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直播结束】张海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



中德20周年学术活动

文字直播+会后录像


观看全程直播的方法,在文尾哦







工作坊

 

时间:2016月3月17日(下午)

地点:武汉市中德心理医院

主讲人:张海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题:《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

 

实录内容:

 

谢院长:各位远道而来的老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武汉中德心理医院的院长谢少烽,非常感谢大家参加本次中德班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会前工作坊,很荣幸听到张海音老师的讲座,也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大家的与会热情让我很感动,所以我们殷切的希望大家可以在中德渡过一个愉快的下午,也欢迎大家有时间参观我们的医院,对我们医院的工作进行指导,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武汉中德心理医院的全体员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在讲座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的主讲嘉宾张海音老师,张海音老师医学博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心主任,上海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和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委会精神分析学副督导,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和预防干预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首批负责督导师。


下面我们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海音老师。




张海音:感谢谢院长热情洋溢的介绍。武汉也像娘家一样,每年就要过来一次,最近一年,由于身体状况,一年多没有来了,这次回来非常的高兴,中午在江边也走了一个多小时,离这边也挺近。


也是非常高兴参加这次20周年中德系列活动首场活动,我看下来,做会前工作坊的就我一个,这么牛,自我感觉,一下子自我膨胀了不少。


我是这么想的,差不多三小时的下午时间,工作坊我想这样安排,前面一半的时间,我会围绕这个主题做有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的阐述。当然稍作休息之后的后半部分,有一部分,我非常希望大家一起参与,因为有案例的讨论或者是督导,这个就会需要有人呈现自己最有感触的个案,因为不管是哪个流派,包括精神分析也好,或者是心理治疗也好,一定是实践性很强的,所以围绕具体的个案,才会有更好的呈现或者是提炼更关键的理论的要点。当然,最后会有一点时间有互动,特别是针对整个前面讲到的内容的提问,或者说是点评,或者是疑问。我初步是想这样安排今天下午的时间。大家酝酿一下,谁愿意后半部分参与。


好,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会前工作坊。




初衷,在材料中都已经说过,现在讲个案概念化,无非就是不管哪个流派,包括精神分析,你希望整个流派的理论和技术,对一个个案怎么样一个理解的角度。


我们最早中德班,当然现在说是20周年了,最早最早开始,就是困难的地方,哎,精神分析理论花样好多,到底从哪个角度,有没有一个结构框架,因为我们要交作业的,每次培训,不管自己报个案也好,到最后毕业个案也好,都要有一个套路,那时候我们非常发怵。


我可以说说早年有什么创伤,可以说防御技术是什么,也可以说有什么特点,到底有没有什么框架可以串联起来,不仅在理论中理解一个个案很丰富的层次,可以串起来,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串起来,对我们实践有什么帮助吗?对于我们指导实践,我们处理一些治疗关系,到底有没有什么帮助?


那个时候,基本上是云里雾里,有时候我们做个案,做了可能有时候半年多了,一周一次,做了一年多了,最后要报出一个个案,感觉挺多的,但是不太好把它串起来,所以基本上那时候我自己回顾,就读中德班期间那时候报出来的案例,现在看看都感到太片面,很片断化,比较散,不太聚焦太核心的问题,所以基本上没有办法,因为是培训,要交差,要完成任务,所以没有很好的想怎么去完成一个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掌握,对一个个案进行很好的概念化,那让我感到,这肯定毫无疑问,涉及到理论的、系统性、深度,特别是还涉及到实践经验,但是还是关键,我在想,因为条件还是不一样,现在条件好,好多方面的专著,那个时候不太有好一点的书,就是没有一个框架让你变成一个习惯,比如说你哪怕没有很多的经验的人,刚开始上手,如果有一个框架,每一个个案都照这个套路来做,到最后会很熟的,所以非常希望有这样的东西,这是在当初,当然有种种条件,当然也不能怪种种条件,关键还是自己努力不够。




因此,我自己回顾下来,自己对个案进行概念化的经历,这个能力还是一方面,当然也感觉到临床经验还是太重要,再多的经验,碰到一个个案,一辈子都不会忘。


临床经验很重要,再加上系统的理论的深度的培训,我感到会慢慢的发展出来。现在我感到好象是能够形成一些现象,条件反射一样,所谓条件反射,你这个套路,看一个人总是从哪些角度去尝试、去探索。




所以现在两本书,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一个是南希的书,他在我们精神分析学界还是非常有影响的,他有好几本书了,最近又出了一本,翻译成中文了,包括他的案例解析,包括他的治疗,包括他的人格,这几本书都是非常有个人风格,但是内容相对偏深,不一定照所谓的学院派的系统来去写书,他写书的风格,蛮带有他个人的特点,当然有好处,这是他个人经验的分析,不尽是学院派,《精神分析》不照套路写,还是可以呈现他个人风格的。所以看南希的书,确实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临床感受会有一定的要求。还有一本书,我感到非常简洁明了,《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这本书非常适合刚刚,当然你是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各种基本的训练理论经验,也在实践,刚刚希望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去处理一个案例,这本书看起来非常好,非常系统,非常完整。特别是对精神分析教学感兴趣的,这本书就非常的合适,我们知道美国人有这样的套路,给你1234,照着做就很清晰,不要做得很模糊,因为中国人有些东西道行深的人看起来很有味道,道行浅的不太容易看清楚,美国人的就很简单,大家都可以分享。这是两个方面,所以我一直在想,当然还没有想到写书的问题,但是至少我这些年来在培训中也一直在尝试,能够需要综合介于两者中间,临床中又比较实用的。当然,毫无疑问,任何人假设一个东西,都是反映个人风格,当然我也是很希望体现我个人风格。同样不管是理论和技术,大家在想不同的用处感觉来的不一样,我想同样一个,不管是精神分析经典的,或者是科技关系理论,或者是设计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现在很多,但是同一个内容,不同人讲出来不一样,还是体现了个人的一些特点,因为我原来比较倾向于面面俱到,但是面面俱到不可能,肯定是只做符合自己的,当然这里面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个人会有很大的局限,或者只有一部分来访者适合你这个风格,有些人和你不匹配,我认为这和水平没有什么关系。我感到我满有经验,满有水平的,一过来,发现他问题不太严重,应该可以很快的搞定,但是却搞不定,但是经验比我少了很多的同道,他搞的很好,没有办法,他们两个人的味道对得上,而我对不上。我自己个人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我对有些问题特别敏感,我对某些方面特别敏感,有些人和我不一样的经历,他对某些问题不敏感,所以会发展成为我对某些来访者特别有感觉,我实践下来确实是这样,治疗很好的个案,他们有些共性和我很匹配,但是可能和别人不是完全的匹配,当然有得有失,和自己匹配的比较容易建立好的关系,比较容易有感觉,当然也容易有盲点,因为有些地方是和你类似的部分,有些地方看不到,当然这个我想什么东西都有得有失。




