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风得意马蹄疾,古人咋考公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诗》等,计2000万字。

大唐,贞元十二年,春花正盛,春风拂槛,又是放榜的日子。

一个中年落拓的举子,挤在人群里,伸着脑袋,拼命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一字一句,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最终,他在那张昭示着自己人生命运的榜单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孟郊!

对,就是那个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孟郊。

此时,他已经四十六岁,这是参加第四次参加“国考”,最终上岸。

他疯了,他癫了,他狂了,他高喊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阳光明明那么和煦,却刺得眼睛生疼。他眨巴了一下眼睛,润润的,是泪吗?

他终于可以告慰一直鼓励着他奋进向上的母亲的在天之灵。

700多年后,孟郊的这个名场面再次被复制,甚至比他还要夸张,复制他的人,疯了!

我们知道这个人叫做范进!

为什么古人考公一上岸,会这么疯狂呢?

因为考公,是古代人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

不像现在,我读了一肚子书,当不官,我可以去设计内衣、装修房子、做文案策划、当网红直播像董宇辉那样做个行走的卖货书柜……无论哪一样都可以扬名立万发大财。

古人可不行,读了书考不上公务员,无论做什么,都是上不得台面上的事儿。

一旦考公上岸,人生完全盖了帽儿了。

宋真宗不就写过一首《劝学篇》,需要读书改变命运的好处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好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才是王道。一旦上岸,金子、车子、屋子、妹子统统都是你的。

这事儿在隋唐以前,出身寒门的人,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原因是之前都是看门第,注重学通。

高门大户、皇亲贵戚,就是生下一头猪照样有官做,做爵位继承。

虽然朝廷假模假样地实行过举孝廉选拔官员的方法,但这玩意儿水分太大了。

举孝廉,就是由各地长官推荐本地区的人才做官。

看似公平,如果让你推荐,你会怎么做?

当然是跟谁关系好推荐谁,想找谁攀关系就找谁,谁能给自己带来实打实的好处,就推荐谁。

我要想推荐你,你就是一倒马桶的,我都能给你想出一大串非你不可的理由,比如人体力学与水利分子结构学融合性领域资深专家。

——古人玩萝卜招聘这一招,可比现代人高明多了。

所以,古代经常会出现几世几公、一门几宰相之类的大户,就是这么孝廉来孝廉去相互堆出来的。

最有名的我们知道,是《三国演义》里的袁绍,汝南大族,四世三公,几代人都是朝廷大员。

到了两晋南北朝,这个趋势愈演愈烈,家族推荐家族,好爹推荐好爹,傻儿子推荐傻儿子,世世代代无穷尽也。

通过激烈的角逐好容易夺了外孙的江山登上龙椅的隋文帝杨坚一看,这玩意儿不能这么弄呀。

——今天我凭借大家族的势力穿上了龙袍,明天你也能凭借家族势力穿上龙内裤,于是就开始有意打压大家族的势力,决定从民间选拔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充实国家人才库。

于是,科举考试便诞生了。

隋朝存世的四十年间,因为处于科举草创阶段,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只进行了四五次科举考试,选拔出十三名举子。

其中最有名的有三个,分别是房玄龄、许敬宗、孔颖达。

房玄龄我们都知道,十八岁进士及第,后来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盛世。

许敬宗嘛,隋炀帝年间进士及第,后来入选李世民“十八学士”,怂恿高宗废王皇后,污蔑长孙无忌作乱,最终被列入《新唐书·奸臣传》。

孔颖达是孔子后裔,不知道是第几代孙子,后来也入选“秦府十八学士”,掌管全国教育。

到了唐代,唐太宗一看,这选人的法儿挺好使,便将科举考试继续进行下去。

当时的科举,分进士,明经这两科。

明经科,就是填空,子曰什么时习之什么的,看到空缺的横岗你填上就成了,相对而言比较容易。

容易考的结果便是,即使考上也做不了大官。

所以很多过了明经科的,就会继续考进士科,诗词曲赋、时务政策、国家大政方针、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如何消除职场歧视等等,你得写一篇论文。

出题的角度那是相当刁钻,所以才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之说。

——三十岁考中明经属于老明经,因为那玩意儿简单。五十岁考中了进士却属于年轻的进士,因为那个难。

比如开头咱们说过的孟郊,参加四次考试,四十六岁才进士及第。

再比如诗圣杜甫,也是参加了两次考试,将近四十岁,还是因为《三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才得了个“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吏部分配。

