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傣族史上的‘达光王国’
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有一块叫'Takawng’的盆地,今属缅甸曼德勒省彬乌伦县德贝金镇区。据傣、缅两族的史料记述,Takawng曾是傣、缅两族的古都城,傣、缅两族都对Takawng古国有不同的记述,但都加入了无法令人信服的佛教神话成分。
中国学者将傣史中的Takawng古国译作'达光王国’,将缅史中的Takawng古国译作'太公王国’。云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平出版的《傣泰民族的起源与演变新探》中,专门有一章来论述达光王国,否认傣族曾经建立过达光王国,同时也否认太公王国的存在,抨击傣族史家把缅甸传说的太公王国改编成达光王国。值得注意的是,何平教授不仅否定傣族建立过达光王国,还把傣族在今云南西部、缅甸北部曾建立的古国全都否定,就连史料详实的傣族政权阿瓦国(1364~1555)也被其否定;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何平教授是何居心了!

傣史中的达光王国
傣史有关达光王国的记述源于傣、缅两族僧侣间流传的巴利文手抄古籍《Takawng History of King rule》(达光王统史),经过历代傣僧改编后收录进傣文古籍《萨省腊莽鉴》,傣族大佛爷卞章戛于公元1886年编撰的《嘿勐沽勐》也有记述。大致内容如下:
“公元前424年,佛光普照大地,出现了很多王。公元前364年,莽纪拉扎在瑞丽江河谷盆地勐卯建立罕萨王城。公元前301年,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东岸建立达光王城。公元前297年,出现了一位英勇的大王,联合诸王建立统一的国家。
公元前246年,铎达蚌被推举为大王,在位期间将国土拓展到伊洛瓦底江下游的大海边;铎达蚌去世后,其子孙传袭了9世大王。铎达蚌一脉第9世大王坦玛利去世时,因无子嗣继位,诸王及大臣坦玛利收养的小和尚拥立为大王。小和尚一脉传袭了14世。
公元234年,尚穆达大王将王城从伊洛瓦底江上游的达光迁至伊洛瓦底江与亲敦江交汇处的蒲甘。尚穆达大王去世后,其女婿列米满被诸王及大臣拥立为大王。列米满一脉传袭了5世;第5世大王尚列佐满去世时,因其子年幼,诸王及大臣请来一位和尚来当大王,王妃带幼子尚列佐出走。四十多年后,和尚派人寻回尚列佐、封为副王。和尚死后,尚列佐成为大王,其子孙传袭了36世。
公元586年,骠人攻陷蒲甘王城后,达光王国瓦解。在瑞丽江河谷盆地勐卯的混鲁、混赖兄弟俩组织傣族与骠人对抗,将骠人赶回伊洛瓦底江下游后,傣族诸王将混鲁、混赖兄弟俩奉为大王,在勐卯修建新王城。”
缅史中的太公王国
缅史有关太公王国的记述亦源于傣、缅两族僧侣间流传的巴利文手抄古籍《Takawng History of King rule》(太公王统史),后被缅王孟既于公元1829年下令编修的《琉璃宫史》收录其中,并加以改编。大致内容如下:
“太公王国于公元前850年由印度来的释迦族人阿毕罗阇建立公元前600年,第33世国王彬那迦在位时,被来自东北的人攻陷,国王彬那迦身亡;部分臣民随王子迁到米界河南边的皎施一带发展;部分臣民沿伊洛瓦底江而下,在伊洛瓦底江与亲敦江交汇处的蒲甘一带发展,变成骠族、坎延族、傣德族;王后那迦芯改嫁给一个叫陀阇罗阇的释迦族贵胄,在老太公城附近重建新太公城。陀阇罗阇一脉的太公王族又传袭了17世。公元前483年,陀阇罗阇一脉第17世国王德多摩诃罗阇在位时,太公王城再次被来自东北的人攻陷。
太公王城陷落后,拥有王族血统的摩诃丹婆瓦和苏拉丹婆瓦兄弟俩在阿拉干山脉与勃固山脉之间的伊洛瓦底江东岸修筑室利差呾罗王城。摩诃丹婆瓦先任国王,后由苏拉丹婆瓦继位,之后又是摩诃丹婆瓦之子竺多般……公元94年,室利差呾罗王国分裂成三部分、纷战不休。
公元107年,室利差呾罗末代国王的外甥萨牟陀梨在伊洛瓦底江与亲敦江交汇处率19个村庄起兵自立、修筑蒲甘王城萨牟陀梨无子,其女婿骠绍梯被立为王储,但萨牟陀梨逝后骠绍梯并未登基,而是迎立恩师罗西姜为王,直到罗西姜逝后,骠绍梯才于公元167年继位,在位期间将蒲甘小邦发展成大国。”
Takawng古国存在的真实性
