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程榜| 珠海香洲区实验学校:“创想城”课程背后的情怀与理想





“创想城”课程旨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无论是课程理念的定位,还是课程架构的确立;无论是78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是学校课程的文化创新,“创想城”都具有示范价值。



课程现场


创想就是我们
广东珠海香洲区实验学校“创想城”课程解构


本报记者  郭瑞


5月的珠海,天气炎热,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以下简称香洲实验学校)学生李泽荣趁机在校园做起了小生意。

那是儿童节前夕,正值学校“嘉年华”和“创想城”开放日。嘉年华的重头戏是学生开展“自由贸易”,交易的多是自己闲置的“二手物品”。

李泽荣在熙熙攘攘的“跳蚤市场”里显得特立独行,他考虑到,同学们迎着太阳练摊,口干舌燥,最需要的就是水。李泽荣把气压泵接在饮用水桶的出水口上,改造成饮水机,用手推车推着,游走于各个摊位。每杯水卖一元钱,并不便宜,李泽荣的腰包却赚得鼓鼓的。

像李泽荣这样有想法的孩子,学校还有不少。因为每周的“创想城”课程,释放了“李泽荣们”潜伏在心灵的意愿。

“创想城”课程的精髓在于给“创想”下怎样的定义。课程策划设计顾问、教育研究者陈鹏认为,创想是偶尔冒出来的“有点傻”,因为妄想了别人一时无法理解的鬼点子;创想是敏感体察的“看不惯”,于是追究出了别人未曾发现的解决办法……我们就是创想,创想就是我们。

打造一个“创想城”,是陈鹏人生中最大的梦想。两年前,校长余志君让这个概念变成了充满情怀的教育载体。


师生角色在选课中翻转


巅峰话剧社与青苗文学社联谊表演《西游记》


如今,“创想城”课程是学生们每周五下午的美好期待。全校3548名学生在60分钟的长课中,以年级为单位选课走班。78门可选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根基,融合了人文与科学、实践与创新、体育与艺术等多个领域。学生们在不同的教室挥洒创造和想象。

每学期第一周,教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适合的课程在各年级宣讲招生,学生自主申请一门课程,学程为一个学期。那几天的校园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教师们会想尽办法提升课程的吸引力。余志君非常得意这个环节,“选课是师生角色的一次翻转,教师不得不以儿童的视角思考学生喜欢的课程的样子;同时,学生也在选择中逐渐清晰自己的目标,并在交往中体验自身的社会化过程”。

开课之初,每个学生会拿到一本“创想城”护照,学期结束,学生在护照上写下收获,课程导师评价Yes或No,代表学生是否顺利通关,享有下一学期的选课权利。

每学期,“创想城”有一至两次大型开放日。这是教师陈俊担任首届“教师执行校长”期间推出的活动。“‘创想城’外表是实验学子的虚拟社区,内在是教师的校本课堂”,陈俊的教育梦想是推动校本课程发展,他渴望听到围墙之外的声音。至今,学校已接待来自新加坡、泰国等多个国家的数百位来访者。

记者采访当天恰逢学校开放日,教务主任郑翔英递给记者一个布袋和几张面值20元的I币,在六年级的“时尚肥皂雕刻”班里,记者花了第一张I币,购买了两块玫瑰花造型的肥皂。每块肥皂背面刻着雕刻者的名字,男孩子也能雕出精美生动的玫瑰造型。

随后,记者走进了低年段班级。一年级的“快乐彩泥坊”展示着“小豆包”们捏制的作品。学生龙东昀用彩泥作品讲述了一个城市女孩来到农村,遇到伙伴、鸭子和企鹅的故事,那是她心中的童话。三年级“民间守艺人”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制作面点,那是在北方过年的餐桌上才能见到的老鼠、刺猬形象,栩栩如生。

