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柳少逸:小柴胡汤之少阳百病此为宗之后世医籍中的柴胡剂100首(上)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小柴胡汤药仅7味,但药简而力专,配伍则刚柔相济,寓意尤深。足见仲景洞悉药理、谙达药性,其于辨证论治、选药组方,则法度严谨,决非率意而为。且精练朴实,功效直截,尤为我们今天立法组方之规矩准绳。

小柴胡汤原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后世医籍中的柴胡剂100首(上)

1小柴胡去参加青皮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去人参,加青皮10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见陈修园《时方歌括》,主治“疟病初起”。“初起无汗者,宜加麻黄二钱;多汗者,宜加白芍、桂枝各二钱;寒多者,宜加桂枝、干姜各二钱;热多者,宜加贝母、知母各二钱;口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二钱五分。”疟疾是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特征,故柴胡证具。用“治疟病初起”,系指患者尚健,正气不虚,初感疟邪,故去人参。青皮可疗“疟疾及食滞不消而致的胸闷胀痛”之症。

本方疗“疟病初起”,除往来寒热证外,必见胸胁证。故本方具和解达邪、疏肝消痞之功。疟疾虽有正疟、温疟、瘅疟、牡疟、瘴疟之分,但临床加减俱可应用之,不失为治疟的一首好方。临床我们常采用此方,治疗气滞胃痛及乳房胀痛等病,效果甚佳。故本方不仅是治疟良方,且尚是治疗气滞诸症之效方。

2小柴胡加大黄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加大黄。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证治摘要》云:“《袖珍小儿方》以治疗急惊风有热者。”急惊风有热者之由多端,或为外感时邪,循经传里,郁极化火,引动肝木,内风蠢动,火助风威,而见惊风之状;或因乳食不节,郁结肠胃,积从内生,气机不畅,气有余便是火,火能生痰、生风,故亦可酿成本证。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散郁清火;伍大黄荡滞涤痰,清泻积热。故急惊风有热者用之,每收卓效。

验诸临床,对现代医学之中毒性脑病,以邪毒鸱张、热毒炽盛,而高热、昏迷、抽风为见症者,皆可应用。几十年来,笔者临床应用此方,每获良效。如治疗小儿上感高热、便秘纳呆、小儿败血症、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成人热病、胆系感染及胰腺炎而见便秘者,只要掌握好柴胡和大黄的用量,即会取得桴鼓之效。总之凡病属热毒内盛或气火郁结之证皆可应用。

3小柴胡加石膏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加石膏。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证治摘要》,为日本医家中川成章所拟。乃“治乳核乳疬”“耳前后肿者”“咳嗽后耳聋者”,以及“治齆鼻有息肉,不闻香臭方”。

上述诸症,皆因枢机不利,少阳被郁,郁而化火,火性炎上,窍络闭塞,或经脉壅滞,或热与痰结而诸症生焉。此皆少阳经脉所循行之部位而为病也,亦即柴胡剂的上部证。

故方以小柴胡汤散邪清火,豁痰散结,通脉导滞,则生机盎然。伍以石膏,外解肌肤之热,则“耳前后肿”可治;内清肺胃之火,则鼻渊、息肉、乳核、乳疬可疗。临床常用于治疗头面五官之急性炎症,每每获效。

4小柴胡加生地黄汤

药物组成

柴胡20g,黄芩15g,人参10g,炙甘草10g,半夏10g,生姜3片,大枣3枚,生地黄20g(一方去生姜、甘草,加栀子、枳壳各15g)。研为粗末,清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见于《中国医学大辞典》,乃为“妇人产后往来寒热,少阳脉弦”之证而立方。往来寒热乃特殊热型证,故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散郁清热。因产后易失血伤津,致“血弱气尽”,加生地黄滋阴益血,故《本草求真》有“女子……宜生地黄”语。

5小柴胡加地黄汤

物组成

柴胡30g,人参15g,黄芩15g,甘草15g,生地黄15g。共为末,每用15g,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去渣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普济本事方》,主治“妇人室女伤寒发热,或发寒热,经水适来或适断,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亦治产后恶露方来,忽尔断绝”之证。清·徐灵胎云:“此为热入血室。”故主以小柴胡汤;因热入血室,故去辛燥之半夏,加清营养血生津之生地黄。

本方及上方(小柴胡加生地黄汤),在组方及用方法度上,相差不大,均为妇人血弱气少之证而设,惟上方有半夏,本方无半夏罢了。故笔者常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一疾中,据证而选用之。若阴血不足,血虚有燥者,用本方;若气弱不足而夹湿者,常用小柴胡加生地黄汤。化裁用心,则效果甚佳。

