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带脉--带脉论(三)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11

带脉论

11,五脏在肋弓上的正确排列顺序

其实,《刺禁论篇》所说的五脏在肋弓上的排列顺序只是一家之言。很显然,这是按照五行分布五方的模式,从脾脏属于中央戊己土的角度所排定的,所以才以脾为之使的名义把脾脏列在了五脏的中央。然而若是从五脏的生理功能的角度,或者从五脏的阴阳属性的角度,也可以是另外的一种排列方式。

《阴阳系日月》: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这就表明,如果按照五脏的阴阳属性进行上下排列,那么位于中间的就应该是肝脏。

实际上,所谓五脏的阴阳属性,又是五脏在生命过程中重要性大小的体现,作用重要的就偏于阳性,地位也就相应的高尚,反之则偏于阴性,地位也就相应的卑下。然而五脏在人体的作用也确实有大小主次的不同,所以,我们不应该按照五行的模式,把五脏理解为五个地位平等的独立体系,而是应该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它们各自地位的高低贵贱。

《五癃津液别》: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那么,按照这种观点,五脏在肋弓上的排列顺序就应该是这样:心脏在肋弓的最高点,即心口窝,至高无上,独一无二,此所以为君主也;肺脏在八肋之端,辅佐君主于两厢,此所以为宰相也;肝脏在九肋之端,协助宰相,统领军政,此所以为将军也;脾脏在十肋之端,卫者,尉也,中层军官,必听命于将军也;肾脏在十一肋之端,主外者,乃谓底层士兵,最为卑贱,只能驻留于城府之外也。

这种排列顺序虽然与《刺禁论》的排列顺序差别不大,只是肝与脾的位置作了相互调换,然而其理论依据已然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那么在针刺这些腧穴的时候,就将因为理论依据的不同导致具体方法手段的不同。

12

带脉论

12,五脏的募穴

根据前文所述,我们知道之通假字,那么,所谓募穴,其实就是膜穴,而所谓膜穴,其实就是膜上之穴。也就是说,古人所谓的募穴,本来就是指位于膏肓(横膈膜和大网膜)之上的腧穴。那么,不在这两个膜上的腧穴就绝对不能称之为募穴,也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又由于膏肓(横膈膜和大网膜)就是带脉之所在,那么,古人所谓募穴,其实也就是指带脉上的所有腧穴。

虽然皇甫士安和王冰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会把五枢列在了带脉下三寸的位置,但是他们分别在《甲乙经》和《素问注》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五脏六腑募穴的记载,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这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募穴和带脉的意义,具有至关重要的帮助。当然,这种宝贵资料的真正内涵,我们应该理解为《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和《中诰孔穴图经》当中所保留下来的古代医经的信息。实际上,关于腧穴的名称、腧穴的经脉归属及其治疗作用,除非地下有更新的发现,我们目前也无法见到比《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或者《中诰孔穴图经》更为原始、更为可靠的资料,所以,就对古医经的保存所作出的贡献而言,皇甫士安和王冰永远都是古医经的功臣,而且当之无愧。

根据《甲乙经》,我们得以知道:心口窝的巨阙穴即为心募(然而他说巨阙在鸠尾下一寸是不对的,其实巨阙就是鸠尾,否则从巨阙到神阙就不够七寸了);期门即为肝募,位置在第二肋端(是从鸠尾下数之第二肋,实乃九肋之端);又:日月,胆募也,在期门下一寸五分;而《气府论》王注:日月,胆募也,在第三肋端(十肋之端);又根据《甲乙经》:章门乃脾募,位置在直脐季肋端(十一肋之端);又:京门,肾募也,在季胁下(十二肋端);又《气府论》王注:章门,脾募也,在季肋端;《骨空论》王注:京门在腰中季肋本挟脊

上述这些关于五脏募穴位置的记载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说明五脏募穴确实都在肋骨之端所围成的肋弓之上,同时也证明了五脏的募穴就是膜穴,而膜穴就是五脏在横膈膜上的根本点。

由此可见,无论《明堂》也好,《中诰》也好,其中确有古医经的遗留内容,也难怪二人奉为圣经宝典。

之所以在五脏膜原之上又多出了一个胆募日月(又名外枢),只是因为胆也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性,从这一点上看,胆又是一个与五脏具有同一属性的内脏。《本输》:胆者,中精之府。是说胆能够储藏六腑所吸收转化的饮食之精,而饮食之精实乃五脏的后天之本,甚至还具有高于五脏的意义,所以,胆募也可以与五脏的募穴并列于横膈膜上。又由于实体解剖中的胆囊紧附于肝脏之下,所以古人就把胆募附在了肝募之下。然而实际上,九、十肋骨之端已经合并为一个端点,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募穴,只是在理论上说,胆募应该在十肋之端。那么,既然在十肋之端又加入了胆募,则脾募章门和肾募京门也就顺次下移至十一肋之端和十二肋之端。然而有的人天生缺一根游离肋,只有十一根肋骨,那么,还是应该以最下面的肋骨之端作为京门的位置。实际上,这也正是《二十八难》所谓带脉起于季胁的本意所在,季胁就是肋弓最下缘,不管它到底是几肋之端。

然而根据皇甫士安和王冰的上述这些记载,就已经能够充分地证明,《甲乙经》所谓中府,肺之募也,在云门下一寸的说法肯定是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实际上,肺脏的募穴应该紧靠在心募的两侧,即第八肋骨之端。

所谓巨阙,本来是形容天子所居。《史记·封禅书》:上书阙下,实乃上书天子。《公羊传·桓公九年》: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词言之。”“即众大之词,故巨阙即指皇庭宫阙也。则所谓期门章门京门者,皆为次第通往皇庭宫阙之门,京门最为在外者,盖皇宫必在京师之中央,而京门实乃京师之总门也。

