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骑行宁波 游慈溪古县城”日记(22-05-17)

“骑行宁波  游慈溪古县城”日记

2022年05月17日  星期二  天气预报:上虞、余姚、宁波,晴、14-27℃

慈城镇是慈溪古县城。自春秋始建句(gōu)章城以来,慈城有2500多年建城史,2200多年建县史和1200多年县城史。

今天骑行慈城镇,游慈溪古县城。慈城位于宁波江北区,距上虞60多公里。一路均是城际公路,路况也不错,骑行单程3个小时就够了。

早上六点三刻出发,走梁祝大道-驿新西路,到五夫后转乡村道路,到牟山湖。

牟山湖是个天然湖泊,位于余姚西部,因此又名“西湖”,古称新湖。当地民间传说:数千年前,一头金牛沉入湖底,“哞”声不断,两只牛角化作山,称为牟山,金牛沉入的湖,称为“牟山湖”。如今的牟山湖,作为宁波市的第二大淡水湖,拥有水域面积近4500亩,湖内风光秀美,水质清澈,每年春夏都有成群的鹭鸟驻足栖息,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被誉为“姚西明珠”。

这段路线在环牟山湖骑行时走过,也不陌生。过牟山湖以后,走“过五线”(马渚过水路村-五夫镇)到斗门,转“余马线”(余姚-马渚)。到余姚城西,走了30公里路,时间到了8:00。从余姚城西到城东走阳明(西、东)路,大约10公里路,8:30就穿过了余姚城区。

继续沿省道S319甬余线(宁波-余姚),过丈亭、过三七市,骑行59.5公里进入宁波的江北区。

哦,过三七市镇后,看见路边有一块指示牌:陈布雷故居。这里是一个叫“官桥村”的村庄,弯进去看看。

说起陈布雷,他可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总裁智囊”,是蒋介石的首席幕僚。陈布雷虽然号称“国民党第一支笔”,但是他的结局却非常悲剧: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年仅58岁。当时国民党的说法是他“感激轻生,以死报国”;也有人说他是“以死明志”。事实上,陈布雷的死因非常复杂,他感激蒋介石的栽培之恩,同时又对国民党后来的作为感到心灰意冷。陈布雷有满腔的热忱,然而现实却总是给予他无情的打击,“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与他现实追求的违和让他的内心备受煎熬,这便是他最后走上自杀道路的真正原因了。

我七拐八弯来进了“官桥村”,里面的房子很老旧,有些已经是破败了。我没了方向,后来还是一个老农把我带到了陈氏故居。从一个旧门进,里面是个浙东农村常见的“四合院”,陈布雷故居是其中一栋楼,三间二层,斑驳的墙体,铁锁把门。边上残垣断壁,门口有一块水泥碑,上书“陈氏故居”。周围还有村民居住。

陈氏故居为清代民居建筑,基本格局和风貌保持至今,规模较大,总占地面积264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前楼、后楼、后罩屋,东西两侧各有厢楼,前后楼各五开间,后罩屋七开间,厢楼各三开间。

此宅为包括陈布雷在内的陈氏七兄弟(陈布雷、陈勉甫、陈叔谅、陈行叔、陈叔兑、陈叔时、陈叔同)及堂兄陈屺怀的出生处。陈氏兄弟以后大多都为政界要员或著名学者。陈布雷不但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后又多次返乡居住。陈氏故居作为一处重要的名人故居,对了解和研究陈布雷及其他陈氏兄弟人生轨迹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陈氏故居附近还有“鸡山学堂旧址”。“鸡山学堂”初建于清嘉庆年间,为陈布雷之父陈依仁开设的陈氏私塾,族中课读童蒙之所。1946年,陈布雷心系家乡,再续兴学。特意捐资并仿广州黄埔军校建筑风格,在旧私塾旁建新校舍,并名“鸡山学堂”,陈布雷自任校长。

旧私塾,坐北朝南,面阔五开间;新校舍砖作建筑,仿西式,砖拱门承檐榻,拱圈并联,柱础见方。

该学堂保存完整,是余姚境内比较典型的学堂建筑,具有一定的建筑历史价值。学堂亦是该地区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历史意义重大。

