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十五式心法助你走进网球技术的深处(上)
作者简介  

王喆夫 

男  1946.2    

出生山东青岛

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体育教学部职称教授  

现已退休

原文题目《网球运动和技术的深处》

问道:学术的核心是质疑,常议常新才能不断突破,秉持这一理念,我们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球技术深处的理论,揭示了网球技术的背后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悖传统观念的观点和看法。

一、打网球有两个主要过程


大家不难发现,打网球主要是由找球和击球这两个过程所组成的 ( 预备和回位过程略)。再细究,找球就是找击球点,击球就是用球拍的中心(甜点)击球。当然,击球点有正确和非正确之分,正确的击球点应位于身前不远处,而非正确的击球点会远离这一区域。这是因为,正确击球点的所在区域会与每个人最近的支撑腿直接相关,这与他人和网球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力量的大小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说,由于击球中的各个环节(判断、移动、站位、发力、动作)皆与击球点有关,击球点统辖了整个击球过程,可以说击球点是网球运动中的牛鼻子、指挥捧、灵魂。当获得正确的击球点后,即便是业余选手,击球的质量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拍心击球即为甜点击球,既然是甜点就会使击球人感到特别舒服。而舒服感主要是由充分地发挥球拍的物理性能(弹性)并防止球拍扭转所决定的。并能使球按击球的意图飞行。所以我们认为,拍心打球和身前打球构成了网球运动的基础。当这两打解决好了,即找球和击球这两个过程也就解决好了,实践证实80%的击球就会成功。

二、网球为什么难打


网球与其它小球相比,主要存在三点不同。一是球速快、二是场地大、三是球重。由于这三点的存在,在缺少时间这个根本原因上,便给网球的击球带来诸多麻烦。试想一下,若时间不够,就很有可能找不到球或找不准球,并且击球动作也会因击球点的不同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并且还会丧失拍心击球的可能,于是击球也就难以成功。以下将分析这三点与网球难打的具体原因。

1、球速快会缩短对方的回球时间,这样就给对手找准击球点和拍心击球带来困难,破坏了网球运动的基础,从而显示了唯快不破的道理,例如,接发球要比接底线球难,一发比二发难,原因主要就在球速上,缩短了接球的时间。有资料报道,男子发球的球速可达每小时200公里以上,而抽球的球速仅在每小时160公里左右。又如,在网球赛场上选手多采用的击球方式是拉球,而鲜用削球?这都是从球速时间上考虑的。再如,一发球速快,接发要比二发困难,甚至人们为追求ES球,不顾失误的风险,而一路即往。显然,对球速追求的背后,无非就是为了压缩对方的时间。另外,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羽毛球运动得到启发,羽毛球的运动特点是球的初速度很快,但降速也快,所以在后场时,它的球速远不及网球。有资料报道,当羽毛球飞至8米时其球速会减少79%,这样就给接球带来较充裕的时间,为多回合的对打,兴趣的建立和提高提供了可能。所以实践证明,羽毛球的普及率较网球要高,这便是羽毛球易于普及的原因所在。


2、大家知道,在诸多小球运动中网球的场地最大,所以网球所需要跑动的距离更长,这就为到位和击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网球界也就有” 网球是腿的运动”一说。可以说,场地大也是网球难打的原因之一。

3、网球在诸小球中最重,为满足网球三度(速度、角度、深度) 的要求,击球动作的幅度也需要相应地变大,所花费的时间要多,这便为击球带来麻烦,尤其是对完成两打(身前打和拍心打) 带来困难,如够不到球和被球挤了便成了失误的常态。在网球运动中也鲜有(不是没有) 类似乒乓球中的推挡和羽毛球中的网前挑小球此类动作,但少之又少。举一例,在网球的初学习时期,虽然正手的学习时间远大于双反的学习时间,但双反的掌握远比正手得快掌握得好,其中原因之一便是正手击球的所用时间要比双反多,而双反挥拍的角速度快,这就为球拍到达正确的击球点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说,网球难就难在球速快、场地大、球重这三点上。若想解决这三个难题,就必须从时间这个根本原因上予以考虑,去解决问题。具体讲就是,预判快、移动快、动作快。从快字入手。

三、如何降低网球入门的门槛

当知道了网球的运动规律,明白了时间因素的作用后,在网球入门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喂球准。将球准确地送至初学者身前,以减少初学者的找球时间。

