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 北大附小校长尹超:为师生创造爱与自由的空间


尹超,正高级教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现任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获全国语文情境教学一等奖等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多次。主持并参与10余项国家重大课题,出版专著《为了爱与自由的教育》《绽放和谐快乐之光》等近20部,主编教材近10部。



7月,毕业季,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作为北大校友,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寄语台下的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回归根本,做简单纯粹的自己。”

在这份广为流传的致辞中,邵峰说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本不善言谈的他之所以参加这次毕业典礼,是因为儿子的一句话:“你是北大毕业的!”

“我突然发现这位就读于北大附小四年级的小北大人已经有了很强的责任感,作为老北大人,我为他感到骄傲。我也希望同学们永远做一个骄傲的、有责任感的北大人。”邵峰的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欣赏,更是一位家长对学校的欣赏,对教育的期待。

这样的欣赏和期待,北大附小校长尹超已经担负了32年。

9月,沐浴深秋的阳光,与这位爽朗、大方的校长面对面聊着,“北大精神”是她口中不断出现的高频词汇。的确,从20岁来到北大附小,32年的时间里,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精髓,不仅烙印在她的灵魂里,也烙印在北大附小的每一个角落。


建一座会呼吸的校园

“在这样的生态校园里,孩子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看到的是绿色,感受的是历史,北大的风骨一点一滴地渗透着他们,他们怎么会没有‘北大精神’?”


所有到过北大附小的人,都会“惊异”于校园的古典美。

一位曾经来校“访学”的河南教师这样描述学校:“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树,200多棵古树茂盛地生长。这里的每一棵树姿态各异,学校没有因修建而移栽或砍伐一棵树,为了保护树,学校的建筑都依树而建。流连在青藤、古木之间,青灰古朴的自然文化样貌与多元开放的生态文化样貌交相辉映。”

时间回溯到14年前,北大附小可不是如斯景致。

2002年,已经在北大附小工作了多年的尹超,走马上任成为校长,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学校环境:平房漏雨,楼房塌角,上课时天花板坠落;全校2000多名学生挤在6个不同的区域做操,更夸张的是,体育课没有场地,学生只能围着教室跑。

面对50年没有变过样的学校,再看看旁边蒸蒸日上的北大,尹超决定改造校园,并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挖掘、提炼北大附小的文化内涵。


 梅园全景(天井)

改造校园,把学校建成什么样?是走豪华风,还是现代风?

北大附小地处清代王家花园,古木参天是学校先天的环境优势。尹超决定修旧如旧,保留老北大的品性,将“青灰古朴”定为学校的基本色调,依然走“青砖、灰瓦、红廊柱”的北大风格;同时保留所有的名人故居和古建筑。

更重要的是,尹超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建一座生态楼,按照她的设想,学生们即使一年四季不出教室,也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当时,生态楼建设在国内尚处于研发阶段,只有吉林长春市的图书馆进行了尝试。面对种种质疑,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

“我知道,有人不同意这种决定,甚至连主管基建的学校领导也提出质疑,觉得一所小学不用有那么高的追求。”回想当年,尹超说:“校长就得站得高一点,想得远一点,不要怕担责任,不要怕有压力,不要因为一点风险就退缩。”为此,从生态楼开始施工的那天开始,尹超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到校,看图纸,督进度,光笔记就记了四大本,生生把自己练成了“建筑专家”。

2005年8月,经过15个月的奋战,中国第一座生态教学楼建成了,这座楼利用冷热空气对流原理,送风口送出自然风,出风口带走浑浊气,孩子们不出门就呼吸到新鲜空气,大家形象地称这座楼为“会呼吸的教学楼”。

事实是,不仅教学楼会呼吸,整个北大附小都像一座氧吧。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别具匠心,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所有古树。

为了留住一棵大槐树,北楼西侧拐了个角;为了保存更多松树,教学楼出现了天井;为了不挪走柽柳、海棠、椿树,操场上专门预留下特殊位置。这些努力的成果很是可观:现在的北大附小有200多棵古树,其中百年以上的国家二级古树就有50多棵。


