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4位宫廷乐舞伎,为他演奏了1100年

在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被发掘之前,成都流传着这样一条传说:成都老西门郊野中高耸的巨大土丘,是司马相如曾经的琴台。

▲ 永陵考古发掘现场

千百年来,成都人为这位大才子的浪漫传说不断加码:抚琴西路、抚琴街、抚琴西北街、抚琴西南街……直到今天,仍有20多条街道以“抚琴”命名。

不过,其中一条的“抚琴东路”,在1999年11月,改变了它的姓名——“永陵路”;为的是位于这条路上10号的,成都永陵博物馆。

▲1940年,天成铁路局在永陵西北隅挖防空洞,发现永陵。

1942年9月-1943年9月,由冯汉骥、吴金鼎先后组织永陵的考古发掘。

1973年11月,设王建墓文物保管所。

1979年1月1日,永陵正式对外开放。

1990年4月12日,更名为“王建墓博物馆”。

1998年9月,更名为“成都永陵博物馆”。

在人们曾经的想象中,西汉文士的琴音总在抚琴小区的上空飘扬;而在实际的历史中,辉煌的盛唐乐音,也深藏在永陵的幽暗之下。

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肉身,早已朽坏;但是他的形象,以目前所知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也是唯一一尊帝王石雕像的形式,存在于这个地下空间。

▲ 王建在自己的墓中放置本人的雕像,有学者研究认为,墓主人生前为自己建好陵墓后,在封闭之日按照宗教习俗放入墓主人的石雕造像(或用其他材料制成),即所谓的“石真”,用以在生墓中替代仍活在阳世的墓主,其目的是祈求仍活在阳世的墓主长寿平安

▲永陵出土的玉大带、谥宝

▲ 王建谥宝之钮雕为兔头龙身。研究者认为,很可能是因为王建属兔,又于兔年登基,因此雕为兔头龙身,寓意为“兔子上金床”。现藏于四川博物院,并以仿制品的形式展陈于永陵博物馆陈列馆内

这尊与史书记载的王建本人相貌十分吻合的帝王雕像,克服了肉身的短暂,成为永陵里永久的主人。

在他的面前,24位宫廷乐舞伎的浮雕,操着琵琶、拍板、筚篥等乐器,为他演奏着亘古不变的乐曲,已经1100年。

▲ “唐音铿锵”展的展陈空间里,使用了敦煌壁画、《韩熙载夜宴图》卷等作为背景。前蜀永陵除地宫之外,还有大规模的地面陵庙建筑。当时蜀中著名的人物画家赵德齐与擅画佛像的高道兴,曾奉命在永陵陵庙中绘壁画100余堵;遗憾的是永陵地面建筑已全非昔日模样,公元1014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它就被拆毁了很大一部分,其建筑材料被用于当时成都一所著名的道观——玉局化的重修

2018年,永陵落成1100周年,科学考古发掘75周年;12月1日,永陵博物馆举办了“全国五代十国文物信息交流论坛”。

在论坛当天,唐音铿锵——永陵“二十四伎乐”音乐文化展同时在永陵博物馆综合馆开展;我们得以听闻,在其中铿锵不断的唐音,究竟是怎样的乐曲。

▲ 唐音铿锵——永陵“二十四伎乐”音乐文化展展览现场

五代时,成都在前、后蜀王的统治下,保持了相对安稳的局面。“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迁徙到成都的李唐士人,自然而然地把唐帝国的气质带到了蜀地。

▲“二十四伎乐”乐器发源地及传播路线示意图

在蜀地开放的气氛中,来自西域,来自世界的多元声响生根发芽,生发出全新的成果。

“唐音铿锵”展展现了前蜀的音乐成果:它共分3个单元,展品包括有20余件仿唐乐器及乐舞服饰,1943年莫宗江彩绘永陵二十四伎乐手稿图,以及视听影像等。

自汉晋以来盛行直至唐代的清商乐,是从汉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俗乐”。

在永陵的乐队里,一共出现了笛、篪、排箫、笙和筝五类乐器——来自民间的旋律,构成了永陵之下永恒演出的底色。

这一部分主要展示“二十四伎乐”浮雕中的15种外来乐器,这些乐器既有少数民族乐器,也有外国乐器,并最终演化为本土乐器。

有唐以来,传统的清乐与流行的胡乐融合而成了一类“新俗乐”,被酷爱音乐的唐玄宗命名为“法曲”。而法曲中最有名的一首,即是传说中玄宗本人所制的《霓裳羽衣舞》。

李白、白居易都为之疯狂的《霓裳羽衣舞》,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到了“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的地步。