2、减小球的速度。给初学者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找球打球这两个过程。

3、减化击球动作, 减小击球动作的幅度,为此我们提倡用颠球的方式来完成击球动作。因为颠球动作最为简单,所用时间最短,并且它能完成击球的主要过程,更重要的是它缩短了击球动作的时间,直奔主题。待学习一段后,可视学员的掌握情况再逐渐引入引拍和随挥的学习内容。

为普及网球运动,2007年国际网联在世界范围内推出了”快易网球”教学法,旨在增加网球人口。可见,入门难这一问题不仅在我国存在,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通过对”快易网球”的学习得知,从根本上讲”快易网球”的教学就是从降低球速和简化击球动作入手,如采用了颠球和使用减压降速的球。目的也就是为初学者提供更多找球和打球的时间完成击球。再如,我们通过对广东江门的李德添老师推出的<感觉论教学法>的学习研究认为,该教学法仍离不开对时间的考虑。

四、网球学习的兴趣


1、华东师大张洪潭教授将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这两种兴趣的最大区别在于兴趣的短暂和持久,即直接兴趣短暂而间接兴趣持久。在初学网球时,学员的学习兴趣很浓,这一兴趣当属直接兴趣,它会随着学习困难的不断到来而极易丧失。前面所说,网球的困难无非来自球速快、场地大、球重,使他们找不到球,找不准球,打不好球。在网球场上没有球的来回,只剩下捡球的份,捡球显然无趣,这就是初学者学习兴趣丧失的具体原因。所以,教师在学习初期就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依据网球的运动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初学者能尽快地体验到网球的整体感觉,形成多回合,使之成为学习网球的内趋力,以促成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快速转化。


2、争强好胜是人的本性,网球人对技术的追求也会永不停歇,这就如同爱美之心一样人皆有之,这点毋容置疑,当然,这其中会存在追求程度上的不同。在网球的学练中,要找出并尽快地突破学习的瓶颈,使学习网球的兴趣增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外,为提高网球的球艺,除多练外还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对打好打坏的每一个球要找出原因所在,且不可蛮打,这样提高才会快,学习效率才会高。而且,对存在的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形成所谓的肌肉记忆。且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完全相信,通过技术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加牢固,留在网球场的可能性便会大大增加。

五、网球运动的基础

在击球的学练中,基础的构建至关重要,并且离开基础的上层建筑亦将不复存在。那么什么是网球运动的基础?通过实践证明,击球的基础是两打,即身前打和拍心打。


1、 身前打是网球的基础之一


在身前不远处击球将形成正确的击球点。为说明这一问题需要说一下什么是击球点?就是在击球时,在空中球拍与球碰撞所形成的那个点,该点被称为击球点。它有前后、高低、左右三维的要求。击球点可分为最佳、正确、非正确三种类型。至于最佳击球点是正确击球点发展到极致,可遇而不可求,自然也是人们的努力方向。至于正确的击球点要比最佳击球点的要求更加宽泛些,它应位于支撑脚垂面前一二十公分处,即为身前不远处,而不管采用任何一种击球方式。自然,非正确的击球点将远离此处。

我们发现,击球点将统辖整个击球过程,即它将与判断、移动、站位、发力、击球动作产生直接影响,发生直接关系。可以说,击球点是网球运动的灵魂,它的正误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到击球的质量。所以提高捕捉击球点的能力,应该是每一个网球人在其整个网球生涯中需要追求的目标和解决的问题。遣憾的是,今日网球界对它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仅仅把它视为一个普通的技术节点,这显然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认为,在今后的网球学练中,应该从动作姿势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中解脱出来,转变到以提高找准击球点能力上来。要知认识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


2、拍心击球是网球运动的基础之二


大家清楚,即便击球动作相仿时,但球拍不同部位所击出的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是由球拍本身的物理性能(弹性)所决定的。对此,我们可以从蹦床运动中的蹦床效应得到启示,人落到蹦床的中央被弹起得最高且直而平稳,反之差异。这如同,网球被球拍的中心击中时将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球拍与球碰撞的最佳位置应该是拍心或沿拍心的纵轴的延伸处。在网球实践中可发现,在击球动作和用力相同的情况下,球的飞行好坏会因拍面触球部位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在拉球时,常出现的问题是拍面的下半部击球,于是也常出现球拍下半部球纵线的断裂现象。同样原因,在削球时,常出现的问题是球拍的上半部击球。这样不仅难以获得球拍有效的弹力,而且还会使球拍发生翻转,而造成击球无力甚至失误。显然,这些错误皆因挥拍速度与人的本体感觉之间产生的错位有关。具体讲,这往往是与挥拍速度的过快有关,从而造成击球节奏上的误判。为此,我们可以用”想拍心或拍框入球” 这两种方法来提高拍心击球的命中率(以下详述)。

