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死关头: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的筹谋
userphoto

2022.09.09 云南

关注

导读

战略决战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双方军事统帅指挥作战能力的较量。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中,毛泽东和蒋介石在统筹全局、布局下子,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关键决策时,其作战指导方略,显然不同,最终,一个所向披靡,一个败涂地。

01

毛泽东正确选择了决战时机

毛泽东本来不是军人,也没学过军事,为什么会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他的办法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投身到战争实践中去;二是要在战争实践中用心去想,不断总结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用来校正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并且把战争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提到较高的原则性上去思索和解决,这就是研究战略问题。

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

陈毅曾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作过这样的概括:“其特点是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去研究中国战争的实际,去发现和掌握中国革命军事的总规律。”

正确判断战争全局的客观形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发动三大战略决战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到1948年8月,正确选择决战时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到此时,解放战争两年来,国民党军有生力量被大量消灭,双方力量对比已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当局正在考虑撤退东北、确保华中的问题,但仍举棋不定。叶剑英后来说:“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让敌人实现他们把现有兵力撤至关内或江南的计划,使我们失去时机,从而增加我军尔后作战的麻烦呢?还是在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决策逃跑之前,我们就当机立断,抓住大好时机,组织战略决战,各个消灭敌人的强大战略集团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毛泽东同志根据对战争形势的科学分析,毅然决然地抓住了这个战略决战时机,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在兵力还没有超过对方的条件下,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下决心发动战略决战,需要有大智大勇。这也是蒋介石没有料到、因而在事先也没有做出应对准备、结果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

抓住决战时机后,确定决战方向十分重要。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正确地选择从何着手,接着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直至达到预期的目标。毛泽东历来强调:“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

三大战略决战是从东北战场开始的。叶剑英描述了毛泽东的决策过程:“当时全国各战场的形势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但敌人在战略上却企图尽量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立要点的时间,牵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使我军不能入关作战;同时,敌人又准备把东北敌军撤至华中地区,加强华中防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指向华北战场,则会使我军受到傅作义、卫立煌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退,而实现他们的战略收缩企图。因此,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02

在战役执行中讲究出其不意

作战方向确定后,为了取得理想的作战效果,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三大战略决战中几乎都采取了奇袭的作战方法。怎样才能使对方“无备”和“不意”呢?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迅速,二是保密。有时还需要以佯动来造成对方的错觉。

淮海战役

在三大战略决战中,初战几乎都采取奇袭的做法,先从对方“不意”的要地突然发动强有力的攻击,在它的防御链上打开一个大的缺口,使对方在部署和心理上都陷于异常慌乱的地步,再一步一步扩大战果,直到取得全局的胜利。

拿辽沈战役来说,锦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是谁都知道的。但当时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和后方根据地都在北满,又采取了一些佯动,使国民党军误以为解放军会将进攻重点指向长春,而解放军主力却隐蔽地远途奔袭锦州地区。直到解放军以突然行动切断锦州同关内的陆路交通,蒋介石才如梦初醒,慌忙地调整部署,陷入一片混乱。这可以称为“奇袭”。

再看淮海战役,国民党军原来判断解放军会从西侧奔袭徐州,解放军又以多路佯动,增强对方这种错觉,从而将敌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调集在徐州周围。华东野战军主力立刻乘虚而入,隔断孤悬东侧的黄百韬兵团同徐州之联系,开始了淮海战役的第一个战斗。这就打乱了国民党军队在徐州地区的整个部署,随后,中原野战军同样乘虚而入,切断徐州同蚌埠之间的联系,奠定淮海战役全胜的基础。这也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奇袭。

平津战役示意图

在平津战役中,国民党军的注意力最初集中在东面,提防东北野战军主力大举入关,蒋介石还要求把部队东移津沽,以备必要时从海路南撤。解放军却出其不意地从西线打起,将傅作义的注意力吸引到西边,顾不上东线。而东北野战军主力又提前行动,悄悄地越过长城南下,分割东面的北平、天津、塘沽之间的联系。

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挥下,三大战略决战不是分散的、孤立的、各自进行的三个战役,而是有着通盘筹划,一环紧扣一环,相互照应,一气贯注地完整部署。

03

十分重视一线将领们的意见

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军事领域内,他十分重视处在第一线的将领们的意见,常同他们反复商议,认真听取并考虑他们的判断和建议。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

以淮海战役为例:它的发动,起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向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第二天,毛泽东立即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当华东野战军正准备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时,留在大别山地区的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在1948 年11 月3 日致电中央军委提出:“蒋军重兵守徐州,其补给线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断……陈、邓(指陈毅、邓小平)主力似应力求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隔断孙(指孙元良)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

第三天,毛泽东就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邓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提出在宿蚌地区作战的两个方案,“何者为宜,望酌复”。7日,粟、陈、张报告,“……建议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徐敌退路”。

9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连续起草两个电报,前一个电报,要求“陈邓直接指挥各部,截断宿蚌路”。后一个电报更明确地指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可以说,淮海战役的全盘战略设想,是在中央军委同前线各将领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磋商后确定的。

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评论道:“军委、毛主席善于采纳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及时修改计划,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并再次重申给予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临机处置’之权,这是淮海战役所以能顺利发展并取得全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在蒋介石的作战指挥中是没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江苏徐州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毛泽东在什么时间对邓小平说:“我把指挥权交给你了”
经典战役品读:为什么说豫东战役是淮海战役的“预演”?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