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不守规则的独行侠

昨晚7点多,收到世纪文景的邮件,内容是彼得·汉德克的资料包。我意识到,他获奖了。

2016年彼得·汉德克曾造访中国,去了上海、北京及乌镇。他带来了一本形式奇异的书——《痛苦的中国人》中译本,由一篇小说和三篇游记组成。不过,媒体却习惯性地聚焦他那部写于整整四十年前的作品——《骂观众》。

图片由世纪文景提供

1966年,身为奥地利“格拉茨文学社”领袖的汉德克,发表了剧本《骂观众》。在这部破天荒的话剧作品中,彼得·汉德克摒弃了场景、情节、人物、对白、戏剧冲突等传统形式。观众一进入剧场,就要面对演员持续不断、铺天盖地的“痛骂”。

论对戏剧的颠覆,彼得·汉德克一出手,就超过了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而且,他不止敢骂普通观众。同年4月,德语文学团体“四七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举行聚会,彼得·汉德克出席。他当场指着一众文坛大咖,批评他们题材保守、语言陈腐。座中就有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语文学重镇君特·格拉斯。

对了,那天彼得·汉德克留长发、穿皮衣、戴原片墨镜,非常的披头士。后来他坦言,《骂观众》的灵感,就源自披头士的《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图片由世纪文景提供

都说岁月是一把杀猪刀,但这句谶言,在彼得·汉德克身上失效了。三年前的中国之行,出现在中国读者眼中的他,脸严峻陡峭,灰白头发披肩,身材保持之好令油腻中年男羞愧难当。重要的是,话锋犀利依然。

例如,当媒体问他如何看待托马斯·曼时,他如此评价这位二十世纪德语文学的重要作家:“我不喜欢那种讽刺,不喜欢那种屈尊将就、内容无知的文章。那些文章确实有些技巧,不过实质上毫无生气。”

座谈会上,看到中国嘉宾的身份,他半开玩笑地说:“我才知道,在中国,文学评论竟然能成为一个职业。”

那段时间,恰逢诺贝尔文学奖颁出,赢家是美国摇滚诗人鲍勃·迪伦。媒体当然要问彼得·汉德克的意见。这位老侠客一点不留情面:“这是个巨大的错误!鲍勃·迪伦确实很伟大,但他的歌词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诺奖评委的这个决定是在反对阅读,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

不过,以上其实也不算什么。毕竟怼天怼地的文人我们见多了。不是有句老话么,诗人是疯子。彼得·汉德克曾说自己的剧本本质上是史诗,并且他的确写诗,出版过诗集《德国诗》和《内在世界之外在世界之内在世界》。诗人疯言疯语,再正常不过了。

图片由世纪文景提供

真正让彼得·汉德克引发巨大争议的,是他针对现实所发的言论。

事实是,彼得·汉德克从来不是一个“安分”的纯文学作家。他不会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漠然视之,不会用沉默收藏自己的看法。在这一点上,彼得·汉德克倒是同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颇有相通之处。后者近年来对阿拉伯文明日益激烈的批判,使他饱受攻讦。

彼得·汉德克的争议点则在于如何对待塞尔维亚。

1991年6月,南联盟中的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与克罗地亚共和国单方面宣布独立,南斯拉夫内战爆发。对这场战争,西方舆论普遍站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一边,而齐声谴责坚持南联盟统一的塞尔维亚共和国。

彼得·汉德克却逆流而行。1995年11月,他同妻子和两位塞族朋友前往塞尔维亚旅行。回来后发表长篇游记《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公开支持时任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

这篇政治不正确的文章发表后激起强烈反弹,媒体上一片责骂声。

图片由世纪文景提供

但彼得·汉德克决意将彪悍的人生进行到底。1999年3月开始,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空袭,是为科索沃战争。期间彼得·汉德克冒着轰炸,两次穿越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抗议姿态异常鲜明。他还为南联盟写了个剧本《独木舟之行或者关于战争电影的戏剧》,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皇家剧院上演。同时,为了抗议德军参与轰炸行动,他退回了1973年颁发给他的毕希纳文学奖。

根据此次见闻,彼得·汉德克于2000年撰写旅行随笔《在泪水中质问》。质问谁?当然是西方霸权主义。这显然不是一时冲动。2001年前南领导人米洛舍维奇遭逮捕,被移送到海牙国际法庭。彼得·汉德克旋即发文,抨击海牙法庭毫无公正性可言。米洛舍维奇逝世后,彼得·汉德克出席了他的葬礼。