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有三个角度,第一个能够对精神分析可以用理论和方法进行很系统的概念化,首先要有一个基础背景,最最基本要掌握的东西,一个人心理成长发展的阶段和核心冲突,这大概是基本公式,因为精神分析立足于早年的模式在成年中不断的翻版,换句话说我们面对一个30几岁、20几岁、40几岁,但是我们要非常快速的看到他的心理成长停留,或者是带有某个阶段比较明显的痕迹,是哪个心理阶段的冲突没有很好的解决好,带到他成年生活中来,不但的重复,所以这块我们要好理解,等一下我会举到相应的这分析的例子,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心理年龄成长都有心理成长的主题,有它的冲突。肯定这个主题冲突比起弗洛伊德的分析还要更细一点,因为弗洛伊德的分析偏粗一点,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可能认为大概还可以分得更细致一点,在早年当中,0到3、4岁,或者是0到5、6岁,大概还有更细致的心理成长的主题要完成,当然也会意味着更多的冲突,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是很顺利的所有冲突都很标准的、很完整的渡过,总是我们米个人遗留一点这样那样的任务,人才会活得丰富多彩,每个人都说成长的很好,那以后就没事干了,我们现在做人不都是在补课嘛,才是有动力的,不可能都完成好。当然,程度是有所不同。


还有一个是心理防御机制,其实和前面第一个是匹配的,如果一个人心理冲突没有很好的处理好,他肯定需要防御的,甚至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用什么方式防御,构成了一个人的个人风格,特征不同,我们等一会儿也会讲到不同成熟水平的防御机制,导致的心理问题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治疗关系中,它所呈现出来的对治疗的难度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讲很原始的方式防御,你要知道长城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所松动和改变。比如说同样水平的曾经的防御机制是差不多的心理咨询师很喜欢的,但是很可能在短程不太长的时间里面就会改变,我换句话说不要长程治疗,而有些个案需要非常长城和非常的艰难,因为是在人格层面上。所以这是要去解构一个个案精神分析角度最基本的,心理成长的阶段阻击核心因素是什么,采用什么心理防御。在解构的时候,进行心理防御的时候,毫无疑问有第二个是一条主线,主线毫无疑问是平行关系,这个非常重要,刚才提到一个人早年的关系是过去的,不可能直接问他过去,他就一定有所领悟,很多来访者都会分析自己的过去,哦,我有恋父情结,我有恋母情结,这个分析有什么用,这个分析没有用,所以来访者最关注的是现实中碰到了什么困难,比如说现在的亲密关系,现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他肯定是因为这些问题来的,不可能一个人日子过得好好的,想到早年可能有一个创伤,我来咨询,肯定是老婆、老公、领导、同伴竞争,包括孩子亲子关系等等,这方面碰到了一定的困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才有可能来寻求帮助。那么我们马上就会从他现实的亲密关系中找到一些特征和模式,但是肯定要去寻找理解的线索,他怎么就和别人弄成这个样子呢?找所谓理解的来源,他是因为早年哪些关系模式遗留到现在,但是找到了还不够,平行关系中还有一条,就是你分析的再透彻,你说他有这个亲密关系,有什么模式,有什么特征,那和你之间自防过程中这个特征展现了没有,所以一定是三个平行关系,早年的关系模式,现实的亲密关系模式,咨询师现场的关系模式,这三条平行关系中共同点可以帮助当事人更好的理解自己,也使你更好的理解对方,所以是共同走的,是我们和来访者共同探索这三条平行感到中共性的部分,尤其是我们非常非常强调最后一定要落实到咨访关系。



张海音:还有一个是我经常讲的利器,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反移情的自我察觉,还有投射模式识别,这个是特别重要的,这条主线把握好就比较好,所以50分钟一次,一个礼拜一次,或者是一个礼拜两次,一年,半年,和来访者谈什么呢,有主线,你肯定是所有的情感被触动的捕捉点,或者是和来访者共同探讨点,都是这些框架,越来越深入,才有可能构成对个案的概念化。当然,最后千万不要忘记示范,通俗点讲,就是你希望来访者有什么改变,你能做到吗?通俗的讲,你让来访者气量要大一点,有钱给大家用用,不要太小气,否则气量这么小,怪不得你人际关系不好。来访者认为你讲的对了,但是他听不进去,因为他看你气量大不大。当几次咨询,他质疑你的心理咨询效果不好,是不是骗钱,一开始还稍微好一点,后面就特别遭了,还拉着他做长程治疗,是不是骗钱啊,听了心理很恼火,还表面装着不恼火的样子,专业中还有一种说法,我们要对他负责,做一个转介,他感到你气量也不大,我不过对你的咨询效果提出质疑,只是对你的权威挑战了一下,你把我一脚踢到哪里去,弄点很厉害的药吃吃,你也不过如此,嘴巴上说得好没有用,大家也都知道,中国有一句话很说明这个问题,身教重于言教,现代精神分析中特别的强调这一点,因为经典的,像弗洛伊德那个年代,对这个不太重视,因为大家知道弗洛伊德强调的是屏幕,空白的屏幕拿来投射,非常的节制,坐在躺椅后面的沙发中,整个人呈现出来,一周四次,坐在躺椅后面,只对来访者的幻想潜意识感兴趣,把它呈现出来,但是这对一部分曾经这水平功能比较好的,还行得通,更容易激发他进入到潜意识的状态,但是对人格层面的案例这个不行,换句话说你不可能这么酷,对待一个来访者,来访者对你很崇拜,你有没有过渡包办,来访者对你很质疑,你有没有以怨抱怨,把人家一脚踢开,还报复人家。人格层面上很多个案更重视这一块,而不仅仅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解释。所以这个示范的问题,可能更突出。