香洲实验学校对社会、家长开放,也对自己的学生开放。开放,对于学校意味着协作、督导、内省,这已经形成文化自觉。每个班级都有“学生观察员”,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不同课程作出评价。教务处会在一周之内分析结果,这将影响导师课程的评价,以及决定教师是否需要优化课程。


“非常重要的人”


摄影俱乐部学生作品《致敬哈利波特之让年少飞一会儿》


“创想城”课程的顶层设计由VIP课程图谱构成,VIP是Very Important Person的缩写,直译为“非常重要的人”。导师课程被评为钻石、金牌或者优质,都以“人”的体验和发展作为重要依据。

教师们时常反问自己3个问题:在开发课程中,教师的特长重要,还是学生情感和需求重要?年级的课程结构和门类是否合理?推出的课程是否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创想城”课程以年级划分为6大主题,每个主题引领若干课程。虽然主题不同,但教师们达成一个共识:儿童成长的特点是不同课程开发的起点。

三年级级长蒋慧丽认为,三年级学生处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课程设计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比如,“百变DIY”课程体现了“小物件有大乾坤”,学生们用剪、折、贴、捏、画、拼等技法,将“纸筒变鱼” 、“纸杯变花”。课程还兼顾了男孩与女孩天性的不同。比如,“远游旅行社'课程满足了男孩的猎奇心理,“机器人小博士”课程能够激发男孩的无限创意;爱美的女孩喜欢“小小美发师”课程,“精工巧手匠”课程让喜爱配饰的女孩趋之若鹜。

五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充满幻想,有的学生属于“持续发展型”,教师们就开发了文学社、英语金口杯等课程;有的学生属于“波动发展型”,教师们便开发了吸引力强的课程,比如“我行我摄” 、“海心沙艺” 、“电脑刺绣”等;有的学生属于“一时热衷型”或“多角变化型”,教师们也尽量满足他们的特质,开发了“模拟法庭” 、“巅峰话剧社” 、“珠海城市规划”等课程,供学生在学年中切换选择。

在教师的课程变革下,香洲实验学校焕发出原本缺失的那份活力,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教师的热情上,还体现在孩子的可能性上。

美术教师杨彩霞是个才女,曾经拉着余志君去看自己理想的工作室,余志君说了一句话:“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于是,杨彩霞拥有了一间按照她的设想装修的“三原色”工作室,为此,她也多了一个绰号——“破烂王”,因为她引导学生将废旧资源再利用,进行美术创作。“同事们都支持我的工作,带有特殊气味的鞋盒子也给我留着,孩子们总有能力把它们变成艺术品,延续臭鞋盒的生命”。

“成人如果不过多地干扰儿童,儿童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教师杨思琪与杨彩霞有着共同的课程观。杨彩霞的笃定来自于与学生一起“历险”,而杨思琪则与教师黎茂莲围绕学校吉祥物,合作开设“思思岩岩历险记”课程,用绘、写、演的方式,让创意与孩子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产生联结。课程开创至今,已收获6本漫画、8部戏剧、2本小说。“学生在课程中演出的戏剧,都是自编自导的作品。”杨思琪说道。

学生的精彩,每一个教师如数家珍,“摄影俱乐部”课程教师梁海荣甚至请求记者把表现最突出的学生李成哲和潘晨的作品刊登在报纸上。教师们感动于“种子的开花”,不仅绽放在校园,还灿烂在校外。

教师杨波是“精工巧手匠”课程的导师,带领三年级的女孩子们制作发卡、发带、头箍等装饰品。她们把作品拿到人流密集的商场门口摆摊,招揽客人、收银、帮助客人DIY体验,每个孩子各有分工。她们用赚来的钱购买原材料,在社区教更多的孩子制作简单的发卡,还买蛋糕到敬老院给爷爷奶奶们过生日……延伸到课外的课程,不仅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也给孩子们的童年播撒了爱的福音。


互联网思维激活“课程联谊”


