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246】【247】【248】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陈修园:阳绝于里其脉奈何?盖胃土为阳土,贵得阴气以和之。若病人脉浮而芤,浮为阳亢,芤为孤阴,浮芤相搏,则胃之阳气盛而生热,热则津液愈竭,无以维其阳。其阳亢则与阴相绝,所以谓阳绝于里者如此。

此又承上文而申言阳绝之脉。

愚按:浮为阳之阳,言阳邪也。其阳之阳,言人身之阳气也。

黄元御:浮者,阳盛而不藏也。芤者,阴虚而内空也。(外实中空,谓之芤)。浮芤相合,阳亡阴枯,是以胃气生热,其阳独绝而无伦也。

刘世祯:此示正夺邪胜,精竭气浮之变(与上例同一气机外迸,但有虚实邪正之分)。曰“脉浮而芤”者,此非浮盛在表之象,谓脉体轻浮,泛泛于皮毛之分,下指即见,如水漂木(旧以如水漂木形容表脉之浮误矣,如水漂木,乃轻浮非外盛也),举之既虚浮不实,按之复中空如芤。浮为在阳,芤为在阴,阳以候气,阴以候血,浮而按芤者,此荣气内竭,卫气孤行之候(若统论辨脉之法,则芤为脾阴内竭,中焦不能化汁奉心之象;今列之阳明之经,则阳明为病,法当以胃实为病因,脉大为相应,乃见浮芤之脉,此为邪胜正夺,胃气将尽之象),犹能苟延旦夕者,因胃中尚有谷气未尽,谷气尽则胃中生热,生热即阴竭阳飞,精消气散,阳先绝而阴亦随亡。脉转浮芤相搏者,即举之浮毛,按之中空似无之象,脾阴内绝,即反能纳食,亦成除中。所谓生热者,但客阳尔。证为阴竭,乃曰:“其阳则绝”者,明阳散而后阴亡,阴尽始见阳绝,盖两者互根之义。救逆之治,必于胃气未生热时,用人参、阿胶、当归、白术、半夏之属佐人乳和服,庶可十全一二(大抵脉浮而芤之时犹可救逆,至浮芤相搏则胃气生热也)。此则真阳内绝之证,不可与阳实外迸者,同年语矣。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方三十一。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陈修园:阴虚不能以和阳,诊之于手指气口则芤,诊之手足之趺阳则涩。趺阳者,胃脉也。胃为阳,脾为阴。今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之阳气强,涩则脾之津液泄而小便数。涩浮相搏,其津液不能返入胃中,而大便则难。夫脾土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津液鲜少,则其脾无可奈何为穷约,麻仁丸主之。泻胃之阳即扶脾之阴也。

此从上文阳绝之脉而补出阴虚之脉,出其方治也。

黄元御:阳明胃经,自头走足,行于足趺,动脉曰冲阳,故名趺阳。阳盛则脉浮,浮则胃气强壮也。血虚则脉涩,涩则风木疏泄而小便数也。浮涩相合,土燥水枯,大便则难,其脾气约结而粪粒坚小。此太阳阳明之证也。八章: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宜麻仁丸,麻仁、杏仁润燥而滑肠,芍药、大黄清风而泻热,厚朴、枳实行滞而开结也。

刘世祯:此释脾约病机之义。盖阳明为气盛热壮之经,趺阳属胃气下降之脉,胃气上升力强,下降力弱,今降力有余,浮鼓见于趺阳之分(降力有余,则升力可知),故知阳明热气内伤脾络津液。趺阳无寸口三部之分,但以举按度浅深,郡以表里分府藏,故曰“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举浮料胃气之强,按涩度脾精之结,涩乃枯涩之象),明胃阳盛迫水气以外行,脾阴涩阻津液之内返也(太阴以内注为开,脉法曰脾涩不通是也),胃燥脾涩,故令水道下急(小便频数),胃中干燥(胃中干则大便硬,此以胃统肠)。浮涩相搏者,示胃强脾约在脉之象,两因合并,谓之相搏。其脾为约者,谓脾络津液枯涩,则藏气内束而体缩也,此由阳明过阖,令太阴开之不利。主麻子仁丸者,乃荡热润燥缓下之剂。麻仁润燥滑肠,大黄荡热攻实,枳、朴降胃气之结,芍药疏荣气之壅,杏仁润肺下气,别捣作脂,开肺气即以通传导之阻,以肺与大肠表里故也。和蜜为丸,少服频与,意在缓通糟粕,与承气之用实异。凡便秘之证,必外见阳明燥化,如口渴、健纳、溲数之类。脉象浮盛,按之涩大鼓指,乃为脾约之候。若但取寸口,则当关上独浮,沉降有力。若不系阳明而但为便硬,则阴结之变正多,即趺阳脉浮而涩,亦有脾气不足、胃虚下利之变(释见《脉法》下篇)。则知平辨之例,必审证先属阳明,已得胃热干脾之因,再察脉变,辨其浮盛枯涩之象(若虚浮而按之濡涩者为虚),进而求制方轻重之旨(以方用杏仁,知脾者为胃行其津液,肺者又为脾行其津液),则临病自无疑似之感,假令阴结者,即缓下亦相违也。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三十二。用前第一方。

陈修园:有汗后而转属者。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热从内出,如甑釜之蒸蒸发热者,乃热邪内馅,与阳明水谷之气合并而为热,属于胃也。必也,釜底抽薪而热自愈,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此言热邪由汗后而入于胃腑也。阳明者,无形之气化也;胃者,有形之胃腑也。

黄元御:太阳病,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此但传经络而不入脏腑,发汗则解矣。乃当三日少阳之期,发汗不解,而反蒸蒸发热者,此不在经而在胃也。宜早以调胃承气调之,免后此之用大承气。此大承气之初证也。

刘世祯:此示蒸蒸发热,为胃实外著之象。太阳伤寒三日,已发汗,客邪当解,乃汗后发热不解,反蒸蒸汗出者,知已转阳明外证,非复太阳之表,此属胃热之外见也。府热未至成实,当以调胃承气汤和其胃气。所谓三日云者,谓二日既入阳明,必无所复传,越一日而胃热加甚,脉实大者,此可下也。平辨既精,自无迟回之虑;制方中缓急之度,则热邪去而真气亦旋复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搜狗网页
第43 讲 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
试析伤寒论第241至250条——李国栋
夜读伤寒-247
《伤寒论》学习笔记122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