6小柴胡加栀子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加栀子。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见诸《中国医学大辞典》。栀子苦寒清降,能清心肺三焦之火而利小便,所以既能泄热利湿,又能泻火除烦。对热蕴胸膈、心烦懊侬、柴胡证具之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道感染者,临床加减,均有一定疗效。

7小柴胡加常山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加常山三钱。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见诸《时方歌括》。据陈修园云:“凡疟症三发之后,皆可服,天明时一服,疟未发前一时一服,神效。”方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化痰以截疟;常山一味,乃“从阴透,逐邪外出之妙品”,“仲景用其苗(名蜀漆),后世用其根,实先民之矩矱”。

修园并有常山“生用不妙”,“如服后欲吐者,即以手指探吐,痰吐尽则愈”语,乃“取其吐去积痰则疟止”之理。另,前人还有“常山与甘草同用必吐”语,验之于临床,两药同用,多能引起呕吐无疑,且涌吐亦是祛邪一法,可收到邪去正自安的效果,故二药为相反相成之伍。

李士材云:“常山……若酒浸炒透,但用钱许,每见奇效,未见其吐也。”所以吐与不吐,则在人为,若需涌痰,则常山、甘草同用;若需制吐,则酒浸炒用,以制常山致吐的副作用,又不降低劫痰截疟的作用。


附注:治疟多以此方加味应用,如笔者治衣某一案(见第178页),乃用含此方之《寿世保元》截疟饮。

8小柴胡各半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4.5g,厚朴4.5g,木通4.5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伤寒第一书》,为治“扬州分野半表半里之证”。病在少阳,“邪将出毒将清”,以此和其肝胆,调其脾胃。方以柴胡汤中苦味药柴、芩调其肝胆,则阳气枢转;以厚朴、木通和其脾胃,以宽中利气。一升一降,则邪出毒清。方以小柴胡汤一半,干桔汤一半,名曰“小柴胡各半汤”,并具“邪在少阳时,恐邪引入太阴……使邪不得传入别经”之效。此方乃为“外和少阳,内和脾胃”之剂,根据异病同治原则,笔者用以治疗伤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9加味小柴胡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加山栀子、牡丹皮。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足少阳经脉所循之部位病变而设之方。主治“肝胆经风热,耳前后肿痛,或结核焮痛,或寒热晡热,或经候不调”之证。亦名“柴胡栀子散”。

《景岳全书》用治“乳母肝火发热致儿为患,及风热生痰等证”。若此方加枳壳、牡蛎,乃“《良方》加味小柴胡汤”,用“治伤寒胁痛及少阳厥阴热疟”。验诸临床,可应用于现代医学的中耳炎、颈淋巴结结核及肝胆疾患,而以肝胆火热见症者。笔者临床尚应用本方治疗肝郁化热之月经量多或崩漏,效果显著。

10加味柴胡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制半夏、甘草、芥穗、川芎、白芷、防风、前胡各10g,薄荷5片,生姜3片。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审视瑶函》,为因风火或痰火而致眉骨痛及额角痛而设之方。此即柴胡剂的上部证。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是动则……头痛……目锐眦痛”,为少阳经脉所循行之部位为病也。故以小柴胡汤转枢阳气,清泻相火;薄荷、芥穗升发,疏肝解郁;前胡伍半夏豁痰化浊;方中川芎、柴胡、黄芩、白芷、防风为足厥阴肝经及少阳、阳明、太阳经引经之药,为守门驱邪之伍。

诸药合用,则阳气转枢,经脉畅达,风热、痰火悉除,而眉骨、额骨痛收效于预期。笔者尚应用本方治愈多例面瘫及三叉神经痛者。

11加减小柴胡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加香附、前胡、黄连。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东医宝鉴》,主治“手足心热不可当”,“少阳相火主气,手足心热者,为火逆阳厥”之证。又因手足心乃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经脉所过之处,“是动则……掌中热”,“是动则……足下热而痛”。因不动在少阴,动在少阳,故和解少阳,主以小柴胡汤,以清热散郁;佐香附通行三焦;黄连清泻心火;柴胡佐前胡;一升一降,俾枢机得利,郁散火清,则手足心热自瘳。

验诸临床,对妇女经期或更年期而见此证者,俱可应用。

12加减柴芩汤

药物组成

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0g,猪苓10g,苍术7.5g,青皮10g,川朴4g,槟榔5g,草果5g,乌梅10g,甘草4g,泽泻10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诸疟,寒热交作,阴阳不分,口干发渴,小便赤涩,或作吐泻”之证而设方。此方由小柴胡汤合柴胡达原饮加减而成,具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效。

验于临床,还可用于长夏感冒,以暑湿见症者,笔者曾用本方治疗夏暑泄泻、泻利等证,效果良好。

13柴胡加防风汤

药物组成

柴胡15g,防风15g,半夏10g,人参15g,黄芩15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3枚。每服10g,清水3盏,煎至盏半,去滓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证治准绳》,为“治汗后不解,乍静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脉弦,此少阳风痉”而设之方。

