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比干的世界》第14章 美洲殷社 第2节 再论玛雅文化与殷商文化

2  再论玛雅文化与殷商文化

国外学者在四百多年前就注意到玛雅与古代中国的关系。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最早的美洲印第安人是经过白令海峡从亚洲来到美洲的华夏族人,约在距今四万至两万年之间,地球第四季冰川的势力尚未减退,白令海峡的海平面下降,海水结冰,成为海上陆桥,很有可能就是亚洲人到美洲的通道,也就是华夏上古神话常提到的“扶桑树”、“扶桑国”及“绝天地通”。

“扶桑国”一说见诸文字始于《梁书》中关于公元五世纪中国僧人慧深飘洋过海达到“扶桑国”的故事,后世有人推测“扶桑”即墨西哥(一说日本,也叫东瀛、倭国)。

有学者曾提出一个“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设,认为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殷商文明)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展的结果,“殷人东渡说”的考古佐证为之提供了新的思路。殷商时期的中国人富有海外知识,航海技术和航海工具都很发达。《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在海外有“旸谷扶桑”、“大壑咸池”,是少昊、羲和的国之所在。

史籍显示,在距殷商王朝的外服首领攸侯喜统率的这批驻扎在东夷的二十五万殷商军民神秘消失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突然兴起了一种有着亚洲特征的奥尔梅克文化。根据美国“开放派”学者提出的出土文物相象的论据和相关文字举证推论,殷商的帝辛战败自焚,留在东夷的殷商军民可能从东海出逃,经日本北上,至白令海峡的狭窄地带,东渡太平洋,沿着太平洋西海岸一路南下,抵达与中国东南地区同为亚热带气候且在同一纬度范围的墨西哥,为那些还在采摘狩猎、靠天吃饭的当地部落民带去了农业灌溉技术和天文地理知识,逐步发展成美洲第一个文明“奥尔梅克文明”。

拉文塔的奥尔梅克文化遗址中还发现印第安人有崇拜虎的习俗;印第安人生活区的排水管道布列阵容也体现了大禹治水的“九州八卦”思想;印第安人的土墩文化遗址明显带着殷人的习俗,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海外延伸。今墨西哥也有一些少数族群承认他们是中国殷人的后代。例如1909年时清政府因墨西哥革命中诸多华侨被杀而去索赔时,墨西哥奇华华州就有人(Infubu族人)自称是华人后代而要求清廷官员保护他们,称说是“殷人后裔,是三千年前由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这里的”。官员将此事报告摄政王载沣后,载沣未予支持,查证之事不了了之。“天之浮桥”可能源出《日本书纪》,一说即指今白令海峡,哥伦布在其航海日志里也有提及,待考。

康有为在美洲游历,曾见到一处印第安古迹,有几十栋石屋,已有两千多年风雨年轮,原本二三层,大部分已倾圯,但结构形似中国的房屋。康有为到了墨西哥、秘鲁,发现遗殿器物都像中国人的遗殿器物,石刻遗物与西伯利亚博物馆相同,黑发黑瞳的人民见了他,以酒食招待,呼为同胞。这位变法失败流亡海外的清朝维新派领袖确信美洲原住民是从中国鲜卑移来的人种,阴郁的他一扫心头的雾霾,在文章中欣慰地写道:“南北美洲,皆吾种旧地。”

美洲印第安人属蒙古人种的一个支系。从外貌五官上看,印第安人就是中国人的同款,中、南美洲丛林中的印第安人也酷似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印第安人(包括爱斯基摩人)都具备黄种人的特点:头发色黑且直,眼阔细小,黄皮肤,铲形门齿,喉结内突,以及白色种人和黑色人种所不具备的婴儿出生时臀部的青色胎记,等等。

血缘上,一些自居有良知的科学家们也查找到了印第安人与中国人同种同源的证据。有中国学者在中国南部、中部及至东北部的黑龙江省曾经发现一种异常血红蛋白——克锡塔,其与外国学者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的异常血红蛋白属同一类型。这说明中国人与印第安人有某种血缘关系,但这些证据都还有待于人类基因图谱技术的深层结构验证。

印第安文化与殷商文化之间的相似度比比皆是,譬如灵台文化、丘墩文化、玉石陪殓下葬风俗,还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雷同的大洪水和动植物故事;共同的龙崇拜文化(龙这种图腾可视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晶体);共有的太极(八卦)图、建筑物和器皿上的饕餮纹饰和云雷纹饰;相似的乘轿出行和击鞠游戏;相通的草药和骨针治病方式;相同的七孔笛子和音乐上的五声音阶;连喝童尿养生、吃蝌蚪以败火的民间偏方都大致不差。一个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是印第安民歌《老鹰之歌》,其若隐若现、飘飘欲仙的殷风商韵恍若就是殷商音乐的翻版或朝歌版。