张海音:非常简要的看一看每一个心理阶段。看核心冲突,用的词比弗洛伊德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到时候你说口欲期也好,或者是这个时期人们呈现的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我们知道小孩子很小的时候,是没有现实检验能力的,甚至一直到5岁,基本上还没有建构起现实、非现实的检验能力,比如说5岁不到的小孩子,会把幻想当真的,把故事童话的当做现实中真的,因为他没有现实检验能力,当然更小的婴幼儿更没有,情绪调节能力差,小孩任性,饿了就哭,不满足就闹,要即刻满足他,所以没有办法抽象、概括、提炼别人,包括对自己,当然我们成年人中有这样的人吗?说暴怒就暴怒,说要满足就满足,自身界限极其模糊,把你的搞成他的,他的搞成你的,整个讲很容易纠缠,因为他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界定,你和这样一个个案接触,包括对自己的基本特征,他不是故意的,他就是搅不清楚,闪烁其辞,包括性别、兴趣,通俗讲,一个人真正想要什么,自己是什么,都不清晰,他想清晰也清晰不了,强弱、善良、险恶等等,所以碰到这样的个案,你也很晕的,因为面对一个成年人,要把他当做婴幼儿一样搞清楚,又感到拖不动。所以这些案例是早年的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问题。当然我们去理解,婴幼儿在发展时期,他要完成这个冲突,最好的我想不用说了,需要什么?需要养育环境,很著名一个词,养育环境,恰恰好的,或者是足够好的妈妈,或者说是基本的安全感要提供,基本的需求都要满足和回应,当然不可能百分之一百。什么叫做中国好妈妈,我们起分是60分的妈妈,这个当然是很宽松的,很鼓舞人心的翻译法,但是我认为翻译成80分、60分理解不一样,有人对60分的把握不一样,有人是很苛刻的,60分比100分都厉害,有人说是60分,但是是很高的要求,但是有些人说我差不多有95分了,他会自我感觉良好,虽然他才60分。当然这里面我们会去讲,一个人因为婴幼儿没有能力自我照料,我们要通过治疗来了解他有什么基本需求来回应他,换句话说没有基本的满足,他没有办法完成基本性能,这个我认为和一个人的教育程度关系不大,上海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好几年前了,现在好象还有,财经频道一个栏目,叫做《波士堂》,每周末的晚上播的,请来一些著名的成功的企业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就是公司老板,请他们来访谈,当然是访谈你是怎么成功的,当初是怎么把握机会的等等,当然主持人很多人都读过心理咨询师的书的,要去访谈,了解一个人,不从心理的背景上了解的话,了解起来就会很有限,就会问家里是什么样的,有血有肉的,不能光问事业,也要问问生活,有些老总是很坦率的,他说我这个人和人合作没有问题,谈判、竞争都没有问题,但是我这个人不太习惯别人和我太亲热,走的太近,虽然知道你大概对我有好感,肯定是对我好,想靠近我,但是我当然是知道没有危险的,理性层面上知道没有危险,但是情感中不习惯,就要退,一靠近我,不习惯,我就退,谈工作是可以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很理性的,有什么工作布置,有什么活动,都可以参加。但是隐秘一点的,生活中的,就要退开一点,保持隐秘。他发现自己有这样的特点,甚至也会自我分析说“这个和我从小生活有关”,我是爷爷边放牛边带我长大的,父母出去打工了,我都是靠自生自灭自己弄。当然很艰难的困难,让他很抗得住压力,抗压能力特别强,别人胜任不了的挑战,他都可以胜任。但是情感的亲密他不习惯,换句话说没有机会锻炼了,在一个比较险峻的环境中、情感治疗缺失的环境中,他需要非常强的,能力方面要展现自己,对周围含量控制的方式来生存,所以我们讲到,这个人再高的职位,再高的地位,他的内心笼统讲是内心安全感不够,别人不会害你,对你肯定是有好感,不见得是图谋你的钱财,但是情感中有这种不安全感,这是我们讲的基本信任的问题。


当然再进一步,自主修饰怀疑,有点像我们讲到的肛欲期,或者是完成独立依赖时期,小孩子一两三岁,这时候又想独立自主,又感到羞耻怀疑,不确定,这是他的心理环境发展的特征,要完成成长主题,包括核心冲突也是这样的,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防御是分裂的防御,全黑全白,满足我的都是好的,不满足我的都是坏的,到底要亲近一个人,还是回避一个人,还是独立,还是依赖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个案,访谈到一定的深入,自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的内心被压抑、掩盖,治涝是会感觉强烈的敌对、诋毁、拯救幻想,要么是很好,要么是很坏,你帮助不了他,认同很少,一般会采用一些比较原始的很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否认的、解离的,投射认同等,这些是比较初级的防御机制。刚才讲到基本条件两块要结合起来,心理成长和防御机制结合起来,我认为很好结合,随着心理成长,从小到大,肯定防御机制的等级是越来越成熟的,越年龄倒退,退回去,防御机制就越初级,这个是匹配的。