学生在三原色工作室中变废为宝创作美术作品


 就这样,“创想城”课程在学校开展起来,其间即使有课程更替,教师们也可以迅速调整改进。但是,成熟和稳定令余志君感到不安,“因为活力会减退”。骨子里的激情驱使余志君不断折腾,今年余志君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杨晓哲利用互联网思维,碰撞出“课程联谊”创新体验,口号是“让联谊产生活力,让连接成为习惯”。

通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自愿连线和“强强联合”,让“创想城”那些独自闪光的星星连成一片网状的星云,有利于教师在交流与合作中产生更多灵感的火花,也让学生们拥有更多可供选择的资源。

“活力创想城”微信公众号早早地推送了联谊活动的邀请函,以便所有教师事先了解联谊会的连接方式和连接规则。活动中,彼此心仪的教师手挽着手,拿着互相赠送的康乃馨,留下一张组合照片。

“连线”教师在打印出来的照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张贴在课程图谱上,画实线表示联谊,画虚线表示交流。教师们三三两两聚在会议室内外,磋商协同创新的方案。

 “瓶子烘焙”是“创想城”的钻石课程,该导师朱婉毓牵手了“摄影俱乐部”和“海心沙艺”两门课程。摄影和美食是天生一对好朋友,“瓶子烘焙”班的学生学做蛋挞,等蛋挞出炉,“摄影俱乐部”的学生学着给蛋挞拍摄时尚大片。

朱婉毓牵手“海心沙艺”导师梁咏琪是为了找寻灵感,“细腻的沙子在巧手下绘出一幅幅美景,细腻的面粉在巧手下做出香甜的糕点。他们的碰撞说不定可以激发出不同的灵感。”班上的“小调皮”麦星冽提出一个建议,让朱婉毓充满了遐想,“我想尝试用砂糖代替沙子在蛋糕或饼干上作画”。

当“青苗文学社”导师张雪梅询问孩子们愿意与哪个课程联谊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选择了“巅峰话剧社”。文学社为话剧社提供《同学日记》、《校园风》等原创剧本,话剧才子佳人粉墨登场,联谊会上笑声不断,点赞不停。社员们纷纷表示,在伙伴面前展示特长,特有成就感。

信息技术教师、“梦想电视台”课程导师黄晟在联谊活动中高兴得像个孩子,他笑言技术出身的自己居然没有想到课程连线的方法,当场与“电脑刺绣”课程牵手。每次课程联谊之后,黄晟都会让学生们总结得失,并要求学生将联谊过程制作成一期节目。当黄晟看到学生能够主动通过视频研究自己的表现,学会判断自己是否完成了合格的采访,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课程联谊”让学生们找到了新的乐趣,也让教师们遇见了课程的增长点。副校长单旭明已经无法用成长起来的教师团队与过去相比,“眼前的他们获得了职业幸福感,从茫然走向了自信”。与此同时,余志君也真正能够从香洲实验学校嗅到了“实验味儿”。


心中的课程


“创想城”追求什么?


余志君


“创想城”有79门可选择的课程。有人说,他们学校有120多门课程。那么,课程是越多越好吗?也有人说,你们都在给课程种类做加法,是不是应该做减法。那么,一所学校究竟应该有多少门课程?

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门课程是唯一涵盖全部知识的。孩子们从天然所具有的活力学习中自由追求他们想要学习、探寻的事物,这正是教师广泛提供多种课程的动力之源。在我的想象中,理想的课程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自我成长的土壤。自我成长,是指教师突破体制内功利的教育方式,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知识的潜力,从而使学校从僵化的教学机构转变为适合师生自我成长的场所,成为一片充满创造活力的自由土壤。

自然生发的秩序。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尊重学生自由表达,寻求知识学习的方向,由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自然生发新的课程。在新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自然淘汰,“物竞天择”。这就是它的自然秩序。

猜测与反驳的方法。任何一种自然生发的新课程,毫无例外地必须运用猜测与反驳的方法予以验证。欢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对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允许每一个新的课程经历试错、检验。正是在这样的历程中,课程得以科学健康的发展。