《巢氏病源·风痉候》云:“风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少阳风痉,乃太阳病发汗太过致痉,痉发乍静乍躁(休作有时),寒热往来,示柴胡证具,故主以小柴胡汤和表里,生津液,则痉病自瘳。防风辛甘微温,以其微温不燥、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剂,又有“风药中润剂”之称,加防风一味,以增其祛风止痉之功。因病起于汗后不解,表已虚,故此方为偏于虚证的柴胡剂的双解法。临证对热病抽搐、破伤风等病,而见上证者,均可加减应用。

14柴胡加桂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加桂枝(一方作肉桂)。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沈氏尊生书》,乃为治少阳疟而设之方。前人有“疟属少阳”之说,但疟病成因复杂,非单纯的和解法所能胜任,本方只适用于疟病而见少阳证者。王孟英云:“果系足少阳风寒正疟,则参、甘、姜、枣调胃和营,半夏和其枢,柴芩解其热,无不立愈。”加入桂枝通达营卫,振奋气血,则有益于阳气转枢,经脉通畅。

《世医得效方》云:“治少阳胆经伤风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苦而渴,自汗,其脉阳浮阴弦,或发汗多,亡阳谵语,可以此和其营卫,通其津液自愈。”其所列证候,系柴胡剂的上部、外部证,故可期以悉瘳。

15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橘皮连翘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楼、橘皮、连翘。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证治摘要》,乃为治痈不成脓、不消散、久不愈者而设之方。因少阳经脉布胸胁,经气不利、火郁血凝而成斯证,故主以小柴胡汤散郁清火;半夏为温化寒痰药,与证不利故去之;佐以栝楼、陈皮、连翘,以理气散结,消肿疗痈。

16.柴胡丸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甘草、黄连、知母、赤芍、龙胆草、麦冬、地骨皮、茯神各15g,槟榔1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温酒送下。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圣济总录》,乃为“妇人血风劳气,头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酸痛,心躁烦热,气满腹胀,腰膝无力,经脉不调者”而设之方。所见症状,均为少阳经脉所循之部位为病也。

“血风劳气”证,为妇女虚劳之由风血相搏者而发。多因气血素虚,经候不调,或外伤风邪,内夹宿冷,以致阴阳不和,经脉闭涩,而见上证。“血弱气尽,邪气因入”,柴胡证具,故主以柴胡剂;阴虚火旺,佐以清热养阴之品;血风攻脾,而佐以和胃理脾之药。

17柴胡饮

(1)《证治准绳》柴胡饮药物组成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当归、赤芍各15g,生大黄、桔梗、五味子、半夏各10g。共研为末,每服10g,清水煎,加乌梅1个,生姜1片,温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主治“骨蒸疳气,五心烦热,日晡转盛,口干无味,渴多身瘦,胸满痰紧,小便黄色,食减神昏”之证。因柴胡证具,故主以小柴胡汤;因“口干无味”“渴”,故加生津化液之乌梅、五味子;“骨蒸”,故加当归、赤芍养血清营;“胸满痰紧”,则入桔梗,宽胸开结化痰;“神昏”“烦热”“小便黄”,则伍以生大黄,俾宿积得消,壮热以退;半夏辛温与证不利,故去之。

近代常用于产后发热,或热病后期而有低热起伏,以及大叶性肺炎、肺脓肿而属本方证者。若产后发热,可加地骨皮、秦艽、青蒿等滋阴清热之品;产后感染而有高热者,可加知母、黄柏、石膏;热病后期,可加麦冬、天花粉、石斛等养阴生津之药;若大叶性肺炎、肺脓肿,余热未清者,咳吐黄稠痰者,可加瓜蒌皮、冬瓜仁、竹沥等。

(2)《卫生宝鉴》柴胡饮药物组成

柴胡、人参、黄芩各3.5g,炙甘草2g,当归3g,大黄4g。锉散,加生姜3片清水煎,去渣温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主治

“一切肌骨蒸热,寒热往来,或伤寒五六日,发热潮热,发汗不解,或汗后余热劳复,脉洪实弦数,大便坚秘,妇人产后经病不快”。特殊热型说明柴胡证具,故主以小柴胡汤;汗后津易伤,故去辛燥之半夏,防其伤津;大便坚秘、脉洪乃阳明腑实证备,故伍以大黄荡涤里热,急下存阴;佐当归以养血和营之效。

(3)《张氏医通》柴胡饮药物组成

柴胡、荆芥、防风、玄参各6g,大黄10g,黄芩、滑石各7.5g,甘草2.5g。清水煎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主治

