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字稿 视频】3.18中德大会演讲|施琪嘉、周励志、王建平、李孟潮(五)



中德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大学糖与中德合作


【会前工作坊】【大会演讲】【工作坊】


全程同步直播




【大会演讲()】 


创伤治疗的研究进展(施琪嘉)

心理咨询中一些常见的伦理议题(周励志)

认知行为治疗的科学与艺术(王建平)

受伤研究者:一种精神分析研究方法简介(李孟潮)






公众号后台回复【318】

获取中德3.18大会演讲全部视频






施琪嘉  创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主持人:下面报告的是本次大会的中方主席,中德一期施琪嘉教授,主题是创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施琪嘉:在德国有一个课室在进行研究,由于在德国的一个城市是靠近边境,有很多是难民过来的,所以他们有机会研究难民,当然还有很多移民的创伤,当然也和战争有关系,还有很多来自二战之前的家庭,还有对一只瘸腿的狗进行研究,这个狗本身是创伤的狗,只有三条腿,是在希腊拣到的,这个狗很具有和特别创伤人有沟通的能力,当然他们是不讲话的,而且这个狗,是专门有一份工资的,有一份狗粮是相当于医院给工资的情况下在课室里工作。


这是我们工作的路线图,2008年之后,有了第一本创伤的书,2008年有了汶川地震,给了国内创伤研究在专业和机制上,包括政府的合作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从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很大,我们的课题就是从汶川地震之后开始的。


我们整个的研究是包括了几个部分,一个是筛查部分,一个是诊断部分,再一个是治疗的部分。筛查部分是重点,因为一个人来之后,他有没有创伤,还不能马上给他做诊断,我们用一个筛查的量表,我的一个研究生在我这里读了三年,后来到德国做了四年的博士,他的贡献就是把这个量表校正过来。现在我们有两个量表,半个小时就可能筛查出来有没有创伤的可能性。第一步筛查完之后,再做创伤诊断。另外还有一个是SCL-90,做下来一个多小时,我们缩短到了SCL-27,半个小时以内就可以完成。CAPS是儿童青少年的,如果用的话,可以用前面的筛查,这个对某一个危机事件之后,或者是大宗创伤事件之后,对人群进行诊断筛查,可以用这两个量表。诊断的量表是CAPS,是需要进行培训,精神卫生法颁布之后,在大学和非医疗机构中就不再有人做这个诊断了,以前在大学里面是有一个心理诊断CT,大家都可以给予诊断,如果不能做诊断的话,至少可以评估一下他是什么情况。SCL-27可以替代SCL-90,可以准确的给你一个诊断的大概的印象。在这之后,就是我们的特色,是一些治疗,凭什么说治疗是有效的,我们就进行了治疗评估,大概进行了四个治疗的评估,一个是动力学的治疗评估,动力治疗的时候也特别的困难,因为就像仇教授刚才提到的,IPT在英国发展出来的,心智化为基础的动力性治疗。第二个是TFP,是美国纽约发展出来的动力性治疗,是移情焦点治疗,这个也需要专门的培训,所以实际上培训之后再来做这个东西,本来花的临床时间就要非常长。另外是层次的问题,我们做一个国家课题和湖南湘雅的张教授,他承担大的课题,我是做动力性的部分,这个课题是十种规范化课题的研究。我们和其他十种相比,我们提出了疗程来说是25次,对动力性来说已经非常短了,但是其他的疗法来说,6次都更长了,10次都更长了。所以大家协商10次之内能不能完成。我们查到的短程最短是到16次,所以我们做了折中,16次我们还是觉得短,因此延长到25次,事实上完成国家课题之后,所有的25次病人的总治疗,在标准评估之后,都延伸到50次、100次,对于动力性的治疗来说,可能从25次以后才真正的开始。第二个是EMDR,是创伤治疗的暴露性的治疗方法,即便在EMDR暴露治疗中还提到非常多的问题化的治疗。我的研究生周娟在德国接受了EMDR的训练,所以动力性治疗我们接受了训练。IPT是人际互动的治疗,是在国际上用来做循证来研究IPT治疗创伤有效。IPT是我们和美国旧金山合作的一个项目,是由美国人过来指导,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他也得到一笔资金。苏珊是一个三十五六岁特别漂亮女性,有家庭,很长时间没有孩子,为什么呢,因为她经常到有战争的地方去,比如说到海地去做创伤研究,基本上那边的人都有非常严重的创伤,她孤身到那边去,非常了不起。结果到汶川去,发现一开始的发病率的确还是符合国际的,7%到11%,一年半之后,很快下降为一个正常的范围,基本上是4.5%的样子,基本上是国际的水平,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还因为政府投入大量的支持,就是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多。很有意思的是,那年过去的很多学生和工作人员,都是很长时间没有生孩子的,包括苏珊,回去之后都生了孩子,说明要做,要做好事。然后是稳定化。在整个创伤治疗里面,稳定化非常重要,不要认为做创伤就是做暴露,把这个事情谈出来就好,有些人一谈出来更加糟糕。所以我们认为对创伤的培训和创伤稳定化的评估,稳定化可以帮助一个人暂时把伤口掩盖住,成长到一定的时候,自己痊愈,或者是成长到一定时候自己可以打开,所以我们用四个方面都进行了评估。