从陈氏故居出来,回到省道S319,继续前行几公里,就到了慈城古镇。时间约9:45,用了差不多三小时,骑行里程64公里左右的路。

慈城古镇地处浙东宁绍平原,位于宁波江北区西北部。东与前江街道洪塘街道接边;东北与九龙湖镇接界;南临姚江,与海曙区高桥镇隔江相望;西、西北及西南分别与河姆渡镇三七市镇大隐镇接壤;北与掌起镇龙山镇隔山为邻。

慈溪地名由来: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采访使齐瀚向朝廷奏请,划越州东部区域另设明州(今宁波),并在明州境内的原句章县故地重置句章县。朝廷委派房琯为首任县令。房县令踏遍句章县的山山水水,选择九龙戏珠的今慈城之地,作为风水宝地迁建县治。当他登上城北浮碧山,眺望东北阚峰下巍峨耸立的董孝子祠时,不禁为句章孝子董黯(汉代名儒董仲舒六世孙)“汲水奉母”的事迹所感动,就把“大隐溪”改为“慈溪”,把县名“句章县”改为“慈溪县”。

慈溪县城在古时的官方称呼一般是“慈溪”、“县城”、“邑城”、“县治”,慈溪四乡百姓称县城为“慈溪”、“城里”、“城里厢”,外县人称慈城为“慈溪”、“慈溪县城”、“慈溪县治”、“慈溪城”、“慈溪城关”,而慈溪城内和城门外附近的地方则合称“慈溪城厢”。慈城从公元738年至1954年一直是慈溪县治,期间慈溪还产生了诸如“慈水”、“溪上”、“孝溪”、“孝水”、“三孝乡”等别称。

1954年10月,慈溪县治迁址三北(原慈溪北、余姚北、镇海北的合称)浒山镇,慈城改称“慈溪镇”,后改为“慈城镇”。

慈城古镇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享有“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面积约2.17平方公里。古县城内保留有唐代的街巷格局,存有大量的书院、藏书楼、药铺、庙宇、官宦宅地、陌巷民居和校士馆(考棚)、孔庙、县衙等传统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到慈城,先游“慈城古县衙”。这是个收费景点。

慈城古县衙,原称“慈溪县衙”,位于慈城镇中心偏北,始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延续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慈城历代为县治中心地,县衙历史悠久,她涵盖了我国古代基层政权机构政务文化要素,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及后代提供了一份生动形象的教科书。

县衙最初建在浮碧山上,由于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县衙屡建屡毁,曾历经两次火灾,1954年慈溪县迁至浒山镇,县衙废弃。现在的县衙是按照清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上的详图重建。

慈城县衙占地四万多平方米,有大门、仪门、六部房、大堂、川堂、二堂、清清堂、县丞署等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廊道相接,浑然一体,体现了我国衙署建筑的艺术特色与建筑风貌。

走进县衙,“仪门”平时关着,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嘉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才打开;东侧为“人门”,知县等平时出入此门;西为“鬼门”,在提审犯人、解押死囚赴刑时才打开。仪门西边的“土地祠”敬奉着土地神,东边的“财神祠”供奉着三位财神,护佑着这方水土的富贵与财运。

穿过仪门便是“亲民堂”,这是升堂审案的地方。通往大堂的甬道上有一“圣谕戒石坊”,上面刻有“公生明”,背面为“廉生威”,意思是只有公正无私才能明察秋毫,只有清明廉洁才能让人敬服。大堂的东面是户房、钱科、粮科,西边是吏、礼、兵、刑、工五房,均为县衙职能部门。

县衙大堂巍峨森严,上方有“明镜高悬”“执法如山”“克己奉公”匾额,正中屏风上绘有“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象征“清正廉明”。左侧鼓、右侧锣,十八般武器分置于两侧。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官吏和接受圣旨的地方。

大堂后面是“宅门”,是通入内宅的咽喉。东边是军器局,西边是架阁库。进门中间有镜子、门两边有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而关”。天天进门时对镜自照自省,自我戒励。

