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施琪嘉:母亲的回归,任何时候都不晚

大家好,我是施琪嘉,我是医疗背景的心理治疗师、高校教授。在很早以前,我曾经是神经科医生,我所受的训练是神经科学和神经内科的训练。 

后来因为对心理感兴趣,所以转向了心理治疗和精神医学,当过精神科医生。

后来十几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心身医学,精神分析以及严重的人格障碍的治疗。在多年的对人格障碍的病人的治疗过程中,

发现很多人创伤的影子,实际上来自于童年、我们称之为创伤的内在小孩。      

内在孩子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珍藏在我们的内心中。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你的父母亲能够善待你,那么你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内在孩子就会健康快乐的活着。

以下是关于内在小孩的问题的几个问题的答疑,以便大家对内在小孩有更多了解,

问题1:多小的孩子是家长可以无条件满足他们的要求的呢?这个有没有一个年龄界限?或者,有哪些标志性的行为?如果成年了,内在小孩还是上帝的感受,那会怎样呢?

施琪嘉: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啊,荣格,瑞士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师他曾经对人的成长有一个区分,那就是0到15岁,是母亲阶段;15到35岁呢,是父亲阶段;35岁以后就是自行化解的。

那么母亲阶段主要就是指你的孩子,他生理的发育从第一性征到第二性征,他的发育还是不成熟的,所以呢,他需要母亲般的照顾和陪伴,这个时间要比较长一点。

我们现在看到有的人把孩子初中送出去,有的人高中送出去。

当时我出国的时候基本上是大学,然后研究生到博士生,现在越送越小。但是初中送出去的人呢,这也不在少数,我们说这实际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青春期。

从婴儿到儿童到幼儿,然后到青春早期到青春期,他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阶段,世界观没有形成啊,生理的发育啊,可能某一时刻起会占主要的作用。

所以呢,我们可以把它扩展的认为,孩子的内心中,这个内在孩子和他的身体的成长,实际上是不一致的。

我们可以说内在孩子永远存在。如果你早年创伤了他,他这个创伤的内在孩子也永远存在,所以这就使得我们要仔细的去孵化和照顾内在孩子。

荣格的这个分类可以给我们一个提醒就是,其实父母一直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都应该去照顾这个孩子,更去呵护他的内在孩子。

其实这个孩子没有提什么条件,他只有一个条件就是爱。所以呢,我觉得如果你给予足够的爱,在爱的前提之下,什么东西你都可以接受和接纳的。

那么有人就担心这种孩子会不会恃骄啊,就是有那种无边的娇宠,那以后就变得要求特别的高。然后有人就会说,这是不是溺爱孩子?

我们觉得呢,

如果一个孩子得到了合适的爱,就是这个爱呢,让他觉得很舒服,对他来说是有界限的,是包容的,那么这个孩子呢,他以后就不会发展成所谓的无边的索要。这种无边的情况往往主要是,他实际上内心中没有得到满足。

标志性的行为呢?我举个例子来说,五岁的孩子,他看到妈妈生了一个妹妹,然后他要求摸妈妈的乳房。五岁的儿子,妈妈就很纠结,五岁了,他不是小流氓吗?我喂奶是喂我一岁以内的这个孩子啊。

我就问这个妈妈,你这个孩子,他摸你的乳房,你是什么想法呢?她说,她就觉得这个有点不舒服啊,觉得孩子大了不应该这个样子。

可是从内在孩子来讲,他可能有嫉妒,因为他已经忘记了妈妈的乳房的这种感觉。可是他看到妈妈喂妹妹的时候,那么他这种感觉又来了,对吧,

另一个可能性是,她根本都没有喂过孩子,她的第一个孩子呢,她不知道怎么喂了。那么到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她知道怎么喂奶了,所以呢,他对第二个孩子就特别矛盾。

然后我说,那如果你把这个五岁的孩子当作是一个一岁的孩子,你会怎么样?这个母亲就尝试给孩子吃奶,然后这个孩子呢?他就开始索要啊,提出条件啊,妹妹的玩具我也要啊。你抱妹妹上厕所,你也要抱我上厕所,这个妈妈就有点后悔听了我的话。

