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的婚姻都是“吵”出来的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

《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

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 来自水木君说 00:00 22:02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贝克斯顿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以每天30 美元的价格雇了20名被试者,安排他们住进了装有隔音装置的小黑屋里。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他又让被试者带上了棉手套。除了进食和排泄的时间,20名被试者必须24小时躺在床上,营造出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的状态。

结果,尽管这项实验的报酬很高,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够在孤独实验中忍受3天以上。被试者们在最初的8小时还能撑住,这之后,有的人就开始吹起口哨或者自言自语,有的人则辗转反侧、烦躁不安。

在这种状态下,让他们做出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不能集中。不仅如此,那些咬牙坚持到第4天的被试者,竟然出现了双手发抖、不会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等症状。

这就是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它告诉我们,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需要积极的人际关系。

可是,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要求学这个、学那个,就是从来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处理好人际关系,导致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会陷入各种麻烦。

我们今天共读的这本《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给苦于人际关系的朋友带来了福音。这本书以扎实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聚焦人际关系的种种症结,深刻剖析了人际关系中的细微之处。并且由表及里,帮助我们找到影响人际关系变化的本源。

本书的作者是朱瑟琳·乔塞尔森博士,美国著名临床心理治疗师,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心理学经典,一起去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激情:如何让爱燃烧得更长久?

美国作家安·兰德斯曾写过一首有关爱情的小诗:“如果爱情是燃烧的友谊,当火焰燃尽,淬炼出的就是平凡中的永恒。当左手握住右手,才是两人生死不离的开始。”

这首诗说出了一个道理:绝大多数人的激情膨胀于恋爱季节,然后慢慢就凋谢了。激情如果在经过岁月的磨砺后,还能保持活力,那么穿过平凡日子的激情就会由此而辐射到生命的广阔领域中。

不可否认,激情在爱情这种亲密关系中,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三元理论”,他认为三种不同的因素能够组成不同类型的爱情。

第一个因素就是激情,是以身体欲望刺激双方为特征。激情的形式常常表现为对性的渴望。在恋爱关系中,从伴侣那里得到满足的任何强烈的情感都属于这个级别。

爱情的第二个因素是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和支持等特点。

第三个因素是承诺,包括把自己投身于一份感情的决定以及维持感情所付出的努力。

在这三种因素里,承诺是理性的,亲密是感性的,而激情是动机性的。其中,激情可以制造热度,亲密可以带来温暖,承诺则会带来安全感。

这三个维度的因素,还会以不同形式的组合,衍生出喜欢、迷恋、友伴等模式。

不仅如此,这三个维度的因素还会随着时间的发生而变化,让亲密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三种因素中,激情是变化最快的,也最难控制的。

比如说,在英国就有一项调查:关于浪漫的感觉究竟能够维持多久?答案是2年6个月。

英国的一家调查公司,对6000对亲密关系超过7年以上的伴侣,进行了细致的访问。他们发现充满激情的亲密关系,一开始是非常让人开心和幸福的,但是时间越久,激情的作用就开始下滑了。

我们打个比方来说,激情的状态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急速坠落。我们以为自己在高高的云端,可冷不丁地就从云端跌到了泥地里,激情燃烧的岁月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做出结婚或者同居的决定,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激情燃尽的岁月呢?也就是说,我们到底该怎么处理好激情褪去的亲密关系呢?

在《我和你》这本书中,作者给我们支了一招:当激情逐渐燃尽,我们要设法把亲密和承诺两种因素结合起来,让双方以友好伙伴的关系,来共同经营感情。

同样是一项来自美国的调研,这项研究调查了结婚20年以上的夫妻,在问及他们的婚姻为何得以持久维系时,他们给出了最多的两个理由:

我们的爱人是我最好的朋友;第二,我很喜欢我爱人这个人。

这其实就是伙伴式的爱,这种类型的爱会集中体现在长久而幸福的婚姻中。虽然年轻时的激情已经渐渐消失,大脑里的多巴胺已经所剩无几,但是,亲密爱人之间反倒更加相亲相爱。

因为亲密比激情更稳定,友伴比浪漫更加靠谱。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亲密和激情有关联关系,所以爱人之间成为好朋友也有助于保持激情。

总之,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以享受激情,但请不要把激情作为亲密关系的基础。我们可以试着与爱人培养一种友情,努力保持彼此的新鲜感,抓住每一次机会和你的爱人分享新鲜好玩的东西。

有一天,当你对爱人热切的渴望逐渐演变成平和但深切的感情,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了一个幸福的爱人。

共情:如何成为善解人意的高手?

