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我老了……对老年健康生活的一些思考

 明年我就可以拿老年卡了,这是社会意义上承认自己步入老年。很多与我同龄的朋友很忌讳讲自己的年龄, 但在领取老年卡这件事上倒是不含糊的。虽然我也期盼着有老年卡这一天, 它可以省掉我一大笔旅游的门票钱, 但毕竟这是老年卡,是自己老了才能享受的福利,所以我一面是感慨一面是感恩。虽然离领卡还有一段时间, 我已经在想如何好好珍惜这份福利, 把它用到极致, 这算是对自己变成老年人产生的心理失落的一种补偿。

       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去研究实践如何培养孩子,这个使命已经完成。而随着我自己步入老年,我对如何能成为一个健康长寿的老人产生了很浓的兴趣。好在我家族中有很多高龄老人,他们历经的老年生活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观察平台。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父母这一代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没有那么多高龄亲人要陪护或赡养,因为他们是第一代进入高龄老人的群体, 而我们是第一代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群。但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整个中国社会就进入了老龄化, 而且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如果把我所观察到的上一代老年人生活方式进行一些总结和思考, 会对我们这些刚步入老龄范畴的年轻老人有所启发, 让我们可以比我们父母辈的老龄生活更有质量和活力, 也更加坦然地去走向生命的终点。 

       讲到老龄,最关心的问题自然就是“如何健康长寿”?好在我的上代亲朋好友中, 活过90岁的长辈很多,除了我的父亲是90岁过世之外, 我的小姑, 大伯, 大伯母都是在93岁或93岁以上去世的, 我的二伯95岁了,他和我二伯母都还健在, 而我的叔叔婶婶也都过了85岁,但思维清晰,生活自理。我妈妈虽然有老年认知障碍, 但也过了89岁。还有我的婆婆, 她过世时是92岁, 而我的公公还健在,他老人家马上要96岁了,依然耳聪目明, 记忆力比我们还好。有这么多样本在, 我觉得是可以寻找一下他们长寿的秘诀了。于是, 我根据书上或媒体上广为传播的养生秘诀拿出来和他们的具体情况对比一下,就有了很多有趣的发现。 

       首先是性情与长寿的关系。书上说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心要安静,人要平和, 家庭要和睦,为人要厚道,豁达,宽容。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比较认同的。但具体到我们家族的那些高寿老人, 我却发现了他们的性情差别很大。有心安静的,也有很暴躁的;有家庭和睦的, 也有家庭关系很一般的;有性格很要强的, 不肯吃亏的, 也有很随和的,与世无争的。唯一比较相似的是他们都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和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还有就是他们的幼儿和青少年时期都经历过战争,壮年时期经历了各种运动, 在改革开放初期都为国家建设出过力的普通知识分子。虽然有些亲人在文革中吃过一点苦头, 但总体来讲情况没有那么糟糕,退休之后家庭都没有什么大的变故。所以, 我觉得稳定的家庭和稳定的职业可能对长寿起到心理的稳定作用。而个人以修身“养心”来“养命“的成效在我家族各位长寿成员中并不突出。

    那么“基因“与长寿的关系又如何呢?我们父母再上一代的老人几乎没人活过90岁。在我父亲那族里, 寿命更短。我奶奶38岁就因病死在逃难的路上, 我的爷爷也没活过65岁。所以我的生命中是没有祖父母的记忆的。而我爷爷的家族里也没有很长寿的亲人,(一个兄弟在海外失去了联系,听说他长寿一点)。而撇开”基因“的因素, 家族成员的寿命是和当年我祖辈的生活环境休戚相关。我曾听我父亲讲起我奶奶带着5个未成年的孩子在日本人侵略的路上一路逃难, 一路讨生活的悲惨经历。正是在生活的重压下她积劳成疾, 倒在逃难的路上。那时我的父亲才10岁。我想如果不是那样战争的环境, 我的奶奶应该能活得更长一点。所以, 即使有长寿基因, 但一旦遇到恶劣的生存环境,衣食不保,人容易产生焦虑,影响健康。我父母辈虽在建国之后经历了不少的运动, 但当时的社会风气很朴实,平均主义也无需大家有物质上的比较,所以人大体是简单向上。而在他们退休之后赶上了中国大发展的好时光, 他们的子女一般都过得比他们好, 不用他们操心,这比基因更有利于他们长寿。加上他们都生活在中国比较富庶的地方, 这些地方的医疗条件是更好的, 也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在老的时候, 用药物控制老年病的发展。随着近年来生物医疗的迅速发展, 我认为今后人们活到90岁将逐渐成为常态,而活过百岁的老人也会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里顺便提一下,前些年社会上过于强调环境对寿命的影响,我当然支持创建一个绿色的生存环境, 但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忽略医疗卫生在人的寿命中的作用是不公允的。我的父亲和我的婶婶都有几十年的糖尿病史, 就是依靠药物治疗保持了较好的生命质量。中国人均寿命最长的城市都是医疗卫生条件较好而空气相对不太好的发达城市,这肯定与大中型城市较富裕的生活条件和较好的医疗卫生设施有直接的关系。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减少人们生病的概率, 但人的机体是神秘的, 得病的原因并不是只有环境污染一种。所以,要提高自己的生命长度,绝不能忽视医疗保健和年度体检。一旦身体有恙, 及时检查和按时服药都是必须的。随着医学的发达,老年人多发的心血管毛病和癌症都变成可控的常见病,只要及时发现和治疗是可以带病生存。事实上我家族中的高龄老人都有高血压, 而高血压的药也是他们的常用药。我父亲生前虽然患有多种疾病, 但他的生活质量一直保持得很好,这一方面是我母亲精心照料的功劳, 但更要感谢现在先进的医疗手段和不断提升的药物疗效。所以,与其说有寿命的基因遗传决定论, 还不如说是事先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更重要。所以,进入老年,要了解自己的家族病史, 并有的放矢的定期检查,这是很必要的功课。