二堂”,是县令审理民事案件之处。里面保留了唐代慈城古县衙一段砖砌的甬道,周围设了护栏,刻有“通十四年”的铭文砖,是慈城县衙始于唐代历经千余年的历史见证。

清清堂”,为纪念北宋端拱初年知县张颖而建。张颖号清清,公元988年任慈溪县令,为官廉正,勤勉奉公,爱民如子。县衙设此堂意在劝诫官员清正廉洁,为民办实事。

走过“景观廊”,便来到“清风园”,现在是一座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文化公园。用文字、图片、雕塑、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形式,揭露了伯嚭、朱勔、严嵩等历代贪官污吏的贪婪;颂扬了黄霸、包拯、海瑞等清官廉吏的形象,以此鞭挞腐恶,激浊扬清,弘扬正气。

慈城古镇游览是免费的,其中有7个收费景点,我买了“县衙”、“孔庙”的联票,老年优惠票20元。

孔庙是用来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慈城孔庙位于城内中心位置上,建于北宋雍熙元年,比现今北京孔庙的历史还要早318年,1048年迁移到现址。历代累有兴毁,现存的孔庙仍保持清代光绪年间原貌。占地约7000平方米,共有祠、阁等房屋137间,建筑布局完整,气势宏大。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梯云亭;两侧的左右轴线上也对称地建有祠、阁,体现出儒家 “中和为美”的审美标准。 
  慈城孔庙是目前浙东地区惟一保存最完整的学宫, 1997年被浙江省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孔庙是慈城人文荟萃的见证,众多载入史册的慈城人和他们的动人故事有口皆碑:西汉董黯,字叔达,母慈子孝的故事,散发着永久不衰的道德魅力;三国中吴国的宰相阚泽“忠于为国,通达治礼。”(《三国志·孙登传》),运筹帷幄,火烧赤壁,帮助孙权打败曹操,回到慈城后,崇文尚武,筑堂讲学,开慈城一方文风,后于清乾隆年间改为“德润书院”;南宋大学问家杨简在朝廷以德高望重著称,后告老返乡,闲居慈湖之畔,宣扬理学,留下不朽的著作《慈湖遗书》,成为浙东学派的先导。崇扬儒学的文化氛围使慈城人才辈出,甚至一度出现过“满朝朱紫贵,皆是慈城人”的说法,慈城的钟灵毓秀之气由此可见一斑。

慈城还有校士馆、清道观、冯俞宅、甲第世家等收费景点。

校士馆也称试院,民间又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度最基层选拔人才的场所。慈城镇自古山水清幽,人文秀美,学子怀铅提椠。清道光十五年(1835),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资两万四千银洋建造慈溪校士馆。

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仪门、堂室、廊舍、偏房等117间房屋组成。从布局设计看,分为前院和后院,是比较典型的清代三进两院建筑。前进为大门和仪门,大门前有一照壁、东西两辕门;大门右侧建小屋四间,左侧建有土地祠,是供奉土地公的地方。仪门右侧建有门房六间。第二进分左右两廊为考屋,平房中间为考生进入考棚的入口,俗称为“龙门”考屋的门和窗结构都一模一样,共有六十九间,每三间筑地墙一道,外留一方小天井,仅正南面出入和采光通风,整个考棚能保证有充足的光源,还可避开风雨之苦。

每间考屋都有考桌四张,凳子四条。考试时,这十来个平方米的空间要被分成四格,每格坐一人,看起来就像是一排排鸟笼式的建筑,称号舍。可以想象当年莘莘学子云集于此,在这一间间狭小的考棚里伏案提笔、展卷应试以求功名的盛况。

正厅为大堂五间,左右各有偏房四间,三进有一个天井和正房五间,还建有朝南五间为挑试前列所,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西建韩(愈)昌黎祠三间,东建黄(震)文洁祠三间。东北隅建有五间厨房。建筑工程历时一年后竣工使用。考棚内凡试场所需的物品(试案、屏几等)都一应俱全,无所不备,被誉称为慈溪科举校士“史无前例”之盛举。

冯岳彩绘台门。它是明代刑部尚书冯岳故居的大门,于1610年由明神宗亲赐所建,其建筑主干上绘有各色生动活泼的图案,古色古香,雄伟气派,是浙东明代门楼彩绘和雕刻保存较好的一处。

冯俞故居,清初江南建筑典范。慈城有句老话:“冯家屋,俞家谷”,可见冯、俞两家都是慈城的大户人家,他们居住过的房子同样也具备着显著的慈城特色,主体建筑保留明代风格。冯宅与俞宅仅一墙之隔,位于慈城太阳殿路,因而当地人统称为“冯俞宅”。