有一家婚恋公司曾做过一个调查,他们询问了近1万名未婚男性:你想找的女朋友或未来的妻子最重要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大多数男性的回答是:贤惠温柔,善解人意,漂亮大方。

在人们择偶的过程中,大多数人的择偶条件,特别是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里,一般都少不了“善解人意”,而女性也会要求男性能够包容自己、理解自己,这和男人们的“善解人意”如出一辙。

那么,到底什么是善解人意呢?善解人意又有什么用呢?

实际上,善解人意的能力就是共情的能力,就是经常可以理解对方感受的能力。特别是当另一方内心有糟糕感受的时候,共情能力强的人呢,就会让对方感到自己被理解。这实际上,就是在给对方接纳和认可,让对方感受到来自爱人的支持和安抚。

比如说,婴儿在没有学会说话之前,和自己的父母沟通基本上都是依靠共情,他们会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声音表达自己的诉求。那些共情能力强的父母,就会通过孩子的表情、动作和声音感受到孩子需要什么。

刚刚睡醒的婴儿,独自一人躺在摇篮里乱动,这很可能是婴儿感觉了独自躺在摇篮里很不安全,渴望到妈妈的怀抱里寻求安慰和保护。如果婴儿的妈妈能够意识到婴儿的这个需求,就会把他从摇篮里抱出来安抚,婴儿就会立即感觉到他是安全的。

在这个例子中,父母能否敏锐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并及时满足,关系到孩子未来安全感的形成,而父母这种能敏感地觉察孩子需求的能力,就是共情的能力。

好了,既然共情的能力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先关注“情”,再关注“事”。也就是说,要先关注对方的感受,然后再关注事实。

举个例子来说,妻子下班回家非常失落,丈夫看到妻子心情不好,通常会关心一下:“亲爱的,你怎么了?心情好像不好。”“我今天心情糟透了,都是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妻子向丈夫抱怨道。

丈夫继续说:“工作上发生什么事了?”“我今天把文件打错了一个数据,领导对我大发雷霆。我是做错了事,可至他于这样吗?”丈夫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了:“怎么不至于?你做错了事,就该受到批评。我要是你们领导,我也会批评你。”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这位妻子,听了丈夫这么说会是什么感受?我想很多人会非常生气,在单位里不被领导认可也就算了,好嘛,回到家还要被自己老公否定,这位妻子的心情一定会更加糟糕。

那么如果是一位会共情的丈夫,他可能会这么说:“你感觉自己只是偶尔做错了一件事,领导就冲你发火,完全忽略了你的感受,也忽略了你不是故意的,所以你才这么难过,对不对?”这种提问,其实就是丈夫在接纳妻子的情绪,而不是挑妻子的错。

接下来,丈夫可以继续启发妻子:“以前你做错事,领导也这么发火吗?”妻子就说:“不是的。”丈夫可以继续问:“那你觉得领导为什么今天就发火了呢?”妻子会说:“可能最近部门的业绩不好,他的压力也挺大的。其实,我觉得领导很不容易,管着这么大的一个团队,还得为我们的业绩下滑担责任。”

这样一来,丈夫以高超的共情能力,引导妻子说出了领导今天发火的核心原因,可能就是最近业务压力太大,让妻子能够更加理解领导。妻子那种难过的心情,也会慢慢得到安慰。

依恋:如何更好地释放自己的爱?

请设想一下:曾经亲密的恋人和你分手后,不停地给你打电话、发微信,要求复合。还会发动你的家人或者身边的朋友来劝你,想尽各种办法要和你见面,甚至用割腕、上吊等极端手段来威胁你。这种死缠烂打的恋人,这种想分都分不了的爱情是不是挺恐怖?

