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馆丨博学而笃行,可以治天下矣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

而所学不真,则所行不笃,

只有将学问思辨和身体力行相结合,

才是真正的修身之道。

——国馆君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是其中治学的名句。


中庸之道,中不偏,庸不易。七分聪明属智慧,三分糊涂是从容。中庸属所讲诉的修身之道,在这五个步骤里逐步学习,渐渐收获。




博学:孔子也好学

博学者,广泛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怀谦虚而学,益则有所得,损亦无所失。


《师说》中韩愈提到“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孔子知识广博,虚心向学,曾向郯子请教制度,向苌弘请教音律,向师襄学琴,向老聃学礼。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博学广见闻,不可不察。


儒可达理,佛能见性,道自逍遥,生有涯而学无止境。博学之路,坚持不懈地前行,方知宇宙之大,免于坐井观天。




审问:沈括上下求索

审问者,详细提问,深入探索。学与问,相辅相成,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闻。


学有疑不妨一问。沈括年轻时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非常不解:为何山下的花谢了,山上的花才开?上山求证之后才明白:山上的温度比较低,推迟了花期。沈括敢于发问,上下求索,最终留下《梦溪笔谈》。


审问,勇于对不明白的知识提出质疑,避免枯燥乏味,且透彻了解知识。学和问,是治学的初始阶段;博学审问源于求知欲望,垒砖砌瓦,学问初具雏形。




慎思:唐太宗慎刑复奏

慎思者,谨慎的思考。三思而后行,行必有方。


唐太宗从善如流,也重自省,怒斩张蕴古和卢祖尚之后,心中后悔不已,二人虽有罪责,罪不至死。反复思考之后,李世民的心里有了复奏制度的想法。推敲一番过后,他对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是最重的刑罚,设置三次复奏,就是为了能够深思熟虑。”这也是周公提出“慎刑恤罚”以来,得以执行的一次。


意气用事,容易冲动;慎思者,往往用平和的方法,解决矛盾。意气锋,易伤人;慎思温,养己身。




明辨:王阳明格竹终醒

明辨者,理智的判断。明辨方法颇多,可以沟通讨论,可以实践求知,既能检验正误,又能丰富知识。


阳明先生年轻时笃信朱熹“格物致知”之法,花了七天七夜时间“格竹”,以生病告终。王阳明与朋友讨论此事,醒悟过来,格物理论不适合自己。重新出发之后,慢慢走上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之路。


明辨亦可修身养性。管子说:“不审不聪则缪,不察不明则过。”如果不认真分析、理智对待、仔细辨别、通晓道理,就会让人觉得荒谬、容易犯错。思和辨,是治学的中级阶段。慎思明辨,体会生活,领悟修身之道。





笃行:墨家侠行天下

笃行者,脚踏实地的执行。行,于责任而言是担当,于承诺而言是履行,于知识而言是探索。


墨家主张平等博爱,消除战争,并且默默践行这样的理念。墨家众人包括墨子,都会穿短衣草鞋,参加劳作。楚国攻打宋国,墨子得知后,出使楚国,说服楚王退兵,无兵马之费,化危机于无形。


笃行旨在求真,实践为心里的想法。墨子所行,无益于己,不求利;冒生死之险,不求名。置名利于身外,拥理想于胸怀,墨子为人,高山仰止。


笃行是学习的后期阶段,而不是终结。愈学愈觉学问宽广深厚,治学者往往入胜忘返。





治学之路,五步渐行,博学审问认知世间规律,慎思明辨修养自身品性,笃行实践心中所想。增长认知,静养自省,缓进养德,终可立己。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出品


如果你也是爱酒之人,欢迎关注我们

我们用文化和匠心,酿造了一壶好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这些受益终生《2》
论儒墨之争
闻道 识道 悟道---43
墨家为何突然消失,还消失得那么彻底?原因很简单
吾独爱墨子
学习的好方法:孔子在两千年前教给了学生,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