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规民约:传统的'规矩',现代的价值


  “我的老家在辽西一个小山村,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邻里建房、收割、有喜事等,都要互相帮衬,团结互助。”

  “我们原来生活的乡下农村,把敬老爱幼、睦邻互助、崇尚节俭作为要求一代代传承下来,遵守它的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

  中央纪委网站5月“每月e题”栏目,邀请各位网友聊聊自己身边的乡规民约。

  乡规民约是什么?“乡规民约是一个地方慢慢形成的,大家都愿意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网友“ykrq”这样理解。网友“采薇”则认为,乡规民约就是一种约定俗成、长期传承的规矩,能够有效调解乡民纠纷、维护社会秩序。

  网友“窗外的雨”说:“一个地方形成的乡规民约,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对价值的判断和追求。它经过数代人的实践、传承,慢慢成为人们生活、做事的准则。”事实上,乡规民约不单是共同约定的既成规矩,更是基层社会自我教化的文化自觉,让代代中国人在春风化雨中汲取祖辈的精神财富。




从民族历史中
走来的规矩

  据说,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一直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存在着形式多样的乡规民约,或记于当地史志中,或刻在村头碑石上,或在乡间口口相传。

  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乡规民约非但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沉淀为厚重的文化传统,为当地人世代尊崇。网友“小嚼菜根”介绍道,在他们福建芗城洪坑村,有一块大约300年前的示禁牌,镶嵌在一座古厝的外壁上,碑文短短百余字,至今仍对村民具有约束力:“公立禁约各宜恪遵,如或故违小则会行罚,大则呈官究治,所有约条开列于后,族人不许犯尊欺弱、窃取物件;前埕不许架棚、作厕、栽植果木;湖墘不许开井、筑园、起盖小屋……”

  网友“闪闪亮”告诉我们,在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商相祠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崇俭约”,是康熙年间廪膳生傅檙教导子孙勤俭持家的家规。后来,这个“崇俭约”成了石洞沟村最古老的村规。


  确实,一个好的家规不仅能够影响一代代族人,也能够升华为乡规民约,教化着当地的民风。网友“庐陵斯琴”介绍了江西省吉安县梅塘镇前岸村的村规:“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本来是萧氏宗祠的祠规十二条,记载在百年家谱中,后来成为一村之规,世世代代教化着村民。据说,村里风气特别好,几乎没有什么打架扯皮的事,也没有不赡养老人的事。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规民约往往是根据当地的社会情况和实际需要逐渐形成的,也就带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在福建周宁县浦源村有一条鲤鱼溪,据传在宋代,人们为了净化水源,便在小溪里放养了鲤鱼,还制定了禁捕伤害鲤鱼的族规,村民们也严守族规,代代相传,从此保护鲤鱼便成了这里的乡规民俗(网友“冰清玉洁”);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缺水,对用水、节水高度重视,于家石头村在清代时就订立了《柳池禁约》,对旱池的维护、水量分配上都有明确规定(网友“海盐飘雪”)。




铭刻在心中的
文化DNA

  有些网友提到,他们家乡没有什么碑刻或者成文的规约,但在一些事儿上,乡亲们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这算不算一种乡规民约呢?

  网友“海盐专卖”觉得,乡规民约其实也并不一定要见诸文字规章或者牌匾石刻,也可以体现在村民代代相传的行为习惯之中,潜移默化、滋润人心。


  例如,在网友“如沐春风雨”的家乡,有一种不成文的“约定”:“谁家里有大事小情忙不过来,大家都会自告奋勇前来帮忙,尤其是遇到红白喜事等大事儿,乡里乡亲从来不袖手旁观。记得小时候,我家盖新房,房梁比较重,需要的人手比较多,来了三四十个乡亲帮忙,房梁特别顺利地就安装好了。”


