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部给全国中小学生家长写了一封信,拯救孩子于“水火”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然成瘾游戏、邪恶动漫、低俗小说、网络赌博,附生蔓延,危害孩子健康,亟须大力防范。是以倡导全体家长,恪尽父母责任,力行‘五要’,与学校共筑防范之堤。”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随通知一起发出的,还有一封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


    

所谓“五要”,指的是要“教育引导、以身作则、注重陪伴、疏导心理、配合学校”。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沉迷,需各方尽心尽责、密切配合。家庭,也责无旁贷。


    

关注网络成瘾背后的原因


    

对教师和家长来说,既要让青少年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的弄潮儿,又不能让其坠入网络成瘾的旋涡,是个颇为棘手的新课题。

    

网络沉迷,通常不是网络本身的“锅”。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咨询师裴涛表示,从理论上来讲,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控无非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使用网络可以带来放松、娱乐等积极后果,二是使用网络可以逃离压力、痛苦等消极后果。“如果孩子的快乐只能通过网络获得,这就提示孩子生活中的其他快乐来源出了问题,家长需关注解决。”


但第二点,则相对难以察觉。家长常以为孩子是爱上了游戏才讨厌学习,其实原因可能恰恰相反——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学习、人际、家庭等方面压力得不到及时支持和化解,才会扎进网络虚拟世界这一“世外桃源”。裴涛说,“此时,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识别与解决,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帮助。”

    

另外,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也很重要。如果学习占据了孩子大部分生活,甚至成为生活中仅有的内容,也会给网络沉迷可乘之机。裴涛表示,家长应通过亲子陪伴或合理安排,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对了,家长自己也要注意,别老在孩子面前做“低头族”。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在家庭环境中特别容易通过替代强化的方式习得不健康的网络使用行为。 家长上网,也要做好表率。

    


约法三章,但不可粗暴干预


    

关于网络成瘾,也有不同的声音——都什么年代了,还认为网络是洪水猛兽吗?


    

“站在教育的角度,我们要探讨的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掌握信息技术的人,还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信息免疫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部分。这一能力,指的是在网络技术使用中抵抗不良信息、抗击诱惑和干扰的能力。


    

要怎么做?李明新专门针对手机使用给出了具体建议:学校与家庭应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制订适合的教育措施。


幼儿每天尽可能少接触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没必要配备手机;如果学校有电话和计算机房,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使用手机的要求,中学生可以不必把手机带到学校,若带到学校,应服从学校的管理。


若在家庭配备手机,家长应与孩子达成约定,严格控制手机使用的时间和功用。


对于小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上网查询资料,教师和家长应加强过程中的即时监督与指导。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刘长海也为家长们给出了一些可操作性建议: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时再给孩子配备数码产品。买下之后,要与孩子约定使用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克制。


    

刘长海特别提到,如果孩子对数码产品的使用已经过度,需要暂时将其没收时,家长仍然要保持平和心态,提前告知以便孩子在上交产品前完成与网友的对话、删除个人隐私内容,还要说明何时、何种条件下归还产品。可以允许孩子为上交的产品上锁,以消除孩子担心秘密泄露的不安心理。“切忌冲动地抢走孩子手中的数码产品,让孩子出于担心隐私泄露等因素而走极端。”





来源:科技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呼吁家长配合学校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教育部丨《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代表委员把脉青少年“网瘾”难题
侠客岛: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早该这样了
2021年安徽事业单位面试热点:中小学生手机何去何从
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听听专家怎么说 (另附“防迷网”三字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