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君璧的云山飞瀑

黄君璧的山水墨色苍润,云水灵动,用笔厚实,构图自然,画中云海翻动,巨瀑奔涌,这是他独特的风格。形成这一风格,与其早年浸临古画,中年畅游名山和晚年海外观瀑的经历有关。 外链工具

黄君璧早年始学西画,1914年考入广东公学,师从李瑶屏学素描与西画,同时得到其长兄黄少范的指导,进步颇大。但黄君璧兴趣不在于此,改学国画,仍由李瑶屏指导,所以他早期的绘画多受李瑶屏影响。李瑶屏山水画风正统,亦好临古,来源于清初四王,并上追元四家,这对初学国画的黄君璧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条正规道路。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他的作品于1922年荣获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会国画组金奖,这次的获奖成为了他继续学习的动力。同年,黄君璧入楚庭美术院,学习课程主要为西画,但同时他仍师从李瑶屏习国画。在楚庭美术院学习时间并不长,结业后经李瑶屏老师介绍任广州培正中学教师,并加入了“癸亥合作画社”。继而结识广州三大收藏家:何丽甫、刘玉双和黄慕韩,得以在藏家中窥见许多历代名迹,并开始深入传统临习古画。短短时间里,就临摹完成三百多幅精品,有的画临摹数遍,足见其用功之深,在临习的历代名家之中,他最醉心于石谿和石涛之作。石谿之画,笔苍墨润,景物茂密,气韵浑厚,对黄君璧的影响很大。张大千曾评其临石谿之画:“石谿一脉,三百年来惟吾友黄君璧独擅其秘。自与订交,予为搁笔,敬之畏之……”可见张大千对其临仿石谿能力的赞誉。

石涛的画对黄君璧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其1935年作《仿石涛山水轴》,此画是对临石涛原作而成的作品,用笔肯定,浓淡相宜,墨色淋漓,形神兼备,甚至连原作题款也一并抄录。这种追求与原作高度一致的精神,是对传统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正是如此大量临习,才使得黄君璧具备了深厚的传统功力。

黄君璧后来跟学生谈起自己临摹古画的心得时说:“年轻的时候学习国画,不能不从多方面的临摹开始,因为,唯有参透了古人作画的奥秘,日后才能创造出高妙的佳作。”所以,黄君璧才会有这段“学石谿像石谿,学石涛像石涛”的历程。也因此,他早年便被捍卫传统的“广东国画研究会”吸纳为骨干。陈履生说:“黄君璧用恪守传统的方式不断的夯实自己的艺术根基”,此话可以总结他早年的艺术追求。

1935年,黄君璧撰写《国画与写生》一文,对“写生”与“临摹”二者进行讨论,指出:“然不善写生者,则仅依视觉之摄受,切实描写,务求物体之形似,此则不待智者,而知其不可也。若此则近乎机械,反为"物"所驱使,则艺术之价值何在?终为一匠而已,然吾深信此为绘画上必经阶段,故初学者,对于"写生"之问题,似未可轻视之也。”黄君璧深知写生为绘画之必须经历的阶段,于是1936年开始遍游名山大川。跟随孙科和梁寒操一同游桂林、衡山抵南京,继而北上游北平、长城、十三陵、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开写生之新面目。黄君璧说:“我喜欢游山玩水,一般看来,是旅游活动,其实对我来说,这也是绘画的一部分,跟老师学画临摹古画都只是学习绘画的基本技巧。要想画得生动踏实,必须写生,山水尤其如此。”

《仿石涛山水轴》

黄君璧

立轴

纸本水墨

138.5cm×48cm

1935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1937年,黄君璧随国民党西迁陪都重庆,得以沿途领略长江两岸自然风光,特别是三峡的自然造化奇观,触动着黄君璧的心灵,驱使着他的画笔,记录下众多写生稿。到达重庆后,黄君璧被聘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与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成为同事,他们共游嘉陵江,青城山,峨眉山,剑门等巴蜀名山。嘉陵江畔风光明媚,朝夕欣赏江水流转,黄君璧对水纹的观察,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曾说:“嘉陵江的境界实在太丰富了,论石头的怪奇,流水与雾气的的变化,此地绝对够资格号称第一。我画山水,得力最多的便是嘉陵江了。”黄君璧还不止一次的说:“我的山水画最得力的是嘉陵江,其次是峨眉。”黄君璧之后又上华山,入云南游石林。他也常说:“我向华山学得画云,向雁荡学得画瀑。”黄君璧讲述他在华山时所见到的云:“早上通常只见到一点点的烟,慢慢地越变越大,最后弥漫了整个的山谷。这种飘渺和蒸腾的变化,其实完全是一种气体的凝聚现象,可是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又哪能体会其中的奥秘呢!”可见他对自然观察之细致,这也是以自然为师的意义所在。黄君璧在巴蜀待了八年,在这八年中,他以传统为根基,以自然为对象,以写生为手段,以好友为帮衬,以勤奋为途径,创造出众多有别于以往的佳作。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初具其独特的个人面目。