六、击球的上层建筑


当打球的基础建立后,并不能万事大吉。这是因为,每次来球和回球意图不同,即便击球点处于正确的范围内,击球动作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具体讲,这一调整是通过拍形、挥拍方向、用力大小三方面完成的。为什么是这三方面?这与力学中力的三要素有关,因为击球也是一种力的传导,是力的体现,可以说力的三个要素将决定球的飞行状态。肯定说,只有这三个因素在对球的飞行起决定作用。至于外界的影响(重力和阻力)将不受人的控制(而重力和阻力作用效果将更多地体现在球飞行的中后期,水平速度下降时)。除此之外而无其它因素,除非挑战经典力学。大家知道,在力学中,力的三要素系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其中,力的方向,在击球中系指挥拍的方向,而力的大小为球拍给予球的力量,这些比较好理解。但力的作用点有些费劲,其实在网球中,球的被击打部位就是力的作用点。球的被击打的部位大体可分为中上部、中部、中下部三种。这一问题若反映在拍面上,会相应出现前倾、垂直、后仰三种拍形。在实践中,对拍面的控制比较难掌控时还可以利用打球的相关部位予以解决,这样可以解决问题会简单有效。可以说,整个网球技术的理论并不复杂,它是由基础和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组成的。其中基础是两打(身前打和拍心打),上层建筑是拍形、挥拍方向、用力大小。这时有人会问,旋转也会对球的飞行产生影响,是的,但旋转也是挥拍的结果,如上挥产生上旋球。这就是说,旋转仍没有脱离开力的三要素,而独立存在。为此,对拉球可一言一蔽之,即”在身前用拍心搧网球的耳光”。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言之”在身前用拍心轻颠球”(颠球为最简击球动作)。在这句话中,包括了身前击球、拍心击球和人类击球的自然动作,这些包括了网球理论基础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七、击球点将统辖整个击球

1、过去,击球点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它在网球运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说,它是网球的灵魂、指挥棒、牛鼻子、纲举则目张的纲。具体讲,首先是对来球的判断,判断什么?不就是判断球的方向和速度即落点,解决好球与人之间的位置关系,说到底就是击球点的位置。随后就是移动,移动不也是为了找准击球点,准确到位吗!再后,就是站位的选择,大多数站位的采用也与击球点的位置紧密相关,即站位也应与击球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釆用开放式是为了在左右移动时能尽早地到达击球点,而采用中间式站位是为了在前后移动时能尽早找到击球点。至于挥拍的节奏快慢也将直接与击球点的位置有关,说到底,失掉击球节奏的实质就是失掉了正确的击球点。由此可见,击球的一切皆与击球点有关,击球点将统辖整个击球过程,击球点将决定击球动作。况且,在正确的击球点上击球,击球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可以降低拍心击球的难度,形成正确的击球动作。若击球点出现问题时,击球动作就要相应地发生改变,于是使击球难度和失误增加。实践也证明,捕捉到了正确的击球点便能确保80%的击球成功率。


2、大家知道,击球点是由球拍与球在空中碰撞时所形成的,因每次来球和击球的意途不同,所形成的击球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便是正确的击球点,它也会处在身前一定的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身前打。其根本原因在于,击球点将与最近的支撑脚发生关系,有支撑脚的支撑才好发力。所以,击球点只与击球的个人有关,而与运动水平的高低无关(北京体育大学报2016年6月<网球正手击球拍头速度与击球落点准确性关系的研究>一文证实了该点)。当然,随运动水平的提高,正确击球点的范围一定会逐渐扩大,但也不会过度。譬如,专业选手所照顾到击球点的范围一定比业余选手大。


3、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若击球点离身体过远或过近时,击球人为击到球就必须在动作上进行较大的调整,调整的过程往往会丧失规范的击球动作,将击球动作拉歪。于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击球点决定动作,而动作的改变只是适应击球点的结果。或者说,击球点与击球动作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击球点是因,击球动作是果。话已至此,再顺便说一句目前的传统教学,目前那种以动作姿式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是否需要反省?

