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茯苓 土茯苓 白茯苓 赤茯苓
茯苓
土茯苓
白茯苓
赤茯苓
[fú líng]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提供内容 。
声明
本词条可能涉及专业知识,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请遵医嘱服用,请勿轻信网上用药建议。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中文学名
茯苓
别    称
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
植物界
担子菌门
伞菌纲
多孔菌目
多孔菌科
茯苓属
茯苓
分布区域
安徽、云南 、湖北等地
采收时间
7~9月采挖
用 量
10~15g
毒 性
无毒
贮 藏
置于燥处,防潮
目录
1 入药部位
2 性 味
3 归 经
4 功 效
5 主 治
6 相关配伍
7 用法用量
8 禁 忌
9 炮制方法
10 生理特性
11 产 地
12 相关论述
入药部位
真菌的干燥菌核。
性 味
味甘、淡,性平。
归 经
归心、肺、脾、肾经。
功 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 治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相关配伍
1.漏精白浊:雪白盐一两(并筑紧固济,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为末,枣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盖甘以济咸,脾肾两得也。(《直指方》)
2.痫后虚肿: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葳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3.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用法用量
10~15g。
禁 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炮制方法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生理特性
1.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3.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产 地
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于安徽、云南 、湖北。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1]
2.《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3.《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2-4]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1)
伏牛山茯苓(3)
茯苓精选图片(6)
茯苓(18)
茯苓的各种药膳(4)
茯苓(5)
茯苓(6)
1/2
中药学
参考资料
1.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3.  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5月
4.  杨卫平.《临床常用中药手册》: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002年9月印刷
词条标签:科学百科中医药分类 , 科学
[tǔ fú líng]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提供内容 。
土茯苓,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中文学名
土茯苓
别称
冷饭团、硬饭头、红土苓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百合目
百合科
菝葜属
分布区域
中国西南部
采收时间
夏、秋二季
用量
15~60g
毒性
无毒
目录
1 入药部位
2 性味
3 归经
4 功效
5 主治
6 相关配伍
7 用法用量
8 使用注意
9 炮制方法
10 生理特性
11 产地
12 相关论述
入药部位
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
性味
甘、淡,平。
归经
归肝、胃经。
功效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相关配伍
1.治血热头痛,咽喉肿痛,经血淋漓等妇女血症:土茯苓与金银花、诃子、栀子、川楝子、黄连、瞿麦配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七味土茯苓汤)
2.治梅毒,淋病:土茯苓与金银花、紫草茸、茜草、枇杷叶、草乌(制)、诃子、栀子、白云香、苘麻子、红花、瞿麦、黑云香配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十四味土茯苓汤)
用法用量
15~60g。
使用注意
肝肾阴亏者慎服。
1.《万氏家抄方》:“不犯铁器。”
2.《本草纲目》:“服时忌茶。”[1]
3.《本草从新》:“肝肾阴亏者勿服。”
炮制方法
未切片者,浸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本品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生理特性
攀缘灌木,根茎块根状,有明显缩节,着生多数须根。茎光滑。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极针形,长6~500px,宽1.2~125px,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脉3~5条;叶柄长1~50px,略呈翅状,近基部具开展的叶鞘,叶鞘先端常变成2条卷须。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极短;小花梗纤细,基部有多数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径约4mm;花被裂片6,2轮;雄花的雄蕊6,花丝较花药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线形,子房上位,3室,柱头3歧,稍反曲。浆果球形,直径6~8mm,熟时紫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长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
产地
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四川等地。
相关论述
1.《本草汇编》:“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惟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甙、牵牛各一钱,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数剂多瘥。盖此疾始由毒气干于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挟相火,来凌脾土,土属湿,主肌肉,湿热郁蓄于肌腠,故发为痈肿,甚则拘挛,《内经》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湿,湿去则营卫从而筋脉柔,肌肉实而拘挛痈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湿未郁也。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病久则热衰气耗而湿郁为多故也。”
2..《本草纲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按《中山经》云,鼓镫之山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1]
3.《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4.《本草拾遗》:“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调中止泄。”
5.《本草图经》:“敷疮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
7.《本草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1]
8.《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9.《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骨。”
10.《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风湿性关节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2-3]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1)