再进一步,3、4、5、6岁,一定不冲突。所以经常我们要去讲恋父恋母情结有什么意思啊,换句话说不管一个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他要完成心理成长的主题是什么,因为恋父恋母情结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每个人呈现出来的方式是会有所不同,但是是很正常的。他要完成什么心理主题?我们只能从线下来看,好象男孩子粘着妈妈,女孩子粘着爸爸,会排斥父母当中同性的一方,这一点蛮常见的,我记得印象也很深,我儿子大概3、4岁的时候,这个现象非常的突出,晚上吃个饭,洗漱好,还没有到睡觉的时间,小孩子在我们房间床上,三口之家,还很其乐融融的,看看书,看看电视,老婆给孩子讲讲故事,好象很其乐融融的,等等冷不丁的,我儿子会打我一拳,瞪我一眼,他是很不自主的,我一点都没有理他,我好好在边上看看书,看电视,他妈妈给他讲讲故事,不挺好的吗,他就给我一拳,踢我一脚,气场很明显,最好我走远一点,他不由自主的会这样,当然晚上9:30到了,睡觉的时候,他的时间到了,要回自己的房间和床,因为这是我的地盘,他再不情愿,也不得不这样,因为要打打不过我的。男孩子一般是依赖妈妈的,母子的分离是很困难的,如果没有父亲的恰当的存在和介入,分离更困难,父亲要恰当的存在和介入,才会构成很好的母子关系,不能独占,就是一个哀伤的过程,他没有办法,就要妥协。我们知道一个小孩长大,到外面去,谁都不会让你,你肯定有的时候,不得不有些东西要分享,分享就意味着你要妥协的,这个能力要从小练过的。我碰到过一两个男孩子,当然不止一两个了,这两个是个案,男孩子和妈妈睡,睡到21岁,这个有点恐怖,和妈妈睡到21岁,基本上丧失和其他女人睡觉的能力了,当然我们会问,你爸爸去哪了,这么早就让出了自己的地盘,当然现实中有自己的理由,现实中忙、工作,小孩不和妈妈睡就睡不好,小孩子发热,登被子,这个讲起来有理由,这个年龄阶段对性攻击依赖特别的敏感,有一定的整合能力,和别人建立感到的能力,还有感知和别人关系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就意味着很简单,小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一定要承受一个什么现实,就是父母之间有一段关系是他永远介入不了的,是排斥他的,他没有办法进入父母当中的,比如说父母之间性的关系,这是排斥他的,是背着他的,是不能和他分享的,他永远要在这个关系之外,这个是我们讲到,小孩子要什么有什么,要面对这么复杂的事情。延伸开一句话,小孩子要挫折教育,不用专门的挫折教育,人活着总有挫折的,到哪个阶段,总要面对什么问题,总要感知什么问题,需要察觉自己的情感能力,包括自己的责任感,所以这样的个案,如果大家有一定的个案经验指导,如果处在这个时间冲突,这个来访者你很喜欢见,因为他有一定的领悟力,可以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你没有给他解决答案,但是他可以接受,而且有自我思索能力,有自我分析能力,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承受某种不确定。对这样的来访者,会发现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他,会很容易进入状态。

 

张海音:再进一步,这个表我很喜欢讲的,比起弗洛伊德,这个很细致,弗洛伊德一定不是对情节有兴趣,他的理论建构一定不是建构在3、4、5、6岁,但是发现前面的时期越来越重要,要打基础,基础没有打好,渡过转折期会更困难。这个是谁分的呢?是马勒分析的,她分的非常细致,分离-个体化很出名,他是女的,很厉害的,又聪明、又漂亮,当然她对自己的妈妈评价也是这样“我妈妈又聪明,又漂亮,但是很骄纵。”我看她继承了她妈妈非常多的优点,她也非常聪明,非常漂亮,换句话说非常有自建特质,没有这个特质是很难成功的,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角度,非常细致。包括现在流行的婴儿观察,那个时期,心理学家还是真的做工作非常细致,浸泡了大量的时间,观察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婴儿和父母怎么细致的互动,每天观察很多时间,这个积累出来的是非常第一手的材料,才有可能区别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只是想呈现一下,这些心理成长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很好的渡过,当然人总是要长大的,到了成年,会带来成年的问题,比如像自闭、共生等等,这些阶段都相当于我们讲的基本信任的问题,都涉及到完成这个心理成长的主题。当然如果我们判断一些特别严重的案例,几乎要接近精神病性的这样一些个案,他的心理年龄大概停留在这个时期,完全和周围界限模糊,当然共生有一个词,还有一个我们专业中大家在生活中讲到的联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是两个个体,但是连在一起,这个是什么意思?我们主要讲一点,现在不管是什么流派,很强调“共情”,“共情”的感觉,为什么要“共情”?如果当咨询师和来访者非常共情的时候,两个人差不多共生状态,你有什么感觉,我有什么感觉,这个就是感同身受,不连在一起,怎么感同身受。换句话说共情不是被随便叫叫的,共情要有共同的能力,还要回得来,退到一个共生的状态,放弃自我,体验别人,但是对每个人来说是会迷失的,不希望放弃自己,咨询师,一次咨询几百块钱,效果还没有怎么办,我怎么分析这个来访者,你这样想的时候,会没有办法共情,你分析自己的身份,分析自己要干什么,共情的时候,把自我完全的打掉,把自己放一边,完全的体验和感受来访者投射出来的所有的情感,站在他的角度去。但是毕竟一次50分钟,你进入到那个状态,结束了之后,你还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或者哪怕50分钟当中,你也要什么?我们经常讲你进得去,也要出得来,卷入太深,出不来,你自己也创伤了,或者我们说情感卷入太多,这个是非常为难的,如果不卷入太深,你就没有共生,没有办法理性上分析人家,如果卷得太深,就迷失自己了,通俗讲,他抑郁你也抑郁,你们两个人一样了,或者是你比他更严重了,这个对咨询师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当然这个现象也是很正常的,其他行业也一样的,一个演员,对一个角色投入了很深,你有可能回不来,电影拍都完回不来,这个是有的,当然这个角色中某些部分触动了你自己的部分。当然我们知道,来访者某些创伤的部分,触动到你这部分的话,你才有可能共情,甚至你不要做什么努力,碰到一个来访者,碰到你某一个点,你就去共情了,共情要反复努力,就不叫共情了,这个是自然发生的。像武汉这边考心理咨询师怎么考的?有没有面询,上海是有的,就是有一个模特模仿来访者,下面有考官在旁边听,共情做得好坏,打分值占的比例最高,为了得高分,就练共情,练到最后说话好假啊,我好理解你啊,你那时候蛮痛苦的,你那时候肯定很愤怒啊,这个话说多了有点假啊,当然这也算共情,毕竟是一个共情的努力,本身是假的,模拟的,要给我证书,我就搞真的了,但是也算共情。但是我们知道,生活中真正的感同身受,被触动,不需要做很多努力,但是关键是我们要放得开,就是允许自己放弃自我,去感受别人的东西,才有可能体验触动一些东西。