  网友“述而不作”的家乡在鄂中农村。“我们村并没有成文的乡规民约。但在我们村历史上,出过好些学有所成、出类拔萃的读书人,村民们总是拿他们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耕读传家成了我们那儿不成文的乡约。”

  “我们原来生活的乡下农村,把敬老爱幼、睦邻互助、崇尚节俭作为要求一代代传承下来,遵守它的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网友“窗外的雨”说。

  互帮互助、团结和睦、耕读传家、敬老爱幼、崇尚节俭……中华传统文化中这些朴素美好的伦理道德,不是只有刻在石碑上才会被人铭记。作为一种厚重的文化传统,它早已铭刻在乡民心中,成为精神的DNA世代传承下去,深刻影响着乡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




基层的自我“善治”

  作为一种文明教化,乡规民约长久以来维持着邻里和睦、社会和谐,滋润着当地的社风民俗。同时,作为中国基层社会中社会成员共同制订的社会行为规范,乡规民约又在法律法规之外柔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合理调整着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

  农田、江河、森林是农民世代赖以生存的根基,对于自然资源的重视体现在很多地方的乡规民约中。网友“dayunhe”介绍,在浙江镇海澥浦镇的十七房村,为了保护河道清洁,在环村的河岸边竖有一块“禁碑”,碑上刻着禁止在河边放牧、堆杂物、投污物等。如有人违反,就会罚他给每家每户送一个馒头。因为“馒头令”的存在,在十七房村,条条河流水洁如镜,经久不涸。



  除了保护自然资源,乡规民约还用来指导乡村最重要的事——农业生产。在网友“岁月如歌小斌”的家乡,“霜降之日摘油茶”是几百年来村民共同遵守的农业生产约定,因为霜降之日采摘的油茶出油率最高。每年霜降前,村民会选派出监督小组守在山的入口,对提前入山或者抄小道进山的个别农户采取没收油茶籽充公的处罚。

  现实生活中,乡规民约还发挥着规范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积极作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据网友“execell”介绍,在关坝田坝村,每年会举行砍火星节,按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族中大事。

  时代在变迁,承载着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乡规民约,也在顺应潮流,拥抱当代文明。

  对于乡规民约要批判地继承,精华要吸取,但不合时宜或者违背法治精神的内容就应当修正或者摒弃。网友“中秋明月清风”介绍,去年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顿庄村对原来的村规进行了修订,废除了对妇女不平等的部分条款,新增了11条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内容,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性关怀。

  一些乡村为了更好维护生产生活秩序,助力乡村气正风清,还制定了具有现代气息的乡规民约。网友“我要冒个泡”的家乡海盐全县105个村(社区)都自主修订了村规,提倡新的生活习惯,比如实行垃圾上门收集、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规范家禽(畜)养殖;各村设立义务监督员、农户间相互监督;约定农户每年义务出工整治环境的次数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河道水质有了很大改善,乡村环境也好了很多。网友“腕力小球”反映,大荔县许庄镇中汉村为改变关中农村大操大办婚丧喜庆的习俗,提倡简办红白及各种喜庆事宜,不比排场、比阔气和铺张浪费,不相互攀比,不放烟花、不请商业演出……



  从这些乡规民约中,我们看到了乡村自觉、理性“善治”的精神和传统,每个人既是规矩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监督者。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德治礼序。乡规民约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的DNA,它根植于我们的文化,紧贴我们的生活,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规矩”。无论是引导社会风气,还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传统乡规民约中的现代价值都值得我们好好发掘。(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张琰 )


本文插图由浙江省桐乡市纪委供稿 

本文插图由浙江省桐乡市纪委供稿 作者:甘勋优、高晓建、张爱学、王慧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乡约与现今村规民约之比较
中国古代乡村有哪些基层治理经验?
【PM】乡村规划协同下的传统村落社会治理体系重构 —以广东省碧江村为例
文化是魂育人无声 乡村要振兴 文化须先行
地名、碑刻与历史:清代以来黔西南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