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寻云南满族700年迁徙轨迹

富民县完家村村民的生活已基本融入到当地。都市时报 记者郎晓伟/摄

700多年的时光看似久远,但昆明5300多个满族人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

在老一辈昆明人的记忆深处,昆明市的如安街曾经有过一条“满洲巷”,聚集过大批满族居民,后来逐渐分散了。

现在,昆明市盘龙区的金辰街道办事处波罗村、富民县永定街道办事处东元村委会完家村分别生活着几百名姓“完”的村民,全是一个家族。

据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原会长、现荣誉会长张蓉兰等专家考证认为,完氏家族是女真人后裔,复姓完颜。虽然历史久远,但他们都记得老祖宗的姓氏。

习俗与故土

云南满族,祖先都来自白山黑水之地,后裔虽融入了各民族中,但在习俗中,仍保留了其民族的特点。

年近80岁的满族人张蓉兰,曾经连续10年担任了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会长,现任名誉会长,对云南的满族深有研究。

她说,云南满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不同历史原因,分批入滇的。但无论如何,云岭大地上的满族,祖先都来自白山黑水之地,与东北地方满族息息相连。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云南满族正式上报了他们的民族成分,统计人数达4000多人,被云南省列为“世居少数民族之一”。1994年,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会成立,满族的人数也开始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满族人口猛增至1.2万余人,仅昆明就有4200余人。目前,昆明满族已经达到了5300多人。

满族曾被称为冷兵器史上的奇迹,他们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其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115年,由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1635年,皇太极称皇帝,改国号清,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领辖中国全境。中华民国成立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多年以后,在云南满族的习俗中,仍可以嗅闻到他们故土的味道。

其中,婚嫁、葬礼因为仪式隆重,满族特点得以延续。比如保山满族人家的婚嫁,正式迎亲的日子,新娘到新郎家门口,新郎家大门紧闭,新娘要在门口等候,这是“憋性子”关。

下轿之前,新郎要把在轿上挂的弓和箭拿下来,搭上箭对着花轿要连射三箭,意在驱赶一路上带来的邪气。新娘下轿之后,在左右搀扶下要脚踩红毡,象征一生一路永远走鸿运。进入洞房前,新娘手中要抱一个金属瓶子,瓶子里装满五谷杂粮,叫过“抱瓶”关。进入洞房后,新郎要用秤杆将新娘的盖头揭开,然后抛到屋顶上去。此时,一桩称心如意的婚姻才就此达成。抚一抚新娘的发,再摸摸自己的头,以示夫妇二人白头偕老。

饮食上,满族人似乎仍喜欢千百年前的味道。他们饮食特点是酸、粘,原料主要是玉米、高梁、大黄米、黄豆、小豆等。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杀猪菜”是满族火锅的代名词,“萨其马”至今仍是满族人心仪的点心。

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有一部分人认为,云南满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可还有人认为,满族是先民入滇后,其后裔已经融入了云南各地的民族之中,他们渐自褪去了北方长皮大衣、军旅戎装及游猎骑射或渔猎的影子,操着当地民族的语言,穿着同他们一样的服饰,已经没有了满族的特点。

富民县完家村69岁的完涌老人对本氏族的寻源已经有好几年了。

满族人分批入滇

保山西邑乡石龙坪村的蒋姓,称其“远祖原籍是辽宁省,较早的归入满人,后随忽必烈南下来到滇中,又到滇南”。他们应是满族最早的入滇者。

有专家研究了满族习俗的演变后认为,云南满族虽与许多其他民族同胞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尽管在语言、其他服饰、习俗上有许多的共同之处,却也不完全等同于当地的其他民族。

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来自于那片白山黑水,他们原是姓完颜、那拉、瓜尔佳……

张蓉兰称,历史上,满族人是分批南下入滇的。

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奉命率十万骑兵,自西北经四川南下,跨革囊渡过金沙江,征大理国。1253年大理国灭亡。

