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忆是河南:洛阳男儿行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诗》等,计2000万字。

洛阳才子他乡老,洛阳城里春光好。

正如人在江南的韦庄,也会时常想起洛阳。

韦庄,本是长安京兆人士。他的七世祖,是大唐睿宗名相韦待价,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他的七世祖则是唐睿宗时著名的宰相韦待价。

他少年时代的愿望,便是通过读书科举,光复先祖的荣耀。

怎奈生不逢时,科举还未成功,便赶上黄巢起义,长安陷落。

他逃出了长安,来到洛阳。

曾经的东都,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已不再,人们也无闲情逸致把酒话桑麻:

万户千门夕照边,开元时节旧风烟。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胡骑北来空进主,汉皇西去竟升仙。如今父老偏垂泪,不见承平四十年。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住进了洛阳北郊邙山的乡间,读书,写作,等待机会的再次降临。

那是一段相对悠闲的岁月。

虽然黄巢的义军和大唐的官军,仍在四处交战,但相对偏僻的邙山,作为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暂时遭受了战火的荼毒。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跟他一样,从长安逃难至此的秦女。

秦女,原本是长安城中的贵妇。

因为黄巢义军的作乱,只好随家人逃出长安。

路上,不幸与家人分散。

孤单一人的秦女,既遭受过义军的凌辱,同样被大唐平乱的官军欺辱。

如果不是韦庄拔刀相助,可能早就变成了路边的一抔土。

两个来自长安的人,在异乡相遇,有种说不出的亲切。

他们相约,在邙山脚下,暂住了下来。

秦女出身贵族之家,能吟诗,能作画,能弹琴,还能烹制一手好菜。

她在精神上,能够与韦庄息息相通,在口食上也抚慰了韦庄的胃肠。

他们曾经游历了平逢山,拜访炎黄二帝诞生的地方,感受平逢山的帝王之气。

他们曾经在宜苏山中,寻找伏羲、女娲的华胥之引,逶迤而行于翠云峰,感受道源祖庭的天地灵气。

他们还拜访了埋骨青山之中的,历代帝王将相的陵墓。

秦女读过不少书,知道的东西也很多。

有时候韦庄在讲述的时候,忽略的细节,秦女会细心地补上。

累了时候,他们就在邙山的顶峰上,就着落日的余晖,远远地眺望,洛阳古城,回望昔日的繁华。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打开了韦庄的心思。

秦女的遭遇,也让他开始反思。

他决定借这秦女之口,借古讽今,为大唐发声,为天下惨遭荼毒的百姓发声

于是,他写出了与杜甫“三吏三别”和白居易《长恨歌》并称的大唐叙事诗的第三座丰碑——《秦妇吟》:

……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

此诗一出,诗人皆曰:句句泣血,道出国难家丑。

他自己也被冠以“秦妇吟秀才”的称号。

但在韦庄的内心深处,这却是打开秦女心结的一副良药。

那苦难的遭遇,已经在秦女的内心压抑太久,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如果不及时疏导,可能会被这压力,压死。

韦庄知道她内心的苦楚,所以,引导着她,将那些不堪回首的苦痛说出来。

诉说,即使一种极好的解压。

在看到自己的经历变成纸面上的文字的时候,秦女虽然一时陷入了回忆的苦痛之中,但是,却也卸掉了压在她身上许久的枷锁。

她释放了自己。

她学会接纳。

正当她试着接纳韦庄的时候,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黄巢的义军,被击溃了。

长安,收付了。

她失散的家人,也找到了。

她要跟着他们,重返长安。

分别的日子来临了。那一天,是四月十七日,初夏,有风的日子。

她本想跟她当面告别。

他却早已不告而别。

她回到了长安。他被当朝的皇帝,选入了宫中。

宫中的日子,很难熬。

她也断断续续地收到了韦庄的消息。

她知道韦庄,返回长安之后,再次应试,终于考取了进士,授了校书郎的官职。

他由于才华出众,在诗坛博得了不少名声,被派入了蜀中,成为西川节度使王建的掌书记。

然后呢,一直做了蜀川的宰相。

她的头发渐渐地白了。

在她临死的时候,听到宫里有人在传唱一首歌谣: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她猛然坐起,问身旁的伙伴,这是谁作的。

伙伴有些羡慕地说,就是当年的那位“秦妇吟秀才”所作,此名叫做《女冠子》。

女冠子,女冠子……

那是她在邙山隐居的时候,为他唱过的教坊中的曲牌。

而那句“四月十七日”,则是他们当年离别的日子。

原来,他没有忘,没有忘记他们的曾经。

可又能怎样?