       提及长寿秘诀时,必会提到“饮食“对寿命的影响。在我的高龄亲属中,饮食上都比较节俭。这主要和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他们人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得不富有, 甚至贫穷。从小养成的节约习惯反而使得他们的饮食习惯比较健康。而旧日里是没有现在那么多上馆子的机会, 即使逢年过节也都是在家吃喝。所以再吃也不太担心有过多的高脂肪和卡洛里摄入。这是时代的造化, 而现在丰富诱人的美食比比皆是,老年人的聚会饭局也比过去多很多。富裕社会的饮食超标是我们走向富有之后的”负产品“。

       但即使在当年拮据的生活条件下,我父亲还是比一般人吃得多, 这也许是造成他糖尿病的原因吧。我曾经和我父亲的一个老朋友黄伯讨教过养生的经验。黄伯95岁了,但身体矍铄, 行动敏捷,思维清晰, 完全看不出是个9旬老人。 他告诉我说, 一定要注意饮食均衡,要有节制。他说他们家的人都长寿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他说你父亲那些人太会吃,不仅是他, 我父亲朋友圈里喜欢吃的人太多了, 其中就有写了”美食家“的作家陆文夫先生。而黄伯在吃的时候非常克制, 不会因为味美而大快朵颐。黄伯关于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说法很有现场感, 我深以为然。虽然我父亲爱吃的朋友中也有很多长寿的, 确实没有一位如黄伯那么健康。但对热爱美食的人来说,这就是机会成本。要让他放弃对美食的追求恐怕就是降低了爱美食人的生命质量。我想让我父亲放弃对美食的追求而去延长寿命, 恐怕他是难以从命的。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 生命的长度和宽度都由自己决定,活到90岁的父亲应该不后悔他的选择,因为即使他在中风偏瘫之后,还是喜欢吃苏州的时令美食, 比如酱汁肉, 比如螃蟹, 后期竟然连巧克力冰淇淋都毫无禁忌,吃得津津有味。

       我像我爸,也爱吃。在我的生活哲学中是少不了美食的。但我会听取黄伯的建议,在步入老年之后适当注意饮食的调整,尽量找到享受美食和保持健康之间的平衡点。其实黄伯的话是一种境界,通俗一点来讲就是”饮食有度“, 也就是将中庸的哲学放进饮食习惯中。要达到这种境界不容易, 需要时间去慢慢地向这种境界靠拢。享用美食是接纳大自然的馈赠, 有度饮食是对生命规律的敬畏。少吃油炸和其它不健康的食品,做到”饥中饱, 饱中饥“, 做到既要品尝美食但又要避免无节制的大吃大喝,这是比较理想的平衡生活。

       那么是否我们常说的运动会帮助长寿呢?似乎这个问题也没有完全的共识。一些运动员和养生大师过早离世让这个话题充满了争议。而在我家族长寿老人中,好像喜欢体育运动和经常运动的确实不多(除了我的叔叔长期坚持游泳之外)。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走路。我的公公那时候每天早上出去走路, 常常可以走两个小时。我的二伯,我的婶婶, 我的母亲都是走路健将,这要感谢那时不发达的交通工具,锻炼了他们灵敏的腿脚。但在今天当汽车已经成为普遍的代步工具之后, 走路竟然变成了一种需要自我提醒的运动。这不得不说这是现代生活带来的副作用。但从我们家族高寿老人的经验来看,即使不去进行那些“时髦”的运动, 走路也应该是很有效的健身方式。 