凡此种种,都让彼得·汉德克成为舆论的靶子。他被描绘成“种族仇恨与暴力的传播者”“大屠杀的否定者”。他的一些演出被取消,还错过了好些文学奖。

2016年访沪期间,彼得·汉德克曾就此阐明了立场:“我是第一个站出来说,我们也应该听听塞族的声音……当时有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其实是能坐下来和谈的,而不是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那些为南斯拉夫而写的作品,彼得·汉德克明确表示“感到很骄傲”。至于来自舆论的攻击,他只是耸耸肩,说这都是媒体和政客玩弄的套路,民众不过是跟着起哄罢了。

图片由世纪文景提供

当然,我们也不用夸大西方主流社会对彼得·汉德克的攻击。遭受口诛笔伐的彼得·汉德克,不需要以削减言论尺度的方式,保住发声渠道。实际上,他的写作空间一直是得到保障的。他的文学成就也从未因其政治立场而被否定。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语文学重要作家耶利内克,就称赞彼得·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进入21世纪,德语文学的几个重要奖项,也连续找到了他:2007年的海涅奖,2008年的托马斯·曼奖,2009年的卡夫卡奖……

2019年10月10日,瑞典学院公布了2018、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给后者的颁奖词为:“他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

究竟有着怎样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话不多说,直接阅读作品,才是进入一位伟大作家的最好方式。

附录:彼得·汉德克年表

1942

12月6日,彼得·汉德克出生在奥地利克尔滕州的格里芬。母亲玛莉亚·汉德克出生于克尔滕州一个斯洛维尼亚族家庭,其丈夫布鲁诺·汉德克是一个驻扎在克尔滕的德国下级军官,来自柏林。汉德克的生父是德国国防军军官埃利希·勋纳曼。

1943

汉德克的两个舅舅在战争中阵亡。

1944

母亲带着汉德克前往柏林寻找丈夫,同年又回到格里芬。

1945

战争结束后,母亲又带着汉德克前往柏林,寻找从战争返回后生活在那里的丈夫。

1947

妹妹莫妮卡出生。

1948

6月间,全家从东柏林回到克尔滕,居住在外祖父母家里。同年秋天,汉德克开始上小学。

1949

弟弟汉斯·格奥尔格出生。

1954

汉德克转学到坦岑贝格天主教寄宿中学读书。

1957

弟弟罗贝特出生。全家搬到自己新建的住房里。

1959

6月13日, 在《克尔滕大众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无名的人》。学期中间离开坦岑贝格天主教寄宿中学,进入克拉根福特联邦高级中学就读,每天乘车往返于格里芬与克拉根福特。相继在《克尔滕大众日报》上发表习作。

1961

中学毕业。夏天第一次与生父见面。秋天开始在格拉茨学习法律。

1963

开始创作小说《大黄蜂》。结识了文学杂志《手稿》的主编和作家克雷利兹。为施泰尔马克广播电台撰写文学节目。

1965

德国苏坎普出版社接受出版小说《大黄蜂》。中断学业。与女演员利普伽特·施瓦茨相识。

1966

《大黄蜂》出版,汉德克崭露头角。在普林斯顿举行的“四七社”会议上,汉德克以其剧作《骂观众》一举成名。6月8日,《骂观众》在法兰克福首演,导演是克劳斯·佩曼。8月间,他和利普伽特·施瓦茨一起从格拉茨移居杜塞尔多夫,从此长达7年之久生活在联邦德国和柏林。

1967

与利普伽特·施瓦茨完婚。短篇小说集《监事会的欢迎词》在萨尔茨堡皇城出版社出版。获得盖哈德·霍普特曼-文学奖。发表别具一格的侦探小说《推销员》。

1968

5月11日,《卡斯帕》在德国法兰克福(导演:克劳斯·佩曼)和奥本豪森(导演:贡特·比西)同时首演。

1969

移居柏林。女儿阿米娜出生。发表诗集《德国诗》和《内在世界之外在世界之内在世界》。全家移居巴黎。

1970

又回到联邦德国。发表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恐惧》。4到5月间前往美国旅行。11月19日夜晚,汉德克的母亲自杀身亡。

1971

继小说《短信长别》之后,9月发表小说《无欲的悲歌》。

1973

11月,获得毕希纳文学奖。12月,与妻子分手,携女儿阿米娜移居巴黎,直到1978年。

1974

剧本《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在苏黎世首演。维姆·文德斯将作品《错误的运动》搬上银幕。

1975

发表小说《真实感受的时刻》。开始纪实随笔写作,直到1990年7月。参与创立彼特拉克文学奖。

1976

汉德克将自己1976年发表的小说《左撇子女人》搬上银幕。众多电影和戏剧明星出演主要角色。

1978

女儿阿米娜整学年前往柏林,与母亲共同生活。汉德克得以去美国旅行,前往阿拉斯加和小说《缓慢的归乡》的发生地育空河地区。返回时途经纽约,在那里遭遇了一生和创作中最困难的危机,1979年元月在斯图加特拜访了作家汉娜和黑尔曼·伦茨夫妇之后才从中得以解脱。

