中庸”的“庸”意思就是普通和平常。就像每个人每天都要吃喝,都很平常,但是非常重要。简单普通的事情,恰恰是非常有价值的,就像空气、水对我们人类生存一样。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物极必反”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就是: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端之后,就会走向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我们要做的就是掌握平衡,做到恰到好处。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谦虚、谨慎、节俭而勤奋。从思想根源来说,可以追溯到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物极必反”思想观念。它让我们懂得,即便在丰收的年份也要未雨绸缪,懂得节俭和储蓄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不至于狂妄自大,多了一份谨慎和谦卑,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我们古代也有很多成语和典故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这种哲学思想。比如:乐极生悲、苦尽甘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及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都是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论语》

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行编著而成的,说到《论语》,我想大部分人都能想起几句那些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

《论语》短短一万多字,不仅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儒家经典,更是中华文化的不朽传奇,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因。《论语》甚至还为我们贡献了3,4百个常用成语,比如:温故知新、过犹不及、既往不咎、见贤思齐、安贫乐道等等都出自《论语》一书。

《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体系:

第一、伦理道德,核心思想是“仁”。仁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第二、政治主张,核心思想是“礼”。在治国策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且孔子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就是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比如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第三、认识方法,核心思想是“中庸”。孔子确立的仁的思想体系,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孟子》

说到《孟子》一书,很多里面的名句我们应该都比较熟悉。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等等经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书。

在《孟子》一书中,他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性善论和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在《孟子·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也这是孟子性善论的核心,后来宋朝朱熹把它丰富为“人之初,性本善“,明朝王阳明又延伸为“致良知”。

在孟子的治国思想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王在最后。孟子认为君王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这是一种典型的“民本思想”。孟子的这个治国思想,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比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集《大学》其书
四书到底是指哪几本书?
2011台州国学知与行1
国学经典丨四书五经经典100语录最通俗的解析/让你读懂最深奥的国学(附 四书五经图文介绍)
【 孔子传世名言 】
四书五经盘点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019-5-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