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您肯定是个“假四川人”!

四川人,狭义指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境内外籍贯(出生地)为四川的人群。但从广义上讲:四川人包含非华夏族的巴族和蜀族后人和漫长历史中数次人口迁徙的全国各地移民后裔,是中国汉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之一。简言之:大部分四川人原是全国各地移民后裔。所以身处其中的你极有可能是个“假四川人”!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人口的“大换血”就已达八次之多,以至于达到了移民在数量上超过土著,亲戚遍全国。清末流行《成都竹枝词》对此唱道:“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相逢问现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四川大规模移民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灭巴蜀。秦惠文王最早组织向四川移民万户。(见《华阳国志*蜀志》“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紧随其后,秦始皇灭六国后也将六国中不少豪强大户迁入巴蜀安置。(见《华阳国志》“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徒其豪侠于蜀。”)而大部分古蜀人只能远遁越南交趾。尽管蜀王子安阳王在此建立瓯雒国,却依旧没能抵挡住秦国都尉赵陀的军队,在其艰难维持近半个世纪后,烟消云散。

第二次四川大规模移民自西汉初年始延续至东晋初年。高祖初年,关中大饥,关中百姓逃荒而至。(见《汉书·食货志》“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后至东汉末年刘焉避乱入蜀为益州牧,“时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在其后刘备建蜀汉政权,从徐、荆携军民入蜀。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六次出兵北伐曹魏,多次将汉中民户迁移入蜀。西晋元康年间,“移流就谷入汉川者数万家”,“上书求寄食巴蜀”,“由是散在梁、益,不可禁止”(《资治通鉴》卷八十二)。晋咸康年间,李寿在蜀称帝,引僚入蜀,“布在山谷,十余万家”(《蜀鉴》卷四引李膺《益州记》)。同时因受北方强悍少数民族压迫,原巴蜀居民又沦为新流民,向东南面大迁徙。故《华阳国志》撰述:“三蜀流民,迸南下东入,城邑皆空,野无烟火。”

僚祖布洛陀还原像

第三次四川大规模移民发生在隋唐五代时期。唐对巴蜀采取招抚之策,蜀地相对稳定富庶,成为北方移民向往的世外桃源,大批北方人纷纷入蜀。《隋书.地理志》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巴蜀地区人口41.4万户,约200多万人;到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巴蜀人口猛增至69.4万户,约350万人。而后安史之乱,黄河流域移民大批南迁,不少人避难入蜀。《旧唐书 本纪第九》记载唐玄宗都亲带1300官宦逃蜀;藩镇割据和唐末战乱,造成更大规模北方移民入川,唐僖宗亦来蜀避难。在此期间许多迁蜀官宦、文人在蜀定居,传续后代。五代时期,北方人氏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在川任官,由于四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不少北方官员和百姓入川投靠,先后建立前蜀和后蜀政权。

唐玄宗避蜀图

第四次四川大规模移民发生在两宋时期。先有北宋灭亡,金兵大举南下,造成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难民大量拥入巴蜀大地。而后至南宋后期,蒙古与南宋的战争从四川利州路开始打响,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四川遭到疯狂掠夺,人口急剧减少,幸存者外迁临省。这使得巴蜀本土文化空前毁灭,而出川的文人,则把中原正统文化的精髓带到东南地区,以致“元兵略蜀,蜀士南迁于浙,浙人得此则成文献之府库,江南文风大盛,蜀反如鄙人矣。”(近代学者刘咸忻《宋史》)

第五次四川大规模移民发生在元末明初。先是长江中下游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湖广地区居民有不少趋避入蜀。见著《明氏实录》:“凭借乡谊,襁负从者如归市。以故蜀人至今多湖北籍。”而后明玉珍在重庆建制称帝,这使得长期战乱后的四川,呈现一派地广人稀的萧条态势。明初,明军以数十万之众从北、东两路,水陆并进攻取四川,留兵及军户屯守,并从湖广及东南、西北各省迁移大批民户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四川大规模移民发生在明末清初。其期间接连发生了所谓的张献忠剿四川,清兵入川,吴三桂起兵伐川及其后的朝廷剿灭。身处其间的四川人遭受到空前的大灾难,据《四川通史》数据记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四川在籍人丁仅余1.6万户,约八万人。”为恢复四川人口,加强对四川统治。清廷下诏四川免赋以招民垦荒,且允许民随处插占开垦,永不起科。今东南、西北十余省区的移民蜂拥而至,出现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高潮,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从顺治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庆初年,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其中,康熙中叶至乾隆年间是这次移民运动的高潮,当代四川人的祖先,绝大部分是在这时候背井离乡进入四川的。

第七次四川大规模移民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到1941年,华东、东北、华北等地大约有1000万到2000万人转移到大西南,其中半数以上都落户在四川盆地各县市和重庆市。抗战胜利后,部分人回迁原籍,部分人在川渝及周边各市县定居下来。

第八次四川大规模移民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展三线建设,在此期间大量技术工人和“南下干部”定居四川。1964年至1980年,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他们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些人大部分是汉族人,这也使四川的汉族人人口比例又一次得到提升,从而缔造了当下四川以汉族人为主体的多民族人口模式。

各位看官,倘若看到这里您还对您四川人的身份确信不疑。那么请您仔细看看这段地方人口户籍统计史料:清末《成都通览》记载,当时入成都籍的“成都人”都是外省人:湖广人占25%,陕西占10%,云贵占15%,江西占15%,河南、山东占5%,广东、广西占10%,安徽占5%,江浙占10%,福建、山西、甘肃占5%。

其实“四川人”是一个汉民族移民不断融合所形成的群体,所以咱们没有必要刻意端着“盆地意识”去深究自己的祖上来自哪里,咱是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真四川人”。相反作为一个四川人需要牢记“出川一条龙”,发扬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放、敢于创新的开放精神,进而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个人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十大移民史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
中国人的迁徙
南方文化并非原汁原味的古汉族传承
湖广填四川:确切年代及事由
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