       现代社会崇尚运动,这和我们上一代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区别。但运动不能被神话。往往在工作压力很大,休息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去运动效果会更差, 甚至会引发心源性猝死。我曾读到过著名国医大师裘沛然老先生的文章,似乎一生悬壶济世, 97岁高龄过世的裘老先生对养生保健的运动诸如太极拳, 健身操, 气功, 静坐什么都无兴趣。他将长寿的秘诀归结为养心。其实每个人长寿的体验各不相同,但从我家族老人的实例来看,他们都是用走路和做家务来保持身体的健康。衰老是一个的过程,而体力的变化也是一个过程。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不做超出体力承受范围的运动但也要发挥自己身体机能的潜能,做自己可以做的体力运动。过份强调要照顾老人不让高龄老人做事是不对的,相反, 应该鼓励高龄老人力所能及的做一点体力活,同时社会上也应该为有智力和体力的年轻老人再就业提供包容的社会环境。老年人的知识积累与经验依然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唐代药圣孙思邈曾说, “养生之道, 常欲小劳, 但莫大疲, 及强所不能耳“。在我进入老龄阶段之后, 我希望自己能从晚辈那里获得的是鼓励和更多的社会参与。我小姑就告诉我说, 她就喜欢和晚辈交朋友,因为这能保持心理的年轻从而也会让身体年轻起来。她的思维一直到临终前都非常清晰, 安然接受寿命的终结, 她说不要到医院去,我现在这样很好。这是多么有尊严的生命终结啊。 

       尽管我家族高寿老人年轻时并不是很强壮的那种,但他们确实生活习惯良好,人到中年后就不再抽烟,少有喝酒,却大多有喝茶的习惯。即使喝茶不多的,在吃饭时也必喝汤。江南人喝汤是和菜一起上的,这和广东人先喝汤不一样。虽然现在没有人去比较那种喝法更好,但江南人喝汤的频率比北方人要多得多。四季的汤不一样, 冬天是羊汤, 夏天是冬瓜小排汤。伴随着季节的变化, 还会有很多其它类似甜羹一样的甜汤。夏天是百合绿豆汤, 冬天是赤豆红枣汤。这些祖传下来的饮食习惯让江南人有着自己的养生方法。老人们不习惯吃反季的东西,也很少吃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而我们这一代的饮食习惯已经和他们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于全球化的缘故, 我们吃得更广, 更杂, 从南美的肉制品和水果吃到日本的海产品。写到此处,突然想起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 看来, 保守的养生法则就是对外来的和反季节的食品也要少吃,简单但随季而变化是老年生活应遵循的原则。 

       此外,我家族高寿老人群以当教师的为多。平时或多或少有些附庸风雅的爱好。比如喜欢游山玩水,读书写文章和做诗写词,欣赏戏剧, 尤其是昆曲和评弹。在家看电视也喜欢看戏剧频道。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滋养着他们的性情,让他们抹去岁月的风霜, 平复内心的伤痛,享受当下的安逸与宁静。而有一个孩子相伴的家庭就更加惬意。在我家族的高寿老人中除了我的父母是空巢家庭之外, 其它老人都和至少一个孩子同居一城。孝顺的孩子会给老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点在我公公婆婆身上尤为突出。老小, 老小,到了耄耋之年, 老人最害怕的是孤独, 这一点从我探访我父母辈的高寿朋友那里是深有体会。只要我去探访他们, 他们嘴里说,你忙, 不用来啊, 而行动上却是早早地在家门口等着。和我们上一代比, 当我们老的时候孤独感应该更强。这是和现代社会人情淡漠有关, 加上我们是独生子女家庭。 而我预见未来老人独居而亡无人知晓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是否孩子要和父母同住一城,每个家庭的选择方式不同,我从自己前段时间奔波双城照顾父母的经历来看,同居一城应该是耄耋老人和孩子相互照应的最好选择。

       在我即将步入老年行列的时候,我把我家族老人的长寿经验总结成以上这些,看似好像很多都在他人的文章中看到过, 但当罗列成文时, 确实发现很多的经验对自己还是有不少的启发, 比如坚持走路, 比如饮食有度等等。我表姐曾对我说, 尽管我们上一代那么多长寿的长辈, 但到了我们这一辈却已经有几个家族兄弟姐妹过世, 他们都不到七十岁, 而且我们下一代中也有一位未满40岁就已经离世。所以, 我们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也能长寿而是要借鉴上一代老人健康的生活方式。生命的神秘和奇妙使人有时候不得不信命,有时候还不能全信命。所以在注重健康管理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赋予我们的老年生活更丰富的精神营养和内涵。

不辜负生活, 不辜负生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生三三,高寿九九
百岁老太过寿 长寿秘诀:不生气
美食攻略健康饮食-夏季饮食养生,夏季饮食健康小常识
美食每刻·九款滋补乌鸡汤做法
有些老人90岁不生病,没想到秘诀竟在这儿!
长寿十大饮食原则 ,想活100岁没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