结果工作没等来,却等来了安史之乱。

再比如另外一个姓孟的,孟浩然,就是“梦里花落知多少”的那位,考到了三十九岁都未中。后来到王维家里玩,碰上唐玄宗来串门。

孟浩然一看机会来了,立刻当场朗诵了新作《岁暮归南山》,里面有句“不才明主弃”,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玄宗一愣,你谁呀,我什么时候弃你了。既然你要归那山,那就归吧。

于是,孟浩然一辈子都没有当官,真的归隐田园。

尽管如此,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那是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只要把别人熬嗝屁了,自己多整几瓶“一整根”人生熬夜水,做完卷子考上了,就能登上人生的巅峰。

看着如此盛况,难怪唐太宗乐得只见眉毛不见眼睛,“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人才的积累,为贞观盛世的开启,奠定了基础,大唐盛世来临了。

等到武则天登位的时候,一看这些读书人光顾着科考来不及琢磨其他的,便干脆开了武举,一来选拔武官,二来让这些练武的沉迷于武举考试,再也没工夫琢磨造反的事儿,一举两得。

这一年,是公元702年,司马光称之为武举元年: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考试的内容,分七项,即射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举重。

考试的内容,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有精彩的展示,大唐名将郭子仪,便是通过武举考上来的,最终平定安史之乱,进封汾阳王。

唐代选拔人才,除了科举,还有一种投献。即拿着自己的作品,找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的大佬举荐。

比如白居易初入长安,为了增加中举几率,便去拜访了当时的文坛大佬顾况,结果被怼了一句“长安居,大不易”。

当然,最后白居易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在长安居,很易。

再比如王维。

王维这个人很佛系,但初入长安的时候,还没有佛起来,有点儿患失患得。

当时,他听说大才子张九皋跟他一起考试,并拿到了太平公主的推荐信,便有些不自信了。

他便去找到岐王,然后以一曲《郁轮袍》征服了受宠的玉真公主,得到大力推荐,最终被点了状元。

杜牧就更牛了,凭着一篇《阿房宫赋》,征服了文坛大佬吴武陵,直接唆使主考官崔郾将杜牧定为状元。

崔郾虽然也很欣赏杜牧的文采,但听说杜牧为人风流、喜欢沾花惹草,这才没听吴武陵的忽悠,最终点了他为第五名,定了原来的第一名韦筹为状元。

长期的科举考试,让很多人都成了考试老油条,考出经验来了。

比如说那个差点儿被杜牧抢了状元的韦筹。

韦筹有个铁杆粉丝,叫做温庭筠。

这位大佬在诗方面与李商隐齐名,词方面开创了“花间派”,那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就出自他的手笔。

为什么说他牛呢?从他的绰号“八叉”就可以看出来。

八叉的意思就是,双手叉在一起,弯八下的工夫,就能写出一首诗,够牛吧。

按说这样的牛人,考科举根本就是手到擒来的小事儿,但温庭筠偏偏折了不少跟头。

第一次考试,他十七岁,本来已经被京兆荐名,但因为他关系密切的庄恪太子李永突然去世。

为了避讳,他不得不放弃及第的机会,暂避风头。

第二次考试,他二十五岁,但他自负才华,到处大嘴巴放狠话,甚至讥讽当朝宰相令狐绹是“中书堂内坐将军”,无宰相之才”。

令狐绹直接用一句评语断了温庭筠的后路:有才无行,不宜与第。

既然宰相都放话了,那主考官就不敢放肆了,只好让温庭筠榜上无名。

知道真相后,温庭筠彻底放飞了自我,什么科举考试?狗屁倒灶!

于是,他便开始放飞自我,跟科举捣乱,从而惹出了大唐科举史上最大的舞弊案。

《新唐书》上说: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庭筠不乐,上书千馀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执政鄙其所为,授方城尉。

意思就是说,温庭筠在主考官刻意关注下,在写上千字的文章,还有余力帮助八个考生作弊。

而且那八个被他帮助作弊的考生里,居然还有个中了状元,遭到没有上榜的仕子们的联合举报:翰于谂处先得赋题,讬词人温庭筠为之。

有了孟浩然、温庭筠、杜甫这些大名人的前车之鉴,所以后世之人多以此攻击科举考试,觉得考试的内容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的,无法选出真正治世的人才。

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很多开创不朽功绩的名臣,都是通过科举靠上去的,比如房玄龄、杜如晦、张九龄、王安石、张居正等。

虽然科举考试也考出了李林甫、严嵩这样的败类,但不能作为全盘否定科举的理由。

正如现在,很多人都推崇的读书无用论。

但是,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读书,考试,都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人生四大喜事”之首为“金榜题名时”?
科举考试有什么内容,为什么有人说明朝科举是一种倒退?
在古代要学些什么才能成为一名武举人
科举考试名衔和等级名称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武状元”杂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