冯宅始建于明代,是明嘉靖年间湖广布政使冯叔吉后裔所居。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后期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宅原为冯叔吉的故居的一部分,后卖给了俞家,所以现在被称之为冯俞宅。冯俞宅是宁波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体现了清初江南建筑的风格。

现在的建筑由台门、倒座、照壁、二门、正房和厢房组成。大门进深二间,八字形檐墙;二门为砖砌,牌楼式。正房三间二弄,两侧有耳房,左右厢房各二开间。二座门楼及照壁上砖雕人物、花草等纹样,刻工细腻,刀法流利。

继续往里走,正南有一照壁,现在早已化身为景德镇青花瓷展馆,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人。

弯转是“禄”字照壁,而这“禄”字石窗体现冯家簪缨之族的辉煌。

宅院深深,静谧深沉,这里的五马头墙,是古县城现存最高的马头墙,更是众多游客公认的必打卡之地。

甲第世家,在慈城镇古朴函深的金家井巷。甲第世家是钱宅之别称,建于明嘉靖年间。平面布局整个为长方形,东与福字门头接邻,钱照嘉靖七年中举,官至佥事。后来他的下代又有数人登第,因此被称为甲第世家。

原来台门有文徴明题“甲第世家”匾额,后来被毁了。

该宅座北朝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前后二进,前进分大厅和东西边房。后进为五开间平房,结构和前进次间一样,用材较前进小。除中轴线建筑外,东西各有一弄,弄旁各有东西厢的二层厢房,厢房南北各有一个庑殿顶翼楼。该宅从平面布局到建筑特点都具有明代民宅建筑的特有形式,是保存较完整的一组明代晚期建筑群,是研究明代晚期住宅建筑之典型。

慈城清道观历史悠久,始建于唐,过去是江浙最负盛名的道观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毁,现在的建筑为九十年代重建。清道观的建筑格局顺山就势,殿上诸仙宝相庄严,只是道观内未见一个道士,看来属旅游部门管理,而非宗教场所。清道观最吸引眼球之处,是老君台上的青铜老子像,以现代材料黑色钢管为元素,排列组合成类似迷宫效果的蜿蜒路径,寓意“道可道,非常道”。

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

慈城古建筑群保存了大批明、清古建筑,包括祠堂,如刘家祠堂;住宅,如大耐堂、布政房、姚镆宅、福字门头、桂花厅、莫驸马宅;牌坊,如冬官坊、贞节坊、世恩坊;彭山塔、孔庙牌坊等等。古建筑群规划合理、布局紧凑、用材讲究、雕刻精美,具有浙东地方建筑特色。

程氏庆余堂位于镇东北角、察院巷7号,主体建筑座北朝南,大门朝东,偏南。祠堂建于清乾隆时期,是程氏后裔程嘉禾所造,现存建筑由大门、正厅和梢间之廊东墙下立“建造程氏庆余堂碑记”所组成。建筑占地约300平方米。正厅为五开间,硬山顶,明间抬梁式,进深四柱八檩,后柱一双步梁,前置檐廊为船篷轩,抱头梁上置二坐斗,开十字科,托雀替及轩桁,抱头梁于檐柱前方伸出象鼻形。大门朝东,面阔二间,进深二间,处有封檐墙,其下为石质须弥座。中柱前后置抱头梁和穿插枋刻花。

大耐堂位于镇西北角、三民路5号。现存建筑座北朝南,由正厅三间和东翼楼二个单所组成,是一处明代早期官宦宅地建筑。厅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一界,同面阔13.87米,通进深15.54米,硬山顶。明间梁架施中柱,前后分别以单步梁和双步梁相组合。前廊为船篷轩,抱头梁。东翼楼南北面阔五间,东西进深四界,外加四周走廊,重檐上檐南北端作成歇山顶式。

冬官坊,位于镇民主路26号,与恩荣坊前后相距一米。座东朝西,为弘治已末(1499年)进士、工部主事赵睞立,石质单间双柱,面阔3.56米,残高4.3米,方柱小抹角,额坊上高浮雕孔雀,牡丹、喜鹊、荷花、火焰、麒麟、火珠、云气、卷草等纹饰,正脊两端微卷曲龙。