有学者就认为,在永陵的石壁上,没有停歇地上演了千年的,正是这首舞曲。

但同时,这种说法又遭遇到了强力反驳:根据乐器的种类,24人乐队所表演的内容,又被推测为燕乐、宫廷宴飨乐、佛曲、仙乐……

众说纷纭,无从确证。

然而,无论根据哪一种解释,我们都可以看到世俗的、宗教的、民间的和宫廷的风格,在此融合。

一直以来,成都永陵博物馆都秉承“文物活态化”的理念,以多种艺术手段,去展示和发扬以“二十四伎乐”为代表的唐五代音乐文化。

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精心打造的国乐观念剧《伎乐·24》的视频。今年春天,这部高度还原了唐代宫廷音乐,和融合了现代民族音乐的剧目,在锦城艺术宫成功首演。经过改版,此剧还将在明年开展巡演。

“唐音铿锵”展的开幕现场,5位蓝衣仕女,操着二胡、箫、古筝、琵琶、中阮5种乐器,为我们带来了一曲《春江花月夜》。

▲《韩熙载夜宴图》卷(局部),五代,顾闳中作 (宋摹本) ,绢本,设色,28.7cmX335.5cm

这些来自中国历史与丝绸之路上的乐器,经由唐帝国,流传入了五代十国的烟尘之中,在永陵,在敦煌,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士大夫们宴饮的空间中再次奏响。

在永陵博物馆综合馆,“唐音铿锵”展以简明、鲜活的方式,将永陵的“二十四伎乐”浮雕和五代的音乐文物呈现出来。

如果要深入了解五代前、后蜀的文物信息,则可以步下楼梯,来到综合馆负一楼的“前后蜀历史文化陈列”,看看蜀地人民如何运用智慧,在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保持相对的安宁与发展。

▲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晚唐和后唐将领王建、孟知祥先后建立起了前蜀与后蜀割据政权。成都永陵博物馆“前后蜀历史文化陈列”,旨在展示历史文物,保存城市记忆,再现千年之前的政治社会历史生活画卷

▲ 史书记载,王建逝世后,周后哀毁骨立,数月而亡,夫妻“合葬永陵”,“同陵不同茔”;此石像系1990年在距永陵西南一公里多的白果林小区发现的,被发现时头部已经残缺。此次被发现的雕塑共五尊,除周后石像外,还有四尊力士

自然,看过了临展和常设展,我们仍要回到这一切的起点——永陵:公元918年6月,前蜀皇帝王建病逝,11月下葬于此。

▲ 永陵神道

在墓门紧锁之后将近两百年,公元1177年的某一天,在成都度过了难得的疏狂岁月的陆游来此地一游,并留下《后陵》一诗。

在诗歌的序言中陆游写道:“后陵永庆院在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有二石幢,犹当时物。又有太后墓,琢石为人马甚伟。”

▲ 永陵地宫大门

在陆游的诗中,“凄凉”“缺落”的永陵,在700多年后的1940年,被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而挖掘防空洞的成都人民,无意间打开。

步入微暗的地宫之腹,在它的尽头,王建的石像平静地端坐;他的面前,刚出土时“皆着色贴金”的地宫浮雕,如今已褪去了许多色彩。

▲ 永陵“二十四伎乐”浮雕(部分)

浮雕可以褪色,但是音乐的精神,却属于永恒。无论这二十四位艺人表演的是何类乐曲,千年之后,在永陵地宫的幽暗空气中,这来自大唐盛世的铿锵旋律,仍然无声地向我们诉说古老帝国面对全世界的开放,与雍容。

▲《宫乐图》,唐,佚名,绢本,48.7cmX69c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议唐宋时期成都地区的柘枝舞
四川著名古建筑——王建墓
乱坟下的陵墓 前蜀国王王建永陵之谜
永陵
访唐代宫廷乐舞样板——永陵二十四乐伎
国宝“二十四伎乐图”留下了三个难解之谜,经过考证,谜底是这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