美洲印第安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中也有些词汇发音与汉语相似,比如智利等地的印第安人称小孩子为“娃娃”,墨西哥印第安人称“你、我、他”为“宁、内、侬”,称“河流”为“河”,哥伦比亚印第安人把船文雅地称为“赛舨”,而今的中国人将一种轻巧的木质小船也称为舢舨。在美洲出土古物中发现的中国文字则早已妇孺皆知了,例如美国北达科他州的“书写的岩石”以及在亚利桑那州大学博物馆的古石照片,这些古代美洲留下的石刻书法与中国的甲骨文及金文极为相近,有些字的写法与甲骨文一模一样,难怪北达科他州有关机构根据这些“书写的岩石”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曾一度访问过北达科他”,并在1972年再版的《关于北达科他的种种事实》一书里附上了有关中国古代人赴美洲探险的记载,间接肯定了“殷人东渡”的史实。

美国人自称是移民国家应该是从四万年前开始算起的,但有胆大的学者指出:美国的中学教科书却从未提及一段隐晦的历史,即美利坚民族在基因上早已不同于他们的欧洲祖先,他们中间有一部分族群是早期欧洲殖民者和当地印第安人的混血后裔,将美国人笼统地称为欧洲移民或其他地区移民的后裔是不确切的,与其说美国人的老家是欧洲或非洲,不如说是殷商,殷商在这里可用作地名,等同于朝歌或安阳。曾有细心的学者宣称美式英语就带有河南口音,美国各大洲的方言种类与河南各地的方言种类几乎持平,这种说法就有点天方夜谭了。

今墨西哥的印第安居民中有一支殷福布族,该族世代流传着关于自己故国家园的传说和回忆。每天早晨起床后,殷福布族家人之间互相问候的第一句话是“YINDIAN”,其谐音即为“殷地安”(一作“殷帝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咱老家那儿还好吗”或“殷地的皇上还好吧”;进餐之前,族人们又重复祈祷“殷地安”,表示不忘本,晚上睡觉之前也是如此,每天三遍。尤其是在大家分别很久,又重新见面时,首先问候“殷地安”。这朴素而又简短的“殷地安”(YINDIAN)问候中,似乎暗含着他们对万里之外祖国的怀念与祝福,并以此告诫子孙莫忘自己是来自华夏祖地的殷人后裔。

《诗经·长发》云:“相士烈烈,海外有截”。有学者认为这个“海外”并非指殷商的发源地辽东半岛之外海,而是指中美洲,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海外”本意也是指两块大陆之间的外海,亦即外海之外的另一块大陆,而非与大陆相连的外海。《诗经·商颂》云:“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玄王为契,佐禹治水,受封。”——问题来了:“外大国在何处?”必在海外。这里也暗示了早在商汤建国以前,就有夏朝子民(包括商族人)远渡海外谋生,建立小国家或城邦聚落,也可能是因为海难而顺流飘到美洲,这样的情况在现今也不鲜见。

《史记·殷本纪》云:“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强调“海内”,意在指未及海外,说明商族人“海外有截”只是探险,并非永久性居留,好比现代人环球旅游一圈,还是要回到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终老余生。史载夏朝人远征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即《山海经·海外东经》所说青丘国,在中美洲(一说在中国江苏境内)。夏朝的诸侯相土、王亥等都能到美洲,更有经济实力的夏王肯定也能去美洲。殷人“海内”、“海外”的观念说明殷商后裔对祖先在中美洲开拓的业绩记忆犹新,引以为荣,只是“远地大荒”,没有后人能识别的地名,或许先商十四公的“八迁”之中就包括上古中美洲,而后迂回一圈,落叶归根,回到了中华故土。

2001年夏,玛雅文物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首次展出了三个月,观展者云集。在这些溢彩流光的异域珍宝中,有一方夺人耳目的殷人祖先牌位,带有模糊的族徽,把殷商人和玛雅人、殷商文化文化和玛雅文化的亲缘关系一下拉回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首都北京。

从音节发音上,殷商人的第一个字“殷”和印第安的第一个字“印”同音不同调,有民间学者呼吁在教科书以及其他官方和媒体文章中把“印第安”、“印第安人”改成“殷地安”、“殷地安人”,音译和意译皆统一,这一呼吁至今未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考古学家在墨西哥LaVenta地方发掘一处距今约3200年的遗迹,太阳神庙地下出土十六尊高七、八英寸的翡翠蛇纹岩雕像和六块玉圭,其中十五尊雕像是黑色的,呈同心圆状排列,都面向一尊红色雕像,玉圭上刻有甲骨文文字。最先被释读出来的文字有殷商各位先公、先王等名号;一块玉圭上刻着:俎女戍茧翟伯(肉祭有戍氏长女简狄),一块玉圭上刻着(火)农妣辛(火祭神农裔高辛氏帝喾),一块玉圭上有契、相土、王亥等名。这些雕像与玉圭确定无疑是殷商王族的祖先牌位,不仅证实了中国史籍上关于殷商先公、先王的可信性,而且显示了殷商王族有一部分人曾在墨西哥生活过。