在忽必烈的骑兵大军中,有少数骑术精良的女真人和契丹人,他们都是蒙古军的俘虏。公元1125年,契丹人的辽朝被女真人的金所灭,一部分契丹人降于金。公元1234年金又为蒙古所灭,女真人和契丹人成为蒙古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石龙坪村的蒋姓,根据云南民大杨德鋆教授调查,他们称其“远祖原籍是辽宁省,较早的归入满人,后随忽必烈南下来到滇中,又到滇南的”。他们应是满族最早的入滇者,距今已有750余年。他们说,在保山的新街乡龙洞村还有祖先的碑记,所以在“1950年以后,蒋姓都报了满族”。仅石龙坪村的蒋姓满族,到1999年以前的统计为54户270余人。

另有学者提出,在1253年大理国灭亡后,一位具有女真人血统的蒙古将领忙古带,曾率领一支由女真人、契丹人组成的“山西两路军骑兵团”进军云南,并奉诏“以其众入缅,迎云南王”。最后这些军队的头领就成为当地金齿(今德宏傣族)的首领,其成员逐渐融入当地各民族之中,时间距今亦有750余年的历史。据潞西市中山乡长介绍,他们有六七十户350余人。

也就是说,最早入滇的满族后人现在多数生活在滇西,而昆明的满族人是在明朝才有的。当时,正值满族第二批入滇。

昆明波罗村的满族就是这个时期进入的。当时,政府为了分散元末时的官兵,把一批批军队分散到云南来行军、民屯。这其中,有早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在明朝为官的,也有沐英带来的几十万(有的说300万)江浙一带的移民。

据《明代民族史》记载,元朝末期,驻滇末代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军队(有十几万驻军,含契丹人、女真人、色目人等),大多数被明军俘虏和收降,有的参加了明军。所以,当时不少的“官员”与“部众”中,都有女真人和契丹人。

民族史学家方国瑜先生经考证后说:“明朝时期昆明有许多军屯,其中就有波罗村。”村内有一个“完家巷”,该村人的完颜姓已简化为完姓了。

又如昆明富民县有个“完家村”,原来是彝族聚居,后因完姓发展起来,彝族迁走。上述两个村子都称,他们原来是复姓“完颜”,因嫌麻烦,才改成一个字“完”,但读“皖”音。

完姓人家的生活已和普通人家没什么区别。

完颜氏还是完者氏?

富民完家村族谱被毁,引发姓氏争议,至今为止,该村祖先究竟是“完颜氏”还是“完者氏”还有待考证。

据杨德鋆教授调查,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水沟洼村的黄姓满族,自称祖先是明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从军入伍的。如今云南民族村里满族村的讲解员们,都来自这个水沟洼村。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会在《云南满族源流实考》一文中写道:水沟洼满族“为明朝入滇的云南满族主要之源”。

除了从军入滇,也有为官入滇的,例如大理市城北银桥镇马久邑村的那姓,据称第一代祖先叫那常,对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其祖先是来自北京顺天府的满洲族,祖籍东北;另一种说法是其祖先始于洪武十五年(1383年),随傅友德入滇,是来自南京应天府。到第三代祖先时,才定居大理银桥镇凤仪村(即今天的马久邑村),这些那姓满族今天已全部融入白族之中,但他们却记得,他们的祖先是“满洲族”。

许多满族家庭曾保留家谱,供奉祖宗的牌位,尽管在几百年的沧桑巨变中,有些家庭的族谱和牌位、碑刻惨遭破坏,可他们中许多人的记忆依然清晰深刻。事后他们仍然根据记忆重修族谱,重立牌位。不过,拿富民完家村来说,他们的族谱被毁后,祖先究竟是“完颜氏”还是“完者氏”引发争议。

