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语文教材阉割的一首好诗
  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似乎是语文教材里始终保留着的一首诗,可见人们对它的认可度有多高。但是这首诗其实不是四句,而是八句,它是一首五言律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不晓得出于什么原因,在语文教材里只留下前面四句,而后四句却被删掉了,诗名被改为《草》。

  单从句子来看,此诗前面四句实在是太精彩了,后四句便觉得有些鸡肋。尤其最后两句送别的内容,平淡无奇,去掉之后,反觉更为“精彩”。当然,诗名也不得不改一改了,于是命名为《草》。

  我个人觉得,此诗被这样拆解并不是不好,只是变成了一首很直白的借物抒怀的那种高大上的东东,而原诗真正精彩的最具文学美的某些因素却被丢弃掉了。

  原诗是一首送别诗,写于贞元三年(787),白居易(772-846年)15岁(虚岁16),大约相当于现在初三或高一的学生年龄。当时送别的地点可能在满目荒草的古原上。唐代的读书人送别都是要写诗的,而且经常会限题。这种即景限题的诗是“赋得体”的一种,因为限制太多,极难出彩。作者拿到的题目是“古原草送别”。以草应景,主题却是送别。

  此诗八句,前六句都是写草,只有最后两句才讲到送别这个主题,而且这两句看起来非常普通,跟前面六句写草的句子一比,更觉普通。

  但是,但是,您读完全诗,再往回一句一句细品,此诗哪一句不是在讲离别之情?哪一句不是即景生情,情真意切?

  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对应“又送王孙去”的“又”字。送别不是第一次,不是第二次,正如原上芳草,岁岁枯荣,“可恨年年赠离别”。

  接下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离情别意就像荒原野草,秋冬的野火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却又重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离别的情意如漫天芳草,侵占了古道,又漫过远处的荒城,更随远行之人直到天边。真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最后才点明主题,“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萋萋”二字仍然是用来描写草木茂盛的词语,对应前面六句的古原草,看似普通,却是点睛之笔。

  据记载,白居易就在这一年进京,准备参加科考。唐朝的进士考试不是密封卷,考官在阅卷的时候还会参考考生的名气和品行,所以参加科考者大多会想方设法获得尽可能大的声誉。获得声誉的最便捷的办法是去找文坛领袖,以诗文打动他们,让他们代为举荐和宣传,时人称之为“干谒”。

  这一年,白居易去拜谒了著名诗人顾况,顾况时年六十多岁,是朝廷官员,对年轻的白居易不怎么在乎,便拿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的米价很贵,要在这里居住很不容易!”

  然后,顾况再看白居易的诗文。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他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不只是长安,天下任何地方都容易居住。我刚才是开玩笑,你不要介意!” 于是顾况大力宣传白居易,使他名声大振。

  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考取第四名进士,时年29岁,看起来也不小了,但在那一年考取的17人中,白居易却是最年轻的,他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全诗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故事
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