可是这个孩子呢,他晚上要求妈妈抱他,妈妈就抱了,抱了一半的时候就有点搞不动了,然后这个孩子突然就说你把我放下来,我自己上厕所。

这一刻妈妈就觉得她前面的这种让步,包容是完全值得的,就相当于孩子得到了母亲的爱的时候,他达到了五岁的心智,但是在竞争的时候,他又觉得他要回去。

那如果妈妈给他稍微把这个界线往前推一点,好吧,我就把你当作是一岁的孩子,来让你摸,那这个孩子呢,他突然一下成熟了,因为他知道妈妈并没有失去。

所以呢,有一些依恋性行为的标志,比如说一个不尿床的孩子,他开始出现尿床了;一个可以走路的孩子,他要妈妈来抱;一个不吃奶的孩子,他要摸妈妈的奶。

或者一个吃饭吃的好好的孩子出现吐饭啊,不吃饭啊,那么这些行为我们都叫做依恋性行为,这些行为标志着这个孩子,又重新退回到母婴的阶段。

如果成年以后如果还是上帝的感受,那么有几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就是他自己内心特别自卑。

早年的那些经历使得他觉得没有人帮助自己,那我就自己帮助自己吧。所以凡是把自己搞成上帝状态的人,从周围的环境中他是得不到支持的,这是一个因果互联的关系。

因为早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所以他只好把自己变成上帝,上帝它不仅能够爱自己,他还能够去控制别人,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那么第二个可能性就是,由于他这种自恋性的行为,使得大家不愿意跟他玩。

你这么自恋自己玩去吧,所以他现在关系就越来越差。对于自恋的人呢,早期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没办法治疗,因为他跟别人建立不了关系啊。不过后来的科胡特,讲自恋理论的这个人,他就提出来说,如果你让一个人在理想化的状态下,他还是有一个上帝嘛。

他在内心中还是有关系的,不是没有关系,所以呢,这种也是可以发展关系,不过你跟自恋的人在一起,跟上帝在一起,你很难受,因为他不把你当作正常人,他把你当作他的臣民,当作蚂蚁,当成虫子,所以治疗师要跟自恋型的人在一起的话,那的确治疗起来会比较困难一些。

问题2:可是我已经长大了,早就不再是3岁的小孩子,是不是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施琪嘉:有个英国的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他也是儿科医生,他提到孩子会因为和母亲的分离产生了极大的焦虑,然后他说了一句话就是,

母亲的回归,能够瞬间治疗孩子因丧失母亲产生的这个焦虑。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孩子,跟母亲关系还可以,然后母亲跑了,孩子哇哇大哭,再继而就一个人闷闷不乐。

这个孩子可能还不知道妈妈是出去上班了,或者有事,就觉得妈妈抛弃自己了。可是等妈妈回来的那一刻,还是张开小手扑过去,就变得很高兴,而且很心满意足的样子。

我曾经看到一个这样的妈妈,她出去打拼的时候孩子还很小,等她再觉得孩子有问题的时候,这个孩子有一米九,东北人,18岁了。那么她决定陪孩子睡,买了个超大的席梦思,

这个18岁的孩子看到母亲回来以后呢,就高兴的像个小孩,我们说是内在小孩。他在席梦思上跳啊跳啊,这个妈妈就惊呆了,因为他太高了,一米九几的个子,在席梦思上跳,你看到这种特别怪异的情况。一米九几的孩子,18岁,然后因为妈妈给他买了一个大席梦思,说我要陪你睡一晚上,然后这个孩子就高兴成这个样子。

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母亲的回归,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如果大家去看一个印度的电影,叫做雄狮,名字叫做Saroo,Saroo是印度语,他的名字就叫做雄师。

大概的意思是,这个孩子,他的妈妈很穷,家里有个哥哥有个妹妹。这个孩子大概五六岁的时候被火车载到160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了,从印度跑到孟加拉那边去了,就(和家人)失散了。后来被(一对)澳大利亚夫妇领养。过了25年以后,他从Google上搜到了他的村子,然后他回去找他妈妈。他妈妈还在,他哥哥死了,他妹妹长大了,再找到妈妈的那一刻,这个电影就达到了高潮。

不管你后面的养母条件多么优越,他始终记着他童年的时候,虽然很贫困,但是对他非常挂念和照顾的母亲。这个母爱算起来也失去了25年嘛,另外一个母亲照顾他了25年,可是呢,他还是回到原来的母亲(那里了)。

所以这个母爱,任何时候都不嫌迟。

问题3:赌博成瘾也是缺爱的表现吗?