富民县完家村距离县城4公里,69岁的完涌是村民之一。村子里,有完氏家族近200户600多人。这里已全部盖起了别墅一样的楼房,村民已经看不出少数民族的模样。

完涌对本氏族的寻源已经有好几年了,在他搜集的一大摞关于完氏族来源的历史资料中显示:完氏族并非女真人的后裔,也不是完颜氏,而是蒙古族的后裔完者氏,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他的依据是新修的家谱,其中详细记载了完氏家族的起源:“根据《昆明风物志》、《云南蒙古族文化史》和《云南掌故》等书记载,完家村完姓先祖是时任元朝云南临安宣慰司都元帅府(今建水县)都元帅蒙古族完者都将军的后裔。再根据清代举人完嘉文修家谱(已被毁)记载,‘我姓祖完者都元派遣从军治滇……因被追赶,西逃,性急见有一死马骨腔尚存,臭不可闻,钻而避之……’由于历史原因,云南梁王政权覆灭后,完者都之后裔完光微逃至黎阳县(现在的富民县)东乡丰乐甸阿奕冲,隐居于此并以完为姓。完光微在阿奕冲结婚后,生有三子——完琦、完琰、完琳,后分成三个支系。从而子孙繁衍众多,形成村落,故改阿奕冲为完家冲。到了民国年间,又改为完家村。”

在完涌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完者家族老祖完者都当年逃难时躲避的山涧小谷,也就是现在明熙园山庄后山半山腰的“马王山神庙”。“马王山神庙”是座古朴、高约2米的小庙。里面供奉着三座真人大小的山神,两边墙壁上分别用文字和图案记载了完氏先祖完者都当年逃亡并定居完家村的经过,也就是上述借死马尸骨脱身的记载。

但在寻踪完氏家族来源的过程中,其中族人认为,自己的完姓是先祖完颜氏从蒙古迁到云南的后裔,而并非完者氏。而在完涌老人提供的很多文献资料中,也有一部分是记载着完姓是完颜氏后裔。

“这是家谱被毁了,才引发的争议。”部分完姓族人说,就连祖先的墓碑,也被毁了,所以无法查清来源。

多年的变迁,完家村已盖起了别墅一样的楼房

恢复“完颜”姓

波罗村的完姓家族自认族姓应是由完颜氏部落而来,是满族的一支。近年来,后辈出生的子女,已有不少恢复了完颜双姓。

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原会长张蓉兰等专家考证,波罗村和完家村原来姓为双姓“完颜”,因嫌麻烦,就改成一个字“完”,但读“皖”音。根据民国学者罗养儒先生著的《云南掌故》一书中的“昆明的民族概略”一文称“彼元世祖征滇,克昆明后,亦留军驻守于昆明及附近。于昆明之富民、嵩明、宜良一带地处。富民有皖家村,全村俱姓完颜,今则截去一颜字而姓完,读作皖,故名皖家村。”

张蓉兰依据当时梁王死亡情况分析认为,罗养儒先生如果没有亲自调查过,或没有十分把握,就不可能说得这么具体,这么肯定完家村过去姓完颜。

昆明市盘龙区波罗村的完姓家族,是明洪武年间来到云南的。现居住在该村的四社、五社的完姓同胞约102户300余人。在全国人口普查时,他们自报的民族成分是汉族而不是满族。

民族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考证:“明朝时期昆明有许多军屯,其中就有波罗村”,就在世博园的近旁。现如今,波罗村已经进行了改造,已经没有了农村的模样,仅只留下一个村名。

据波罗村办事处的干部完铭说,从他记事的时候,就见家里供的祖宗牌位后而写着一个“明”字,原来不知何意,后来读了有关历史以后,猜测可能是指“明朝时期来的”。完铭说:“世博园后面的山叫‘完家山’”。能以姓氏命名的山,就不是几个人或几十个人能左右的,他还带张蓉兰等人去看了保存下来的祖坟,但都是清道光年间后补立的石碑,只有立碑人而无碑文,碑主人的完颜姓已简化为完姓了。