接下来是分离-个体化的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些案例和这个阶段很重要,有直接的关系,这个阶段没有成长好,会带来什么问题?很多问题都和这个有关,边缘性人格、自恋性人格,很多人认为自恋性人格问题出现在实践阶段,没有得到过很好照料的环境,包括整个阶段,复合阶段、分离-个体化没有渡过,依赖型人格等等,都和这个时期有关。所以我自己也体会,现在临床中碰到许多的案例,追溯到早年成长过程中,哪些阶段出现问题,可能都可以追溯到这个阶段。比如说依赖的个案现在很多,过渡依赖的个案,好几年前,我有一个个案印象也是很深的,是一个危机的个案,上海一个大学的,不是大学生,是研究生,一个女生,研究生两年级的,她们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张老师,能不能带帮帮忙,这边有一个很困难的案例,帮我们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到底该怎么办”,因为他们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请我做总的督导,每年总会做一两次讲座给他们心理老师,有疑难的案例会帮助看一下。我问他什么情况,他说这个人刚开始大家没有重视,不上课,也不到图书馆查资料,也不到导师的课题组,开始没有重视,以为是身体不舒服、状态不好,睡睡懒觉,反正研究生的时间比较自由,自己支配时间,几天下来,有人问了,你这几天为什么没有起来,不出门,到底怎么样,她自己应付了几句,也没有说出来。过几天同学又感觉到她不对,有什么问题说出来,不舒服带她去看,她就说“活着没意思”,这个不得了,说“活着没有意思”,赶快汇报老师,大家知道学校里面对这个很重视的,怕出事,自杀方面的事情出一件事,善后处理是不得了的麻烦,媒体报道不得了,所以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学院副书记、辅导老师、心理中心老师、咨询师,还有班级的心理委员,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心理委员的,这叫发动群众斗群众,安插到最基层,因为是学生骨干,基本上是老师的小助手,能够及时汇报的。几个人轮流陪她,怕她出意外,轮流做她工作,问她到底什么情况,问下来没有多大事,她是属于研究生直升的,她读书很好,但是她不太习惯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她比较习惯每周排什么课,定期测验,成绩都很好,但是研究生是一个礼拜里面好几个半天没有课,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她不太习惯,所以一年很快过去,到了第二年研究生,突然发现怎么有些同学已经综述都写好发表了,有些人课题资料都收集很多了,自己到底做什么,方向和课题都还没有定,如果再要查资料,定课题,再找导师讨论,再要开题,再要怎么样,来不及毕业了,如果不能毕业,怎么有脸面对老师、父母,怎么交代,想想就懊悔,一年浪费掉了,越急越不行,最后感到肯定不能毕业了,觉得没有脸,感到活着没有意思了。老师一听,这算什么事啊,不至于这样,你脑子很聪明的,抓紧一点,应该也来得及,反复做工作,到最后,说你实在不行就找导师,给她指定一个课题,在你师兄师姐的基础上改一下,然后可以去发表,发表可能来不及,但是还可以毕业。做了很多的工作,最后还不行,汇报到校长那里去了,校长说这个人怎么样了,还要死要活,还没有好啊!把导师叫去,校长有压力,要分解的,不可能承受所有的压力,要分解给谁解决,最好的是分解给导师了,对学生来说,导师最有话语权,要求导师来处理解决,说招了一个什么学生,要死要活的,校长就没事了,变成了她导师的事了。她的导师就鼓励她,说你问题不大,接下来有一个课题可以延续下去的,你就接着做,她还没有信心,所以导师最后只有出绝招了,说你千万别想不开,你这个毕业论文,我会帮你写好的!发表什么杂志,帮你搞定!其他老师也感到这样不妥,你这样做,一个研究生没有好好培养,帮她发表文章,帮她毕业,这个不对,但是真的出了什么意外,这个也不妥,出了意外,家里很多人会过来的,家里好好的,一过来学习,就有问题了,给培养死了,这个方面也有漏洞,所以也不妥。就是你帮她和不帮他都不对。这个问题,她24岁的人了,但是你要怎么办?还是和平行关系也好,或者是和心理成长阶段的冲突也罢,这种特点是什么?是分离-个体化,当然是独立和依赖的问题,这样的人我们知道很依赖,重大的事情总是需要别人帮她出面搞定。小孩子也会呈现这个阶段,比如小孩子在快一岁半的时候,在复合这个阶段,他有点自主意识,很想自己行,但是他没有能力独立,很矛盾,所以大家回顾一下,小孩子这个时候比较开始难带,和你赌气,对着干,生闷气,发脾气等等,早上起来穿袜子,他要自己穿,没有学过,没有穿过,穿不上去,就乱发脾气,妈妈说


