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朗读者》林鸣:人生,就是要不断出发

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

既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

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

被英国《卫报》誉为

“新世界七大奇迹”,

——它就是港珠澳大桥!

而这一世界级项目的岛隧工程总工程师

——他叫林鸣。

在过去的10年内,

林鸣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了这座大桥上,

博弈深海,踏浪伶仃洋,

带着4000人的铁血军团,

让“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成为现实!

(一)

时间拨回到2009年,

港珠澳大桥项目刚刚成立,

在沉管隧道领域,

中国的技术还无法比肩国际水平。

当时全国江河沉管隧道总长不超过4000米,

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一个长5664米的外海沉管隧道,

费用之高、难度之大、风险之大,

难以想象!

在最开始的时候,

林鸣一直希望能够与国际上最一流的、

有过外海沉管安装经验的公司

合作完成沉管隧道的建设。

林鸣团队请了荷兰公司来合作,

把15亿的天价讨价还价到3亿后,

对方却给他唱了首祈祷歌然后拂袖而去。

就这样,

深埋沉管这个难题,

历史性地摆到了中国工程师的面前。

但林鸣没有绕开,他坚信:

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

才能掌握核心技术,

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

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

林鸣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需要将33节,每节重达8万吨

长达180米,宽约38米,高11.4米

的钢筋混凝土管,

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

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

这一项施工的技术难度,

堪比“海底穿针”。

这33节沉管,从E1到E33,

每一节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林鸣眼里,

它们就像他的每一个孩子。

第一个孩子——E1安装的时候,

媒体给它起了一个很浪漫的名字,

叫“深海初吻”,

但是整个过程一点都不浪漫:

林鸣和他的团队,

在海上连续奋战了整整96个小时,

5天4夜没合上眼,

终于,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

这一举动,

填补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技术的空白!

在林鸣看来,

命运最曲折的当属第十五个“孩子”—E15,

由于回淤出现异常情况,

不得不两次被拖回工厂。

第三次浮运之后,

才成功下水。

E15三次沉放的背后,

是林鸣带领着中国工程师们157天不舍昼夜的坚守。

但如今谈到它们,

林鸣却显得云淡风轻:

这样的困难都能克服,

我们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还有什么难题不能克服呢?”

(二)

建设港珠澳大桥期间,

中国工程师们发明了1000多项专利技术,

将国外同行们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作为总工程师,

林鸣带领团队攻破无数难关,

一起熬过无数个夜,

但他也有熬不住的时候。

在筹备第八个“孩子”

——E8沉管安装的关键时刻,

林鸣出现了鼻腔大出血,

情况十分危险。

工程建设就像走钢丝,

每一步都是第一步。

这句话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林鸣心中,

也成为他坚定的信条。

于是在做了两次全麻手术后,

他立马又投入安装工作,

医生只好跟着上船。

10年来,

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

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

几小时、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地“钉”在工地。

但海底隧道建设中的辛苦,

这位“不听话”的病人谈得很少,

只有外在的变化暴露了一切:

他瘦了整整40斤。

700多年前,

过伶仃洋时文天祥感慨万千: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英雄虽然落魄,

依旧慷慨激昂。

如今伶仃洋上依旧烟波浩渺,

但一条跨海巨龙已横空出世,

背后是无数像林鸣这样的超级英雄的辛苦付出!

因为这群可爱的建桥人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才有了许多“第一次”:

外海大型深水沉管隧道施工在中国是第一次,

大型钢圆筒成岛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

重达8万吨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法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

……

(三)

2017年5月2日晚,

伶仃洋上海风劲爽、烟花绽放,

安装船上一片欢呼,

叫声、掌声和泪水交织成一片。

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

中国媒体,乃至世界各大媒体,

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不已,

而林鸣,却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

16公分的偏差,

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

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

外籍专家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

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

再者,茫茫大海,暗流汹涌,

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

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

一旦出现差错,

后果不堪设想。

“算了吧。”

“还是算了吧!”

几乎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

千钧压顶,该何去何从?

突然,林鸣内心有一个声音响起:

如果不调整的话,

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

一个永远的偏差。”

很快,林鸣做出了决策——返工重来

外方的工程师有些都已经买了机票准备回家,

也被他“抓”了回来。

林鸣后来形容这一切像是西天取经:

这就是最后给你一个考验。

但他经受住了这场考验:

天道酬勤,

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

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

几十倍的差距!

中国工程师们依靠自己的力量,

攻克全新的建设难题,

已经不仅仅是创造新纪录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国家及行业科技创新的实践,

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智慧和实力!

正如林鸣所言:

“我觉得是一种精神,

包涵我们的自信,

包涵我们的智慧。

(四)

众所周知,

中国是著名的桥梁古国,

中国的桥梁建筑也在世界上位于前列。

桥梁代表的不仅仅是两岸的交通距离,

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再现。

港珠澳大桥的出现,

让中国从一个沉管隧道的小国,

变成了世界沉管隧道领军国家之一!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工程,

而伟大的工程也没有辜负

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如林鸣在朗读者的舞台上

所读的《我喜欢出发》:

人能走多远?

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

人能攀多高?

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什么才是响亮的“中国名片”?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这话不要问别人而要我们自己来定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垄断技术的老外羞辱后 他和团队成就了又一壮举
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男人:面对老外的“挑衅”,他铸就了中国史无前例的工程!
厉害了我的国:横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成世界最长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
中媒:外国人漫天要价 “成就”中国一世界级超级工程(转载)
港珠澳大桥:标注中国工程建设新高度
追梦赤子心!这项"世界奇迹"背后,竟有如此辛酸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