傣、缅两族对Takawng古国的文字记述都源自巴利文手抄古籍《Takawng History of King rule》,但这部书是佛教传入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后才根据口传历史记述,其中加入了很多佛教神话的成分,并非不可信,只是可信度要打个折扣。
Takawng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器物表明,Takawng在公元前已经有人居住;但需要明确的是,人类居住的证据不能证明已经建立邦国。Takawng最早的文明遗迹是伊洛瓦底江东岸的三面城墙,修筑时间大致在公元1世纪至公元2世纪期间;此时的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尚未出现文字,没有可供参考的文字记录;但与此不远的云南高原已纳入文字系统完善的东土汉国统治,多少会有一些文字记录可供参考。
公元69年,以永昌(今保山坝)为中心的哀牢国归附东土汉国,汉国以其地设永昌郡;据当时的汉文典籍记载,哀牢国的疆域大致就是云南高原西南半边及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位于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的Takawng在哀牢国范围内。缅史两次提到太公王国被来自东北的人占领,一次是公元前600年、一次是公元前483年,哀牢国王城永昌刚好就在太公王城Takawng的东北方向;傣史又说达光王国的王城最早在罕萨、后又在Takawng,罕萨在瑞丽江河谷盆地勐卯,勐卯也刚好在达光王城Takawng的东北方向;汉史记载公元69年哀牢归汉时,Takawng已经是哀牢人的地盘。哀牢人从东北方向来占领Takawng应该没错,但何时占领、占领之前是何族居住就无法得知了;Takawng最早的文明遗迹大致时间在公元1世纪至公元2世纪期间,肯定是哀牢人留下的,哀牢人之前居住在Takawng的人或许就没建立过真正的邦国。
哀牢归汉七年后又反汉,才一年又被汉兵击溃。公元77年以后,汉国控制怒江以东的哀牢人诸邦、放弃怒江以西的哀牢人诸邦。自公元94年起,怒江以西的哀牢人诸邦又与汉国恢复联系,并多次出访汉国。
第一次出访汉国是公元94年,是一个叫敦忍乙的小邦。《后汉书》记载:“永元六年,(永昌)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遣使译献犀牛、大象。”
第二次出访汉国是公元97年,是以掸国为首的多个邦国。《后汉书》记载:“(永元)九年,(永昌)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
第三次出访汉国是公元120年,是以掸国为首的多个邦国,还带着大秦(罗马)技艺人一同前往。《后汉书》记载:“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彩缯各有差也。”
第四次出访汉国是公元131年,掸国使者与叶调国(今苏门答腊岛)使者通过汉日南郡(今越南南部)出访。《后汉书》记载:“永建五年十二月,日南徼外叶调国、掸国遗使贡献。”
怒江以西的哀牢人诸邦出访汉国的四次记录中,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以掸国为首的多个邦国同行,说明怒江以西的哀牢人诸邦已经形成以掸国为中心的联盟国家。第三次出使汉国时,还将大秦技艺人一同带到汉国首都洛阳,说明此时的掸国已经与地跨亚非欧的大秦国(罗马帝国)有直接沟通;第四次出使汉国时,掸国使者又与同苏门答腊岛的叶调国使者一起出访,说明掸国已经可以通过伊洛瓦底江水路直达苏门答腊岛;从第三次和第四次出访情况看,怒江以西的哀牢人联盟国家已经向南扩张到离印度洋不远的地方,可以通过伊洛瓦底江水路畅通到印度洋,跟印度洋沿岸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第一次出访汉国只去了一个小邦,这个套路在哀牢国归汉前就用过,公元69年哀牢国归汉前,哀牢王柳貌曾于公元51年让其子扈栗(贤栗)率一个邦国先行归附汉国,确定可以捞到好处后,才于公元69年举国归汉,只不过后来汉国在哀牢地推行郡县制触及哀牢贵族阶层的利益,哀牢国才于公元76年举兵反汉。十多年后,怒江以西地区以掸国为首的哀牢人诸邦不确定汉国是否还会接纳他们,所以才让敦忍乙这个小邦试探性出使汉国,与公元51年让其中一个邦国试探性归附汉国如出一辙。之后,才有掸国多次组团出使汉国的历史性事件。
