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馆丨钱是一味药,治病亦致病



钱能救人于水火,

也能置人于死地,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钱?

放心,古人早有良方送上。

国馆君按


《钱本草》,是唐朝名臣张说写的一篇奇文,不到两百字,就把“钱”说透了。


张说才华横溢,历仕四朝,三次为相,但有个毛病——贪财。后来他遭弹劾入狱,被玄宗赦免之后,写下了这篇“罪己悟”: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此文真可谓言简意赅,字字千钧。钱,人人都喜欢它,追求它,更容易上瘾,痴迷。若要不被钱所害,我们有这“道德义礼仁信智”七术可依。




一积一散谓之道


钱守得住吗?佛经上说,财富为五家所有,“腐败的官府”、“盗贼”、“水火灾害”、“败家子孙”,他们总会取走你的钱财,无人可以长久持有。


钱当然也不可以挥霍,因为挥霍的下场无非穷困潦倒。财富如水,只有保持流通,有积有散,才是享用钱财之道。




不以为珍谓之德


钱怕谁?唯独“畏清廉”,清廉的人,不是自制力多强,而是不以钱为珍罢了。


东汉太守杨震,曾有人夜赠十金行贿于他,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他却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在他眼中,黎民、天地、本心,都比金钱更珍贵,没有必要为了金钱,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




取与合宜谓之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何为义?义并不是与利无法共存,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来路不正的财富,“役神灵,通鬼气”,老天爷都会降罪。不一味的守财,也不一味的挥霍。将钱财赠与他人之时,也要态度恭敬,如此,可算“合宜”。




无求非分谓之礼


弘一法师一双布鞋,可穿二十来年,一把雨伞,用了三十年,衣服、被子补了又补,是真正的百衲衣。若有人赠送他好的衣服或其他珍贵之物,他都转赠他人,他说:“惜衣惜食,非为惜财而是惜福,自己福气很薄,无福消受。”


不求非分之财,也是如此,非分之财往往伴随着祸患,况且,不是你应得的,求也求不来,更不应为此自寻烦恼。



博施济众谓之仁


有人说“富在深山有远亲”,也有人说:“财散则人聚”,乍看是相反的两句话,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富在深山有远亲,或许其中不乏一些势利之徒,但如果能博施济众,把财散出去,这时候聚拢过来的人,则另有一种情义。


钱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传达了世俗人一切的情感、烦恼,就看你怎么用它。




出不失期谓之信


杨绛在回忆钱钟书的文章里讲了一件事:钱先生从来不借钱给人,凡有人借钱,一律打对折奉送。借1万,就给你5000,再加上一句:“不用还了。”


钱先生的睿智,借给过别人的钱或向别人借过钱的人都会懂,虽说借贷按时归还即可称之为“信”,但如无急事,不向他人借贷,可算美德之一。



入不妨己谓之智


钱本无罪,也无药性。钱如毒药,病根在人自己身上。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有追求物质生活的权利,这无可厚非。不为钱迷、不被钱害,可算是“智”,这种智,是对钱有清醒的认知,认识到其价值,更知道其毒性,保持智慧,钱这味药就会保持良性而不显疟,“久而服之,令人长寿”,反之,则会“弱志伤神”。


是药三分毒,而钱是一味药,我们只有将钱当做寻常之物对待,才不算辜负张说的一番苦心。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


▼一键刷新你的饮酒体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本草
《钱本草》 七术令人长寿
千古奇文《钱夲草》
史上最值钱的一篇文章,短短188字,却把钱写活了,说透了!
经典奇文《钱本草》,通俗易懂,不足200字就把“钱”写活了!
【教育读书】千古奇文《钱本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