    另外在创伤研究上,还有对于保护因子,比如说心理一致性、社会支持,这个研究越来越多,经常提炼一个词叫做“修复力”,有的人经历了这个创伤,有的人产生同样的一个家庭,很糟糕的家庭,但为什么有的人就没有发展出创伤的状况,有人却发展出来了,环境差不多,可能经历有所不一样,因此提出来“修复力”这样的概念,所以有很多人也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我们在这方面就用了ERI,就是资源量表。这是我们做的一些研究。


这个是我们到汶川地震去接诊的42岁的农村的儿子,我们去的时候,她的儿子6岁,由于他们是农民家庭,自己是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的儿子才华横溢,写了一手好的书法,而且非常安静的学习。汶川地震是2:26发生的,其他人都在操场上玩的,但是他儿子在学习,就被压死了。我们去的时候,她不怎么讲话,三四个月之后,开始严重的呕吐,那时候她已经怀孕了,就是一年之后生的,我们叫做“地震宝宝”,这里面有两波人,一波是40多岁,怀不上的,一波人是可以怀上的。而见到她的时候,是过了呕吐期,却有呕吐,她非常不愿意谈自己的大儿子,而且很矛盾未来怎么和小孩谈他曾经有一个哥哥,如果有哥哥在,他是不可能出生的。他非常矛盾面对即将出生的孩子,他不吃东西,经常呕吐,几乎把这个孩子葬送掉了。我和她交谈过程中,我和她说希望看她儿子的书法作品,她说没有,不知道放哪去了,一共做了七次,中期的时候,关系建立的比较牢固了,我还坚持说看一看,感兴趣你孩子的书法多好,结果一弯腰就从床底下拿出一箱子全是她儿子的书法作品,非常漂亮,小伙子也长的特别的俊秀,从那之后,她就开始暴露,讲她儿子多少的优秀。她讲这样的一个事情,找到孩子的时候,穿的是校服,埋的都是泥土,她非常的心疼,一路冒雨跑回去,拿了一套干净的衣服,准备给孩子换上,回来之后,整个遗体都被埋了,找不到了。所以她经常梦到说“妈妈我很冷,很冷”,这个就变成了她经常做恶梦的闪回。她和我说这些的时候,事实证明,生了孩子的人,在当时看起来是很好的,但是没有生孩子的,后来发展成了抑郁症。还有创伤中另外一种现象,过早的把前面的哀伤处理掉,发展后面的关系,这个是不是哀伤都处理掉了,这个是不全的哀伤。


这个是ETI,是有58个条目,5个部分,根据DSM-IV中,可以供大家在网上查。ETI部分题目,前面的部分,是创伤的部分,中间的部分是回避,是他主要的症状,后面还有一些部分,是和他的状态有关系。这是我们讲的诊断的研究。这些是我们的治疗,这些都说过了,这里还有资源的研究。


下面我想简单的讲一下,国外的研究重点是放在战争的创伤上,还有很多自然灾害,再就是交通事故,车祸的发生率特别高,所以也是研究对象之一。重点是女性创伤,在国内的研究重点,自然灾害是2008年地震之后,后来又出现了云南那边的地震,所以自然灾害的研究,机制也越来越成熟,我们现在有一个重点,放在创伤的代际传递上,大家知道在德国对纳粹,对犹太人进行迫害的研究,是在战后30年之后,大概是在德国70年代,德国有一个叫做米切维奇,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哀伤的时人》这本书,于是掀起了知识分子层面对创伤的反思,所以他这个反思,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知识分子上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因此到现在,只要碰到这类问题,相当于国家宪法,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内心中,这是反人类的东西,因此碰到任何群体的创伤,特别是大宗的战争,都有代际传递的,都需要处理,这些是我们心理治疗师的任务,如果再不处理创伤,很多人就会死掉,很多创伤不是被遗忘掉,而是一代代传递下去。


另外的研究是模糊丧失,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有的人并不承认这个概念,模糊丧失的意思是说精神丧失了,身体还在,比如说老年痴呆,这个人的父母亲活在那个地方,身体好得很,每天有无穷的精力,吃喝拉撒,但是已经痴呆掉了,要不然呆在那个地方,不认识亲人,要不然有很多精神症状,躁狂,把你折腾的死去活来,但是他不认识你,这个就是模糊丧失,身体还在,精神不在。另外一个是精神还在,躯体不在了,就像马航的失踪事件,对很多失踪的儿童,好象已经消失了,但是某一天可能会带来。领养的孩子,可能对他的父母亲有这种模糊丧失的概念,所以我们现在来研究模糊丧失,也是有人专门提出这个概念,也是有特别意义的,特别是现在的人口老龄化之后,有很多存在于家庭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模糊丧失的概念,很多关系很糟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发生的事情是小孩子不承认父母亲已经老去,已经生病了,他们还像以前父母亲和他们的关系一样,期待父母亲,而父母亲已经老去了。另外是依恋与创伤的关系。这些是这几年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有一些文献的发现。