八、击球点理论的形成和正确击球点在网球运动中的确立


1、人的用力都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支点,这是人的用力规律,其它运动如此,网球的击球也不例外,人们常说的重心稳定的力学机制将源于此。

人们不难发现,在采用中间式(垂直式、折中式)或关闭式站位击球时,前脚将成为这一固定的支点。在采用开放式站位时,固定的支点是处于球拍的同侧脚上,这样体现了击球点与最近的支撑脚的关系,形成了教父尼克.波利泰尼(美)所称的法拉利的底盘。试想一下,若缺少支撑,发生下肢瘫软,上体的发力将不可能。其实,这一规律也普遍存在其它的体育运动中,甚至存在人类的一切体力活动中。举例,在足球发定位球之前,运动员要踏实支撑脚所处的地面,踏实就是为了有一个稳固的支撑。又如,在田径投掷的最后用力中,前脚的支撑甚为重要,它的稳固将直接决定器械的出手速度。再如拳击,出拳必须依赖前脚的有力支撑。另外,在网球运动中,常出现人被球挤了的现象,人被迫使用后脚(采用中间式站位)而不是前脚支撑,这样的支撑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支撑是必须的,二发力不充分(未用上核心肌群)。顺便再说句题外话,以往被某些文献推崇的半开放式站位是否需要追求?它是不是在击球点上出现了问题?


2、前面已经讲过,击球点必定与支撑脚有关,并与最近的支撑脚相关联。且在击球瞬间,上肢击球的用力强度一定会与脚的支撑强度呈正比,这也说明支撑在击球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此时,我们建议大家做几次空挥动作,从中可以体会到挥拍的最有力处与支撑腿支撑之间的关系,并依此来确立击球点所在的正确位置。或者说,在空挥中,一定有一个摆速快而有力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正确击球点的位置,它将处于每个人的身前不远处,并与最近的支撑脚相关联。从而,可以确立正确击球点的存在价置和位置。在网球运动中,正确击球点概念便得以确立。


3、在击球瞬间,击球用力的大小会与脚支撑的隐固程度呈正相关。若挥拍用力大则支撑力度强,甚至还会出现双脚的腾空现象,如在网球的大力发球和大力拉球时脚所出现脚的离地。原因是,人体大肌群的用力会按一定顺序向肢体的末端传递,当传至脚时,若力量足够大时,人便自然出现腾空,反之若用力小便不会出现腾空。可见,腾空的出现完全是一种被动的离地,而不是主动的跳起。所以,在击球时主动跳起是错误的不可行的。

4、在采用中间式站位击球时,前脚的固定程度可由身体重心的前移得到加强。这就是中间式站位比其它站位能获得更大力量的原因所在。君不见,在追求远度的田径投掷中,均采用腿的前后站位,而不会采用平行站位。

九、用力顺序

人在用力时会遵循一种规律,即大肌肉群(核心肌群) 在稳固的下肢支撑下先动,继尔是中肌肉群,最后是小肌肉群。并且,各肌群在发力之后还会出现制动。也就是说,正确的用力顺序是各肌肉群由依次用力与依次制动两种形式共同完成的。所谓依次,就是有先有后,而不能同时进行,如肩与手臂不可同时转动,应先肩后臂再腕。这样才能使力量得到有效地传递,使击球速度得到有效地叠加,从而使球获得最大的动量(主要表现为速度)。在初学者身上,用力顺序常出现三个问题。

1、 用手臂击球,而缺少身体动作的参于。显然,这样的击球就缺乏击球的力量,并会使手臂手腕失去协调,同时,腕和肘小关节将难以承受力量的冲击,会极易受伤。显然,出现这一问题大多与击球点不正确有关,当然也与多年形成的错误有关。

2、击球时有人为增大击球力量,会出现身体与手臂的同时转动。这种击球动作是错误的,因为人的不同肢体在击球时应该有先后,若同时转动便在用力顺序上出现了问题,这样不仅破坏了用力顺序中的用力,而且还无法形成必要的制动,使身体与手臂的摆动速度一样。从而影响到击球动作速度的发挥和动量的传递。我们说,侧对来球或加大引拍幅度是解决核心肌群参于用力的好方法,当然,侧肩和加大引拍应统统服从击球点的正确位置,不可为加大而加大。总之,为在正确的击球点上击球,击球动作因受到击球点的制约,可大可小可快可慢。

