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楼春秋(20)奥匈帝国领事馆旧址

海河边的原奥匈领事馆(图)

章用秀

奥匈帝国领事馆旧址现貌

天津奥国租界旧影

  奥匈帝国领事馆是原奥匈帝国政府驻天津的领事馆,是天津奥租界内一处由奥匈帝国政府出资建造的房屋,建于20世纪初,在当时天津奥租界大马路与沿河马路转角处。该建筑目前为天津市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奥国领事馆的修建,涉及天津奥租界的形成。

  奥租界是天津九国租界中的一个,其正式划分是在1902年。奥国即是当时的奥匈帝国。普法战争后,德国为了确保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先是在1873年10月与奥匈帝国及沙皇俄国结成三帝同盟,后又于1882年5月与奥匈帝国及意大利王国结成三国同盟。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德国以联军统帅身份,把当时与中国毫无外交冲突的奥匈帝国也拉了进来,成为交战国之一,使奥国亦得以在中国获益。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天津以后,德军进驻城外海河以东地区;后德军进攻北京,将这一区域移交奥军防守。奥国军队人数很少,因防地与意大利军队的防地毗连,故主要依赖于意国军队的协助。就在这年11月,奥国公使向北京外交团发出通告,要求在天津设立领事馆,并要求与其他国家享受同等的特殊权利。1902年经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奥国驻津副领事贝瑙尔议定,划定奥租界。奥租界的地界为:东沿铁路线(今货场大街),东南接意租界(今北安道);西临海河;北迄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再从十字街南折至铁路。占地1030亩。

  奥匈帝国在天津的租界仅维持了17年。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中国政府宣布中立,奥租界未受到影响。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在协约国鼓动下对德、奥宣战,并宣布收回奥租界。同年9月1日,中国政府与协约国达成协议,同意中国政府收回德、奥两国在华租界。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后,天津协约国领事团又节外生枝,提出德、奥租界应由英、法共管,激起天津各阶层人民的愤慨,公推天津商会会长卞月庭为首席代表,向政府进行交涉,并鼓励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立即接管奥租界的行政大权。协约国驻津领事团为此通过其北京公使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在此情势下,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天津协约国领事团见势不妙,不得不放弃其共管德、奥租界之想。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奥国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圣日耳曼合约》,其中第一百一十六条明确规定奥租界归还中国。奥租界收回后,改名为特别第二区(简称特二区)。

  奥国领事馆始设于清同治八年七月(1869年8月),但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奥匈帝国驻天津领事一直由英国驻天津领事兼任。从1900年起,奥匈帝国才开始派出首任驻天津领事。1902年,天津奥租界划定后,租界政府于1905年正式建成领事馆,并投入使用。《大公报》1905年9月25日第二版《庆贺新楼》载:“河东奥国领事署工程已竣。该国领事官特请中外各官到署筵宴,行新楼落成之礼。是日,袁宫保(袁世凯)督同天津各官,均往道贺,并由秦王岛特调来音乐队。是日晚,悬灯结彩,异常热闹。”

  奥匈领事馆为两幢德奥式两层楼房,砖木结构,全院占地7.093亩,房屋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水泥罩面断块墙身,鱼鳞片小方瓦顶,造型别致,外廊式格局,前有院落,后有月台,庭院花园,环境优美。其主楼内的楼梯由石材砌筑,每一凳为一块整石料,为悬挑式,乍看起来整座楼梯像钢筋混凝土结构,但仔细观察实为石材,楼梯在有外力时其受力均匀,并通过每凳楼梯的连接点逐级传递,最终传至地面。该楼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市民的使用,又经历了1976年7月的大地震,其墙面、地面均受损严重,但楼梯却丝毫未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奥租界收归国有,奥国领事馆被转手。1923年4月,奥国驻华领事包尔代表奥国政府将奥国驻津领事馆房地产全部卖给“天津县纪锦斋”名下管业,卖价为白银43079两。纪锦斋买下后,在院内靠金汤大马路(建国道)处增建了门面二层砖灰楼房36间,靠小马路(大昌兴胡同)扩建二层楼仓库两间、平房19间出租。1945年1月,纪锦斋后代以“锦润堂”名义又将上述房产全部卖给永义公司。靠沿河马路院墙又开一扇门,并在院内砌一道东西方向墙,从此成为两个小院,为特别第二区的区公所。建国道院供用户和工商户租用。新中国成立后,其后楼作为河北区房管局已重建为办公楼,前楼曾为化工营业部及住房。多年前,我曾数次进入这座楼内,拜访住在楼内的朋友和同事,楼内光线黑暗,一两间房住一户人家,杂物堆在屋外,令人窒息。

  在海河开发改造中,奥国领事馆得到修复。其中一幢楼(面对海河)在1976年震损,拆除重建四层办公楼,已失去原貌。由市民居住的一幢外廓式两层楼房(面对建国道),虽墙面、瓦顶已改变,但基本完好,修复后成为海河一景。(本专栏图片由《小楼春秋》摄制组提供)

  ●《小楼春秋》解说词:

  奥匈帝国领事馆依河临桥,交通便利,可以说,当年在奥租界里边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地方,这是奥租界划定之后,大约在1904、1905年左右购买了这个地方的民房。把它们拆除之后,建设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奥匈帝国的领事馆。

  整体上看起来它是一个以主入口为核心体量的对称式建筑,保留了地中海地区建筑的民居风格:清丽淡雅,比例均衡,但是又不失灵动。在建筑立面上,每一个窗间都有半圆形的壁柱,既能够起到大开窗的支撑作用,又能够在视觉上形成很好的装饰和美观效果。沿海河一侧的立面是以方形的,而且是一二层通高的壁柱作为它的主要形式。半壁柱、圆厅和四坡屋顶、山花都是属于地中海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元素。

  (节选,有改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860年天津开埠后 英法美德日俄比意奥九国租界区域究竟是如何划分的?
[转载]寻访老天津(22):“短命”的奥租界·袁世凯冯国璋旧居
“天津物 怀旧情”第41期|侥幸未被拆除的奥匈帝国俱乐部
奥租界被收回
历史上租界最多的地方,不是上海是天津
风云百载证沧桑——奥匈帝国领事馆旧址(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