从地理方位看,汉史记载的掸国与傣史记述的达光王国、缅史记述的太公王国重合。从存续时间看,缅史说太公王国于公元前850年建立,公元前600年被来自东北的人攻陷,重建王城后又于公元前483年再次被来自东北的人攻陷,王族后裔在阿拉干山脉与勃固山脉之间的伊洛瓦底江东岸重建王城室利差呾罗,此地离Takawng已经很远。傣史说达光王城修建于公元前301年,之前的王城在东北边的罕萨,公元234年又把王城从伊洛瓦底江上游的Takawng迁到伊洛瓦底江与亲敦江交汇处的蒲甘;汉史记载的掸国是公元1世纪后期到公元2世纪前期的事;Takawng地区出土的古遗迹上限是公元1世纪,只与傣史记述的达光王国和汉史记载的掸国重合。
根据考古资料结合傣、缅、汉史籍可以确定,汉史记载的掸国与傣史记述的达光王国是同一个国家,缅史记载的太公王国比汉史记载的掸国和傣史记述的达光王国要早。掸国/达光王国是在太公王国故地建立的国家、是真实存在的古国,有可靠的信史和出土的文物做支撑。太公王国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古国尚有疑问,毕竟没有可靠的信史和出土的文物做支撑。
达光王国真相还原
1.建立的时间
公元69年以前,位于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的Takawng已经在哀牢国范围内,Takawng应该已有哀牢人聚落;公元69年,哀牢归汉后曾属汉永昌郡;公元77年,哀牢人反汉失败后,汉国控制怒江以东哀牢地、放弃怒江以西哀牢地;公元97年,怒江以西的哀牢人诸邦以掸国为首组成使团出访汉国,说明在公元77年至公元97年之间、怒江以西地区已经以掸国为中心形成联盟国家;傣史把这个联盟国家称作达光王国,说明这个联盟国家的首邑在Takawng;这与Takawng出土的古遗迹在时间上吻合。
可以确定,达光王国的建立时间在公元1世纪后期。
2.政权的族属
达光王国就是汉史记载的掸国,掸国由怒江以西的哀牢人诸邦发展而来,通过历代史籍记载将古哀牢人的演变理顺、传承关系为:闽人→哀牢夷/哀牢人→掸蛮/掸人→茫蛮(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南诏蛮→白衣蛮/僰人→金齿白夷/白人→僰夷/百夷/白夷→摆夷→僰族/泰族/掸族→傣族/泰族/佬族/掸族/阿萨姆族;哀牢人最终发展变成傣族。而且,Takawng自有史记载以来就是傣族的传统居地,英国人控制今缅甸地区以后,才有缅族陆续迁入Takawng,傣族在Takawng建立达光王国合乎情理。
3.大致的疆域
关于达光王国的疆域,史料没有明确记载,通过几种文字的史料记载及地理状况推测,其东界应该是萨尔温江(怒江)、北界应该是吐蕃高原(青藏高原)南麓、西界应该是亲敦江,但南界有点模糊,傣史说达光王国南到大海边,但大海边当时是孟人的地盘,孟人以北是骠人地盘,所以不可能到海边,按地理状况推测,南界应该在掸邦高原南部的茵莱湖一带;西南界应该在勃固山脉北端到从波巴山一线。西南边与古骠国直接接壤,南边通过本弄山脉与勃固山脉之间的峡谷可进入锡塘河平原。

4.灭亡的时间
傣史说公元234年,尚穆达大王将王城从伊洛瓦底江上游的Takawng迁至伊洛瓦底江与亲敦江交汇处的蒲甘;公元586年骠人攻陷蒲甘王城时,达光王国瓦解,怒江以西的傣族诸邦在瑞丽江河谷盆地勐卯重组政权;这个说法没有其它史料能佐证。但公元762年,以洱海为中心的傣族政权南诏国向西发展、兼并怒江以西的傣族诸邦时,怒江以西的傣族诸邦确实以勐卯为首。达光王国于公元586年灭亡还是可信的。
达光王国遗民后裔
达光王国是公元1世纪中后期哀牢国灭亡后,由怒江以西的哀牢人在Takawng建立,与哀牢国一脉相承;而哀牢人就是当今傣族的先民,今怒江以西大多数傣族都是达光王国的遗民后裔。
按傣史所说,达光王国将王城从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的Takawng南迁到伊洛瓦底江与亲敦江交汇处的蒲甘,是为了对付南边的骠人,之后王城蒲甘也是被骠人攻陷,达光王国由此瓦解;之后傣族又在瑞丽江河谷盆地勐卯重组了另外一个政权,最终把骠人赶回伊洛瓦底江下游;勐卯政权与Takawng和蒲甘政权的势力范围大体相当,都在怒江以西的掸邦高原、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东北半边范围内。
