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屯堡傩戏,几百年的文化瑰宝缘何流传在马路乡

几百年的傩戏在贵州省州长顺县马路乡屯堡得予流传。屯堡地戏,又叫屯堡傩戏、跳神,如今却成为了屯堡人文化娱乐的主要内容。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据相关书籍记载,屯堡地戏,开始是当时军队中用来振奋军威、恐吓敌人、保证出师胜利的军中娱乐活动,故被称之为军傩,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而在文革期间,为废除封建迷信,被强行废除地戏等类似的这种娱乐活动,脸谱被烧毁,但有胆大者却偷偷把一部分脸谱拿到后山上的山洞里藏起来。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因为脸谱是跳戏的灵魂,没有脸谱就无法跳戏。所以偷藏在山洞里的脸谱,还得放上谷壳,用木箱装好藏在洞里,以防时间久而腐烂,直至文革过去,才又逐渐恢复跳地戏。首先恢复的是燕旗堡、青山、王龙三个寨子,之后,又都陆续恢复,一直沿袭至今。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内容以“家将书”(岳家将、杨家将、薛家将、狄家将等)为主,唱词有固定的祖传脚本,唱胜不唱败,注重表现忠义、向上的精神,充满阳刚之气。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地戏表演者皆为男性,头戴面具,面罩黑纱,帽插雉尾,身穿长衫,腰系战裙,背插靠旗,手持刀枪,边歌边舞,古朴粗犷,令人赏心悦目。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表演的剧目主要有《封神演义》、《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五虎平西》、《四马投唐》、《岳雷扫北》等,主要为表现保家卫国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演员的弋阳高腔,在锣鼓伴奏下,抑、扬、开、合、杀、挡、滚、翻,再现古战场的幕幕情景。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每年春种秋收之际,或逢年过节之时,屯子里的地戏班子都要演上几天几夜。几乎每个屯堡村寨都有一堂地戏,较大的屯堡村寨有两堂甚至三堂地戏,每一堂戏都是连堂戏,演出一个故事可以长达十天半月。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屯堡人称地戏的面具为“脸子”。脸子是地戏的灵魂,没有“脸子”就不能表演地戏,地戏的“脸子”都是用坚韧的丁香木或白杨木雕刻而成。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各村寨都有地戏班子,“脸子”又是不可或缺的道具,每堂地戏多则一二百面,少则三四十面,需求量很大,所以就有了专事“脸子”雕刻的能工巧匠。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地戏“脸子”的种类主要有五种,屯堡人称为“五色相”,即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此外还有道人、小军、土地、麻和尚等杂色“脸子”,“五色相”的脸子面部还连着一副带耳翅的头鬟,凡是善良人的扮相都庄严威武,凡是凶恶人的扮相都狰狞恐怖。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脸子”的雕刻很讲究技法,有一整套规矩,比如说刻眉毛就要“女将一根线,少将一只箭,武将如烈焰”。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面部的花样繁多,不仅五官个个不同,还可以随意雕刻上蝴蝶、花草、藤蔓等乡村常见物。地戏面具,雕工细腻,色彩丰富,是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和旅游产品。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脸子是神的象征,神圣的“脸子”平时交由村寨里德高望重的地戏头负责收藏,只有到演出时才能开箱启用,而且每次演出前都严格遵守祖传规矩行事:从“开光”(上漆)、“开箱”(表演前将脸子从箱内取出)到“封箱”(表演完毕将面具放入箱内)都要举行祭仪。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屯堡人以“傩”的形式,请神灵来驱灾避邪,祈求五谷丰登和保佑老少平安。(完)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图为马路乡屯堡地戏表演者在表演《三国》。 罗明荣 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屯堡,仍生活在明代的村落
文创星火 | 面具文创 桃园结义扇(15)
秦发忠、王学文:屯堡节日中的地戏展演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
关于明朝那些屯
脸子:雕出来的屯堡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