张海音:接下来是防御机制,当然是理解一个个案怎么适应压力,这个压力是广义的,有现实阶段带来的潜意识,又有现实带来的压力,不同防御机制,调节情绪的成熟度是不一样的。大量原始、初级的防御机制,这个治疗难度时间方面特别长,过程特别的艰难,偏成熟的或者是中间型的防御机制,治疗起来会好一点。比如说可以看一些个案。




案例A,17岁的青少年的男孩子,女朋友离开他之后,女友分手了,自暴自弃,学业一落千丈,整天沉迷于网吧,违反学校纪律,不听养父母的劝告,学校、家长、老师都管不住了,不得不把他拉过来做心理咨询了。发现他可能和心理有关,需要接受心理辅导,如果接受心理辅导,有所改变,他处理也会宽松一点,学校经常是这样,不仅是处分的问题,还要关心他,是心理层面关心他的问题,这个是人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了。


我们讲这个案例到底是怎么防御的,比如说我们说到的这个个案,有些人会用过分强硬来去掩饰自己丧失亲密情感的痛苦,很激烈的方式,比如说和你谈恋爱,谈着发现你喜欢其他男的了,还没有到这一步了,我先不理你,主动强硬的先中断这个关系,表面上很酷的,甚至是玩世不恭,自暴自弃,其实还是去掩饰内心失去的痛苦,所以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去看一个人的防御,就不会对他表面的强硬做反应,会触碰他内心非常软弱的部分,触碰外部的强硬的话,就是硬处理,处分、开除,不听话就别回家,甚至是棍棒处理,暴力越来越升级,但是离内心的感触越来越远,外在的强硬其实是掩盖内心的部分,他是这种方式来进行防御的,当然我们讲这样不成熟,因为这样防御机制是破坏性的,不是建设性的。




案例B这个也有类似的特点。30多岁了,谈过几次恋爱,谈的蛮好的,特别是刚刚恋爱,双方比较般配,感觉很好,两个人很亲热,但是没有过多久,很小的事情就会闹别扭,就放弃了,所谓放弃就是关系破裂,工作也换过好几个,周围人感到很可惜,谈完三四个女朋友,如果第一个谈到现在,孩子都有了,都很好的,换了几个,和第一次也差不多,没有特别好。工作换了三四个,他这些都知道,工作能力他都是很强的,换一个工作,他很快适应了,在半年一年能不能再做下去,或者是升职,他做下来就跳槽了,如果一个公司做下去,都升两级了,工资也涨不少了,很多人认为很可惜,现在在公司中还是新人。所以他有一个模式,马上可以通过现实中的了解,马上就知道他对一个人、一件事,关系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莫名的焦虑,所谓莫名的焦虑,就是现实中没有什么理由让他焦虑,当然这个是来源于他成长经历中内心的冲突,他会选择主动放弃,甚至自虐、自我惩罚、反向形成,他来保持有利的位置,没有的话也不痛苦,如果总是要哪天说没有就没有,那太过痛苦,干脆这个不在乎。这都是一个人防御的方式,和前面个案一样。




一个人在访谈情景中对全能控制感的依赖,反社会人格的人特别明显,对环境太要过渡的掌控,异常心理往往是人格层面上的,如果一个人用分裂投射认同的方式的话,我们认为这个往往是边缘性人格。常见的心理障碍,都有特征性使用的防御机制,边缘性人格的人,说翻脸就翻脸,情绪一直都不稳定,要么全黑,要么全白,前面还很善解人意,突然一下子不知道哪里会触动他,把你看成很坏的人。当然有投射性认同的方式和你建立关系。如果有自恋的案例,那就更明显了,大家对自恋都知道非常的热闹,话题是永恒的,判断一个人自恋是很容易的,只要一接触,就发现你层次比较低,你如果稍微想一些内容,比如说想吃什么,需要什么物质利益保证,一旦想起自己有具体的需求,发现自己蛮猥琐的,感觉配不上对方的层次,感觉他平时不应该和我们在一起的,他应该和特别的人在一起,他不是故意的,但是他散发出来的气场就感到独特的与众不同,你在他面前,就需要非常努力,包括你作为咨询师,如果不努力一点,基本上什么都不是了,你给他做咨询,感觉他给你做督导的感觉。给他做咨询,真的是你能力提升的好机会,成就你,你能够见识到这样一个个案,对你来讲是拓展你职业视野的,对他来讲,当然是觉得蛮高大上的感觉。但是让你抓狂的是,他不是故意的,还会照顾你的感觉,显得不太高大上,很共情的理解了你一把,你感觉不要活了!这些话用调侃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防御,防御什么?被贬低,自己不希望处在很劣势的位置,如果你没有希望和他匹配,你先要贬低他了,身不由己的,但是场面中,你又不好贬低他,因为你如果贬低来访者,你太没有人性了,你居然还贬低来访者,自己不行,还不赶快去提升,这是自恋的个案,当然我们也非常强调通过自身感觉的察觉去有利于判断对方是个什么类型的,什么类型的人就会带给你什么感觉,当然一个人总是通缩到幻想上,总沉浸在幻想中,白日梦、脱离现实的,这是分离倾向。一个人经常反向形成、投射,这样的是偏执的特质。

 


张海音:还有退行、转换、躯体化,是心身易感性和癔症倾向,这样的个案往往是通过自身身体不舒服来表现。


内射,是经常把外在的东西拉到自己身上来,你不好,怪我,这次没有考好,是我经常拉着你玩,把不好的东西,拉到自己身上,小孩子不好,父母会过度的责怪自己,是度的问题。换句话说,该别人承担的东西,拉到自己的身上。这个也是界限的问题,中国的亲子关系也有这个特点,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这是内射的方式。