3、在采用中间式站位拉球时,有些传统的教学会要求后脚主动前迈,对此我们持否定态度。因为后腿的前迈会破坏髋部必要的制动,从而影响到挥拍速度的发挥。该点可以从标抢运动中得到启示,在标枪的最后用力时正确的动作是后脚拖在身后,并与地面始终保持接触,其目的就是限制髋的过分转动,使其及时制动。当标枪出手后因惯性作用,会出现后脚的前迈,这也是因惯性的存在而不得不为之。

最后再说两点。一是力是有方向性的。在击球瞬间时,脚支撑用力的方向主要是向上,而挥拍主要是向前,那么这两者在用力方向上便存在不同。但两者又紧密相关,对此可以这样解释:对挥拍来讲,支撑脚所起的作用是间接的,而非直接。二是在很大程度上,用力顺序正确与否将与击球点的位置有直接关系。若击球点正确,一般来说用力顺序就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除非人为的教错学错。

十、制动在击球中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学练中,普遍存在重视发力而忽视制动的现象。殊不知,制动在击球中与发力同样重要。教学泰斗美国的尼克.波利泰尼在他的书中反复强调,击球时需要有一个法拉利小汽车那样稳固坚实的底盘,底盘何物?在网球的击球中就是指脚的支撑。对此我们还要说,在整个击球过程中所需要的底盘不仅是脚制动,应该还有髋、肩、异侧臂、甚至头部的制动。这是因为,任何部分的肢体运动都需要有一个稳固的底盘,在底盘上较小的肢体才能获得更大的摆速。所以就制动来说,如髋动需要脚的不动,肩动需要髋的不动,击球臂需要肩和异侧臂不动,甚至头部不动(如费德勒)。制动是人类存在的自然现象,它的存在是动作协调的体现,否则就是人们常说的苯拙。所以说,在网球运动中动的肢体要建立在不动的基础之上,当然,在现实中,制动的肢体将难以做到完全的静止,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制动往往是通过减缓底盘的动作速度来实现的。可以说,人类肢体的活动都是建立在较大肢体的不动或减速而稳固的基础之上的,若缺少这一制动基础,较小肢体就难以做出快速有力的动作。

十一、发球中搔背动作和拉球腕曲的成因

1、在发球中,在引拍转入前挥击球时会出现球拍靠近后背的现象,俗称搔背。在很大程度上,搔背动作的形成会与快速用力和肌体放松这两个因素有关。当这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时,会使得具有一定质量的球拍在引拍和击球之间转换的档口产生很大的惯性力(惰性),这一惯性力会拉扯着球拍靠近身背,形成所谓的掻背动作。

2、我们说,搔背动作的形成有很多好处,它体现了动作的放松,它拉紧了即将用力的肌肉,它加大了球拍的做功距离,最终增加了击球力量。同样原因,在拉球的引拍转为前挥档口,会出现手腕的后曲动作,使拍柄尾部正对来球,继而形成了所谓的甩毛巾动作,这同样来自球拍的惯性力。

3、在实践中人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对实现发球的搔背和拉球的腕曲动作的形成,快打容易成功但慢打难。这是因为,快打会增大球拍的惯性力,反之慢打则减小球拍的惯性力,便难以形成搔背和腕曲。显然,搔背和腕曲的形成与用力大小有关,也与放松程度有关。这就是初学者快打时击球尚可,但慢打难以打好球的原因所在。

我们还说,搔背和腕曲的形成与教练的认识有关,教练们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的足够重视。即击球用力时要注意动作的放松,不可用蛮劲。另外,关于拉球腕曲动作的形成,在教学初期应及早对此提出明确的要求。关于搔背和腕曲的形成,我们在某些国外教学片中就可以见到与此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学球之初便有此类的教学要求。

十二、拉球时手腕后曲有何好处


在击球点到位的情况下拉球时,有拍面大致与地面垂直,与球网基本平行的要求。为此,拍面与球网的基本平行就需要持拍手腕的后曲。当然,拍形的所谓基本垂直和基本平行皆会受到来球的制约,如来球略高或略低,与地面垂直的拍形就应做出相应的改变,高时前倾,低时后仰。同理,若需要对球的飞行路线改变时,拍形也需相应的发生改变,这是因为,球的飞行路线总会与拍面垂直的这一原因。