根据这些募穴的名称,我们也应该悟出一个道理,古人当初命名五脏募穴的时候,其实是严格按照五脏地位的尊卑贵贱顺序,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的规律排列。那么,既然第八肋端之肺募缺名,可据古人的思维规律,命名为朝门。一取就近朝见天子之意,一取肺朝百脉之说,或者不失古意。另外,我们还应该知道,实际上,中府这个名称,原本是国家最高决策机构的意思,相当于后来的内阁,即中央政府也。

13

带脉论

13,五腑的募穴

由于胆募日月已经排列在横向的五脏膜原,则六腑就只有五腑了。按照募穴皆乃膜穴,而膜穴必在膏肓之上的规律,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腑的募穴就应该在纵向的带脉之上,即位于腹部正中线上的肓。

今按《甲乙经》所载,除大肠募穴天枢外,其余四腑的募穴确实皆在腹部正中线,即: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由此可见古人最初对募穴的认定和命名确实是严格按照上述的思路进行的。

然而《甲乙经》谓大肠募天枢在脐旁二寸,肯定又是误本《明堂》所致。因为,实际上,天枢本来不是腧穴名称,而是体表解剖部位的名称,其实就是肚脐的别名。

《至真要大论》: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半,所谓天枢也。

《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

人直立则肚脐居中,故为人身之半,上下之分,则天枢正是肚脐也。

《骨度》:曷骬(即剑突骨)以下至天枢长八寸,天枢以下至横骨(即耻骨联合)长六寸半。

这是标明腹部垂直正中线的长度,则必以体表的显著部位为标记,则天枢代指肚脐之意,可不言而喻。在这里,曷骬与横骨都不是腧穴名称,则天枢亦肯定不会是腧穴名称。

要之,天枢本乃星名,即北斗第一星也。古代的星象家以为北极星是天体的极点和原点,这是因为他们看到整个天体星辰皆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则北极星即为天之太一,古人以为乃天帝所居,因为其较为暗淡,故谓之紫微,而北斗星光耀明亮,则即整个天体星辰的主驱动。《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那么,作为北斗第一星的天枢,当然是最根本的主驱动,故古人以天枢来命脐,正是为了表明肚脐乃最初接受母体营养的部位,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全赖肚脐的驱动下才能得以诞生。

因此,肚脐就是大肠的募穴。

由此可见,包括大肠在内,五腑募穴皆在于腹部正中线上的肓,诚不谬也。

另外,按照古人的逻辑,脏为阴,腑为阳,阳数奇,阴数偶,故腑之募穴皆纵列于正中线上,乃为奇数,脏之募穴皆分列于正中线两侧,则为偶数(心募为奇数,盖亦阳也),必如此,方合乎阴阳奇偶之规律,若使天枢果在脐旁二寸,是惟独大肠募穴为偶数,而其它四腑募穴俱为奇数,是何道理?实在没有道理!

14

带脉论

14,带脉与任脉的关系

既然五腑的募穴皆在腹部正中,而皆属于带脉,同时,众所周知,任脉也在腹部正中线上,那么,五腑的募穴其实也正在于任脉之上,于是,带脉的一部分就与任脉的一部分重合在一起,俨然合并为一条经脉了。

如果粗略地看,情况似乎就是这样:带脉在于腹部的部分(古人的习惯称谓是)正在腹部的正中线上,因此也正好与腹部的任脉重合在一起,于是也可以认为腹部的任脉就是五腑的根本,那么对于五腑自身的疾患(即消化吸收系统的疾患),也就可以取腹部任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实际上,在针灸术的实际运用当中,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也确实都是如此操作的。

然而古人所谓的带脉是从肓膜的意义上而言的,具体到腹部的带脉,那其实是指腹腔内部的肓膜,也就是大网膜。因此,严格地讲,带脉只存在于腹腔的内部,任脉只存在于腹腔外层的腹壁之上,二者各自行事,互无干碍,又是截然迥异的两回事。

因此,实际的情况应该是这样:就对腹部正中线的针刺操作而言,如果浅刺于腹壁之内,就属于针刺任脉,如果深刺,透过腹壁,进入到腹腔内部,就属于针刺带脉(肓)。

也就是说,所谓募穴,只能存在于体腔内部的膜上,而绝非肌肤浅层经脉之气所发出的腧穴可比。因此,取任脉上的腧穴与取带脉上的募穴也是截然迥异的两回事。

《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少的这十二个腧穴,是指卫气不能留止,邪气无从入客,针石不可触及的腧穴,那么,很显然,这些极为特殊的腧穴只能是体腔内部的膜穴,也就是五脏六腑的募穴,即膈膜上的十一穴再加上肚脐一穴。

15

带脉论

15,带脉与督脉的关系

既然带脉与身前腹部的任脉相互重合,那么,毫无疑问,它必然同时也与身后背部的督脉相互重合。

《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膕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十四椎是指督脉之命门穴,对气穴而言,出与入其实是一个意思,则所谓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就是说腹腔内部的大网膜结系于脊椎的第十四椎,与身前腹部的系于脐正好水平对应。这样一来,带脉之气既可以由此而出于督脉,分布于全身,同时督脉之气也可以由此而汇入带脉。于是,督脉之气与带脉之气就融会在了一起,于是,体腔内部的五脏六腑与外部的经脉系统就能够正式地联系起来,此所以称之为命门也。


文章页面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带脉论
我终于战胜了糖尿病!
任脉腧穴按摩及功效
治便秘、失眠、减肥、前列腺方法--- 神效扭腰功
【奇经八脉】——阳维脉
十病九寒!2招便知身体寒邪在何处,中医8个方法对症调理8种寒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