恩荣坊,位于镇民主路26号,该碑坊为单开间双柱石构重楼,座东朝西,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向恒升为祖父武骑将军向滕蛟立,面阔2.92米,高6.49米,歇山顶,正脊安正吻,有上下额枋与定盘枋,平身科四攒,正中为扁额。枋上高浮雕或透雕双龙抢珠。双狮戏球、云气、蝙蝠、灵芝、迎莲、卷草等。

方家砖雕台门。方宅位于镇城区的东南隅、张家园6号,是一处清代宅第建筑。整体座北朝南,由台门、正楼、左右厢房和后进二栋建筑所组成。建筑占地约1423平方米。台门为砖雕,气势高大,上置筒瓦滴水,方型飞檐。上端有斗拱、平身科六攒。砖雕台门内容丰富,工艺精湛。正楼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顶、前后各置廊。前廊为船篷轩。明间为穿斗抬梁混合结构,中柱落地,前后各置一双步梁,后再置双步,进深为七柱十檩。

桂花厅位于镇中心偏西的民族路口,该宅为明代慈溪刘姓大族住宅。此宅为座北朝南,大门朝南,布局为倒屋、前厅、中堂、后楼、左右厢房,倒屋之东侧、东厢房之正南为台门,前有二石狮。台门之正北有一照壁,今台门,前厅照壁已毁。后楼及西厢房已有不同程度的更动,唯中堂保存了原貌。中堂面阔三开间,硬山顶,前置廊,施中柱,前后各施双步梁。后双步梁为抬梁穿斗式结构,进深七柱十檩。前檐柱小抹角形,隔墙皆以芦芯木条作骨干,抹草泥。

刘家祠堂位于镇中民族路刘家弄3号,为明代慈溪刘姓大族的宗祠。现存建筑座北朝南,三开间,硬山顶。梁架高大进深九界,用十檩。明间为抬梁式,施五架梁,下施顶头拱,平身科,明间三攒,次间二攒,童柱下缘呈圆舌形鼓形柱础,建筑内东北角山墙边砌有嘉靖九年“遵奉宪示永保祀产并免值役碑记”一方。建筑占地面积约213平方米。

莫驸马宅位于镇之中、莫家巷25号。建筑座北朝南,现存建筑为正堂五开间、硬山顶、前置廊。檐柱上部为一斗承抱头梁。结构较为简朴。明间中柱落地。前后各置一双步梁。后单步、前双步,进深八柱十一檩。建筑占地约390平方米。

世恩坊,坐落于镇西隅永明路南口,该牌坊座北朝南,是一处明中期进士牌坊,建筑为三开间,明间残高5.92米,次间残高4.46米,正背两面均采用高浮雕、透雕、工艺手法,形象逼真动人,石材硕大,做工精细,中间额坊正背两面均刻有“正统戊辰,赐进士周翔”“正德癸西,××进士周文进嘉靖壬辰×赐进士周镐”等字样,全坊分别雕有丹凤朝阳,双狮舞绣球,双龙抢珠,凤凰牡丹,白鹤六彩、麒麟,卷草等,在慈城现存表坊中,此坊之雕刻最为丰富。

向宅,位于镇西北角、民主路70号,原为北宋的右仆射向敏中的后代向恒升的住宅,该宅座北朝南,由照厅、正厅、东西厢楼组成的四合院、门厅位于照厅之右侧,两厢楼的前端用了五花山墙,正厅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施中柱,前为廊,梁枋等构件雕刻繁缛,题材有仙鹤、福、禄、寿、卷草、博古和人物等。今之倒厅,两厢楼顶部还留着直立板瓦作屋脊,此宅木、石、砖构上都有精细的雕刻,布局完整。

姚镆故居位于镇民族路16号,现存建筑座北朝南(偏西)是明嘉靖时期兵部尚书姚镆的住宅。后进三间二弄,硬山顶,重檐。前置廊、檐住为小抹角,本质形柱础,其余为鼓形柱础。隔墙以编竹为芯,外抹谷壳拌泥。明间为穿斗台梁混合结构,中柱落地。前后各置双步梁,进深七柱九檩,建筑用才硕大。