土茯苓图册(6)
土茯苓(9)
土茯苓全株(1)
土茯苓根茎(1)
土茯苓枝叶(1)
土茯苓花果(2)
白土茯苓生药材图(5)
刺猪苓(又名:...(6)
1/3
菝葜属
中药学·相关科技名词
参考资料
1.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3.  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5月版
词条标签:科学百科中医药分类 , 生物物种 , 植物
白茯苓
白茯苓,中药名。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通常为中药饮片。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但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中文学名
白茯苓
拉丁学名
Smilax china
别    称
茯苓,云茯苓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百合目
亚    目
百合亚目
百合科
菝葜族
菝葜属
目录
1 简介
2 生长习性
3 地理分布
4 栽培技术
种植技术
田间管理
病害防治
5 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6 药物鉴别
简介
白茯苓,中药名。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通常为中药饮片。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下、灌丛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
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时,孢子大量散发。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树根或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在25%-30%时为最好。[1]
地理分布
中国分布
分布于山东(山东半岛)、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安徽(南部)、河南、湖北、四川(中部至东部)、云南(南部)、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海南岛除外)。[2]
国外分布
分布于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2]
栽培技术
种植技术
茯苓可用段木、树蔸及松针栽培,但仍以段木栽培为主。选直径10-45cm的中龄松树,砍伐后每隔3-7cm相间纵削3cm宽的树皮,深入木质部.5cm,称剥皮留筋,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之有声时锯料,截成长65-85cm的节段,放通风向阳处,按井字形堆垛备用。选背风向阳、微酸偏砂的缓坡地,挖直径90cm、深50-65cm的窖,窖距上下为33cm,左右17cm,四周挖好排水沟。取木段3-5根,粗细搭配,分层放置于窖中。菌种也称引子,有菌丝引、肉引、木引三种,现多用菌丝引。用PDA培养基从菌核组织中分离出纯菌种,栽培种培养基用松木屑76%、麸皮22%、石膏和蔗糖各1%,含水量65%,装入广口瓶,灭菌后接入纯菌种,在25-28℃条件下培养半月,翻转瓶在22-24℃下再培养半月,即为菌丝引。肉引在接种前半月内采挖鲜菌核为引。木引是在接种前两个月选直径4-10cm的梢部无节筒木,锯成长50cm的木段,每5根为一堆,分二层堆叠,将新鲜菌核250g贴在木段上靠皮处,覆土3cm,60d左右菌丝可长满筒木。早春3-4月份接种,用菌丝引接种,宜选晴天将窖中细木段削尖,插入栽培瓶中,粗木段靠在周围,覆土厚3cm。肉引接种时用刀剖开苓种,将苓肉面贴在简料的上端截面或侧面,苓皮朝外。木引可锯成5-6cm长,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将引木锯成二段、三段,夹在料筒中间。[3]
田间管理
结苓期常在地面出现裂缝,应及时补土填缝。
病害防治
黑翅白蚁常蛀食松木段,防治方法:选苓场时应避开蚁源,挖地时注意清除腐烂树根,或在苓场周围设诱杀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集中于坑中,即可捕杀之。同时可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蚁群只要有一只染病,全巢无一幸免,灭蚁率达100%。[1] [3]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甘;淡;平。心;脾;肺;肾经。[4]
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4]
用于脾虚泄泻,白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白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白茯苓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白茯苓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白茯苓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5] [6]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茯苓对用试管法的抑菌试验结果是无抑菌作用。茯苓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杀死钩端螺旋体,但水煎液无效。[6]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另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6]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含水溶性小分子多糖的茯苓水提液能使离体健康人红细胞2,3一DPG水平上升约25%,并能有效地延缓温育过程中2,3一DPG的耗竭。[6]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茯苓煎剂按5-10g/kg 腹腔注射,对预先给与咖啡因或未给与咖啡因的小鼠,均有镇静作用。茯苓与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茯苓煎剂(10g/kg)未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用40g/kg的剂量则使麻醉时间较对照组更显著延长,随着剂量的加大,镇静指数也随之增加。[6]
其它作用
乙醇提取物有使兔血糖先升高后下降的作用。
茯苓的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对离体蛙心都有增强心脏收缩以及加速心率的作用。
茯苓体内外均明显抑制MAO-B活性。
羧甲基茯苓多糖(100mg/kg/天)腹腔注射、12天,可对抗60Cor射线对小鼠末稍白细胞的抑制作用,使肝匀浆细胞色素P一450含量减少,硫喷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加强。[6]
临床应用
茯苓含茯苓多糖、B-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及甾醇等。具有败毒抗癌、利水化饮、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的功效。现代临床显示,茯苓多糖、茯苓多糖复合物(U-P)、经甲基茯苓多糖和茯苓次聚糖对实验动物的多种癌瘤有抑制和杀伤活性。对S180、EAC、腹水型瘤株的抑制作用与口服5-FU类似,且抑制作用与剂量相关,但毒性较低。[7]
药物鉴别
性状鉴别
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获神块。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5]
粉末特征
用斯氏液装片,可见无色不规则形颗粒团块、末端钝圆的分技状团块及细长菌丝;遇水使合氯醛液粘化成胶冻状,加热团块物溶化。[8]
用5%氢氧化钾溶液装片,可见细长的菌丝,稍弯曲,有分枝,无色(内层菌丝),或带棕色(外层菌丝),长短不一,直径3-8(-16)μm,横隔偶见。[5]
理化鉴别
粉末少许加碘化钾试液1滴,显深红色,如加α-萘酚及浓硫酸,显橙红色至淡红色。(检查多糖类)
取粉末0.5g加丙酮10ml,水浴温浸1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使溶解,再加硫酸1滴,显淡红色,后变淡褐色。(检查麦角甾醇)
薄层色谱取粉末2g,加乙醚4ml,冷浸24h,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样于中性氧化铝板上,用苯-95%乙醇(9:1)上行展开,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有黄绿色及紫色两个荧光斑点。[5]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1)
茯苓(6)
参考资料
1.  苏正玺.茯苓栽培技术.农村实用技术,2005,(05).