1949年,黄君璧渡海定居台湾,成为台湾师大艺术系教授兼主任,由于黄君璧承担了教学任务,所以在台初期,黄君璧的山水画仍保持着传统样式,一方面是向学生授课时突出对传统笔墨的重视。另一方面,台湾当时正经历“正统国画”之争,保持传统的绘画形式对于让台湾民众认清“真正的国画”有所帮助。

《阿里山云海》

黄君璧

镜心

纸本设色

40cmx64cm

1951年

私人收藏

在之后的日子里,黄君璧游览了台湾日月潭、阿里山、太鲁阁,横贯公路及东部沿海等地,在不断的游历和带学生写生的过程中,黄君璧又将传统的笔墨与台湾特有的地理气候结合起来。当他看到阿里山的云海时,发现和华山浮动的云不同,而是驻留并覆盖在一个宽广的平面上,形成有规律的明暗感,受到自然现象的启发,他一改古人几乎一层不变的“留白法”,采用“有笔烘染法”,创作出如《阿里山云海》、《玉山云海》这样不同以往的作品。当他看到东部沿岸的海浪和苏花公路峭壁下的浪花时,他又想起了嘉陵江旋转迂回的江水,两者在形态上是那样的截然不同。于是采用“勾染浪涛法”来写海浪,打开了他创新画法的源泉,于是我们看到了《松崖听涛》和《惊涛拍岸》这类描写海浪的作品。他就是如此细致观察自然界的不同,追求笔下较真实的反映对象的形态,来开拓自己绘画语言的新方式。

《惊涛拍岸》

黃君璧

镜心

纸本设色

40cmx57cm

1985年

私人收藏

这一开拓性不仅限于台湾岛内,随后黄君璧将视野扩展得更远。1969年春,他应邀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美术馆举办画展。展览之余,他游览了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初见巨瀑,立即被这一宏伟景象所吸引,他不但乘车、坐船,甚至还搭乘直升机,从各个角度进行细致观察。他说:“在飞机上空观赏这种情景,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经验。”在南非结束画展之后,黄君璧又来到巴西看望老友张大千,随即又来到巴西与阿根廷交界的伊瓜苏瀑布景区。黄君璧对此瀑布来了一个360°全方位的观览。半环形的瀑布群总宽度达3000多米,落差近百米,瀑布从天而降,响声如雷,又被岩石分割成大小不一的200多个瀑布群,极具变化。黄君璧曾说这是他见过的最美丽的瀑布。在对前两个大瀑布观察之后,黄君璧意犹未尽,决定到美国去体味被誉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以其宏伟的气势,丰沛的水量,雷鸣的声音,震撼了所有游客。黄君璧惊呼:“行踪游遍大瀑布,方知天下奇观。”在短短三个月内,世界三大瀑布尽收眼底,这种触动可想而知。回到台北,他谢绝了一切应酬,将自己关在白云堂内,研究、探索瀑布新画法。根据大量的写生稿,反复试验,终于在用笔、构图、设色上都取得了突破。他将传统中细长的瀑布变成宽广的瀑布,为了体现气势,将常见的竖幅改为横幅。为了更好地表现出水量的巨大和真实的观感,他一改往日的“细线勾水纹”而变成“抖笔加染法”以表现“层层坠落的水花”,并且运用定点透视,以平视或仰视的视角真实的再现实景的壮观。于是我们看到了《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等以表现瀑布为主的大幅作品。

《飞沫凌空》

黄君璧

横幅

纸本水墨

137×370

1975年

私人收藏

在传统国画中,瀑布大多作为点景存在,而黄君璧则将瀑布充满整个画面,这一画法,也可谓开现代巨瀑画法之先河。黄君璧曾说:“古人大概因为不容易看到像尼亚加拉那样的长流巨瀑,所以总以细线来勾绘水纹。”而观察了世界三大瀑布之后的他觉得:“仅以流滑的线条表现层层坠落的水花是不够的。”因此,这种新画法的出现无疑是具有独创性的。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经典的图式,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辨识度,以至于“白云”、“飞瀑”成了他山水画的主要元素和典型标志。

黄君璧常说:“我画的水与云是前人所没有的,我所画的瀑布是会动的,我所画的云也是会动的,前人没有这样的表现法。”诚如其说,他创新了云水的表现技法,扩充了传统关于云水画法的表现手段,这应该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黄君璧以写生为基础,以真实反映描绘对象为目的,以创新画法为己任,而做出的大胆而有成效的新尝试。其二是黄君璧以定点透视为视角,以明暗晕染法为手段,以中西结合为特色,来寻找突破传统画法的路径。无疑,黄君璧对“云水法”的探索是成功的。

作画无外乎:“师人、师物、师心”,唐张璪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然北宋范宽则语:“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因此,“师古人、师造化、师心”便成为画家遵循的金玉良言。黄君璧也同样以此践行自己的艺术道路。

更多黄君璧的精妙笔墨欣赏,尽在微信号“渡海白云黄君璧”及微博“黄君璧艺术学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天看这山水画飞瀑,凉爽!
黄君璧笔下的云水飞瀑,雄伟壮丽,气势万千!
黄君璧《飞瀑雷鸣图》
解读 | 黄君璧先生的绘画发展与杰出贡献
三位大师那些气势磅礴的云水瀑布,看呆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黄君璧云水瀑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