开放与融合的结构。开放的课程,犹如自然界,犹如社会,犹如人,事情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才具有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开放的课程结构之下,融合必会自然生发。无数的融合,使开放的结构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活力。

我们的“创想城”,以自然生发秩序为原则,摒弃僵化、功利的计划,充分发挥师生学习的自主性,课程的自然创生性,顺势引导和扶持,允许出错,允许失败,鼓励榜样和创造。

未来的“创想城”,将融入并追求学校特色发展。一所学校的特色是其地域、社会群体的历史,以及学校教师与孩子们长期共同努力积淀的结果,并非某种想当然的规划所能达致。自上而下的人为设定某种“特色”并以计划推行,会制造出某种学校“特色”,这本身就具有逻辑错谬。学校提出“知行日新·活力实验”,活力教育不仅仅是实验学校的特色之名,更是描述实验学校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活力实验”的特色,在于师生对活力教育的坚持。唯有全体师生真正沉浸于自由活力的学习,在自然生发秩序下,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活力教育特色。

未来的“创想城”,将致力于推动学校课程的文化创新,这也是学校未来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期待“创想城”的发展,日益突破现有课程文化的僵化、刻板和局限,探索全新的课程文化。

未来的“创想城”,将不懈追求实现人的完整、完善。“创想城”里,有梦想、幻想、创想。“创想城”里,师生共同追寻我们所有人的理想……“创想城”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教育,其所有的课程及其创生演变都是对心灵的滋养,其目的在于培养师生共同具有自由精神、公民责任、远大志向。我们期许“创想城”里的每个人,为个体的生命成长确定方向,由个体的改变从而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作者系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


推荐人语


在游戏体验中有规则地合作


杨晓哲


每一节课都是一颗不一样的石子或珍珠,师生们一起串联起完整的课程“项链”。在既定的框架中,我们常常欣赏着一串又一串的项链,却忘记了它们之间还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香洲实验学校。发现每周五下午的时间段,整个学校变成了一个“课程广场”,师生们一起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想城”。

师生们都珍视自己手中的课程“项链”,拽得牢牢的。可是,在畅聊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可以更多地打开课程寻找联结,就像互联网带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样。

于是,“课程联谊”就这样产生了。让课程与课程之间碰撞出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多地进行对话、协作与创造,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跨班级、跨年级、跨课程,进行多样化合作、创新。

不仅如此,每一次“课程联谊”都在深度激发教师学会选择的能力。技术环境必然给教育带来更多的选择,学校内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们慢慢学会选择、学会学习,而教师同样也需要通过多样化活动,让自己身临其境地体验选择的过程,慎重地作出选择,并按照契约的精神展开合作。看上去很像是在玩一个联谊游戏,却是在游戏化的体验中,有规则地达成合作。

或许,这种表面上的课程联谊只是一个个小小的开始,背后则是每一个教师开始深度思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形成不同的领域,而领域之内的课程群又是怎样的关系,所有课程又在可充分选择的情况下培养学生怎样的核心素养呢?这些问题,许多时候是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去架构,而少有学校愿意自下而上激发出每一个教师的无限潜能。当师生们通过课程联谊带来更多关联与触发,联结将成为一种习惯,选择将成为一种能力,活力将成为一种状态,专业将成为一种精神,课程的进一步升级也会到来。

技术总是以各种方式融合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学校。正如互联网最关注的是人与人的联结,教育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联结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发展是一种内心的力量。联结可以无处不在,发展能够潜移默化。然而,联结自然有种越快越好的倾向,而发展却不见得如此。有的时候,我们恰恰需要放慢脚步,等待成长。“课程联谊”,让自由、开放、自主的联结进一步发生,在人的身上积蓄发展,静候下一步的蜕变。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想导师】余志君校长与香洲区实验学校的课程想象和探索
国学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2016年度责任督学工作总结
书法课题研究中期告
完整的教育过程是一种生活幸福
“黄村中小学衔接教育实验研究课题”方案(初步设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