1、在一般情况下(击球点基本正确),在击球瞬间拍面会与地面保持基本的垂直。拍面垂直主要是为了使击球力量更好地穿过球心,将球打实。那种认为拉球时的拍面应始终保持前倾的认识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仅凭人的视觉是难以发现击球瞬间的拍面状态,而是受到随挥动作的蛊惑。


2、 在一般情况下(击球点基本正确),在击球瞬间拍面将与球网保持基本的平行,这其中包含有四个好处一个注意。


 (1)提高对击球方向的掌控。大家知道,球的飞行方向会与拍面垂直。据有关资料报道,若拍面变化1度时,球飞至对方底线时将会出现约半米的差距。设想一下,若拍面有几度的变化是不是就有球出边线的可能,谓之差至毫厘谬之千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球的失误多与击球点的位置有关。当击球点与人过近时,因时间的关系,拍面来不及转至与网基本平行,而形成了拍面的外撇时,球自然会击出击球臂同侧的边线。当击球点与人过远时,当手腕缺少必要的控制而继续转动时,便极易出现球出击球臂异侧边线的错误。为此,在许多教科书中会有这样要求:在击球前后应该保持几个球距离的前推动作。这无非是为了确保拍面在击球瞬间与球网保侍基本平行的正确状态。另外,在某些教科书中有直线要慢打些,斜线要快打的要求,其目的无非也是为了获得击球点的远近和拍面的状态。


(2)若拍面与球网平行时,还可以减小对球的侧向摩擦。在网球运动中,球存在上旋、下旋、侧旋,以及上下旋与侧旋的叠加效应,而单纯的侧旋在网球运动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在上下旋中若再存在侧旋,这势必增加旋转,而减小球的飞行速度,使击球更虚,这样极易会造成击球过浅或下网。所以当拍面与球网平行时,便减小了对球的侧向摩擦,使球获得足够的飞行速度,从而避免了击球过浅或下网。当然,在削球时有人会利用侧旋来防止球的飞行过高,以减小球出边线和底线的可能。而在拉球时,我们并不主张过多地采用侧旋来改变球的飞行方向(所谓的滑板) ,尤其是对业余选手来说,应以改变拍形来改变球的飞行方向为妥。


(3)在击球瞬间,当拍面与球网平行时,可充分利用上手腕的力量,形成鞭打动作中的鞭梢动作。由于手腕动作的参于,会使得击球动作更加完整,使击球力量大大增加。据有关研究资料报道,手腕动作的参于将增加20%的力量。但是,以往和当今仍有许多业内业外人士对手腕动作的参于不于认可。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击球前后手腕角度的变化中得到答案,答案是有手腕动作的参于!至于在某些教科书上所提出的,在击球时要求固定手腕的意见,似乎与我们这一看法相悖。对此可以这样认为,在球拍与球接触时,手腕是需要进行适当的握紧和控制的,这似乎是击球的必然。试想一下,让球落入一个较坚固的拍面上,是不是可以提高球的弹出速度,是不是可以减小球拍自身的扭转?即便如此,在球拍与球接触瞬间后也要手腕动作的参于,顺势(顺身体的用力)而为,充分发挥手腕在击球中的作用,提高击球的打磨效果。总之,那种认为打网球不需要手腕参于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手腕动作的参于几乎存在一切的体育项目中,以形成所谓的鞭打动作,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甚至足球用脚的脚腕等。总之,在人类的动作(包括生产劳动)中,肢体末端的参于是不可或缺的。


(4) 在击球时,对球来说,与球网平行的拍面面积最大,这就给拍心击球创造了有利条件。


(5)在实践中,能否形成手腕后曲有两种成因。一是有些人天生就具有放松的运动能力,由于球拍惯性力的存在,该力在前挥时使手腕后曲。但也有人尤其是初学者缺乏放松能力,而无法做到腕曲,况且在慢打时该情况更甚,这就需要腕屈的刻意练习。例如,在某些国外教学中,从学习一开始就对腕曲有特别的要求,足见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十三、击球成功在于两种力的合理分配