“痘疮初起热甚”,表里俱实之证。方以柴、芩清火散郁,和解表里;辛味药温燥与证不利,故不用姜、夏;证实,故不用参;甘草佐大黄、玄参、滑石,以清利湿热之毒。验诸临床,对现代医学之湿疹、带状疱疹、荨麻疹、广泛性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病,凡具湿热、火毒之候者,皆可获效。

(4)《景岳全书》五柴胡饮

一柴胡饮药物组成

柴胡15g,黄芩、生地黄、陈皮各7.5g,芍药10g,甘草4g。水煎温服。如内热甚者,可加连翘6~10g;如外邪甚者,加防风5g佐之;如邪结在胸而痞满者,去生地黄加枳实5~10g;如热在阳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或葛根5~10g;热甚者,加知母、石膏亦可。

功效及临床应用

天一生水,一为水数,从寒散也。“凡感四时不正之气,或为发热,或为寒热,或因劳因怒,或妇人热入血室,或产后经后因冒风寒,以致寒热如疟等证,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须从凉散,宜此主之。”因“外有邪而内兼火”,宜表里双解之剂,故王旭高认为“此大柴胡变局也”。邪在半表半里,故见“寒热如疟”证,方用柴、芩和解表里;阳气内郁、郁而化火,故用四逆散,亦“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义;因陈皮“同补剂则补,同泻剂则泻,同升剂则升,同降剂则降,各随所配,而得其宜”,不似枳实“专主降气”,故以陈皮易枳实;生地黄凉营分之热,养阴生津以绝内火耗液之弊。

二柴胡饮药物组成

柴胡10g,陈皮7.5g,半夏10g,细辛5g,厚朴7.5g,生姜4片,甘草4g。水煎温服。若邪盛者,可加川羌活、白芷、防风、紫苏之属择而用之。如头痛不止者,加川芎;多湿者,加苍术;阴寒气盛者,加麻黄或桂枝。

功效及临床应用

地二生火,二为火数,从温散也。“凡遇四时外感,或其人元气充实,脏气素平无火,或时逢寒胜之令,本无内热等证者,皆不宜妄用凉药,以致寒滞不散,则为害非浅,宜此主之。”

王旭高认为此方乃“小柴胡变局也,去人参、黄芩、大枣,加陈皮、厚朴、细辛,则和解之方,转为温散之剂”。

因本方乃小柴胡汤合二陈汤、平胃散加减而成,故对外感病,内无热渴,而兼咳痰、脘痞之证皆可应用。

三柴胡饮药物组成

柴胡15g,芍药7.5g,陈皮、炙甘草各5g,当归10g(溏泄者易以熟地黄),生姜4片。水煎温服。如微寒咳呕者加半夏5~10g。

功效及临床应用

天三生木,三为木数,从肝经血分也。“凡人素禀阴分不足,或肝经血少,而偶感风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补而散者,或病后产后感冒,有不得不从解散,而血气虚弱,不能外达者,宜此主之。”

王旭高认为:“此从四逆散加减,以生姜佐柴胡,以当归佐芍药,以陈皮佐甘草,兼调气血,而散外邪,亦和平之剂。”因苦、辛、甘三组药尚存,故仍寓小柴胡汤之意。大凡素禀阴虚、肝经血少而患外感者,咸宜服用此方。

四柴胡饮药物组成

柴胡10g,炙甘草5g,生姜5片,当归10g(泻者少用),人参15g。水煎温服。若胸膈滞闷者加陈皮5g。

功效及临床应用

地四生金,四为金数,化气分也。“凡人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数微细,正不胜邪等证,必须培助元气,兼之散邪,庶可保全,宜此主之。若但知散邪,不顾根本,未有不元气先败者。”

王旭高认为:“此为小柴胡变局,去黄芩、半夏,而加当归、陈皮。本方虽治从气分,而略兼营分,盖气虚者,营血必不足,故补气亦必兼补血也。”因其病因仍为“血弱气尽,邪气因入”也。

五柴胡饮药物组成

柴胡10g,当归15g,熟地黄25g,白术15g,芍药7.5g(炒用),炙甘草5g,陈皮酌用或不必用。水煎服,食远热服。若寒盛无火者,减芍加姜3片,或炮姜10g,或再加桂枝10g;脾滞者减白术;气虚者加人参;腰痛者加杜仲;头痛者加川芎;劳倦伤脾阳者,加升麻3g。

功效及临床应用

天五生土,五为土数,从脾胃也。“脾土为五脏之本,凡中气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凡伤寒疟疾、痘疮皆所宜用。”王旭高认为:“此逍遥散之变方也。去茯苓、薄荷、生姜,加陈皮、熟地,则补多散少矣。”