最后我再讲一两点,一个是失独家庭,这是大陆的特点,但是也不是现大陆,因为我们有独生子女政策,如果父母四五十岁以上,孩子因病和意外去世了,这就变成了社会问题,但是他的确有非常具体的问题,中国的文化传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孤独,每逢碰到节日的时候,好象末日来临了一样,这个变成了一个群体,不仅仅是我们医疗上的问题,也变成了社会上的问题,也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我的一个研究生给我们研究了这样一个情境,在失独家庭里面,父母亲在60岁左右的时候,遭受到孩子去世的时候,其中一个父母亲也去世了,所以我的学生走访了一家,这一家有一个女性,她每次去走访她的时候,她家里的灯是不开的,炉子是没有火的,告别她的时候,最后一次告别她的时候,女主人在她背后投出来的目光像一把冷箭一样,像刺穿她一样。所以她几乎像逃出去的。可以想像,她有这种感觉,这个说明是有移情,说明了女主人待在那个地方是多少孤单和冷的感觉,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另外一个,这次大会有一个很大的赞助方,来自重庆的博爱母爱医院,这里收治的病人都是老弱病残,家庭社会支持非常低的,对这些人调查,有多少关系是可以支撑他们有质量有尊严的活着,他们能不能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什么样的人精神状况是什么样,可以得到多大的保护,这个也是很有意义,这个也是目前我们在做的事情。


还有另外一个,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创伤,这是我另外一个研究生做的,可以看到现代创伤越来越多从大宗的样本变成知行研究理论,这个也是需要有方法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学术转化的发展。


还有一个研究是对上海青浦镇进行了移民家庭的研究,6个家庭,发现7名非自愿搬迁的老人,在搬迁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有三个得了癌症,但是相关性不知道,是搬迁之后,还是搬迁之前,心情的运动和这个有多大的关系,这个是有极大的迁移的状态,刚才刘丹博士提出几次的搬迁,其实搬迁最大的原因是赖以生存的温暖的回忆和依恋的关系,包括小的部件、味道、灯光,全部都没有了,找都找不回来,拆迁掉了,这个给我们心理上造成了没有根的表现。五千年的文化使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根,这个问题是我们的根被连窝的端走。


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周励志 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些伦理议题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台湾的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精神科资深主治医师、前主任医师周励志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些伦理议题。

 

周励志:在听了千军万马的报告之后,接下来的算是几点小议题了。


很多地方有重复的地方,没有重复的地方各位就要小心,因为有特别的滋味值得品尝。


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给大家讲这个事情。第一个是我们这一行的最高境界是把病人当做情人,把病人的痛当做自己的痛。在这个过程中,咨商我们也有提到,我们生命医学伦理有四个原则,这个是我自己排列出来的,第一个是尊重自主权,第二个是不造成伤害,这是我们伦理最重要的最常被提到的,第三个是行善,第四个是公正。


2000年来,我们这一行的发掘是说,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做好这一行的工作,第一个是以来访者病人为中心,第二个是共享式决策,前几年在西安参加国内精神医学年会的时候,同道有解说这个概念。之后是心理教育,刚开始有老师讲到,一开始就要提供这样的心理教育协助。第四个是提升自助和对来访者对自己疾病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来照顾自己,而不是仅仅是给了咨询费而已。


所谓的共享式决策,SCI值很高的,病人照料的极致就是共享式决策,最重要的是透过病人的眼光,要能够看到病人的眼光,看到不只是专家、学者,他们的眼光中要看到我们能够协助他们。


所谓的共享式决策,有几个重点,第一个是讲究的是关系和方法,叫做咨访关系,或者是叫做医病关系,这个很重要的。在这样的关系下,要向对等伙伴一样共享知识和专业的能力,让来访者能够在他们知道所有的信息之后,能够做出必要的决定,让他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当然包括他的疾病。


如果说从严重精神疾病消费者来看,在2010年的这本提纲上讲过,他如果决定要做一次就够了,我们就不要推销两次、三次,我们要绝对的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在决策的过程中,要讲究是放里面情感,让他们听进去,才能接受我们对他们的情感。如果意外事件一致的时候,还是要以他们单向的想法作为原则。


第二个部分介绍心理工作者的角色和准备。早上有专家讲,很多人是要照顾自己,绿色的部分是表示不好,蓝色的不见得就高级,但是我们在从事这项工作,伦理是很必要的基本前提了,所以对于新入行的人,甚至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还要检讨检讨。


这是2010年的版本,我们这一行要讲究伦理与责任,第一条是保密原则,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意见,不发表超过自己胜任能力的公开演讲,自己能力不足的,要寻求必要的咨询,第四个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意个人和文化差异,要注意和来访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来来的冲突,这个都要小心。第六个是常常检视伦理标准,这个是很重要的。


当时做过这样一本书,有几十位的咨询师,拿出自己的例子来讲讲一一。


所谓的道德是一个与他者活生生的、面对面的伦理关系,是必须要进入他的精神世界的。必须聊下去,这个是我早上新认识的李维伦老师说的,现场能力很重要。在这个现场,必须亲身才能行。


