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人宣称用了他的产品糖尿病可以不吃药、不打针,一定要小心

本文作者

胡新林: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疾病科护士长,糖尿病专科护师。

王颜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听说这里有治疗糖尿病的药,就去买一些试一试;听说那里有治疗糖尿病的偏方,不远千里赶赴求药。哪里搞活动,就去买来一堆药。总是被商家牵着鼻子走,买了不吃可惜,吃了也没有取得想象中的好效果,下次有了还是忍不住要去试一试。一些患者几乎成了各种广告药、偏方药的试药员。曾有患者购买了两盒某种特效降糖药,服用后发现血糖下降明显。正好商家又做活动“买两盒送一盒”,于是又购买了八盒,花了近万元。服用一段时间后,患者出现了很多不良反应,再去找商家时,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重点提示:不要把自己当作试药员。

这样一次次的购买广告药、偏方药,给自己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还有药物对机体,如肝肾功能的损害。更有因此而中断原有规律的治疗,造成病情反复波动者,如果重新走向规范治疗的轨道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

广告药、偏方药不仅伤身,而且会给患者心理带来伤害。购买广告药、偏方药的患者,大多抱着极大的希望,但是最后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失望、沮丧,留在内心的阴影很长时间难以抹掉,直接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以及对待疾病的信心。

重点提示:跟着广告买药吃,危害颇多。

到医院看病开药,医生是针对不同的患者开出不同的处方,一般1型糖尿病确诊以后,由于胰岛功能很差甚至完全衰竭,主要依靠注射胰岛素治疗,很多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降糖药并不适合1型糖尿 病患者。然而,凡是搞活动、做促销的降糖药,也就是所谓的“广告药”,从来不问患者是糖尿病的哪种类型,病情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只要是糖尿病,都会建议患者购买服用。对于这类声称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药物,大家选择要谨慎。宣传得越神奇的,越是值得怀疑。

重点提示:药物选择应对症,广告药并不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

案例:轻易服用广告药。

患者,女,50岁,糖尿病病史20年,注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一直比较平稳。某日患者通过广告知道有一种药物可以降低血糖,不再需要注射胰岛素。考虑到每天注射胰岛素比较麻烦,听说以后再也不用打胰岛素了,患者马上拨打电话订购了一大盒药物。吃了几天以后,患者逐渐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专家点评:不要轻信广告药,更不要随意中断规律的治疗。

患者及家属怀疑本次购买的广告药是假药,或许是药物中毒,于是紧急联系药物销售人员,销售人员无法提供有关药物成分等具体信息。在疑惑和紧张中,患者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在此,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特别是病史较长,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广告药,更不可随意中断规律的治疗,如这位患者停用胰岛素治疗,更改治疗方案前最好征得原有诊治医生的意见。

案例:服用病友推荐的偏方药。

患者,男,43岁,糖尿病病史2年,平时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因为处于事业上升期,难免应酬,所以血糖控制不佳。后来听了病友的推荐,开始服用当地老者自己配制的据说“降糖效果特别好”的偏方药,某日突发低血糖昏迷,幸亏家人及时发现后送往医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点评:自制偏方药,成分不明,不要盲目服用。

提高降糖效果,一些自制偏方药会加入一些低价的或者已经趋于淘汰的降糖药,比如优降糖或降糖灵,降糖虽然效果明显,但是副作用也很大。医生建议患者不要继续服用自制偏方药,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违背了用药安全第一的原则,这种自制偏方药没有成分、剂量、用法、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说明,药物的安全性不能保证。其次,自制偏方药往往工艺粗糙,药物配制时剂量分配不均匀,很容易导致患者血糖大幅度波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降糖药?
磺脲类降糖药的适宜人群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降血糖有“五大坑”,若都避开,安心降糖
糖尿病药物治疗
刚发现糖尿病要不要打胰岛素?
治疗糖尿病吃什么药比较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