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的八堂课》: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仍要读诗?

几年前的一本畅销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中,开篇便是以诗人为反面教材:“一次陪女友相亲,说起该男的种种状况她一直微笑颔首,情况的急转直下是从得知该男早期酷爱写诗开始。女友大惊:‘写诗?早说!写过诗的有几个人靠谱?哪个诗人的感情不是拿别人的感情当垫背的一路练手过来?不要!不要’说罢,拎包而逃,走了老远还在咕噜:‘不靠谱!不靠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诗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虽然里面的《诗》特指《诗经》,但联系到《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的地位,不妨把“诗”的范围扩大成我们如今理解意义上的诗。这句话,这本著作,既奠定了诗的权威性,也足以显示出诗曾经的辉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诗正在走向衰落,以致于会出现文首“谈诗色变”的一幕。而这种把诗当作洪水猛兽的态度并非个例,甚至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

如今,诗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尴尬的角色。那么,诗真的就应该被当作“糟粕”被我们避之不及吗?想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追溯到一个更本质的问题:为什么要有诗?《诗的八堂课》的作者江弱水说:人世间,历史上,多少美人的真身被时间销毁了,如梦幻泡影,仿佛压根儿不曾有过。有过的只是那些被写过的,如赵飞燕、杨贵妃,她们艳名甚著,因为被反复书写。这事实可能会颠覆一般的文学原理:不是有了才写,而是写了才有。这就是诗的存在理由。不仅如此,在《诗的八堂课》中,江弱水还从:诗人写诗都写什么?是怎么写出来?又如何去读?多种角度出发,印证着诗存在的意义。

《诗的八堂课》这本书有着极为清晰的叙述思路,作者在本书后记中这样写道:“八讲中,博弈讲的是诗的发生学,滋味、声文和肌理分别从味觉、听觉和触觉来讲诗的鉴赏论,玄思、情色、乡愁、死亡则涉及诗的主题。”接下来,我也将跟随本书作者的思路来解读这八堂课。

1诗是如何产生的?

诗的产生,到底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还是“慢工出细活儿,人工觑天巧”在本书的第一堂课——博弈中, 作者借“博”“弈”这两个概念给了我们答案。

博即赌博,在作者看来,掷骰子就是典型的赌博,靠概率,赌运气,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与命运对赌,与天下为敌;弈即下棋,下棋胜负全由人力决定,靠理性,比算度,要深谋远虑。为什么作者会用这样的方式阐述诗的写作机制?答曰:赌博的多凭运气,下棋的要靠人工,写诗的也各自依仗灵感或技艺

博弈有别。赌徒的诗可以从梦中来:科勒律治在梦里文思泉涌,作得《忽必烈汗》。天才赌手如李白者可以无中生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赌徒的诗相对的是棋手的诗,对于棋手而言,诗是手艺活儿:福楼拜花五天时间才写了一页,巴别尔一个句子写上几十遍。

博弈相济。作者写道:“博中有弈,因为靠灵感也不是一味的‘弃术任心’”“而弈中又有博,不断的量变最后产生质变,临界点一下子突破了,于是茅塞顿开,冰山忽化。”最理想的状态是:诗人能用弈棋的手法来制造赌博型的效果,不可无匠心,不可有匠气。

2我们该如何读诗?

本书的第二、三、四课分别是:滋味、声文、肌理,而这三点的最终落点是滋味,即重在品诗。“我们品诗时,每一种感官都对应着一个成分,分别调动是视、听、嗅、触各种感官,最后以舌头来统摄。”这告诉我们,当我们学会调动各个身体感官去感受诗时,也就具备了鉴赏诗的能力

诗可以“吃”。中国人的诗就是舌尖上的诗。我们往往把读诗叫做“品诗”,品诗如品美食,不同的诗,味道也不同: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与甜熟绝缘;陶渊明的诗则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甚至在作者看来,在诗中,吃本身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附着于那一味之上的记忆,以及由味觉之门通往的更为神秘的性爱经验。

诗可以听。作者说:“从古以来,诗就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它首先是一份声音的组合,有音韵、格律、节奏、旋律。”那我们就跟随作者来感受一下诗的音韵:粤语版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由一连串沉雄有力的重浊声音组成,能让人听到强劲的风声和引满而发的弓声;而“情似雨余黏地絮”全是唇、齿、舌之间最微细的厮磨与粘扯,入骨地表现出胶着、纠结、无法排解的痴情。这些,就是我们可以听到的不同诗人发出的声音。