第三个,介绍一下心理咨询人员的心理风险。大家要仔细想想,我们一定要仔细想想,左边是M.D大师写的教科书,很值得大家看,如果碰到这样的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在心理咨询的,我们会遇到日常风险,他们来的时候是楚楚可怜,或者是散尽家财,或者是面临其他关系的低潮,是他最脆弱的时候,有人这个时候就想趁机捞一把,或者是咨询师要打落水狗。我们都希望被了解,我们都希望是听讲的听众,而不是讲给别人听。作为一个专业的,虽然他付了钱给你,他走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的开心,他觉得被发觉了,被感动到了,这个是很愉快的经验。同样的,我们会将心比心,所以当来访者提出他们低潮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自己会触景生情,出现替代性创伤。做创伤研究的我没有听到他的手下有做助人者、咨询师自己的替代创伤的研究。


日常风险的第二个方面,我们都有守则的时候,不能太多的暴露自己,看不到更想看,因为看不到,反而会被理想化,早上也有德国的老师讲了,就会被理想化了。被理想化,就距离越来越远,我们台湾话讲叫做“见庙提神”,你的来访者刚把你理想化之后,你就被神化,作为一个神,是一个什么下场呢,这个是我们在心理咨询师中碰到的另外一类日常的风险。


第三个方面的日常风险,心理咨询的结构和目标,总是往比较深处前进。可是再怎么说,只要你挺得住,动力学派是25次,只要挺过25次,治疗总是往前进的,往前进的时候,两个人就越来越有默契,心有灵犀一点通,有经验的咨询师要随时提醒自己,当咨询师完成咨询之后,心理咨询工作就没有所谓的目击者,就没有督导,也不会和同道讨论,常常有人讲把你当做神一样。不太能够见人的事情,我们可能很难在公开的场合听得到。可是魔鬼就藏那些小地方。


这部电影GOOD WILL  HUNTING大家都听说过,胡子哥到左边帅哥的门口,看见他不见的时候,表示的不是他的治疗失败了。


心理咨询常常碰到的界限问题是这样的,这两位角度,一个是恰当或专业行为的边界,跨越过去之后,咨询师就离开了专业角色,而这个专业角色能不能跨越。


第二个界限问题,专业的界限是一个健全的框架是完整的和一致的,但是同时也是时时刻刻调整的,不能硬梆梆的,不能说外面下雨,他没有带伞,他说他没有感冒,你好象也不能说他什么。每个学派不同,我们个人是没有别的意见,但是现在讨论的是界限问题,我们提醒自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和来访者之间的距离。想象咨询师要把框架调整成与来访者移情的动态结构,就像肚子饿的时候,想多吃一碗饭,肚子不饿的时候,即使摆了大餐,也不想吃。界限应该是可穿过和涵融的。


界限问题,跨越和侵犯两个方向,一个是可调整,一个是不可超越的。跨越的界限,常常是刚开始为了建立比较深的寻访关系的时候,会让自己的联盟更巩固的时候,必须要暂时的让步,让步不是为了来访者,而是为了心理咨询继续下去。跨越的行为是可以公开讨论的,是可以拿出来讨论和大家报告你作为的用意。如果是侵犯的话,像溜滑梯一样,一路往下滑的状况。被侵犯的界限会对来访者、咨询师,甚至咨询本身,都会造成伤害的行为。


可惜刚才刘老师提到说治疗有灰色的地带,这个灰色地带要怎么评估呢?肯定要考虑下面的几个行为,一个是咨询师自己的学派,第二个是一开始的时候,是不让来访者知道你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然后是双方的文化背景,美国人比较开放。其他的时候,我们在国内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被碰到了,好象都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国外碰到人就要小心,有人要告你。意思是说,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影响到对这个界限问题的判断。还有一个是环境因素。


整个来说,咨询师的角色应该是信托关系,应该是相信的,来看病的时候,他把脆弱性交给了你,希望从对你的信任中得到帮忙。不断的破坏界限,侵犯咨询界限将伤害来访者。


我们面对界限问题的时候,就像化学家处理炸药一样,很少人会因为怕被炸而不玩炸药,我们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必须要提醒自己,当我们面对这些炸药的时候,必须要小心的处理。


接下来介绍一下督导界限,督导关系和咨询关系是一样的,关系也是不对等的,关系的路,我记得好象看过网络上的观点,讲的是督导必须要负起维持界限的责任。


督导工作中,好象国内这几年也在讲究督导的学习,督导的学习里面,肯定要小心,要注意到咨询师有没有所谓的替代性创伤,当你在提供督导的时候,你在提供他们督导,还是提供他个人支持,这种界限的掌握不是特别的容易。督导的过程中,你到底是监督他的作为,教他应该学习的本事,还是满足你偷窥式的需要,这个是很难拿捏的。另外受督者有下列的脆弱性,也是一个称职督导必须要掌握的。督导的时候常常犹豫的是这些地方,比如说明显的挫折,第二个是咨询方法改变的时候,督导要提高警戒。第三个是对咨询进展缺乏目标或无法反思,咨询师无法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咨询超过应有的长度,动力学派说越长越好,这个不好讲,这个时间长度要达到平衡。另外一些不知的技巧,可能文化不同,每个人的定义不一样,但是我们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要考虑自己文化下的行为规范。