拉球动作是由向前和向上的两种方向力所组成。因每次的击球力量是一定的,所以向前用力多就会使向上的力减小,反之亦然。若向前用力过多,当拍面基本垂直时力会穿过球心,球少了旋转,就能将球打实,球将获得更大的水平速度,但此刻对球的飞行距离难以控制,容易造成球的出界。而向上用力过多,易造成力将更多地擦过球皮而不是球心,会使球的旋转增大而球速减小,将球打虚,并极易造成击球过浅甚至下网。所以,拉球动作应该包括前推和磨擦这两种用力形式,并且这两种用力会同时存在球拍与球碰撞这短暂的时空内。我们说,击球的成功就在于这两种力的合理分配,孰多孰少要拿揑好。一般来讲,这两种方向的用力的分配与击球点的正确与否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击球点正确的情况下,击球动作(挥拍方向) 自腰到肩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两种力一般会有一定合理的分配。若仍旧出现失误的话,那可能与拍面的过分前倾和过分后仰有关。关于两种力的分配不仅拉球如此,削球发球亦如此。

十四、引拍的作用和要求


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整个击球动作划分成引拍、前挥击球、随挥三个阶段(还有其它划分类型)。在研究之前提醒一点:因为击球动作是一个整体,各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对各个阶段研究时且不可孤立看待。为研究的方便,我们就引拍幅度和快慢对前挥击球的影响谈两点意见:


1、引拍与前挥击球就有很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引拍的好坏将决定前挥动作的速度,从而关系到击球的质量,而其中击球质量主要表现在能否捕捉到正确击球点这一环节上。所以引拍动作的大小和快慢应该视来球的情况(击球点)而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击球节奏。为强调这一问题举一特例,有时来球太快而缺少必要的准备时间时,应减小引拍的幅度和力度,有时甚至不做引拍动作,直接伸拍于身前,借力迎球就可以了,如费天王在接发球时便常常如此。

2、在确保击球点正确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引拍的幅度(包括肘部的抬起)。因为这样的引拍能充分调动身体的力量,尤其是核心肌群的力量。这犹如拉长的弹弓,这样做会加长前挥的做功距离,使击球更加有力。就引拍动作的大小可比喻为,大引拍犹如动车,虽距离长但速度快,在时间上并不十分吃亏。而有意限制幅度的引拍犹如同绿皮车,慢而无力,未必对击球有益。所以,我们并不赞同,传统的教学中的那种引拍仅结束于身后挡网的拘泥要求。传统的教学认为,动作过大会影响到球拍到达正确击球点的时间,这点没错。但要清楚,引拍大能获得更大的击球力量,而力量大会加快前挥的速度,而这是小引拍所难以做到的。当然,引拍的大小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应视来球的情况而定,在击球点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加大引拍的幅度会更加有益,尤其对力量较小的妇女老年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如在WTA中,大引拍就会经常见到,象日本的大仮直美、白俄罗斯的萨巴伦卡、瑞士的本西奇的正手拉球,她们引拍的幅度就很大,其中绕头引拍(抬肘的效果)将拉开了胸部和肩部的肌肉,这样不仅可以增大击球力量,还能为换拍,正确拍面的形成创造提供方便,更能促使前挥击球动作的加快,有利于捕捉到正确的击球点。

3、 在引拍前期,要有意识地缩短向后引拍的半径,拍头靠近上体,如纳达尔。这样缩短了身体转动的半径,架肘,拉伸肩与胸的肌肉,力量的增大无疑有助于加快引拍的速度,总体上节省了击球动作的时间。

十五、前挥击球的作用和要求

1、在整个击球动作中,前挥击球无疑是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将发生球拍与球的碰撞,而碰撞如何将决定球的飞行质量。有研究表明,球拍与球碰撞的时间十分短暂,大概在3—6毫秒,并且人为地增大这一时间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们也只能在3毫秒和6毫秒之间做文章。至于何种碰撞造成击球时间上的差异?这可能与拍弦的松紧有关,但主要还是与击球方式有关。就击球方式而言,平击会使这一时间短一些,而旋转会使时间长一些。从两种击球动作的接触点在空中所形成的形态上看,平击球是一个点,而旋转球则是一条线段,故而决定了球与球拍的接触时间是3毫秒还是6毫秒。但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一个点还是一条线段,绝不会发生球在球拍上的滑动。无疑,较长的接触将有利于对球的控制,这便是现代网球推崇上旋球技术的原因所在。

2、 重要的是,在前挥阶段前就要解决好到位的问题,即处理好人与球之间的位置关糸,即捕捉到正确的击球点。这是因为击球点是击球动作的指挥棒牛鼻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击球动作的正误和击球质量。