诗可以摸。“触觉最能真实地体认物体的质感,字和句的质感。”那诗有什么样的触感?再拿杜诗为例,杜诗“沉郁顿挫”,按顾随的书法就是“老杜是壮美,笔下要涩,摸着如有筋”。与之相对的莎士比亚早期的传奇剧,如绢一般柔滑,绸一般细致。这些,都是诗可以摸到的触感。

3当我们在读诗时,我们在读什么?

本书的第五至八课都在讨论诗的主题,分别是:玄思、情色、乡愁、死亡。这些主题的诗之所以被反复吟咏乃至成为永恒,根本上还是因为他们写的是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实际上,当我们在读诗时,其实就是在读自己。

玄思一课指出,诗的主要功能是抒情,但它还需要叙述,也需要思想。”这种“需要”可以追溯到《天问》,它想搞懂一些搞不懂的东西;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天道无常催生诗人寄心玄远。诗不仅“需要”思想,而且确实可以思想,在作者看来,欧阳江河的《毕加索画牛》一诗证明了这点:“在当代的诗照常发挥其各种功能、履行其各项使命之外,这首诗向我们保证:诗可以思。”

情色一课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情色和色情:“色情是肉欲,以挑逗官能为能事;情色的肉感,以摇荡性灵为指归。”作者还肯定了情色诗的作用:“它帮助我们的语言在不断地推进自身的边界,实现自身的潜力,尝试实现各种美感的可能性。”至于诗人情色写作的本质,作者认为:“只不过是在给身体编码”,身体会化空,而只有在不朽的诗中,人才能不朽。

乡愁一课中,开篇作者即点出:诗是乡愁。西方的史诗《奥德赛》,传递的是十年漂泊返乡的乡愁;在中国大量征戍、迁谪、行旅、离别的诗作中,贯穿的是乡愁;在二十世纪的现代,在城市的光怪陆离中,人性变得不完整,乡愁是人人都拔了根,挂了空。

最后一讲是死亡:“因为无论是玄思、情色或乡愁,其歇脚处无非是死亡。”诗中的死亡主题无处不在:“泪眼望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等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伤春、悲秋、怀古、惜别,无一不渗透着死的阴影,寄寓了生的慨叹;在西方,对死亡的思考和表现更是一个深远的传统。作者甚至把死亡上升到美学的层面:“死亡不仅是我们切身之事、萦心之念,还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

4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仍要读诗?

看到这儿,作者的八堂课看似已告一段落。但实际上,除了这短短的提纲挈领的几行字,作者传达的东西、作品的丰富内涵远远不止如此

我们赋予诗无数个定位,把诗切割成无数个碎片:现代诗、古代诗,中国诗、外国诗……而在这本书中,作者纵观古今、横贯中外,又把诗连接成一个整体。他在告诉我们,诗,其实从来都是写给所有读者的

因为本文篇幅有限,不能引用的还有“有诗为证”这一重要内容——每一堂课都会有这样的一节。在博弈第一中,作者引用《断章》《白螺壳》来区分博、弈;在滋味第二中,作者通过《厨师》来传达诗中复杂的感官经验……这些,不仅是为了方便我们鉴赏诗,再联系到作者最后把诗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作者更想让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诗,是美的

作者的笔终于死亡篇,并在死亡篇中点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在二十世纪,拔根与挂空成了现代人的存在状态,虚无和荒谬成了现代人的精神氛围,生命的意义何在成了大问题,对意义的追问导致了向死亡聚焦。”作者继而点出诗在这种生存状态下的作用:“在这支离漂泊的人世间,诗是语言应许给我们挂空之后的落实,拔根之后的灵魂自植”作者实际上是在以“死亡”论述“不死”。诗,永远不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领你读《诗的八堂课》︱弱水三千,毋庸只取一瓢
【读书】:四通八达的诗观——读《诗的八堂课》
《诗的八堂课》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
《诗的八堂课》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又如何去读?
最完美的肉体,只存在于诗歌里
写诗评诗都要抓住“诗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