还要融入来访者的生活,早上装修工的例子,为了让他继续谈下去,让他装璜的事情。另外有些受助者有独有的脆弱性,比如说吸引力,会过渡认同来访者,特别相似的家庭动力,或者是自己面临着人生的低潮,或者是自己对自己的工作,甚至是对人生产生了认同障碍,这个时候可能就是一个称职的督导要小心处理的。


第四个介绍专业界限维护的事情。


跨界行为的常见因素有这些,第一个是知识不够,各位在座的老师们可能要加强的,或者是咨询师自己的挫折感,或者是有某种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疾病,或者是一直往深的地方带,就导致了退行,受到案主的诱惑,或者是进入到案主的认同里面,会造成不当的跨界行为。


其他常见的,包括自我界限暂时或慢性失调,常常说心理咨询要把自身作为工具,要以身作则,当你自己受到太大压力的时候,就要暂时抛开必要的义务,让自己能够赶快回到正常的状态。另外有些自信是是因为适应不了内在的方法,比如说有双重逻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或者是自大或自恋防卫的存在。还有是心理咨询是来自自己的初级思考的非咨询系统。


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小结,咨询师的意识和非意识的意图,基本上不完全相同,好的督导面对这些状况的时候,必须两边都要去了解和认识。所谓的爱常常是代表着问题,甚至是一种反向作用,是对咨询师自己攻击性的防卫。


当咨询师将表达性转为支持性做法的时候,支持性咨询和没有界限容易被混淆,界限是可以被穿透的,但是穿透的洞不能太干,涵融不能太干,当遇到督导不能和你讨论的事情,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最后给大家介绍到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第一个是来自弗洛伊德的不同段落提供的准则,第一个是知情,第二个是节制和不剥削,第三个是中立,第四个避免双重关系,但是有时候很难在环境中避免双重关系,这个当然要考虑到转介,然后是相对匿名,然后是你的一贯及合理收费,收费一定要进行公开讨论的,但是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一贯性和合理。


这三个方面来看,很重要的是中间的自主和自觉,要培养来访者的自主和自觉的能力,前面的心理咨询师基本上是金科律令,没有什么关系的。


最终也很重要,如果有任何疑问的时候,请你想想看如何学做人。简单来说,也许你怀疑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这样做的时候,你自己做得好不活,就要问自己这个话,当我采取这个介入法或行动的时候,是为了来访者的治疗还是为了个人利益。


简短报告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

 

王建平 认知行为治疗的科学与艺术


主持人:下面的同仁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建平教授,他的题目是认知行为治疗的科学与艺术。

 

王建平:趁这个时间,我介绍一下自己特殊的身份,我不是中德一期,也不是黄埔二期的,我是和中德有什么样的渊源呢?中德开始的,1988年就想去了,那时候老人家去的比较多,所以我参加了青岛1990年中德的学习,当时我学的是心理分析。当时和赵旭东是一个小组的。我们这届是很聪明的,我都达不到。还有人格方面也不行,晚上吃饭的时候,见到很多人都拥抱,但是不拥抱我,只有特别的同性之间我们才拥抱一下。所以我觉得结婚的人要有很好的浪漫,我可能比较符合CBT,我特殊的身份,感谢主席给我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分享。可能在座的还有一些年轻的治疗师,因为都是黄埔学校的,都是德中心理研究院的,还有大家在第一期的时候,在北大受训的时候,我在北大读博士,所以我一直在后台为大家服务,所以很多人我是见过的,所以有这样一个中德的渊源吧。后来的话,我自己可能确实是美国待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再就是我这个人上学上的多一点,我本科是学医的,在临床做了十年,然后硕士学习心理学,博士学习心理学,在中科院心理所做两年博士后做研究方面的工作,然后到美国做临床博士后,着重于实务方面,主要是看病人。我这里有一个医师,那时候已经做到了,接近于副主任医师,但是放弃了,1992年综合医院建立了精神医学病房,那时候已经做到了,但是还是放弃了,依然考入到学校念书,我前十年在医院,后面在综合大学了,我碰到主席的时候,说国内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不断的学习。我现在收费也很尴尬,医院不太接触我,但是大学心理系又说我是医生,脚踩两只船,有好处,也有不太好的地方。


这个话题的来源是这样,我思来想去这个话我要不要说,因为中德这块的精神分析和我们国家的精神分析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但是我这个话题来自于2010年的时候在阿伦贝克(Aaron Bed)的博客之中一个精神分析师对他的抨击,他们的一段对话,我看了之后非常有感触。再一个是我经常到他这里学习,经常和他们有接触。换一张和老Beck和小Beck的合影,他非常的好,和他近距离的接触,他93岁的时候,他和我谈话的时候问到中国CBT这块心理治疗的研究,是不是用到脑科学的技术,是不是用到什么技术,对研究方面真的是非常的关注,而且自己做个案的时候,根本不觉得他是一个学者,就像是一个非常好的父亲,这个对我也是感触非常的深。再就是看了美国心理学会,是APS,他们在2010年的时候有一个论坛,他们对这方面的一个讨论,我也是非常有感触的。再就是我们大家知道,美国的认证系统,他们都有严格的认证系统,都是Coa来做的,但是2009年之后又成立一个新的系统,更加强化科学的部分,也就是学院培养出来的不懂这些,科学的素质大打折扣,所以他们提出了PCSAS的系统,现在有很多学校这两个系统同时认证。这些系统让我非常的震撼,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又访问了苏珊,在白宫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楼,我们到大楼里面和苏珊有这样一个小时的谈话,因为苏珊是在美国APA里面做了20年的主任,是2015年底刚刚退下来了,和他交谈整个美国的临床心理学资源心理学是什么样的状况,在北京大学和师范大学,招收一个学生,是要经过APA申请,经过考核批准之后才可以,他们就做很多这样的事情,包括大众传媒,包括教育政府做心理相关的人。下个月4月25到27日要开华人应用心理学大会,我也把他请来了,他要做这样一个报告,同时要做一个工作坊,来介绍这些标准是怎么样制订的,介绍美国的一些经验。


