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分析适合中国人吗?

三十年前初识精神分析,立即被弗洛伊德的理论所折服。那个时候我还在读大学,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日本人写的《青年心理学》,里面提到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心理防御机制,我马上联想到《西游记》,猪八戒就是本我,孙悟空就是自我,唐僧就是超我,在此基础上渐渐形成人格面具理论。

当时觉得,精神分析来自西方,讲到很多希腊神话,不太适合中国人,需要做一番“本土化”的工作,于是对中国神话进行研究,找到了中国的俄狄浦斯,一个是哪吒,一个是沉香。哪吒杀父,沉香恋母。

与俄狄浦斯不同,哪吒杀父不成,这是因为父亲李靖得到神仙的支持,拥有了法力无边的玲珑宝塔。玲珑宝塔是男性的象征,代表父亲的威严。可见中国的父权太强大了,哪吒无可奈何。

其实中国神话里有许多哪吒式的英雄,他们反抗父权,但最终遭到镇压,他们是夸父、刑天、蚩尤、共工。

后来接触到客体关系理论,感觉它是专门为中国人而设计的。中国人的特点就是人际界线不清,黑白分明(非黑即白,“分裂”),心智停留在婴儿期,与母体处于共生状态。中国文化讲孝,崇尚集体主义,强调人际关系,鼓励人们为别人而活,压制人性,否定个人意志,削弱独立思考能力,都是客体关系的体现。

客体关系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意识形态也在推波助澜。国家也把自己的意志加于给人民(控制,投射性认同的一种),大力宣传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迎合),把人和事物分为黑的(坏的)和白的(好的),树立英雄模范和“坏人典型”。

可是,客体关系理论虽然很适合中国,却难以解决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因为中国文化反对“分离-个体化”,反对婴儿长大,反对划清人际界线、混淆黑白(客观中立)。

再后来,学了自体心理学,发现它更适合中国。自体心理学认为,人有三种需要:理想化的需要,反映的需要,另我的需要。这三种需要如果都得到满足,“自体”(可以理解为人格)就会渐渐整合,趋于完善。

理想化的需要也叫理想化移情,就是把“理想化父母影像”投射到某人身上,觉得对方很厉害(无所不能),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把对方内化,变成一个有理想的人。

反映的需要也叫反映性移情,就是把别人当成粉丝,满足“夸大的自体”的需要,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有雄心和抱负。

另我的需要也叫另我移情,就是把别人当成另一个自我、镜像、双胞胎、知己,心心相印,“步调一致”。

在中国人身上,这三种需要都非常强烈。中国人很容易把别人理想化,崇拜英雄,崇拜权威,喜欢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英雄和权威,等待英雄和权威来拯救。找对象的时候也会把对方理想化,或者非要找一个可以托付终生,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把自己照顾得非常好的人。

中国人很要面子,喜欢听好话,这是反映性移情的表现。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愿意做违心的事,结果常常被别人忽悠。如果别人不认可,或者提出中肯的建议,他就会受不了。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反映性移情表现为对“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过高期待。来访者希望咨询师能够接纳他的一切,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事事顺从他,对他热情有加,不然的话,他就会受伤。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对我很失望,认为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咨询师。

中国人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高山流水》讲的就是“知音难觅”,文学作品中充斥着“知遇”的情节,而误解、歪曲、失信、欺骗、背叛是它的反面,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前不久在成长团体里,一名学员写了活动记录,结果受到很多人的抨击,因为他们认为他歪曲了他们的意思。记录者不是录音机,不可能做到一字不差,而从人际沟通的角度看,对于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要不是理解反了,稍微有点偏差,不必那么计较。再说,人家又不是故意的,何必这么认真?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一点点偏差都是不能容忍的,他们需要准确无误的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由两个部分构成: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导致罪感,自我理想导致耻感。弗洛伊德强调罪感,轻视耻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西方人罪感强,耻感弱。中国人正好相反,罪感弱,耻感强。自体心理学认为,情况不是这样的。西方人耻感也很强,只是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耻感与自体有关。自尊是自体的一个表现。自体破碎的人是没有自尊的,自体如果不那么破碎,就会表现出自尊。自尊有助于自体的整合。

自尊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别人尊重自己,二是自己尊重自己。自体还不是很完整的时候,别人的尊重是很重要的,这个时候的表现就是爱面子,怕丢脸。当自体整合得比较好时,别人的尊重就不那么重要了,自己尊重自己就可以了。

客体关系理论研究客体关系,目的是消除客体关系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与中国文化对立,会使咨询师陷入尴尬的境地。自体心理学利用自恋移情促进来访者的自体整合,符合中国传统,咨询师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

自体心理学建议咨询师扮演精神导师、爱心大使、心理顾问,配合来访者,满足来访者的理想化移情、反映性移情、另我移情,帮助来访者获得理想、抱负和“技艺”,以及自尊和人生的意义(信念),成为自体完整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理论对心理治疗的启示与助益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怎么办?
如何重建自体?
自体心理学三大理论基石:自体、自体客体与共情
韩岩 | 缘起性亲:精神分析主体间性思想的新自我理论萌芽
徐钧自体心理学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