在美洲的广袤地方,殷人唯独选择墨西哥为长期定居地,盖因墨西哥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相近于中国南方,殷商征服的东夷地区。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习惯于南方炎热潮湿的殷人祖先所居的东夷,也不限于今华东、东南和华南地区,可能还包括东南亚一些地方;由此推断,今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一说,自应上推到殷商时期,而不止于秦汉时期对南海诸岛实施有效管辖。

印第安人的传说也有中国上古史籍的影子:殷商先祖之一的相土在中美洲开疆拓土(“海外有截”),做外贸生意的王亥从美洲返回故土,与今河北的有易氏君主发生争执,被杀,其子上甲微为父报仇。在一些印第安人的祭典中,拥有无边法术的王亥显灵时能影响农业收成、保佑征战胜利,今美洲一些印第安部落的人们对他的祭祀比殷商时期的人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王亥既是“高祖”,又是“王”,他的名字从隹从亥,表明商族人对他的崇敬,加上了图腾像,而这些印记都完整地保留在印第安人的祭祀文化之中。

能工巧匠辈出的殷人当初怎样到达远隔万里重洋的美洲,学界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乘大船横渡太平洋,以夏威夷等太平洋岛屿为中转站,采用蛙跳战式进入美洲东海岸,二是经亚洲东北部的白令海峡到北美洲的西北部,再辗转南下到达今墨西哥。现今美洲各地与中国殷商有关的文物都分布于太平洋沿岸,这是“殷人东渡”的有力佐证。美洲各地秦汉的铜钱、文字、雕像等说明当时中国人出海到达美洲已不是个别的行动,而是群体性的熟门熟路了。《汉书·东夷传》云:“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此处言及黑齿国为少昊后裔,在中美洲。《汉书》的这一记载证实驾船到美洲在汉朝已属十分寻常的航海行为,所谓“裸国”字面上也好理解,就是说那里的天气常年炎热,当地居民习惯全裸或半裸,男女混居,两相无猜,哪像西周以后受孔子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国人,衣服越穿越累赘,脑子里却不知在想什么呢。

《列子·汤问》云:“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大壑、汤谷据考均在今中美洲,大方向在渤海以东,说明战国时代中国人就已知道中美洲的方位。这只有在了解地球形状,有航海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战国时代,西周的礼制土崩瓦解,中国人的观念再次得到解放,殷商文化复归,没多久又被秦始皇摁住了。秦始皇也是个开放派,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设想秦朝如果不是太过短命,没准中国就朝着海洋国家的祖传方向一路发展去了呢。

有一本名不见经传的书《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从研究《山海经》入手,重点探讨炎帝氏族的夸父族支、黄帝氏族的轩辕·莫哈克族支、太昊少昊扶桑族支和商殷族支,从北太平洋地区进入并开拓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史迹。该书较为全面而详尽地分析了美洲的玛雅文明、印第安文化、米斯特克文明、阿斯特克文明等与中国远祖文化的血缘宗亲关系。

关于殷商末期二十五万军民渡海去美洲的细节,《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作者提供了可考证的事实材料。地位显要、军权在握而又对帝辛忠心耿耿的攸侯喜突然在东夷战区消失,而美洲印第安人也流传着一首《侯喜王歌》,歌中记叙了侯喜率领二十五万殷人历尽万难抵达美洲的事迹。甲骨文“舟”字形似一段剖开的竹子,原产中国南方的涕竹在本土失踪,却在美洲生长至今。

墨西哥西海岸出土的距今三千多年的陶器上刻有二十多个“舟”字,即二十五族会师时留下的盟书。诸如此类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等的蛛丝马迹都指向“殷人东渡”是一桩被埋没数千年的历史大事件。

二十五万人集体远走他乡,海上颠簸一年时间,搁在当今也绝非易事,其装备实力堪比神助,这也是为什么帝辛临死前还翘首以盼的勤王之军。儒家史观的史家们有意无意抹去这一波澜壮阔的大事件,无非是使出吃奶的劲儿维护西周王朝以降的儒家正统正朔正宗正派的地位,这种情况直到清朝乾隆时期还有发生,这位傲慢的中原统治者直接拒绝了几个海外华人国家要求归化中华,纳入帝国版图的请求。

常年驻守富庶的东夷,粮草供应充足,随军家属的安置自然不是个问题,兵强马壮的攸侯喜他们出发前应有详细的战略转移计划,他们拉家带口,兵分两路,一路横渡太平洋,一路穿过白令海峡,一年后来到了中美洲,在这里会盟。

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武周克殷是在公元前1046120日,两年后武王病逝,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乘胜东征。据此推断,攸侯喜率领的殷商主力应在东夷战区休整了近两年时间,周公跑到东夷驱赶那些相对中原王朝来说已是外地人的殷商军民,那么殷人东渡应在公元前1044年初,一年后即公元前1043年初到达中美洲,已是下一个冬天。《侯喜王歌》有“天国再建冬复春”,表明他们是在冬天到达美洲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关系(组图)
馬雅人=殷商人
殷商文明的余绪:朝鲜和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印第安人历史
玛雅文化或源自中国 印第安为殷地安阳之意
印第安人起源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