18柴胡饮子

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党参、当归、赤芍、大黄、甘草各5g,生姜3片。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张子和《儒门事亲》,用以治脏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亦治疟疾。

《东医宝鉴》用以“治肝热,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热也。寅卯间尤甚。其证满闷便难,转筋多怒,筋痿不能起床”。《景岳全书》用“解肌热蒸热积热,或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大便坚实者”。

王旭高云:“亦治疟疾。”此方为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当归、赤芍、大黄而成。功除三焦积热,主以和解,佐以养血,略施下法。

19柴胡汤

药物组成柴胡15g,黄芩10g,姜夏10g,人参5g,紫草10g,茯苓10g,甘草10g,生姜3片。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气分有热发斑者”而设之方。“气分有热”,系指邪热郁于少阳,流连三焦之证。“发斑”,多由热郁阳明,逼迫营血,从肌肤外发。虽有胃热,但与诸经之火亦有关系。

方用小柴胡汤清透少阳经气分之热,转枢阳气,清火散郁;佐以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茯苓俾火热之毒自小便而解。此即主以和解,兼以透泄之法也。

验诸临床,可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病,并可酌加荆芥、防风、蝉衣之品。

20柴胡散

(1)《太平圣惠方》柴胡散药物组成

柴胡、桑皮、麦冬、赤茯苓、鳖甲各15g,黄芩、大黄、枳壳、百合、秦艽、紫菀、赤芍、知母、木通各12g,半夏、甘草各10g。研粗末,每服15g,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本方为小柴胡汤去参、枣加味而成。具透理三焦、清泻郁火、清肺润燥之功。主治“妇人骨蒸劳热,咳嗽,胸膈痰壅,腹胁妨闷,不欲饮食”之证。“腹胁妨闷,不欲饮食”,示柴胡证具;“骨蒸劳热,咳嗽,胸膈痰壅”,乃木火刑金之由。

故主以小柴胡汤散郁清火,因参、枣壅气,故去之;佐以鳖甲、知母、秦艽养阴护津,以清退虚热;桑皮、麦冬、百合、紫菀以润肺止咳;木通、赤茯苓则肃降有司;大黄、枳壳则推陈致新,荡涤胃肠,而诸症悉除。

(2)《世医得效方》柴胡散药物组成

柴胡30g,人参、甘草、黄芩各15g,半夏、麻黄各10g。锉散,每服10g,生姜3片,薄荷、竹叶少许,水煎温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功以和解,兼以发表。“治伤风伤寒,热气壅,涎盛,胸膈不利;或时行疹痘未分;或痢疾潮热,但是一热温壮皆宜。”方由小柴胡汤去大枣,加麻黄、薄荷、竹叶表散之药。若伤寒则不用竹川,温病则不用麻黄。

(3)《证治准绳》柴胡散药物组成

柴胡10g,黄芩7.5g,生大黄10g,甘草5g。清水煎,于疟疾发日五更时温服,取利为愈。

功效及临床应用

功于和解少阳,用于“妊娠疟疾”。方由小柴胡汤去参、夏、姜、枣,加大黄而成。

21柴胡双解散

药物组成柴胡6g,黄芩10g,半夏10g,人参10g,甘草6g,白茯苓15g,白芍10g。锉散,姜枣水煎。呕加陈皮3g,竹茹20g,姜汁适量;痰多加瓜蒌15g,贝母15g;口干加知母10g,石膏15g;心中饱满加桔梗1.5g,枳壳3g;心下痞满,加枳实15g,黄连6g;内热甚,错语心烦,不得眠,合黄连解毒汤;小便不利,加炒黄连6g,白芍10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足少阳胆经”病,证见“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脉来弦数”。龚氏认为“属半表半里,宜和解,此胆经无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利小便也”。此为小柴胡汤加白茯苓、白芍而成。

李杲曰:“淡味之药,渗即为升,泄即为降。”一味茯苓,司升降之机;芍药伍甘草,酸甘化阴,行缓急止痛之功。汤名“双解”,乃解本经与他经合病之证也。如“口干加知母、石膏”,即柴胡证兼里热的双解法。

22柴胡升麻汤

药物组成

柴胡、前胡、黄芩、升麻、葛根、桑皮、荆芥、赤芍、石膏各10g,加姜3片,豆豉20粒。清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

临床应用方出自《沈氏尊生书》,专为“治少阳阳明合病,伤风,壮热恶风,头痛体痛,鼻塞咽干,痰盛咳嗽,唾涕稠黏及阳气郁遏,元气下陷,时行瘟疫”之证而设方。

《医方集解》云:“阳明而兼少阳,则表里俱不可攻,只宜和解。柴胡平少阳之热;升麻、葛根散阳明之邪;前胡消痰下气,而解风寒;桑皮泻肺利湿,而止痰嗽;荆芥疏风热而清头目;赤芍调营血而散肝邪;黄芩清火于中上二焦;石膏泻热于肺胃之部;加姜豉者,取其辛散而升发也。”