2.  菝葜 Smilax china  .中国植物志[引用日期2013-11-20]
3.  赵莲花,朱恩军,唐杰,晏中银,卢红.人工栽培茯苓.林业实用技术,2004,(10).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5.  尹金磊.茯苓与土茯苓的鉴别与临床应用.社区医学杂志,2012,(14).
6.  金惠,赵英博,江维,刘焱文.茯苓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湖北中医杂志,2008,(04).
7.  《抗癌中草药》-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组织编写
8.  白茯苓的功效与作用http://www.yangxianwang.com/w/gx/baizuozuomeirong.html  .养仙网[引用日期2016-04-14]
词条标签:生物物种 , 植物 , 医学 , 中药
赤茯苓
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皮壳深褐色,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为大小不一的方块或碎块,均为淡红色或淡棕色。质松,略具弹性。
中文学名
赤茯苓
拉丁学名
light red Indian Bread
真菌界
赤茯苓科
赤茯苓属
分布区域
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
目录
1 植物简介
2 药材
3 附方
植物简介
 赤茯苓(5张)
 
赤茯苓根部
赤茯苓(5张)
拼音名:Chì Fú Líng
英文名:light red Indian Bread, light red Tuckahoe
别名: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读》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ria cocos(Schw.) Wolf.[Pavhyma cocos Fr.]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干燥菌
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
采收和储藏:收获季节和方法同茯苓,当茯苓削去外皮(获苓皮)后,再切成厚薄均匀的片,取其中粉红色的即为赤茯苓,晒干。
原形态: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g.外面吸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 后变硬;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管密长2-3mm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径0.5-1.5cm,口缘裂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μm.
生态环境:生于松树根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药材
性状:为大小不一的方块或碎块,均为淡红色或淡棕色。质松,略具弹性。
产地:同茯苓。
性味:甘淡,平。
①《本草择要纲目》:"甘,平,无毒。"
②《得配本草》:"甘淡,平。"
③《本草再新》:"味辛,性温,无毒。"
归经:入心、脾、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手太阴、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③《本草求原》:"入心、胃、小肠、膀胱。"
功用主治:行水,利湿热,益心润肺。治小便不利淋浊泻痢,心阴不足,肺燥,消渴
①《药性论》:"破结气。"
②《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③《本草再新》:"益心气,健中和脾,润肺,燥湿。治泻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0~20克;或入丸、散。
宜忌: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选方:
①治小便白浊不利,时作痛:赤茯苓、沉香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点,食后临卧服之。(《鸡峰普济方茯苓汤
②治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或不禁,及遗泄白浊: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上为末,以新汲水按洗,澄去新沫,控干,别取地黄汁,同好酒熬成膏,搜和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盐酒嚼下。(《三因方》张真君茯苓丸
③治胸胁逆满胀渴:赤茯苓(去黑皮)50克,人参25克。上二味粗捣筛,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云滓,分温三服。(《圣济总录》茯苓汤)
各家论述:
1.《药性论》:破结气。
2.《本草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3.《本草再新》:益心气,健中和脾,润肺,燥湿。治泻痢
4.陶弘景:茯苓赤色者利。
5.《本草通玄》:赤茯苓但能泻热行水,并不及白茯苓之多功也。
出处:《本草经集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中华本草》。
附方
①治小便白浊不利,时作痛:赤茯苓、沉香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点,食后临卧服之。(《鸡峰普济方茯苓汤
②治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或不禁,及遗泄白浊: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上为末,以新汲水按洗,澄去新沫,控干,别取地黄汁,同好酒熬成膏,搜和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盐酒嚼下。(《三因方》张真君茯苓丸
③治胸胁逆满胀渴:赤茯苓(去黑皮)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云滓,分温三服。(《圣济总录》茯苓汤[1] )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3)
赤茯苓(5)
赤茯苓(5)
赤茯苓(5)
1/2
参考资料
1.  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天地网[引用日期2013-07-30]
词条标签:生物物种 , 生物学 , 植物 , 微生物 , 学科 , 医学 , 中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天学一中药之、​茯苓‖茯苓皮‖茯神
茯苓栽培技术-中药材种植-第一农业技术网
土茯苓图片
利水渗湿药-茯 苓
泽泻
茯苓【中药】【中医百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