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级教师蒋军晶:怎样帮助孩子掌握阅读策略

在阅读策略方面,我们在聊书的过程中,要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并帮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它们。

1.正面示范——教更下位的方法

在帮助读者形成“整合资讯”的阅读策略时,有五种非常具体的方法:

略去不相干的资料;

略去重复的资讯;

把资料分门别类;

试着找出文本中表现主旨的句子,利用它们做概述;

如果找不到表现主旨的句子,就自己动手写。

一个读者面对一个阅读中的难题时,如果有全套的修补方法可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形成了某种阅读策略。

任何一种阅读策略,我们都可以梳理、归纳它下面有哪些具体的方法,甚至追究方法下面有哪些更细致的技巧。例如:

理解词语

利用前后文线索,推想意义。

重读句子,寻找可以提供线索的想法与字词。

找出该词的词根,思索其意义。

通过回忆那个字曾经出现的情境或书籍……

预  测

根据题目预测。

根据目录预测。

根据自己对作者的了解预测。

根据书中的照片或插图预测。

根据故事的逻辑预测。

根据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预测。

重  读

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读自己不懂的部分。

重读感觉重要的部分。

重读令自己感动的部分。

重读印象不深的部分。

因此,教阅读策略,在教学层面,对孩子们帮助最大的做法就是教他们一些更下位的具体、实用的方法。

2.大声思维——让孩子看到你思考的过程

阅读策略是非常难教的。

第一个原因是阅读理解的过程非常复杂,每一个阅读理解过程中,都有多种阅读策略夹杂在一起。例如,如果我们想要了解阅读的内容,我们不可能只运用联结的策略,或者只运用摘要的策略,或者只提出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运用各种策略,而且要依照文本的要求和我们的知识持续做修正和调整。

第二个原因是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微妙的、难以定义的过程,不容易察觉,也很难记录。

即使这样,我们也必须直接告诉孩子们要怎么做,并让他们明确地看到我们这么做。这样,他们才会应用。

那么,怎样做才是直接、明确的示范和介入呢?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们明确地看到我们的阅读思维呢?

“大声思维”是可以考虑的一种方式。所谓“大声思维”,就是把原本无声的、快速的、复杂微妙的思考,放声说出来。

我特别喜欢这首诗的题目——“让我们每个人都来种棵树”。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呢?我经常用替换的方法去发现。如果把这个题目改成“让我们都种棵树”,意思是一样的,但语气却硬硬的。如果改成“今天请你种棵树”,客气是客气了,但感觉怪怪的,看到这个题目的读者一定会想:凭什么你站在旁边看着我们种树?所以,想来想去,必须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来种棵树”。

你可以顺着这个题目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种树?看了诗的题目后不一定要急着往下读,我们可以“预测”一下诗人会怎么解答。“预测”,无论是读诗还是读小说,都是很不错的方法。让我们每个人都来种棵树,是为了净化空气?是为了美化环境?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这些都不像诗的回答。很像诗的回答应该是怎样的呢?

诗人告诉我们,之所以要种树,是因为我们要过一种有树的生活。有树的生活是很有意思的生活,可以荡秋千,可以捉迷藏,可以在林荫下吃冰激凌……当我们知道有树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的时候,即使没有树了,即使我们住在三楼,没有院子,没有空地,我们也会知道,我们想要的快乐是什么。

上面就是我跟孩子们一起读管管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来种棵树》时的一段“大声思维”。这段“大声思维”示范了整个读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又具体强调了一些读诗的方法。

例如,“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呢?我经常用替换的方法去发现”。又如,“你可以顺着这个题目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种树?看了诗的题目后不一定要急着往下读,我们可以‘预测’一下诗人会怎么解答……”

也就是说,好的“大声思维”需要用上这样的“连接语”,加强示范性。下面这些“连接语”就是我在示范整本书的阅读经验时经常用到的。

我觉得好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之前看过这个字。

这一点儿都不合理。

我最好把这部分重读一遍。

难道这个问题不管了?

…………

3.阅读单——将策略显性化

如果你的阅读单永远是一成不变的“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段”等填充项,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把它视作一项任务——一项无趣的任务。

事实上,阅读单是很有用的。设计得好的阅读单,就像思维导图一样,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可视化的“阅读、思考的过程”更有利于理解、记忆以及迁移。在教阅读策略时,可借助一些阅读单,如情节梯、范恩图、意见椅、角色地图等。

下面这张阅读单主要是让孩子们练习“比较”这种阅读策略的。其中两个圈表示两个子集合,中间的集合就是两者兼具的内容,两边的大半部分表示两者不同的地方。

我们用这样一张阅读单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简单明了。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仅仅把这张阅读单里的空白处填满,而是让他们在填写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图式”。

我在和孩子们聊沈石溪的小说《疯羊血顶儿》时,设计了两张阅读单,其中第一张阅读单是让孩子们练习“统整分析”这一阅读策略。阅读单的中间是主干问题——“盘羊的哪些特点保证了它们这个族群能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生存下来”。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读整本书,分析、整合分散在书中各个角落里的零散信息。例如,盘羊警觉、跑得快、幼稚态短、分娩期可以调节、和平型争偶……填写这样的阅读单可以唤醒孩子们已有的零散认识,让他们形成较为完整的某个概念或概念群。

文章来源 | 节选自源创图书《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蒋军晶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孩子阅读量很大,却写不出作文
压轴题的抢分妙招,高考至少多得20分
多些问号,鼓励孩子开放思维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技巧大汇总!顺利度过承上启下的三年级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