波罗村完家巷最早有四大姓,即完、杨、李、赵。完氏原为双姓的完颜,老祖宗说,因怕麻烦,改为了宛,后觉不妥,又改为完,仅把颜字去掉,而把完(wán)的读音读为“皖”(wǎn)。他们认为,自己的族姓应是由完颜氏部落而来,是满族的一支。近年来,后辈出生的子女,已有不少恢复了完颜的双姓了。

到了清朝时期,昆明满族繁荣,其中为官者不在少数,据《新纂云南通志》载,仅满、汉、蒙古八旗中的名宦就有70人之多。高至云贵总督,低抵总兵、游击。他们有的死于任上、有的任满离滇返乡。知名者如鄂尔泰、石琳、福康安、伊里布、蔡毓荣等。有的死后,被列入云南的昭宗祠,以纪念他们对云南的开发,水利建设、教育事业,对稳定边疆、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

满族痕迹

华兴巷、如安街、巡津街、景星街等地名,依旧可以反映出清时满人繁荣景象。

清朝时期,除了历史上入滇为官者外,还有一些其他行业入滇者,较为著名的如昆明的胡氏家族,系满洲正蓝旗,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随云南巡抚舒兴阿入滇,原籍奉天(沈阳),后迁至宛平县,是官府的厨师还做过清宫的御厨,红、白案手艺精良。咸丰八年(1858年)一世祖胡善在昆明从摆设糕点摊位,发展到作坊制作,经营店铺。创制了至今有名的“火腿四两坨”月饼、玫瑰鲜花饼,以及满族传统糕点萨其马等,并有慈禧太后为之题字“合香楼”的匾额,发展至今已是百多人的胡氏大家族。据其家谱记录至今已传有八代,共分成三大支,人丁兴旺。但后来大多数人报户口时候,报了汉族或白族。

而凤庆县凤山镇的西氏(西林觉罗氏)家族,系属京旗,据说祖上是守卫京城的,因与上司发生冲突,为了逃命,兄弟二人从京城逃到云南,已有九代150余人,有近半数已经迁到昆明工作、居住。

现在,从昆明的一些地名上,就可以反映出当时景象。当时满人集中居住地,称之为满洲巷,现更名为华兴巷,位于市中心如安街内,又叫旗人街。巡津街,曾是清政府为巡视盘龙江水汛情设立巡视哨的地方。庆云街,原名登仕街,因曾是清政府官员及家属的住地,有易登仕途的意义。端仕街,是清初断事司衙门所在地,取其谐音。景星街,原名粮道街,因清政府粮道衙门所在地而得名,今是景星花鸟市场所在地。

满族人居住的地方,除了如安街外,还有民生街、光华街以及原来省公安厅附近片区等。

但自清朝之后,满人大多隐瞒了民族成分。辛亥革命后,有的满族迂回北去,但抗日战争时期,又有许多满族来到云南。特别是1949年以后,许多满族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教师、艺术家、医生、学者等一大批人员,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云南支边,有的是全家人一起从东北革命老区随着整个工厂、单位搬迁到云南来的,从此他们便留在云南为当地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中,1949年应聘入滇的关肃霜(1929-1992年)成为云南京剧名角。而昆阳磷矿,是整个厂从东北搬迁到昆明,宣威来宾煤矿,也是从东北搬迁到云南的。这里面,有不少满族人。

近年来,人们对云南不再视为徼外之地,一反常态地对它情有独钟,又来了不少年轻的满人。这样使昆明这个满族集中地就更加充满活力,据2006年统计昆明的满族人口,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了40%。(部分资料来自于《云南满族研究文选汇编》)(都市时报 记者庞继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文化落后导致被金朝压着打,大金女真堪舆师甩赖布衣几条街!-今日头条
【分享】百年米轨 宜良记忆
昆明旅游
日行70里,过山洞16,在宜良吃了只小麻鸭
金兀术后人今何在?沉默聚居河南鹿邑400年
金兀术的后代“藏”在甘肃平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