公元762年,以洱海盆地为中心的另一个傣族政权南诏国向西扩张,勐卯诸邦并入南诏国,傣族势力由此形成统一。公元832年,南诏国出兵灭了骠国,南诏撤军后给彪悍的游牧羌人创造了崛起的机会,羌人武力收编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西南半边的骠、孟诸族,以此逐渐融合形成缅族。
公元8世纪末,奄奄一息的南诏国已无暇顾及属邦,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东北半边很多傣族小邦落入缅族的控制,缅族还将王城迁到傣族聚居的蒲甘,缅族蒲甘政权由此而始;为对抗缅族继续吞并傣族诸邦,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的傣族诸邦在米界河上游盆地勐蓬组建政权。
公元1287年,大元国进攻蒲甘国期间,蒲甘王城中的傣族势力趁机控制了蒲甘国政,以蒲甘国的名义向大元国称臣。公元1312年,傣族大臣废蒲甘傀儡国王,建立傣族政权彬牙国,忠于蒲甘国的缅族势力退到南边发展;公元1315年,彬牙国以伊洛瓦底江为界分裂成两个国家,江以东为彬牙国、江以西为实皆国。
公元1364年,彬牙国与实皆国合并为阿瓦国,之后就开始向南扩张,与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的孟族政权勃固国长期交战,锡塘河上游的缅族小邦东吁趁机崛起,于公元1539年灭了孟族政权勃固国、公元1555年灭了傣族政权阿瓦国。自此以后,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锡唐河平原进入缅族主导时代,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亲敦江中上游高原、掸邦高原的傣族诸邦在很长一段时间也要向东吁国称臣;直到东吁国中后期才摆脱缅族的束缚。
公元1752年,缅族政权贡榜国代替东吁国后,又重新控制了周边的傣族诸邦,并不断出兵侵扰大清国,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的傣族诸邦应大清国之邀,派兵参与对缅作战。此时,傣族已全民佛教化,半数男子出家为僧不用服兵役,傣族领主们不得不派人北上吐蕃高原南麓各山头招募'野人’(今克钦族)入伍,尚未温饱的各路'野人’纷纷加入傣族土兵序列。大清腾越同知胡启荣在《腾越屯防记》中说:“腾越有野人一种,向在八关、七隘之外。因乾隆年间,进攻缅甸,各土司利用转粟,招入关内。”清缅战争结束后,各路'野人’都不愿北归,遁入平坝周边的山头狩猎为生,并呼朋引类越来越多。《腾越屯防记》记:“迨军务告蒇,野人不愿回归,遂分住各土司山头,猎兽为生。数十年来,呼朋引类而至者,更难以数计。生齿日繁,种类甚众。”
公元19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从印度涌入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向傣族传教无果后,把目标瞄准山林中的各路'野人’,经传教士近百年的教化,各路'野人’的文明程度得到跨越式发展、并走出山林与傣族抢夺生存空间。公元20世纪中期,各路'野人’在英国支持下纠合成'克钦族’,缅族与傣族放下历史恩怨联合向英国要求独立时,克钦族也被强行塞入新国家的政府中,还要求在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划出一个'克钦邦’,傣族人口占多数的克钦邦境内、不让傣族参与邦政府事务。
今缅甸联邦共和国境内,傣族被称作'Shan’、中国翻译为'掸族’,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掸邦高原及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靠近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和掸邦高原的地方,也就是缅甸的掸邦、克钦邦、克耶邦、实皆省、曼德勒省;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腹地及亲敦江中上游高原虽有部分人认为自己是傣族,但不会说傣语、也没有任何傣族特征,已完全被缅化。