更有甚者,很多人求爱不成就采用恶劣手段进行报复,比如泼硫酸让对方毁容,挥刀把对方砍伤,像这样的吓人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实际上这些过度爱恋对方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属于依恋心理;如果依恋的一方对另一方做出极端的事情,就是一种病态的表现。那么,依恋这种心理模式是如何产生的呢?

大家都知道,人类的生命起源于妈妈的子宫,那里既安全又舒适,寄托了我们对关系的最初印象和最初感受。可是,当我们出生后,就要离开了妈妈的子宫,我们的生命就要开始第一次分离,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

从出生开始,婴儿就有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们需要吃喝啦撒睡,当欲求得不到满足时,婴儿就会嚎啕大哭。如果家人及时回应了婴儿的需求,他们就会回到温暖、安全的状态;但是如果没有人搭理这种欲求,婴儿就会在潜意识中产生被遗弃的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经历更多的分离。当小婴儿长大成人,他们的生存的需求越来越多,不能被满足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心中累积的恐惧和被遗弃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多。

而人类成长的过程,就像独自去外面的世界历险,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困难和失败。感到害怕时,我们就会跑回家,因为家在我们心中就如同妈妈的子宫一样安全和温暖。

在健康的原生家庭里,父母会给孩子源源不断的爱、关心和支持,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坚持探索。这时孩子知道父母会在背后支持他,就会逐步建立起自信和对他人的信任,从容地度过每一次分离。

可是,在糟糕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并不会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甚至常常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无端打骂、肆意凌辱等。当孩子得不到及时、良好的回应,孩子就会越来越绝望,他们会被抛弃感淹没,他们的自信心和对他人的信任也会被破坏殆尽。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表里不一,看上去已经是成熟的大人了,但是内心那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会用一切手段,想要回到安全、温暖的关系中。只不过长大后,他请求的对象改变了,从父母变成了恋人。也就是说,他们会成长为依恋人格。

好,知道了依恋心理的形成机制,那如果我们身边的人不幸有这种人格倾向,我们又该怎么帮助他们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呢?

前面我们提过,依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童年被遗弃的痛苦感受,那么现在你需要直面童年的痛苦。你可以写一封信给你内心的“小孩儿”,在信中你可以把你的痛苦和感受全部写出来,让那个你心中没有长大的孩子得到最充分的释放和救赎。

当你写完了这封信后,你还需要把它大声地读出来,读得次数越多疗愈的效果越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童年的痛苦其实并没有那么恐怖,你已经有能力掌控它,安抚它。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限制依恋的方法。所谓的限时依恋,就是只允许自己在限定的时间里产生依恋的想法。

比如说,你可以每天找一个固定的时间,允许自己彻底地沉浸在依恋的想法中,但是必须要限定自己沉浸的时间长度。比如,第一天你可以给自己三十分钟来想依恋对象,第二天减少到二十分钟,第三天减少到十分钟,这样循循渐进地每天缩短自己依恋的时间。

当你坚持进行这项练习后,就能够逐步控制自己依恋的想法和行为,就可以逐步把依恋对象从心里彻底赶走。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心中总是与一个误区:一提到关系就觉得是暗黑、耍心眼儿。实际上,关系是一个中性的词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

跟父母、孩子要心平气和地商量事情,跟爱人要保持亲密感情,和同事要沟通合作,这里面都有关系在起作用。那么,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处理好一段关系?很多人以为这是年龄到了自然会懂的事情。实际上,很多人活了一把年纪,还是不太会处理各种关系。

《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这本书告诉我们,生活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不断联系的过程,人类就生活在关系之中,在关系中相互滋养,不断成长。学习关系,处理好各种关系,是每个人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当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多方探究了不同关系的面貌,我们就能够更好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最终获得和谐幸福的人际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心理学:婴儿最早期的人际关系,决定他以后的人生?
你是哪种依恋类型?
婴幼儿依恋理论
“孩子越哭越闹就越不能哄,否则会惯坏”正确吗?| 建立依恋关系的科学指南
【测评中心】成人依恋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