验诸临床,对于外感咳嗽及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由于外感而引起急发,证属风热者,均可应用。

23柴胡四物汤

(1)《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柴胡四物汤药物组成

柴胡40g,人参、黄芩、甘草、半夏各15g,川芎、当归、芍药、熟地各7.5g。研末,加姜、枣,清水煎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本方乃为“治虚劳日久,微有寒热,脉沉而数,妇人经行感冒,热入血室”之证而设方。其病机为“血弱气尽,邪气因入”。临证多见胸胁满、发寒热,午后夜半较甚。因血虚,故脉弦细无力,或沉数,舌质多红,苔薄白。其治法应为和解少阳,兼行血养血,故以小柴胡汤合四物汤而成其方。

周慎斋治“左胁痛”,以“左属肝属血,痛为肝气有余,有余便是火,火郁则血凝”为辨证要点,予以小柴胡汤泻肝气,四物汤和肝血,如出一辙。

此方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肋间神经痛以胁痛为主症者,疗效颇为满意。另外,对于胆经循行部位之病变,如坐骨神经痛、面瘫及经前乳胀痛者,均有较好的疗效。

(2)《证治准绳》柴胡四物汤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地骨皮、知母、麦冬、淡竹叶。锉细,清水煎,去渣,温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具和解少阳、养血滋阴、清退虚热之功。为主治阴虚疟疾而设之方。今多用于阴虚火旺之消渴、不寐等病。

附:柴胡六合汤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各20g,当归、川芎、熟地黄、芍药各30g。为粗末,水煎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功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之柴胡四物汤。方具和解少阳、养血滋阴之功。治妊娠伤寒、胸胁满痛、脉弦者效尤佳。

24柴胡半夏汤

药物组成柴胡15g,半夏10g,人参、甘草、黄芩、麦冬、白术各10g。共为粗末,每服25g,加生姜5片,大枣1枚,清水煎。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证治准绳》,为小柴胡汤倍半夏,加麦冬、白术而成。功于和解少阳,健脾豁痰。主治胸膈不利,痰热头痛,身体疼痛,嗜卧少力,饮食无味及五嗽痰癖之证。此属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为病之柴胡主症,兼见柴胡剂的外、上部症,故主以小柴胡汤。“烦热加麦门冬,嗜卧减食加白术煎”,此危亦林之加减法也。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等疾,均有较好的疗效。

25柴胡石膏汤

药物组成柴胡、石膏各25g,黄芩、桑皮各17.5g,升麻12.5g,前胡、赤芍、干葛各25g,芥穗15g。研末,每服10g,加生姜2片,豆豉10粒,清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证治准绳》,由小柴胡汤、升麻葛根汤、白虎汤加减而成。乃为“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疼体疼鼻塞,心胸烦满,寒热往来,咳嗽涕唾稠黏”之证而设方。温毒之邪,上犯于肺,郁于肌表,肺卫失宣,故热而恶风,鼻塞咳嗽,其病机在外,理应解肌;心胸烦满、寒热往来,为邪郁半表半里,治宜和解;壮热、头身痛,示气分热盛,法当清热。故此方集汗、和、清三法于一方,为表里双解之剂。

临床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荨麻疹、牛皮癣初起而见热证时均有较好疗效。

26柴胡白虎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合白虎汤。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通俗伤寒论》,为柴胡证兼里热证的双解法。主治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之证。本方为退热良剂,若热盛,可去柴胡剂中辛、甘药,酌加竹叶、金银花之类,以增强其清热之功。临床应用于急性胆囊炎、急性肺炎等病,均有较好疗效。

附:柴胡白虎煎药物组成

柴胡16g,石膏10g,黄芩6g,麦冬6g,细甘草3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乃为“阳明温热表邪不解等证”而设之方。功同柴胡白虎汤。

27柴胡百合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10g,人参10g,百合15g,知母15g,茯苓15g,芍药10g,鳖甲10g,甘草6g。入姜枣煎,临服,入生地黄捣汁1匙,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由小柴胡汤去半夏、加百合知母汤加味而成。乃为伤寒产后,昏沉发热,渴而谵语失神及劳复、食复等证而设之方。上述诸症均系心肺阴虚内热之候。心主血脉,肺主气主治节而朝百脉,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故仍寓“血弱气尽”之病机,方以柴胡剂,其中苦味药以泻火坚阴,甘味药和脾胃、生津液,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因半夏有辛燥耗津之弊,与证不利,故去之;

百合知母汤为百合病之主方,伍芍药、鳖甲以冀清热养阴之功;佐茯苓以成宁心益神之效。

临床用于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产后发热、不规则低热以及结核发热等,均有较好疗效。