贞节坊,位于镇中尚志路东端口、尚志路4号,为明嘉靖甲子举人冯讚妻刘氏立,万历年建。碑坊座北朝南,单开间,面阔2.98米,柱高4.12米。用高浮雕与透雕手法,技艺娴熟,造型逼真,为古镇现存石坊情况最好的一处。门楼为硬山顶,单开间,双开门。前置飞檐,施檐檩,进深二柱四檩,后置双步梁,梁下置穿坊,正面为脊檩下施五朵平身科,台门两侧为方砖影壁。平板枋上刻卷草,下缘卷殺处刻莲瓣纹,南面上额枋刻双龙抢珠,下额枋为双狮舞绣球,两侧各一龙头,中额枋刻字,旌表嘉靖甲子科顺天举人冯讃继妻刘氏之门。

据《慈城县志》记载,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慈城,在明代才有了整体完备的城墙。因为慈城地理位置濒海,嘉靖年间频遭倭寇侵犯,由慈城籍工部尚书赵文华提议筑城并为督工,兵部侍郎副都御史胡宗宪为总督,于1556年始建城垣。城围564丈,高2丈、宽2丈4尺。城上有雉堞2616个,敌楼28个,警铺27个,并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又设东西两个水门,以通船只、潮汐。并在清朝顺治十五年大修,规模扩大,城围达1643丈(约合5公里),又增开小东门、小西门,连同天启年间增开的小北门,全城共有7个城门。此后雍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皆有整修。

慈城,历史上曾经有一圈长达4公里的城墙,一直延续了将近400年。直到1938年,出于防止日军飞机轰炸,便于疏散百姓的目的才将城门拆除,1949年后城墙陆续拆除,直至2018年3月15日慈城古县城大东门开始重建,总长度达150米的城墙,宛如一条巨龙,静卧在慈城东边,牢牢守护着慈城的每一个人。

午餐是在慈城的一家“大食堂”用的,现在的大食堂就是前几年的“中式快餐”店。出门在外,我感觉还是“中式快餐”合我意。

午餐后绕道城北,游慈湖。

在慈湖边,见一遗址:太平军击毙华尔处。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后加入中国籍)统领。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显示了中国人民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行为。——这是题外话了。

慈湖相对于慈城如同西湖之于杭州。据记载,它是唐朝宰相房琯早期任慈溪县令时,调动人员挖掘的。慈湖虽不算大,全盛时方圆150亩,四季水清如镜,三面群山环抱,如屏如障,大风大雨时节也不起巨波大浪,人把慈湖比作性情慈和的姑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慈城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慈湖也因“龙”而灵秀了。
  慈湖深蕴人文内涵,源远流长,因此也与慈湖的许多先贤古迹血肉相联。乾隆三十七年,慈溪知县胡观澜恤民竣工。竣工后建亭于湖堤上,为缅怀宋入慈湖先生杨文元公、师道教泽。因名师古亭,意思是向先贤学习,为人民造福。解放后多年修亭,然经二百余年风雨侵蚀,柱折基沉,亭架倾斜,檐缘腐朽。1986 年,港胞欣康捐资重修“师古亭”,古亭复新。
  初见慈湖,你会发现她虽然不大却很秀美,这种美不仅蕴含着小家碧玉道温文尔雅,还体现了妙龄少女的婀娜多姿,没有喧哗与嘈杂,有的只是一份宁静与柔和。

慈城文化荟萃,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出过5位状元,1个榜眼、3个探花、519名进士,当代有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金融界领袖秦润卿、中科院院士谈家桢颜鸣皋朱祖祥等以及著名作家冯骥才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人文资源,使慈城这个城市品牌如同璞玉一般日渐闪耀出迷人的光芒。

游过慈湖就打道回府了,回程走省道S219甬余线,一直到县道五五线(五夫-五车堰),后转小越乡道“越东路”转国道G329,就到上虞了。到家时间是3:30。

当日费用:景区门票20元、午餐(肉末豆腐、番茄炒蛋)16元。合计36元。

骑行参数:里程(含景区徒步)141.8km、运动均速18.7km/小时、全程均速16.2km/小时、上坡里程12.4km、累计上升424m、全程用时08:47,行者轨迹编号113609606。

<完>

                                                             杰    2022-05成稿于上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游慈城古县衙
江南古镇——慈城
慈城记忆
宁波这个高颜值的古镇最近很火!看看它旧时的建制格局
慈城古镇
浙江宁波慈城慈溪县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