否认、躁狂,否认经常和无所不能放在一起,躁狂有这个特点。换句话说我们接触过躁狂的个案,这个很兴奋,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很夸大,你发现情绪高涨,但是发现他现实中,住在精神病院有什么好开心的啊!当然反过来,我夸张了一点,他会完全否认很糟糕的情况,停留在另外一个极端,通俗讲,用表面的虚胖来支撑内心的空缺,所以我们说躁郁症,躁狂欲本身是一样的,尽管他很兴奋,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和他交流几分钟,你还是可以感触到内心的悲哀,他是很兴奋的躁狂症,大家知道喜剧明星罗宾威廉,他需要特别的开心来掩饰内心的悲哀。所以我们讲很多东西表面的欢乐,其实内心有泪水,是这个意思吧,所以这是我们去理解他的心理防御机制的一个方式,是这种方式。当然否认关键是否认现实的痛苦。


置换、象征化,恐惧症,都会使用这样的防御机制。


情感隔离、合理化、道德化、理智化,强迫倾向,这是强迫的个案,太明显,基本不带情感色彩。


抵消,强迫行为,抵消这个词不太说,我们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事,讲错一句话,就呸呸呸,就收回来了。人生都是这样的,为了做一些仪式动作是有帮助的,可以缓解焦虑,但是过渡就是强迫。


解离,就是创伤之后,当然也有一些边缘性人格经常用解离的防御机制,就是出神了,魂没有了,解离到一个不完整的心理状态之中,像一个管状的,非常狭窄的心理体验之中,这个是创伤之后常见的。


因此,我们有了这么些背景,我们注意到一个平行关系,主线,建立个案该化的主线,我们注意到平行关系,包括反应性、投射、认同。


平行关系刚才提到过三条,刚开始肯定了解最近发生的事,不可能见到一个来访者,让他讲0到1岁,这个太刻板、教条,肯定问他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我们听起来好像有点特点,不太清晰,但是会产生疑惑,他怎么会和老婆、老公过成这样,老婆、老公是亲密关系了,他怎么和领导是这样一个关系,怎么和女朋友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你产生了疑惑,当然要从过去和父母的关系中找到理解和现实。比如说刚才讲到的两个个案,第一个是青春期的个案,当然早年他是有分离性创伤的经历,被送到养父母,很早。所以被中断一个关系,特别容易受伤害,因此当他女朋友和他分手,他才会自暴自弃这么厉害,沉迷于网吧,破坏学校纪律等等,很强硬的方式,他之所以这样,你很难理解,女朋友和你分手,你换一个了,天涯何处无芳草,当然我们讲不是当事人,旁边讲讲轻松,对他来说,他对于中断一个关系,特别有伤害感,和他独特的经历有关,因为早年会有这样分离性创伤。第二个个案,之所以会不断的换女朋友、换工作单位,不敢确定,有点像恐婚主义,他害怕确定一个关系,是因为早年他和妈妈的关系非常的紧密,非常好,但是当他五六岁懂事之后,他妈妈离家出走两年,和爸爸的关系非常不好,离家了,后来又回来了。因此他感到不安,不敢坚持下去。最后我们发现这种模式有点重复。


反移情,概念不用多说了,察觉和理解是重要的分析和载体。为什么要讲这句话呢?因为弗洛伊德很严厉,认为反移情是有问题的,说明治疗师自己没有修通,妨碍分析的过程,但是现在精神分析不这样看,要利用反移情,反移情我认为本质上和弗洛伊德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关键是看你怎么解读,如果反移情来源于自己的部分,照弗洛伊德的角度看,是没有错的,我们是要察觉来自自己的反移情,但是现在概念放宽了,有些反移情是被来访者发出来的,和你关系不大,来访者也会激发出别人会有这样的反移情。换句话说,一个让人很讨厌的人,他和任何人相处,基本上人家都会很讨厌,这是这个人的问题,你感到很讨厌,不是你的问题。但是反过来,来访者和别人相处别人不讨厌,但是和你相处,你很讨厌他,这个可能是你的问题,关键是看来源。所以更多的我们看反移情,更多的反移情是来源于来访者。这样说,对许多咨询师是很大的解脱,为什么?如果你和一个来访者接触,激发出某些感觉,你老是想是不是我没有修通,你就没有办法工作了。刚咨询的时候,就想自己是不是也要咨询,那你怎么弄呢?更多的倾向来源是来访者带来的问题,当然督导的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只有你有,这个就是你的问题,先从来访者的角度来理解。


来看一下场景,来自于来访者的,中老年案例5年的病妻案例,每次哭诉、抱怨,无进展,男性来咨询师这边咨询很长时间,每一个礼拜都来,都哭,都抱怨,类似于我们讲某些人负能量很足的,你感觉对他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总感觉亏欠他,很内疚,因为他装的不好。这个治疗室很无助,很无力,甚至想转借。其实我们这里又强调了,一定要对自己的感觉敏感,当我们要对自己的无助、无望的感觉,保持他的敏感和察觉,不是为了分析自己,是为了分析来访者,因为来访者内心深处的体验,和你相处,会传递给你,他是感到了无助无望,想把他身边的老婆转借掉,转不掉的苦,必须要承担责任的,这种感觉,在和你相处的时候,也会让你怎么样,你要尽责任,但是又承担不了,太过沉重,无罪。所以很简单,你要共情,什么共情?他尝过的味道也一定让你尝一尝,只要知道这一点,你就知道他天天过什么样的日子,你只不过50分钟体验了一把这个味道,他天天尝这个味道,所以共情很重要,你自己才能体验到。


投射认同也是,引发反移情,我们讲投射认同,认为和反移情一样,特别是在现场。小孩子把自己的苦恼外在华,在父母身上激发同样的反应,当然我们的回应方式是什么呢?我们经常讲包容,包容是要你消化过的,包容不是你忍受,不是一个人对你发火,你不反击,这是忍,不是包容。你要理解之后,转化为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转化给对方,这个才是包容。比如说父母肯定把他痛的情绪反馈给他,你膝盖擦破了,肯定痛死了,面对小孩子在哭,他摔了一跤,我们肯定是这样,他感觉到你可以参与他的情绪,但是你的态度又不是你也痛,你承受不了,这是共情的一部分,小孩子也有这个能力,改变自己的内在经验。这个话很抽象,有些小孩子,经历过痛苦,也可以承受了,他以后会对着洋娃娃也说,比如摔了一下,会给洋娃娃拍的,说你不要痛,这样摔一下是不是很痛啊,这个很简单,是从父母那里内化学来的,对待洋娃娃和父母对他一样。进行反面引申,从小遭受暴力的小孩,长大之后也会反射回来,也会暴力对待别人,处理事情的模式都有来源。