28柴胡芎归汤

药物组成

柴胡、川芎各6g,当归、桔梗、赤芍、人参、川朴、白术、白茯苓、陈皮各3.5g,葛根3g,红花、甘草各1.5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沈氏尊生书》,为小柴胡汤、八珍汤、平胃散合方加减而成,用以主治疟证夜发。主以小柴胡汤枢转阳气,俾夜发之疟,引出阳分而散;“血弱气尽”,痰浊郁滞,故伍以八珍、平胃之剂。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之诸疾,均有一定疗效。他如十二指肠溃疡、痛风、周围血管病、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夜间痛重者,亦可用之。

29柴胡知母汤

药物组成

柴胡7.5g,黄芩、知母、党参、当归、白术各5g,甘草2.5g,姜枣引。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为一验方。见《中国医学大辞典》,主治“妊娠疟”。此病虽为六淫所感,亦因气血亏虚所致。寒热往来,战栗振摇,堕胎最易,故无论月数多少,总先以安胎为主。若郁怒所伤者,宜小柴胡汤与归脾汤合用;若疟疾热者,恐其动胎,宜此方主之。

方中柴、芩、知母散郁清热坚阴,则热甚可除,且胎动上逆不安,黄芩为最,下坠者柴胡尤良;参、术、草培护中土,补养元气,则“血弱气尽”可除。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习惯性流产,效果理想。方具小柴胡汤、泰山磐石饮二方之妙。

医案举例保胎案

孙某,女,28岁。1992年6月12日初诊。

堕胎3次,皆孕4~5个月,每次堕胎皆无明显诱因,此次妊娠已7周,求保胎。检查:形体一般,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予柴胡知母汤加味。

处方:柴胡6g,黄芩9g,知母12g,太子参15g,当归9g,白术12g,杜仲炭10g,续断10g,鹿角胶10g,黄芪12g,炙甘草6g,姜枣各10g。水煎服,隔日1剂。

服药至妊娠4个月时,每日1剂,至妊娠5个月时,复隔日1剂,至妊娠6个月时,服药终止,至足月生一男婴,发育良好,产妇身健。

30柴胡连翘汤

(1)《证治准绳》柴胡连翘汤

药物组成

柴胡、连翘、知母、黄芩各25g,黄柏、生地黄、甘草、牛蒡子各15g,当归7.5g,肉桂1.5g,瞿麦30g。锉如麻豆大,每服15~25g,清水煎,去滓食后热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功于散郁消结,清热解毒。主治热毒、马刀、瘰疬、妇人血滞经闭之证。“马刀”名出《灵枢·痈疽》,为瘰疬成串而生,其形长,质坚硬,或生于耳下,沿至缺盆,或生肩上,沿至胁下。“瘰疬”,病名出《灵枢·寒热》,多因肺肾阴虚,肝气郁结,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热毒,结于颈项、腋、胯之间。

本方证乃热毒为患,发病部位为少阳经脉循行之处,即柴胡剂的适应证,故主以小柴胡汤,以其苦味药合甘草,以清火散郁;以连翘、知母、黄柏辅柴胡、黄芩以清热解毒;牛蒡子消肿散结,为风热夹毒常用要药;瞿麦导热由小便而出;肉桂药仅1.5g,以引火归原;因热灼津液为痰,故以生地黄养阴生津。

(2)《东医宝鉴》柴胡连翘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白芍、桔梗、栀子仁、连翘、栝楼仁、川连、黄柏、甘草各4g。入姜3片,水煎服。功效及临床应用方用小柴胡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而成。用以主治“伤寒发热、谵语、呻吟睡卧不得”之证。因火热交斥于上下表里,故以小柴胡汤和解之,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其“谵语”为火热炽盛,迫乱神明所致,故辅以黄连解毒汤清表里俱盛之火热。

31柴胡枳壳汤

药物组成

柴胡3g,黄芩2.5g,甘草1g,升麻2g,枳壳、栀子、知母、麦冬、干葛各2.5g,生地黄、石膏各4.5g,大青叶7.5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东医宝鉴》,主治“孕妇伤寒发热口渴,腹泻,便秘,谵语,或发斑”之证。此亦柴胡证的双解法。方由小柴胡汤、升麻葛根汤、白虎汤、三黄石膏汤加减而成。

“孕妇伤寒发热”“血弱气尽”“邪气因入”之由可证;邪入里热,而见“口渴,腹满,便秘,谵语”,亦示里热已盛;热郁阳明,逼迫营血则“发斑”。方主以柴胡剂清热散郁,转枢阳气;合升麻葛根汤以解肌透斑;白虎汤、三黄石膏汤以冀清热解毒之功;佐以麦冬、生地黄以生津护阴止渴。

