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析技巧:移情和防御机制

编者按:阅读精典研究是一个需要不断咀嚼的过程,背后是观点,是态度,是时代背景下尝试规范心理治疗的过程,也是对规范和权威修正的过程。我们所谓的学习,其实更多的是淹没在现象之中分身乏术时,寻找一个可以参照的对象。但是,这些研究警示我们”求真的路上永远是孤独的“,在抬头寻求榜样的光芒之余,不妨低头趟一趟寂寞的河流。



1943年10月25日

文字源于网络



为了要探究技巧上的差异,我们必须先讨论我们如何运用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分析潜意识的心智历程、移情、阻抗和潜抑、婴儿期的性特质和俄狄浦斯情节等现象时所采取的方式。既然大家一致认为每个人所做的第一篇声明应该力求简短,所以在此我仅将说明我的技巧的两个特色。但即使如此,我也只能长话短说。


从治疗儿童的经验中,我得到了若干结论。这些结论或多或少影响了我治疗成人的技巧首先我要谈的是移情。我发现由于儿童会用佯装冷漠等方式来掩盖他们的焦虑和敌意,因此他们的移情(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从治疗开始之际就很活跃。同样地,在成人的案例中(经过必要的修正),我也发现他们一开始就会有某种移情现象。因此我才在分析的初期就做出移情诠释。

根据我的经验,在病人接受分析的过程中。移情现象充斥病人的实际生活。当分析的情境被确立后,分析师便取代了病人原来的移情对象,此时,正如我们所知,病人也再度以他在原来的情境中所采用的防御来处理这些重新出现的感觉与冲突。因此他一方面在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中重新经历了他先前的一部分感觉、幻想与性欲望,另一方面则将其他部分从分析师的身上转移到其他人和其他情境上,使一部分的移情现象从分析的情境中转移了出去。换句话说,就是病人在分析之外的情情景中“行动化”他部分的移情感觉。

这些事实对分析技巧有重要的影响。依我看来,病人在意识中所表达或显示出来的关於他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只是他对分析师的感觉、想法和幻想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其他部分都必须靠分析师从病人的潜意识材料中发现出来。其技巧是透过诠释的方式追踪病人如何以各种方式逃避在移情情境中再现的冲突。透过这种扩大应用移情情境的方式,分析师会发现他在病人的心目中扮演了各种角色。他不仅代表了病人过去与现在生活中所实际存在的人物,也代表了病人从早期起即加以內化並从而构成他的超我的一些对象。藉此我们得以理解並分析病人的自我、超我、性欲和伊底帕斯情结的开始与发展。


如果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一直以移情情境为依据。则必然不敢忽略病人过去与现在的实际经验,因为我们会一再透过移情情境这媒介看到这些经验。

只要我们以前后一贯的方式诠释现实与幻想及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交互作用,则移移情境与感觉就不会变得模糊难解。

意识与潜意识历程之间及幻想的产物与现实的认知之间不断互动的现象,在移情情境中获得完全的展现。此时我们会在分析过程中的某些阶段看到病人从其实的经验转移到幻想情境,接著又转移到內在情境( internal situatìons) (此处我指的是病人感觉客体世界在能他自己里面),然后又再度返回外在情境,这些后来可能会以真实或幻想的样貌出现。这种摆荡的现象与分析师在病人心目中,忽而表征真实人物、忽而表征幻想人物、忽而表征外在人物、忽而又表征內在人物有关。

关于移情情境,还有一个面向是我应该特別强调的。分析师在病人心智中所表征的人物总是属于某些特定的情境。唯有考量这些情景,我们才能了解病人转移到分析师身上的感觉是属于何种性质,以及其中蕴含了什么意义。也就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在任何一个时刻中分析师不自觉地在病人心智中所表征的人物,以期发现病人在早期情境中(这些情境当中总是有现实的成分,也有幻想的成分)所曾有过的幻想和欲望,因为这些幻想和欲望在后期的情境中会再度出现。

此外,在这些特定的“情境”中,分析师以外的人物也被纳入了病人的移情情境。也就是说,这样的情境並不单单是病人与分析师之间一对一的关系,而是更复杂的一种关系,举个例子,病人可能对分析师怀有性的欲望,并因此同时对另外一个与分析师有关的人(如另一名病人、分析师屋里的某个人或病人在前往分析是处途中所遇见的某个人)产生妒意或恨意,因为他能将后者想像成一个比较受到分析师青睐的对手。藉此我们可以发现病人最初的客体关系、情感和心理种突,对于其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并根据他的性欲、症状、个性和情感态度所形成的背景来透视他过去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与关系。


在此我要强谓一点:在移情的情境中,如果我们一方面了解病人的感觉和幻想、一方面也去探望他当时所置身的特定情境,我们便能够让病人明白为何他会有过去那些经验。


现在我要谈谈我分析防御机制的技巧(这当然与阻抗的分析有关,不过这並不是我的重点)。由於分析儿童的关系,我对人最初的客体关系有了更充分地了解,对于焦虑、罪恶感与矛盾的起源也有了新的体察和认识。这些了解与认识使我得以发展出一种分析两岁以上儿童的技巧。这种技巧不仅为精神分析的治疗与研究拓展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领域,对分析成人的技巧当有很大的影响。“人会因为对于自己爱的对象怀有摧毁冲动,而产生焦虑与罪恶感。”这个观点让我在治疗成人时会特別注意焦虑与罪恶感的问题,並认为防御机制主要是自我发展出来、用以对抗前述焦虑的一种技巧。

从这个观点分析焦虑、罪恶感与防卫机制,使我也逐渐对其他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包括更广泛地分析病人的幻想生活、潜意识、防御机制和自我,意指病人的整体。根据我的经验,这种方式不仅不会与彻底分析性欲的做法有所冲突,反而可以为后者铺路。因为,因破坏摧毁冲动而引起的焦虑往往会影响性欲——有时抑制性欲,有时则增强性欲。因此性欲的变化与早期焦虑密切相关。唯有了解这些焦虑,我们才能充分明白病人的性欲发生变化的原因。

在某些成人病例中,我们可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不出病人有明显的焦虑现象,也无法诱导他显露內心的焦虑。根据我的经验,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分析时便只能透过各种素材探究他对抗焦虑和罪恶感的防御。我们对病人早期的防御机制知道得越多,就越能找出这些机制,也就越能看清后期的防御机制在病人身上所产生的作用,如此我们才能了解他心中究竟隐藏着何种焦虑、罪恶感及抑郁等感觉。当然,这种处理焦虑和罪恶感的技巧只是一个最高指导原则,在治疗不同疾病时,我会使用不同的技巧。我更希望能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以上,但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只能陈述我大体上所遵循的原则。

<图文来自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投射性认同的三次转向:内涵演变与概念比较
如何在心理咨询中理解和运用沉默 | 国外高影响力论文翻译
移情的本质和理解
你是自恋型自虐人格吗?(内附评估参考标准)
心理治疗倾听的四个角度
克莱因学派的分析情境:此时此地的联结与阻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