张海音:投射认同,概念就不多说了,其实投射认同肯定要先理解投射,投射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以己之心度别人之腹,投射认同有一个互动的过程,投射出去还对这部分保持关注和控制,还有一个互动。我们进一步的看一看,一个人一段体验,不存在于自己内部,而存在于别人身上。我不能接受的部分,内心潜意识里面特别不能接受的部分,特别注意不能也在我孩子身上出现。举个情形大家就比较明白了,最让我们抓狂的现象是什么,老师的孩子不学习,医生的孩子常生病,老师应该为人师表,培养这么多学生,自己孩子应该教好,应该爱学习,偏偏不爱学习,当然老师是盯的很紧的。当然反过来看到,有些父母自己的角度来讲,没有办法做自己的事情,必须听父母话,换句话说,不听话,享受是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小孩子特别懒,你越不希望做出来的东西,孩子身上特别容易表现。这是很极端形象的想法,这个和投射认同很重要,换句话说你盯着对方,不要对方偷懒,他就越会偷懒,他潜意识的配合你,两个人匹配好。一个很负责任的父母,一个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两个人匹配好。所以投射认同是诱导别人用控制的方式,认同、反移情是特别重要的,我们身不由己扮演他早年的某个角色,这个是来访者深度诱导我们。举个具体的情形,第一个阶段投射认同,摆脱自体某一部分的期望,比如说一个人把坏的毁灭,当然是想摆脱,他讲别人是这样的,他不是这样的,比如说别人特别的小气,这个是我特别不能接受自己很小气,所以对别人小气很敏感,我们就会知道,总注意别人小气,就说明自己也很小气。不但是投射到别人身上,还盯着别人为什么总这么小气,还盯着别人互动,就像父母管住孩子,为什么要偷懒,盯住他,每天要管他的,不仅是投射出去就完了。还要施压,顺应他投射幻想的方式来做行为表现,这个是真实的互动带来的真实的压力。最后,当然一个人接受到你老管他,关注他这一部分,他要做出回应,他感到被利用操控,会愤怒退缩,这加强了投射者的原初的信念,越想摆脱,说明越不能接受这部分,投到你身上,也不能接受,那我更不能接受,大概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讲一个人把自己坏的东西,不被接纳的东西,在内在挣扎,转换到外在奋斗,期望好结果,这个是什么意思?我把我不能接受的部分,放在你身上,看看你怎么应付,希望最后的结局不像我自己小时候那样糟糕。会这样吗?很简单,我小时候特别受不了的地方,我特别关注我的孩子,如果我孩子这方面突破了,相当于突破了自己小时候突破不了的东西。我们在很多关系中都会碰到这样的地方。所以有人投射之后虽然愤怒、挫败,但是不屈服,因为有最罪恶感、责任感或害怕孤独。有些父母很能干,因为他小时候没有依赖,必须能干,帮父母承担家务,还要带好弟弟妹妹,要懂事,所以他对孩子特别的过渡保护,孩子就比较弱,孩子不太能反抗他,你不听话,我白养你了,帮你做了这么多事,怎么不领情,怎么不感恩,虽然他被你控制,我们讲有时候过度保护也是一种控制,但是他很挫败,很愤怒,但是没有能力反抗,他感到如果反抗,你曾经给了他这么多好的部分,还要恨你的话,他会有冲突的,会有内疚感,所以这个关系还会保持着。


这些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这个是投射性认同的模式,有些人是依赖的,刚才讲过分离个体化中某些阶段没有处理好,会导致一个人过渡依赖的人格特质。依赖的人和他相处就有一个感觉,一开始很同情他,他弱弱的,甚至也很有领悟力的,很想你帮助他,你帮助他也很有效,你有成就感,但是很多重要的方面都要你帮他,感觉像喂奶,喂不饱,最后到拖不动,要帮他承担所有的责任,你感觉不对了,所有东西都靠你拖动他,他调动不起来的,如果这样的个案,就感觉到是依赖型,他的关系立场是无助,离开你他活不下去,他必须要你照顾。有些个案,特别是自恋的个案,他是权利,他的投射认同模式关系力场是控制,他给你的感觉是没有他你活不了,没有他的正确引领,你的咨询肯定是要失败的,要由他掌控谈话的主题和方式,所以又到你的无能感,你最好到最后只好顺着他,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吧,面对一些来访者,只能共情了,说的消极点,那就是忍吧,你总想有一天成为将军,从奴隶变成将军,但是感觉机会不多。还有性欲的投射认同模式,关系立场是性爱,只有性中才会对你有兴趣,包括一些边缘性人格,还有抑郁症的个案,他的关系的人格是和早年的经历有关。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有存在一瞬间的价值,换句话说他不靠这个来建立关系的话,他潜意识就认为没有人会理他。当然还有迎合投射性认同模式,关系立场是自我牺牲别人才能认同我,感觉是你欠我的,他的诱导方式是感谢赞赏他,否则他会非常愤怒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爱、失落、存在的意义 | 王浩威、张海音对话 Yalom 笔记
来访沉默如何应对?| 施琪嘉和10位咨询师给你支招
【中德班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首场工作坊: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
真诚的介绍移情和反移情
仇剑崟写给新手咨询师:心理咨询中的设置、评估、个案概念化
【糖·完美校对】张海音:心理治疗如何起作用——精神分析的视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