方中柴胡伍枳壳,一升一降,有益于气机上下出入,任为主药,故以汤名。(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三黄石膏汤:石膏、黄芩、黄连、黄柏、豆豉、栀子、麻黄。)

临床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以及急性热病而见斑疹隐现者,对于荨麻疹、牛皮癣等皮肤病而见热证者,均有较好疗效。

32柴胡枳桔汤

(1)《张氏医通》柴胡枳桔汤

药物组成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

功效及临床应用

此为“少阳寒热痞满”之证而设之方。柴胡证具,故主以柴胡剂,伍以桔梗、枳壳,二药一升一降,则升降出入之机兴,以冀痞满之证速解。

(2)《通俗伤寒论》柴胡枳桔汤

药物组成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甘草,加枳壳、桔梗、陈皮、雨前茶。

功效及临床应用

乃为“往来寒热,两头角痛,耳聋目眩,胸胁满痛,舌苔白滑,脉右弦滑,左弦而浮大”之证而设之方。上述诸症,为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病变,故主以柴胡剂,以和解少阳;陈皮化痰;绿茶清泻郁火;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气机之升降出入。诸药合用,而成和解升降之法。

(3)《沈氏尊生书》柴胡枳桔汤

药物组成小柴胡汤去参、枣,加枳壳、桔梗、麻黄、杏仁、石膏、葛根。

功效及临床应用为主治“火嗽”之要方。具“解痰、宽胸”之效。少阳被郁,郁而化火,火邪刑金,肺气失宣而致咳嗽,故称“火嗽”。“火郁发之”,故主以小柴胡汤枢转气机,散郁清火。因参、枣甘温壅气,与证不利,故去之;辅以枳壳、桔梗则有益于升降出入之机;伍以麻杏石甘汤、葛根,以冀宣泄郁热、清肺止咳。

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以及其他疾病而以胸闷为主症者,疗效较佳。

33柴胡养荣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陈皮、甘草、生地黄、当归、白芍、厚朴、川大黄、枳实、生姜。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沈氏尊生书》,乃为治余热不退之证而设之方。方由小柴胡汤、四逆散、小承气汤、平胃散、四物汤加减组成。其余热不退,或见往来寒热,或见热入血室,或见胃肠积热证,以此方治之,堪称全面。临床对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而属此证者,皆可应用。

34柴胡桔梗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加桔梗。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方出自《成方切用》,为“治春嗽”而设之方。嗽作于春季称之曰“春嗽”。少阳乃初生之阳,若春阳不扬,则肺之肃降失司,故作嗽。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转枢阳气;桔梗乃舟楫之剂,开提肺气,宣胸快膈,祛痰止咳。故春嗽可瘥。此亦“春夏养阳”之法。

35柴胡橘皮汤

药物组成

柴胡、陈皮、黄芩、人参、半夏、茯苓各等份。加竹茹1团、生姜3片,清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本方又名“柴陈汤”,方出自《证治准绳》,乃为疟疾或邪郁少阳且兼痰湿之证而设之方。

方由小柴胡汤合二陈汤去甘草、大枣而成。因邪郁于少阳,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湿阻遏,而见寒热起伏,口苦胁痛,胸闷、脘痞、腹胀,心烦喜呕,苔腻舌红,脉弦或弦数。故主以柴胡剂宣达气机、和解少阳;二陈汤和胃化痰;伍以竹茹涤痰开郁,清热除烦。验诸临床,对疟疾、痫证、慢性支气管炎、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而具上证者,均可获效。

医案举例痫证案

褚某,男,25岁。1989年12月11日初诊。

患癫痫10余年,发作时均抽搐、口吐白沫、双目上视。近10余天发作频繁,每日4~5次,服“苯妥英钠”亦不得控制。

检查: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舌淡,苔薄黄,脉弦细数。

予柴胡橘皮汤,加柳氏天竺方(胆南星、天竺黄、节菖蒲)。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红参10g,陈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0g,竹茹12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节菖蒲10g,炙甘草10g,姜枣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5日,发作减至每日2~3次。上方加栝楼仁30g,继服5日,每日或发或休。患者自述夜间眠差多梦,上方加龙齿15g,继服药10剂,病情稳定,未再见发作。

为巩固疗效,将上方易散,每次15g,开水冲服,每日2次。追访半年,未见大发作,惟有2次眩晕肢麻,类似小发作;加大散剂之用量,即平。

(待续……)

柴胡汤类方及其应用/柳少逸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9(2019.1重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氏名老中医家传秘方集锦(纯干货)
现代中医临床中用途最广的经方之一,小柴胡汤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中药退热的三大经典方剂
《柴胡汤类方及其应用》之“升阳散火汤”
柴胡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肖少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