 学生走过梅园

“赏燕园,满晴光;柽柳枝,水墨淌;百草园,秋虫唱;朝霞石,古松苍”,孩子们是吟着这样的诗句走进这座“绿色校园”的。翦伯赞故居、何其芳故居、陈守一故居庭院深深,曲径通幽;清代的王家花园红廊绿影,古木繁花;少年学子,穿行其间,风吹叶动,书声琅琅。

曾经的破旧校园有了绿色,有了生机,也有了最具特色的附小十三景:奇石萌发、南极标赞、生态学堂、励志箴言、古松情深、红廊花架、百草嬉戏、五色沃土、水墨柽柳、翦老故居、王家花园、放飞理想、书山有路。师生们各显才华,为每一处校园景观创作出别具特色的七言诗。

而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认识会呼吸的教学楼,认识校园里的200多棵古树,认识校园里的“四座古建”,认识校园里的花花草草。

今年,学校又有了新变化——泡泡体育馆即将落成。这是一栋拥有全套新风系统,能同时容纳孩子们游泳、轮滑、篮球、羽毛球、艺术演出、教学观摩、高级研讨等的现代化综合体育馆。站在体育馆里,就能看到错落有致的透明泡泡,上面倒映着蓝天白云,这里瞬间成为校园里的又一处标志性景观。这不,10月31日,虽然体育馆还没有完工,但学校行政班子成员已经“忍不住”在这里合影留念了。

而为了这个体育馆,尹超已奔走了10年,研磨了70多种方案。

人在改造环境,环境也在影响人。

“在这样的生态校园里,孩子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看到的是绿色,感受的是历史,北大的风骨一点一滴地渗透着他们,他们怎么会没有‘北大精神’?”这是尹超的良苦用心。


“玩出来的课程”

“我们认为针对6-12岁的孩子,不适合用太大太空的口号作为校训,而‘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是最珍贵的教育传统,是北大附小爱和自由最生动的体现。”


 当了校长,尹超一直在考虑: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有无数个答案,而尹超的解答是:“爱”和“自由”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两个词汇,因为“爱”给教育提供支撑基础,而“自由”则给教育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北大精神浸润下的爱与自由,是意义丰富的、深远的。它意味着给师生充分的关爱、呵护、欣赏和信任,让他们在宽松、惬意的环境里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

这些理念用什么形式传递给孩子们?

尹超想起了冰心老人的那句话。那是1991年12月11日,燕京大学校友冰心来到北大附小,兴之所至,专门为孩子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

2004年,尹超和同事们决定,这10个朗朗上口、简简单单的字就是北大附小的校训。

“我们认为针对6-12岁的孩子,不适合用太大太空的口号作为校训,而‘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是最珍贵的教育传统,是北大附小爱和自由最生动的体现。”尹超不止一次这样说。

更重要的是,北大附小也有玩的渊源。学校王家花园曾经的主人王世襄,就是一位“玩出了名堂、玩出了绝学”的鉴赏大师。2003年,王世襄先生还为这座老屋题写了对联“名曰花园种菜范匏还架豆,号称学子遛獒放鸽更韝鹰”。

 学玩合一的课堂

“这不就是鼓励我们北大附小的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吗?”尹超爽朗一笑。

可是,什么样的课程最好玩?还能让学生在玩的同时给他们最有价值的教育?学校开始在课程设置中大胆变革,将学科类课程向活动类课程倾斜,更重要的是,学校逐步构建具有浓厚北大特色的生命发展课程体系。

尹超认为,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多元开放的。小学教育有两方面重要内涵,第一是通识性,第二是个性化,二者不可偏颇。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得到很好的社会成长和个性成长。