带着这些问题,访问苏珊也好,或者是查阅文献也好,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和艺术,科学和实践的关系,也涉及到未来临床心理学家的培养是科学模与实践模式还是科学与艺术模式,现在美国有了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的学位,有很多相关的分支,我们是硬件还是软件的问题,是器官还是功能的问题,对心理治疗三条腿的模式,除了科学实践,还考虑多架构在这方面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今天大会主题中很多老师讲到伦理的时候,这个已经阐述的非常多了。当然我觉得这个话题和上午李维伦老师等讲的都有很大的相似。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家,到底是我们的科学部分多少,实务部分多少,做咨询的都清楚。我们做研究好的人,不太觉得自己有那个潜质或者是特点可以做好咨询,而做咨询的人特别不想做科研,早年我对这些方面也有很多的思考。2005年我到台湾研究室,我也想考察这个,到美国也是这样的一个考察。1995年我上博士,不是我那么年轻,我本科毕业工作五年,然后再来读博士五年,然后再来工作,我到美国做博士后的时候,已经是博导了,我带着问题去看,包括怎么收费等,分级和他们讨论。作为临床心理学家,这方面写的非常清楚,做临床心理学研究,做好一个工作,多少个训练没有这样的一个临床工作的训练,相反也是这样。我觉得这样一些讨论,都是我多年来的思考。


我们就这样问了,到底什么是心理治疗科学性和艺术性呢?其实总的来讲心理治疗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我认为先技术再来艺术,尤其是我们做CBT的,个案和个性化的展现是有科学和诗证支持的治疗。这块科学性是什么,具体的就不讲了,我觉得张宁老师的眼睛特别的清楚,他讲的时候,我问他要不要提醒他,他说不用提醒,我就容易激动,激动就会容易忘记时间。


还有心理治疗的艺术性,艺术性是什么,这个概念大家可以去查,当然有些东西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做了一些修改。


两种声音和上午李维伦老师讲的是EBT,我这里讲到的是EST,都是差不多的,是支持的这样一些治疗,代表了心理治疗科学性的方面,它的管理机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在美国的APA-29临床心理学分会。还有治疗的效果和效能,到底是技术起作用,还是治疗的共同因素起作用,一直在争论,都没有争论清楚,所以美国的APA-29分会也在朝这个方向在做。


当然也有争论,争论的是说EST也好,还是ESR也好,这些治疗故略了在研究中的研究,或者是心理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变量,比如说治疗关系,比如说心理治疗共同因素,跨流派,不同流派对治疗起作用的因素,在RCT研究之中,是缺乏一些因素的当然我也在想,我自己是学医的,我爱人是外科医生,他就不喜欢统计,他说那都是骗人的,他说你看到了那么多文章,但是我碰到的个案都是不同的。我觉得方法学方面还欠缺很多。仇主任刚才介绍的是效力值这块,EST科学统计,统计性的显著性到效力值,不知道台湾怎么样,大陆这边前几年才有一篇综述是论述到了临床显著性,如果要回复一下文献的话,八十年代初就有很多了。还有说就是个案报告吧,那个不是一个个案研究,研究方法赶不上的话,当然就有很多的争论反应不出来。


CBT我觉得是完整的结合了科学和艺术的两个方面,当然有人分析说CBT太冷、太硬,僵化,只见技术不见人,在现实中也有分析师参加我的培训,说CBT是挺有效,但是不好玩。还有说学习CBT费脑细胞,学几年下来脑细胞死很多,太累,因为CBT是学习的过程。


有很多的实证的研究,不但是对理论的贡献,还有对实证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比如说惊恐障碍发作是没有办法预料的,实证研究之后,发现CBT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带领性人物,还有我的老师,他们发现惊恐障碍是灾难化的解释导致的,不是无法预测的,直接指导了治疗的效果。当然这个是精神分析师和阿伦贝克在博客中的对话,非常的好。


再就是CBT除了科学一面来讲,我们从阿伦贝克身上看到非常多人文的东西,比如说他和病人的一段对话,病人的回答让他非常的感动,病人回答的是什么呢?他说“你知道吗,我一直看了7个精神科医生了”,他认为这个是科学+人性的。这是阿伦贝克的描述了。刚才台湾老师谈到的也是,CBT是一个基本的框架,这个框架是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人。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很多实证研究告诉我们,有这样的模型之后,更好的理解了病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暴露治疗更好的效果不需要做系统性脱离,有了更好的基本的框架,更好的理解病人,但是每个病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我们需要通过病人的故事来选取和他匹配的技术。


