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民法典学习㈠)
userphoto

2022.09.24 湖北

关注

中国现行的民法典,是指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民法总则》,因此《民法总则》的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目前来说就是中国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

《民法总则》确定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需要注意的是,《民法总则》的颁布与生效,并没有废止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民法通则》。在实践中注意的是,《民法通则》中与《民法总则》不一致的,不再适用。但是,民法典还没有完全制定出来之前,《民法通则》仍然有效。

《民法总则》的第一条规定就是其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也是整个中国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这一条将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合二为一,居于法典的首位,这是我国立法的惯例。

一、立法目的或者说立法的宗旨,是制定本法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从上述条文可见,《民法总则》的立法目的有五个:

(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民事主体即民事关系的参与者、民事权利的享有者、民事义务的履行者、民事责任的承担者。具体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就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等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人身权益、财产权益。包括民事权利,也包括民事权益。

(2)调整民事关系

所谓民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基于民事法律行为产生的亲属关系、婚姻关系、合同关系、损害赔偿关系、物权关系。而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调整民事关系,核心是调整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就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具有普遍性、确定性、相对稳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等特点。

(3)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

这一立法目的是吸收了《合同法》的规定而增加的。

所谓社会和经济秩序,就是生产、生活、工作、劳动、婚姻、家庭、市场交易秩序;就是人们感受到的人权、自由、安全、平等、公正的秩序;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的秩序;合理、公平、正当竞争秩序和资源配置、财产归属和利用的科学合理秩序,国家公权与个人私权、社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边界秩序。

(4)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这是《民法总则》以及民法典的时代要求及历史背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立法要先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意味着我国民法典也要体现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入法,是德法融合,用法律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价值观才有可靠的制度保障。民法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为立法宗旨之一,把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因此,民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也是公民树立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保障。

二、立法依据

民法的立法依据是宪法。一部法律的制定应当以宪法为依据,其原则和内容都应当渊源于宪法,体现宪法的基本精神。

原《民法通则》的立法依据中有“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这次在《民法总则》制定时删除了。并不是说“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在立法工作中不重要,而是这是立法过程的事情,不必要重复写入立法依据中去。立法依据主要还是法律渊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法典》I 第1条:德法日民法典都没有立法目的条款,为什么我国民法典设置该条款?能否作为法院裁判的...
四、民法总则实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民法典通解通读丨总则编第1至3条详解
简议《民法总则》第一条
民法典五大现实意义
郑新俭:准确把握民事检察监督特点和规律为民法总则实施做好准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