施琪嘉:赌博是不是也是缺爱的表现,也是也不是,我们说成瘾行为有两种,一种叫依赖,一种叫成瘾。

那我们说依赖呢,常常讲这个是心因性的。那么这个成瘾呢,用这个词的话,基本上就是物质性的。

有的人喜欢赌博,他这辈子就是一个烂赌徒。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是他的大脑中起了变化,你没有办法去改变他的大脑,想要去赌博的这种冲动,就像吸毒上瘾一样,什么事情他都干得出来,那这一类病人的话,缺不缺爱,他都是要去赌博的,有的人天生就要赌博。

我们会发现这个生物性的禀赋,起了主要的作用。我们主要讲,因为缺爱而产生赌博的行为,有一个说法,如果我找人了,这个人不能让我信任,他给不了我爱和安全感, 

那我一定要找一门技术,这个技术是我可以掌控的。比如说赌博就是一个技术,说不定他赌博赌得很好,因为在赌博的过程中,他可以操纵,可以去获得,当然也有失去。

在赌博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感受,跟与人发展关系是一样的,但是他跟人发展不了关系。所以呢,你说缺爱的话,实际上是缺人的爱?那么可能他变成了对赌博的爱。但是如果他是个烂赌徒的话,那他赌博赢不了是吧,在整个的,与人的关系中,和在与赌博的关系中,他都是个输家。

所以呢,有一部分的赌博的确是因为家庭环境缺乏爱,但不是全部都是这个样子。

问题4:以前的我是典型的关系破坏者,想要陪伴,结果却把对方推走。现在我看到了这部分,可是对亲密关系还是渴望更多陪伴,该怎么成长起来呢?

施琪嘉:在成人的依恋关系中,有四种,第一种叫做安全型,就是这个因为对方了,他作为一个人,也作为一种关系内化到内心中,所以他不是特别担心对方会离开自己,给对方充分的信任,两个人之间有彼此的秘密,也不太轻易去打探对方的隐私,这就是安全型的。

不安全型有两种。

一种叫做粘滞型,就是您说的,我特别喜欢有人陪我,然后我天天都要粘着他。这个天天盯着他的就是这种人了。但是呢,她只是要看着他,就是她没有办法把对方作为一个抽象的东西,一种想象放在自己心中,她一定要看到,摸到皮肤啊,闻到他的味道啊,她才舒服。

所以呢,她就像小时候跟着父母亲上街的,怯生生的孩子,还要牵着手指啊,牵着手,拉着她的衣裤啊,就是她要的确的看到父母亲。对于这种害怕失去的内在孩子,我们叫做粘滞型的依恋关系。

您说的这种类型叫做害怕型,害怕型的实际和粘滞型的是一样的,

就是我很渴望亲密关系,但是我又不能信任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关系随时会抛弃我,所以我拉得再紧的衣袖,没用,我一睡着,他就跑了,所以这种就演变成害怕型。

害怕型有个特点就是作,明明好好的关系,他肯定要把它搞坏,你是不是不爱我了啊?你刚才眼睛往其他地方看了一下,你是不是看上其他人了啊?你这几天对我不理不睬的,你肯定不爱我了。他一定要把这个关系在好的时候把它破坏掉。

在关系进行的亲密的时候,他一定要把这个断掉。那当然他的内心的理念是,如果你要抛弃我,那还不如我先抛弃。所以呢,您说的情况就有点像这种害怕型的依恋关系。

那当然在这种关系之中,就显得这个界限,要不然就特别近,要不然就特别远,但是他的远呢,比近的要强一些。

因为这种人,他虽然渴望亲密关系,但是亲密关系对他来说就是个灾难,所以你就可以看到,一些人经常处于这种很短时间就分手(的情况),因为恋爱的时候一亲密起来,他就要分手了。

所以我们叫做“作”的这一类型。那当然对这一类型的这种工作呢,我觉得还是有把他搞回来的,

比如说那种丈夫,特别地接纳,他可以特别的包容,不管妻子怎么做,他都接得住,慢慢的,妻子就从这种不安全型变成了安全型,原来我的老公是可信的。

再加上自己当母亲了,能够形成与孩子的稳定关系以后,她可能就慢慢的治好了。

这种比例的话呢,从早年的不安全的关系,到成年的安全的关系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大概五分之一。

如果你很不幸,生长在一个环境特别恶劣、父母亲没有善待和珍惜你,这种成长环境就会使得你的内在孩子变成一个创伤的内在孩子。

可以说,一个人,他今后一生的所被困扰的东西,都是来源于早年的创伤留下来的阴影。我们可以用一句话去描述ta—他总是带着一个创伤的内在孩子在生活

作者:施琪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离婚5年后,伊能静再嫁小10岁老公:没有公主命的她,凭什么越“作”越幸福?
如何拥有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女人最大的敌人是母亲 最渴望得到爱的人却也是母亲
心理学:害怕被抛弃的你,背后很可能有一个“消失的母亲”
哈佛研究:和父母关系冷淡的人,91%到中年患有重病 | 如何治愈?
妈妈的冷漠导致孩子的创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