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

第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


唐代:刘皂/旅次朔方 / 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


宋王安石《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元.德祥《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


宋.李遘《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宋.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亦此句法。


第4法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


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
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


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政病余,爱他月色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後夜中秋有月无?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


南北朝.邹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宋.朱熹《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


唐.杜甫《解闷》: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
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


唐.李白《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明.王廷相《芜城歌》:
莫向隋宫问六朝,琼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
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
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
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
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


唐.高适《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明.汪本《舟中有成》:
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
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


唐.杜牧《秋浦途中》: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宋.苏轼《又和景文韵》:
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
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


唐.白居易《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明.陆容《题画》:
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
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
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


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明.钟顺《清夜闻笛》:
小楼人静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
短笛谁吹肠断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
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


唐.李商隐《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
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衾听子规。


第15法
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


宋.项安世《夜雨》:
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清.何绍基《无园种菜》:
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
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
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


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
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
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


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
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
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
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


唐.王翰《春日思归》:
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


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
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
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
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


唐.贺知章《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宋.党怀英《立春》:
冰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
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
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


唐.王涯《塞下曲》: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
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
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
“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
唐.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明.田僧《题福教寺诗》:
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
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
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


唐.李白《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宋.邵雍《天津感事》:
阳乌西去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
四面远山长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
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如


唐.李商隐《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清.周准《蝴蝶词》:
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
多少繁华任留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
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


唐.李贺《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张籍《与贾岛闲游》:
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
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
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


宋.俞桂《溪流》:
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
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


宋.晁冲之《夜行》:
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法
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如


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
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
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


金刘昂《吊李仲坦》:
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
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法
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如


唐.王昌龄《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宋.陆游《杂感》:
故旧书来访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
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第27法
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


唐.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
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
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
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


明.张羽《刘伶谢安陶潜王羲之像》:
五儿长大翟妻贤,解绶归来只醉眠。
篱下黄花门外柳,秋光不似义熙前。


明.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
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
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9法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


唐.张祜《听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宋.杨万里《龙山送客》:
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
分明认得西归路,只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


唐.王昌龄《长信怨》: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明.童承叙《宫词》:
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
傍晚忽闻天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第31法
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


唐.白居易《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明.刘绩《听胡琴》:
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泪零。
一种尊前沉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第32法
“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如


明.夏寅《春夜曲》:
宝鸭烟消几缕香,月移花影过长廊。
春情一种无聊赖,自起烧灯照海棠。


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
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
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我断蓬。


第33法
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如


宋.欧阳修《过中渡》:
得归还自叹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
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


明.归有光《《初发白河》:
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
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34法
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如


唐.贾岛《赠人斑竹拄杖》: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少,恰似湘妃泪尽时。


李.商隐《宫词》: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明.王恭《春雁》: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
“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说明其意者也。如


唐.郑谷《席上贻歌者》: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明.王儒卿《寄吴郎》:
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
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第36法
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如


唐.杜牧《题齐安城楼》: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宋.陆游《杭头晚兴》:
山色苍寒野色昏,下程初闭驿亭门。
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第37法
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如


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元.宋元《讨柴》:
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
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38法
“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如


唐.张祜《退宫人》:
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
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清.朱凤翔《村外闲吟》:
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
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第39法
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如


宋.苏轼《春日》:
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
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元.高明《题青山白云图》:
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
茅堂早起无他事,去看溪南新水生。


第40法
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如


唐.李商隐《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闺婿,辜负香裘事早朝。


宋.张咏《雨夜》: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第41法
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


唐.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宋.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第42法
“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如


唐.韩愈《初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清.孙原湘《画梅》:
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
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第43法
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如


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李.商隐《代赠》: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宋.郭震《老卒》:
老来弓剑喜离身,说着沙场更怆神。
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44法
“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如


唐.杨凌《明妃怨》:
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驼弦管向阴山。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


宋·赵师秀《采药径》:
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过了得幽寻。
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阴。


第45法
“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如


唐.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唐.高蟾《春》:
明月断魂清霭霭,平芜归思绿迢迢。
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春风亦不消。


第46法
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如


唐.王维《送沈子》: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明.谢榛《怨歌行》: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第47法
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


唐.杜牧《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明.皇甫濂《杨柳枝》:
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
独有江边杨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第48法
“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宋.陆游《楚城》: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第49法
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如


唐.李益《隋宫燕》: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贾.岛《马嵬》:
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
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第50法
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如


唐.韦庄《鄜州寒食》: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明.王时保《湖口县》:
青山一簇几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
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
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如


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宋.苏轼《菡萏亭》:
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
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第52法
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如


唐.令狐楚《少年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宋.俞桂《江头》:
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
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第53法
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如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牧《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第54法
第三句一二及五六四字用“如此”二字者。如


元.杨维桢《席上作》:
江南处处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
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


清.孙原湘《题扇》:
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
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


第55法
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如


唐.李涉《登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宋.陆游《夏日杂题》:
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沉。
茅檐三日萧萧雨,又展芭蕉数尺阴。


明.陈献章《得廷实书》:
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閒散事煎熬。
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


第56法
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如


唐.白居易《直中书省》: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宋陆游《梅花绝句》: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学堂 | 七绝的56种写法
《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
关于《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诗词密码】学写七言绝句的56种方法
《七绝》写作手法的例句(五)
七绝二十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