3、 要充分发挥球拍的弹性,力争做到拍心击球。拉球时要注意拍子比球低,削球时要注意拍子比球高,发球时要注意拍子的右框切入球体,适当向前挥拍。

4、拍面在击球瞬间,拍面与地面大致垂直,与球网大致平行。平行是被大家忽视的问题,该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5、动作力求完整,在击球时要处理好向前和向上两个方向的用力。

6、当来球过高或过低时,就需要在拍形、挥拍方向、力量这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当然,这样做势必会给击球带来麻烦,有可能使击球的失误增多。所以还是那句话,在击球前,首先要处理好人与球之间的位置关系,或者说准确到位,找准击球点。

另外,我们还觉得,球离身体的远近似乎要比高低或左右更加重要,因为当来球出现高低或左右时,仍不失体前脚的支撑,成全了身前击球这一核心要求。在现实中,为了做到身前击球,在处理一些高低球时需要有一些不规范的动作,如阿加西会打球的上升期,A.拉德万斯卡的下蹲击球,纳达尔转,以及打反弹球,打凌空球等。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练中要重视前后的移动,尤其是向后移动,因为向后移动不是人类的行走习惯。另外,对于每球必争的认识要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每球必争不仅是对移动本身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移动意识的培养。

十六、如何加大球速

增大球的飞行速度一直是网球人追求的目标,因为它是重要的取胜手段。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说,在学练中要注意解决以下七方面的问题:
1、增加自身的力量。因为击球力量来源于人的肌肉收缩。
2、找准击球点。
3、击球动作协调,有正确的用力顺序,这样才能使全身的力量最大化。就击球动作而言,可加大引拍的动作幅度,动员全身肌群的力量。扭紧核心肌群,还要注意肘部的抬起拉长肩胸部的肌肉群和腕曲,增大做功的距离和力量。
4、击球动作的协调有力与正确的击球点有极大关系。因为有正确的击球点才会有脚的稳固的支撑,因为支撑是发力根本条件。
5、直臂击球。直臂会使力臂增长,所以能获得更大的力量。这便是高个网球选手的优势所在。
6、摩擦会减小球的飞行速度。所以在击球时,要减小对球的摩擦。实质是,使更多的力量通过球心,而不是球皮。
7、拍心击球,充分发挥球拍弹性这一物理性能。

十七.随挥阶段的作用和要求

1、随挥是击球后的惯性动作,实际上在这一阶段球已离开球拍。按理说,这时球拍对球已不起任何作用。但是有人感到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感到随挥对球的飞行仍然会产生影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认同随挥动作对球已不起作用。然而,因为整个击球过程是一个整体,阶段的划分仅为研究的方便,所以前后阶段均不可生生的分开,并且关系紧密,上下呼应。在击球的瞬间,随挥会体现人的击球意图。如若想加大对球磨擦,则随挥的动作自然会出现更大的向上挥拍,与此同时随挥动作的增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击球瞬间的动作,即加大击球时对球的磨擦。这反映出,击球与随挥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兼顾,相辅相成的,这恐怕就是感到随挥起作用的缘由吧?所以,我们在拉球时,可通过随挥动作的加强,增大击球时对球的旋转和对球的控制。当然,随挥动作的大小强弱应该服从来球的状况以及本人击球的意图,以便分配好两种方向的用力。因此,随挥动作不可一味地扩大,更不能为随挥而随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业余训练中多会出现为随挥而随挥的教学和现象,这是不妥当的。

2、在击球点正确的情况下,拉球的随挥动作应该是结束于异侧肩。一般来说,这样会使向前向上这两个方向的力得到合理的分配。在现实中,还存在另外两种类型的随挥动作,胸前和头上。显然,这与击球点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如当击球点距离击球人过远时,球拍往往会经胸前划过,并结束在异侧臂。若击球点距离击球人过近时,因前挥击球的空间不足,此刻只能更多的向上挥拍,这样会使球拍在随挥中出现绕头动作,形成了所谓的纳达尔转。

就不同的击球点所产生不同的随挥动作来看,可以得出”击球点决定动作” 这一结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网球教学原理4
超干货!正手击球中手腕的作用
想学习德约科维奇的强悍正手,看这一篇就够了
看网球业余玩家的正手击球
网球教学 | 底线击球如何用正确移动到位?
乒乓球小知识(乒乓球术语)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