CBT中支持性、教育性以及指导性,我经常给培训的同志说,我们同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CBT治疗师有一点不同,过多的同理可能会强化他的认知,要很好的拿捏,同理上要对质,对质之后再同理,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然后我们才会很好的去领,领的过程中,没有概念化的模型,没有一般的概念化,你是没有办法去抓住这个病人的核心的一些问题、核心的认知、核心的行为,可能就不能够有效的治疗,达到CBT短程、高效的特点。


最后一个是CBT治疗师的认证,大家可以去看,在我翻译的那本书中有,小贝克的那本书,11项中考核是不是合格的治疗师,考核过程中,不少于1/3的项目是关于人性方面的,是作为治疗师都是需要的,我认为CBT是兼顾和科学和艺术最好的方面。


这些观点仅代表我自己,谢谢。

    

    

 

 

李孟潮   受伤研究者:一种精神分析研究方法简介

 

主持人:有请李孟潮做受伤研究者:一种精神分析研究方法简介的报告。

 

李孟潮:各位老师好!


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互动,感触和分享这个内容,因为在座的都是我的老师,只能说谈一谈我的读书的感受。


受伤研究者,是一种研究的模型,它是一种研究方法,这是我在我的博士论文写完之后才发现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我觉得有以下的几个特点,第一个是解决研究者的问题,我们很多研究者,尤其是博士生,研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焦虑障碍发火、抑郁障碍发火,以及稀奇古怪的疾病,这些问题都要通过受伤研究者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研究怎么样能够有一种研究的共赢,推动研究者的研究,持续终身的研究进行下去,这也是受伤研究者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和动力学有关系,动力学研究中,一般要产生一个诠释,但是这个诠释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一个挺麻烦、挺有问题的问题,想的半天想不出来,弄出来一个诠释是怎么产生的,这里面专门谈到了一点,叫做练金诠释术,以及诠释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完结,研究是可以结束的,但是研究不会完结。比如说我五年结束了这个研究,但是这个研究一般来说是持续终生的,尤其是动力学的研究。


首先要回到研究的基础,为什么要做研究,这里有研究的定义,东西方大概都是一样的。“研”字的意思是叫做金石为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要做研究的时候,必须要精诚,要有精诚的心态,精诚的心态,然后才能进入研究。究是什么意思?究是天人之际,人们是介于天人之际的东西,就是伯拉图所说的灵魂。


我们的研究,涉及到研究最基本的问题,何以为人,成为人的意义是在什么,有一种答案,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周围要确定这个人是有灵魂的人,灵魂的目的是什么?灵魂的目的就是自由,为什么研究,是吸引我的原因,通过研究,希望可以自由的飞翔,飞翔在研究的天空之中。然后就受伤了,为什么受伤了?因为我想自由的飞翔,但是不让我自由的飞翔,或者是国家的体系不让我自由的飞翔,或者是博士生不让我自由的飞翔,或者是博士导师不让我飞翔,所以这是引起受伤的基本的外在的原因,但是受伤的内在的原因在后面。


这张图基本上说明了整个过程,我们看到一个人,是一个鸟人,鸟代表着什么?就代表了灵魂的个性,因为既可以飞到空中,又可以飞到地下,和人平起平坐。我们把心中既可以上天,又可以落地的自由的灵魂,投射下来就是这些对象,纸和笔都是投射的对象,就画出了一只只的小鸟。还有这些笔什么的就相当于研究方法。这个方法提出的作者和李维伦教授是当年博士的学长。特别提到的一点,大家看到他的研究方法,放大镜,后面是和日月之光有关系的,尤其是月亮之光,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换句话说研究方法要回到人最根本的本原上去,就是科学的母亲是哲学,哲学的母亲又是谁呢?这是艺术和宗教,以及诗性。最早的哲学都是诗歌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诗性的过程。以这个观点来看,我们评价一个研究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看数据,而是要看引用的诗歌量的多少,甚至你的研究有没有以诗歌来开头,有没有以诗歌来结束,是原创诗歌,还是引用的诗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研究的文字和语言必须带有诗性。当然了,每个人对诗性的定义不一样,有的人认为数字就很美,看到数字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诗意,我也有这种感觉,有时候我看一些科研的报告,做了一张图,我觉得这个图做得很美,这也是一种诗性,不一定诗歌才是诗性。