“像我们当年建生态校园一样,我们的课程也应该是有生命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的英语单词是life,而在北大附小课程建设团队的阐释下,life有了全新的解释:L—love(爱);I—inclusion(包容); F—freedom(自由);E—esteem(尊重)。在爱、包容、自由、尊重等四大核心理念的引导下,生命发展课程体系的主要架构表现为“三层次、五领域”。三层次分别是:面向全体的基础类课程,面向部分的拓展类课程,面向个体的研究类课程;五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艺术、社会交往、国际理解。每个层次、每个领域都对应着多门课程,总计10个维度,25个课程模块,102门课程。

在尹超看来,自由最重要的内涵是选择的自由。而通过这样的多元、开放、立体、自主的课程,才能让每个孩子体味不同课程带来的不同滋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和自由成长空间。

为了让这样的设计真正在教学中落地生根,北大附小搭建了一系列核心学科群。

比如博雅语文学科群,特质是“博览、善思、雅言、恭行”,包括三类10余门课程。教师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博吸收、雅呈现,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

比如“生长的数学”课程,特质是研数思形,启智通慧,包括三类13门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学习身边的数学、有趣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比如“卓悦英语”课程,特质是创设情境,学玩合一,包括三类10门课程。通过大输入、重语境、多策略、拓思维、融文化,达到英语学习的趣味高效,学玩合一。


 快乐的孩子们

与别人开设选修课不同,北大附小是在语数外主课动起真格,教材变了,教法变了,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2015年,尹超又下大手笔,在保证国家课程开足开齐的情况下,利用周二和周五两个半天时间,为全校学生开设145门选修课程。另外,每周还为每个年级学生开放了半天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么多变化,这么多活动,也有教师疑虑、担忧。身处海淀,名校林立,考试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万一考试名次落后了怎么办?

但尹超对教师说,对待考试,我们就应该有高瞻远瞩的淡定和大气。因为“我们是北大人”。

“北大附小的课程设计有着广阔的视野和去功利化指向,不是解释当下、应付考试,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最终指向学生在校的自由成长和未来的幸福完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如此评价,这是一场变革性实践。


“这里,没有官”

“年轻教师渴望被尊重,被认可。可能他的想法还不成熟,或者不切合实际,但这正需要团队去呵护、去尝试、去激励。成绩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思想相互激荡、共同成长的过程。”


曾经的骨干教师因为解决不了北大编制不顾挽留,毅然提出辞职,结果在外面“扑腾”了几个月之后,又想回来。

留,还是不留?

这样的问题如果抛给任何一位校长,估计得到的回答都会是否定的。

但尹超却不顾中层“小钢炮们”的狂轰滥炸,斩钉截铁地说“留”。

这位教师后来的表现证明了尹超的决策是对的,他的表现感动了许多人,也让大家更加珍惜这个集体。

“校长也是人,在人性与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怎么选择?是更多地考虑自己所谓的‘面子’,还是更多地关注人的价值与发展?”尹超这样反思。

而她关注的显然是后者。

一次海淀区的赛课,一名年轻教师代表学校参加,虽然几经磨课,效果就是不理想。赛课之前的一天晚上,数学组长忍不住了,打电话给尹超,提出要么换课,要么换人,不然的话,成绩很难保证。

当时,尹超回答得很坚决:既不能换课,也不能换人。因为人比课更重要。

“年轻教师渴望被尊重,被认可。可能他的想法还不成熟,或者不切合实际,但这正需要团队去呵护、去尝试、去激励。成绩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思想相互激荡、共同成长的过程。”

为什么如此尊重教师,尹超自己有过深刻体验。

她一直记得上个世纪末,每到“六一”,一位退休的北大老校长骑着一个咣咣作响的老式自行车,来到北大附小,将一些光盘、书籍送给孩子们。

尹超以为校长有什么事情,但他一直没有开口。此后过了几年,她才知道,其实老校长想找自己咨询孩子上学的事情。


 快乐的老师们

“这样一位有崇高声望的院士和校长,是那样的谦和、自尊和自律。感谢成长的土壤赋予我这样一个被爱和理解包围、自由成长的空间。”忆及往事,尹超非常感动。

尊重,开放,民主,平等……这些北大精神衍射出来的品质,深深镌刻在每一个北大附小人的心上,这些不是奢侈品,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们不趋同、不媚上、不怕校长,从不习惯对领导使用“官称”,有意见就提,不会有任何顾虑;学生不怕老师,有想法就表达。