缅族为何将无信史支撑的太公王国追溯成本族历史
缅族是在骠国灭亡之后才由吐蕃高原南下的羌人整合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西南半边的骠、孟诸族,逐渐融合形成的民族。
公元8世纪末,傣族政权南诏国衰弱后,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东北半边很多傣族小邦落入缅族的控制,缅族的王城也迁到傣族聚居的蒲甘。公元13世纪末,大元国出兵征讨蒲甘国期间,蒲甘王城中的傣族势力趁机控制了蒲甘国政,以蒲甘国的名义向大元国称臣。之后便废了蒲甘国的缅族傀儡国王,成立傣族政权彬牙国、后又分裂出实皆国,忠于蒲甘国的缅族势力退到阿拉干山脉与勃固山脉之间的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及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的锡唐河平原,与孟人杂错而居。
公元1364年,彬牙国和实皆国两个傣族政权合并成阿瓦国后,就开始与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的孟族政权勃固国长期交战,锡唐河上游的缅族小邦东吁趁机崛起,于公元1539年灭孟族政权勃固国、公元1555年灭傣族政权阿瓦国,后逐渐控制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亲敦江中上游高原、掸邦高原的傣族小邦及其它山地部落,开创出真正的缅族政权东吁国。缅族在东吁国期间开始注重文化方面的发展,大多数缅文古籍就出自这个时期,权威缅史《大史》就是这个时期由私人学者吴格拉于公元1714年开始编撰的,这部缅史并未提及太公王国,但为了彰显缅族历史的悠久,也将缅族建政时间追溯到是缅族尚未形成的骠国时代,把骠人建立的国家篡改成缅族。
公元1752年,东吁国被崛起的孟族势力推翻,但孟族势力没多久就被贡榜的缅族势力击溃,贡榜势力迅速收编各地的缅族势力、建立缅族新政权贡榜国,傣、孟等族势力在缅族的高压之下被排挤出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傣族势力退居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及掸邦高原、孟族势力退至沿海地区的格局由此形成。贡榜国继承了东吁国所有政治遗产,也延续了缅族的扩张野心,曾一度称霸中南半岛,还多次出兵侵扰大清国。公元1824年起,英国通过多次战争逐渐控制贡榜国
第一次英缅战争刚结束时,缅族初尝败绩、割地赔款,但仍无法接受现实,还想有朝一日恢复缅族的辉煌。在此背景下,缅王孟既于公元1829年下令编修缅族史《琉璃宫史》,回溯缅族过去的辉煌来寻求安慰。不可否认《琉璃宫史》的文学价值,但书中很多描述明显夸张到了不可信的地步,对有些君王的描写不仅带有神话色彩而且过分夸张。如书中记载骠绍梯王即位时,所收大批馈赠礼品有黑象4000头、内廷用马6000匹、富外用马6000匹等,国王手下有朝臣8000名、统领16000名、步卒10亿、骑兵3600万、战象600万头……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存在过古国,不管是不是缅族建立,一律被篡改成缅族古国,并用释迦摩尼所属的释迦族血统将所有王朝的统治者关联起来,没有信史支撑的太公王国便是在此时变成缅族古国
公元1948年,今缅甸境内的几个主要民族联合向英国申请独立,建立缅甸联邦不久,国家政权就被缅族军人篡夺,仅记述缅族一家之史的《琉璃宫史》被当成缅甸的权威史书,传说的太公王国在缅族学者推动下成为缅甸第一个古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经东南亚最强国缅甸历史小考,原来缅族祖先来自中国(上篇)
缅甸缅族的起源与形成
佛塔千座说蒲甘:古时“菩萨比人多”
掸族(缅甸民族名)
缅甸故事(二):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是如何形成的
一寨两国的女人被夸赞“好骚”为荣,中国形同虚设的国界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