接下来讲几个研究受伤,我们说伤在何处,伤口之一,任何研究的兴趣都是情结推动的,比如说想研究人格障碍,就首先要怀疑自己是不是人格障碍者,我爸妈、老婆,是不是都是人格障碍患者,都排除了,就要想是不是想成为人格障碍者,比如说我很想得一得边缘性人格障碍,很辛苦的得到了自恋型的人格障碍,边缘性得不了,他们有说骂人就骂人,说打人就打人的能力,多自由啊。伤口之是研究语言不可尽述研究现象,不管是采用的语言是数学,还是脑部呈现技术,我们总是无法的表征我们要研究的心灵的现象。所以当我们一开始研究的时候,我们就失落了,因为我们总觉得临床的过程总有无穷无尽的过程,一个案例写了快十万字了,我这个太多了,还是有很多没有写,这也是一个伤口。第三个伤口,临床被研究者的创痛不仅是来自于自身,也来自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民族的创伤,被遗忘的创伤,比如说一直到现在为止,很多研究是有禁区的,比如说我们的创伤,比如说改革开放的创伤,所以在我自己做的研究和反思中是说,我为什么一直对中国文化那么感兴趣,这是我真正的创伤,这显然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创伤,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整个文化都是一种失败的文化,一直到现在。所以后面就提出来,祖先之阴魂会附体研究者,会让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变得那么焦虑,因为我们的祖先,这个祖先不仅仅是指个人的祖先,还指整个民族的祖先。有些时候也说创伤不仅仅是来自整个民族的祖先,也来源于专业的祖先,比如说弗洛伊德和荣格,他们也留下了很多的创伤,这些创伤会体现在培训制度,会体现在各式各样的方面之中,影响到我们。伤口之四,由于我们没有意识到前面两个创型伤口,我们就开始进行各种防御,防御的过程中,造成了新一步的伤口,一般会进行两种防御,一种是实战主义偏执,很多临床是不遵循实证主义方法的,我们没有认识到人类走向极端施证主义的偏执,或者是实证主义的躁狂。


其中就提到我们的作者说研究的过程中,重寻灵魂之旅,涉及到一个故事,就是研究修复伤口的过程,类似于俄耳蒲斯与欧律狄刻的故事,欧律狄刻的妻子死了,他要把他妻子拉回来,但是上帝说你不能回头看,回头看他的妻子就变成了沙石,但是他回头看了,他妻子就变成了沙石了。可以总结成这样一钻华,是马尔库赛说的,俄耳蒲斯的语言是歌声,他的工作是消遣,那喀所斯的生命是美,他的存在是沉思。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艺术之神,把工作当做消遣和游戏来进行。而我们做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展现生命之美。


其中我们会遇到六种丧失的过程,第一个是我们会爱上我们的研究主题,被我们工作认领,当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丧失了,所以爱中有悲哀的,这才是珍爱。我们会邀请式哀悼,是指我们会丧失工作的动机,有些人第一年的时候就会丧失工作动机。第三个是我们的否认式哀悼,我们会在丧失动机的时候,拼命的努力加一把劲,有人会喝咖啡、抽烟等等,否则自己丧失工作动机这一点。第四个是分离式哀悼,就是回头凝望工作。这几个都要进行移情式对话,这个过程中,重新发现自己的意义,是为了发现文化的美,修复文化的创伤,这个从患者的身上带到我身上,我体验到这一点之后,就会是第五个转化式哀悼,被工作肢解,愿意继续工作,献身工作。第六个是自性化哀悼,研究最后的过程中,我们会知道一个动力学研究大概要四个方面的功能同时要运用,一个是理性的功能,一个是感情的功能,一个是直觉的功能,一个是感知觉的功能,就是身体的功能,都会体现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


后面讲到了经常用的方式,一般来说,有两种技术,一种叫做移情对话,移情对话简单来说,就是主动想象的一个过程,首先要找一个对话空间,这个时候邀请各式各样的人物来和我对话,比如说经常邀请荣格来和我对话,荣格对我总是关怀和鼓励的。他说你不要搞得太急。


邀请有多个层次,有个人层次,还有要问问爸爸、爸妈、爷爷、奶奶、哥哥、妹妹、老婆、孩子,对我工作有什么看法。然后是文化历史层面的对话,比如说毛主席对我作品有什么看法,是开心吗,孔子也是我经常邀请的人,孔子对我也挺好的。还有集体原形层面的对话,比如说会问这个工作对文化、历史有什么意义。最后还有神仙的对话,比如说我问佛陀对我有什么看法。这种方法甚至在一个博士写的博士论文上看到,这种方法叫做博士生论文,是典型的博士生论文,甚至把投射问题写到他的研究方法里面。还有很多对话。最后是炼金性诠释,诠释的时候,要安排很多活动,除了理性方面的活动之外,看文献等等,还要安排其他的很多活动进行诠释,产生诠释,安排情感活动等等,我们要观察我们的梦,要了解共识性。其中有一个方式,和孙老师一起合作的,是他提出来的,是可以通过《易经》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易经》进行八个层面的诠释,他的灵魂就得到了激活。


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一天的活动非常充实,提议用掌声为今天工作一天的专家表示感谢!另外也为我们自己表示感谢,我们坐到现在,非常不容易。







怎么在大学糖看中德直播呢?


1、关注【大学糖】公众号,点击菜单内【直击中德】。每日实时更新大会实况。


没有菜单可以尝试先取消【大学糖】关注,再重新关注。




2、【大学糖】公众号每天结束,推送全程文字稿+会后录像。


3、关注大学糖客服的朋友圈,每天会有推送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助行动直播回顾 | 江文贤:咨询师如何在心理急救中照顾自己
周励志: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些伦理议题
据说所有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都看过这篇文章
在医院做了七八年心理治疗师,最近辞职了,给大家...
大津秀女讲座:慢性病的心理干预(精品逐字稿)
​一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访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