1979

发表危机和克服危机之书《缓慢的归乡》。8月移居萨尔茨堡。在萨尔茨堡先后发表了《缓慢的归乡》系列其他作品。

1980

首次翻译斯洛文尼亚文学作品,从此开始了多种多样的文学翻译。

1982

剧本《论乡村》在萨尔茨堡戏剧节首演。

1983

发表小说《痛苦的中国人》。

1984

发表小说《圣山启示录》。

1985

汉德克将法国作家杜拉斯的作品《La Maladie de la Mort》搬上银幕。拒绝了奥地利工业联合会颁发的安东-维尔德甘斯文学奖。

1986

发表小说《重现》。黑贝特·伽姆佩与汉德克的谈话录问世。

1987

女儿中学毕业。汉德克秋天环球旅行。

1988

养父布鲁诺·汉德克去世。

1989

发表小说《试论疲倦》。

1990

元月16日,《问题游戏》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导演:克劳斯·佩曼)。在巴黎西南边缘的沙维勒买了一栋房子,夏天搬入其中。结识了女演员索菲·赛敏,她于来年也搬到沙维勒居住。发表小说《试论点唱机》。

1991

女儿雷奥卡迪出生。6月25日斯洛维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在斯洛维尼亚开始了南斯拉夫战争。发表作品《梦幻者告别第九国度》(连载于7月27和28日的《南德意志报》上)。在所有从此之后创作的作品中,到处都“潜在着战争的现实”。发表小说《试论成功的日子》。

1992

5月9日,《形同陌路的时刻》在维也纳皇家剧院上演(导演:克劳斯·佩曼)。

1993

3月,生父埃利希·勋纳曼去世。

1994

汉德克把作品《不在场》搬上银幕,由妻子和众多明星担当主要角色。发表小说《我在无人湾的岁月》。

1995

11月,与妻子和两个塞尔维亚朋友一起前往塞尔维亚旅行。从此以后,每年都多次去昔日的南斯拉夫旅游。

1996

在《南德意志报》上发表塞尔维亚游记。汉德克对媒体语言和信息政治的批评引起世界范围内媒体的激烈反应。

1997

“国王戏剧”《筹划生命的永恒》在维也纳皇家剧院上演(导演:克劳斯·佩曼)。发表作品《黑夜离家》。

1999

3月24日到6月10日,在北约空袭的日子里,汉德克两次穿越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旅行。6月9日,他的南斯拉夫戏剧《独木舟之行或者关于战争电影的戏剧》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导演:克劳斯·佩曼)。为了抗议德国军队参与轰炸这两个国家和地区,汉德克退回了1973年颁发给他的毕西纳文学奖。

2000

发表1999年两次穿越南斯拉夫之行的随笔《在泪水中质问》。

2002

发表小说《图像消失》。发表文章,批评海牙战争罪犯法庭。

2003

获得萨尔茨堡大学名誉博士。《蓝色的地下》在维也纳戏剧节和柏林剧院上演。

2005

在《文学》杂志上发表《间接见证人关于米洛舍维奇审判案的报道》。

2006

3月18日,参加米洛舍维奇葬礼。媒体对此反应强烈,他的一些剧作演出因此被取消。杜塞尔多夫市政府拒绝支付授予给他的海涅文学奖奖金。

2007

2月17日,《迷路者的踪迹》在柏林剧院首演(导演:克劳斯·佩曼)。获得柏林海涅文学奖。汉德克将50000欧元奖金赠送给科索沃的一块飞地。5月6日,《迷路者的踪迹》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

2008

剧作《直到岁月淘汰你们或者质问光明》在萨尔茨堡戏剧节首演。获得巴伐利亚艺术研究院颁发的托马斯·曼文学奖。

2009

汉德克获得了卡夫卡文学奖。发表作品《Velika Hoca的布谷鸟》。作为首位外国人,汉德克获得了塞尔维亚文学勋章“拉扎尔国王金质十字勋章”。

2010

奥地利联邦总统费舍尔接见汉德克,并且许诺在他返回家乡时给予支持。剧作《风暴依然》问世。

2011

发表小说《伟大的事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分享|作家彼得·汉德克
谁在骂观众——汉德克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电影渊源也很深
2019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这个世界中的“另类”
人不轻狂枉少年: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德·汉德克前身是诗人,1983年就亮相《诗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