如今,他们都老了。

他归位蜀川的宰相,而她,只是深宫里,一个早被人忘记的白头宫女。

朦胧之中,她想起了洛阳。

想起了她们在邙山下,幸福的曾经。

她还想起了,洛阳花开的时候,他为她所念的一首诗。

那首诗,虽然是另外一个人所作,却概括了她此刻全部的心境。

那首诗的名字,叫做《代悲白头翁》: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写这首诗的人,叫做刘希夷。

刘希夷,真是个懂自己的人呐。

而韦庄,则懂自己的心。

她的心,在恍惚之间,又飘回了洛阳。

此刻,洛阳的牡丹,应该又开了吧。

牡丹花开的开成元年,即公元836年,都是六十四岁的刘禹锡和白居易,结束了外放的流离生活,开始留居洛阳。

他们比邻而居。

刘禹锡住在洛滨坊,白居易住在履道坊。

两坊位于洛水之滨,定鼎门内。

两人常常把酒言欢,吟诗唱和,把臂同游。

人们常常会在关羽埋首的关林庙、洛浦河畔、龙门石窟等地方,看到连个白发耄耋的老人,低低地念叨着什么,高高地争论着什么。

时而高歌,时而大笑,时而相互赠诗。

白居易赠了刘禹锡一首《咏老赠梦得》: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会立刻回赠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虽然饱经沧桑,但他们依然豁达地面对所有的过往,永远积极向上,永远热泪盈眶。

但不幸的是,他们还是要告别了。

刘禹锡,先一步,永远地告别了白居易,埋骨荥阳。

这已经是他人生中,第二次与老友的告别了。

因为在这之前,他刚刚与元稹作别。

作为一生的挚友、洛阳的同乡,白居易送别了元稹,并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元家给了他六七十万钱的润笔费。

但是,他却将这笔钱,在香山上,布施重修了香山寺,作为对老友的纪念。

作为对刘禹锡的纪念,他则是自己出钱,疏浚了香山寺下、龙门前的石滩。

因为他想让龙门前的洛河,变得顺畅起来,可以等待老友的,魂兮归来。

而在这之前,昌谷才子李贺,便是坐船,由这条河,进入的洛阳城。

昌谷,即现在的宜阳。

李贺意气风发,心怀理想,希望凭借自己王室后裔的身份和绝世的诗才,在洛阳城里,谋个出身。

当时的东都洛阳,聚集着无数当朝或者退朝的权贵和名流。

但是,他过气已久的“皇室后裔”身份,并未给他带来好运。

他的绝世诗才,也并未得到洛阳权贵们的认同。

他的名片,被人客客气气地退了回来。

他的诗稿,如石沉大海。

就在他山穷水尽的时候,一个人出现了。

这个人就是当世的文学大家,时任河南令的韩愈。

韩愈听说过他的诗名,带着弟子皇甫湜亲自登门拜访。

那是一个初夏的午后。

李贺居住的仁和里坊外,阳光透过林梢,照着树下开得正盛的牡丹。

三人坐在阳光下,牡丹花前,做了一次深刻的交谈。

李贺滔滔不绝,讲述了他当前的焦虑和不安,也表达了想急切改变现状的强烈。

韩愈静静地听着,偶尔插几句话,安抚他的情绪,然后鼓励他稍安勿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虽然是简单的一句安慰,但对于已经走投无路的李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他喜得手舞足蹈:“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其实,这并不是韩愈与李贺的第一次相会。

早在多年前,李贺因为父亲名晋肃,被人揭发,让他避父讳而退出进士考试的时候,就是韩愈为他据理力争,“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此次短暂的相会之后,韩愈对李贺多有提携。

甚至连弟子皇甫湜,也特意关爱李贺。

在他们的关照之下,李贺被授予了奉礼郎的官职。

进京入职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给皇甫湜: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凭轩一双泪,奉堕绿衣前。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洛阳城外别皇甫湜》。

诗的开头,便写了他当初入洛阳的时候,就走过的龙门。

题名虽然是别皇甫湜,但内涵,又何尝不是让皇甫湜代为转赠恩师韩愈呢?

可能自知人生无望,无言亲自向恩师作别吧。

而他的此次作别,却是永别。

但是,他的告别,却留给大唐,留给洛阳,一个美好的诗意人间。

天若有情天亦老。

雄鸡一唱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

……

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美妙的洛阳。

江山无限,洛阳无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吹过三万里长安,诗在,大唐就在
李贺:如果人生实苦,不如放过自己。
唐诗极简史:29首巅峰唐诗,重温大唐盛世289年
诗鬼李贺,说起“仙人语”,李白也比不上
那道流星划过的光,照亮人心(上)
古今联语汇选第七册·集句(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