有位教师来到北大附小,与大家一样叫校长“尹老师”,家长听到了,替她担心:“你不怕你们校长啊。”

这位教师乐了:“不是怕,是爱。”

还有教师常说:“我不是在这儿挣工资吃饭,而是在给自己家做事。”

用尹超一句霸气的话说:“这里没有官,谁也用不着看别人‘脸色’工作。任何人都有快乐的权利。”

学校里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是人,是教师,是他们的思想智慧和创造。而尹超给自己的定位是,“舒张其自由,鼓动其求知,赞赏其创造,促进其成长”,用鼓励和欣赏传达一种价值观,让教师们在学校享受到爱和自由。


“团队比个人更重要”

在这个舞台上,北大教授的孩子、军人的孩子、农民的孩子、打工者的孩子,同台演出,不分你我,都一样的夺目,一样的精彩。


2013年5月23日,学校召开“爱·自由——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在别人看来,这应该是校长办学思想的研讨会,但尹超一个劲儿地说:“‘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教育家’,不是尹超个人,而是所有为之奉献的北大附小人,是群体,是团队。”

的确,这个团队很有特点,教师们戏称其为“三多”:男教师多;高学历人才多;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多。其中有国内著名院校毕业的,也有海外留学回来的;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的,也有学新闻、出版、法律等非教育学专业的;有专门学经济学的教师,也有在新东方工作过的英语教师。因为专业背景不同,他们能够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国门看教育,在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宏阔的视野和旺盛的创生能力。

为什么有这“三多”?缘于尹超的跨界思维、多元思维,“这样多元异质的教师能给整个团队带来脑力激荡,产生强劲的动力和未来的创造力,使学校发展有更开放的空间”。


 尹超在教育家办学研讨会上发言

尹超不仅这样要求别人,也这样要求自己。

2010年,尹超决定学习英语,且成绩优秀;2011年,为了引领学校突破瓶颈,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时年47岁的尹超报考北大EMBA。虽然周围的同学都是商界精英,但两年下来,她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2015年,为了响应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号召,尹超又承接下了丰台分校、石景山学校、肖家河分校3所分校。目前北大附小已成为由4所公办校、1所实验幼儿园、2所民办校、1个市级师训中心组成的教育发展集团。

尹超认为,绝不能做“有名无实”的分校,而是要实打实投入,派团队、找资源、筹经费,总之要尽心尽力。

有些人劝她:“你疯了,不要命了?”还有人讥讽她“不就是为了名呗”。

但熟悉尹超的人都知道,这个一直拒绝媒体采访的低调人物,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源于国家“推进教育均衡”的大战略,更源于她身上浓浓的北大情结。

她一直记得,一个在海淀肖家河地区的外来务工者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希望上北大附小肖家河分校后,冲出人群的重重包围,挤到自己面前,恳切地说:“校长,把我的孩子收下吧,拜托您了。”


 冰心为学校题词

2016年5月27日下午,一场以“放飞理想”为主题的联合文艺汇演,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舞台的主角,是来自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及其分校的孩子们。

这一天,在这个舞台上,北大教授的孩子、军人的孩子、农民的孩子、打工者的孩子,同台演出,不分你我,都一样的夺目,一样的精彩。

“五校合并近两年来,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个过程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很值得。”北大附小校长尹超由衷地说。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章】人大附中北大附小联合学校上学体验(吐血整理)
小学校长在开学教师动员会上的讲话稿|发言稿(第3页)
16一位阳光女校长的幸福追求——对话张萍校长
【校长说】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 爱在细节里~~
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 | 一师附小 : 让每一个孩子的童年既快乐又全面发展
我们该怎样努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